雍正传奇,为何能管理庞大的新疆地区?
新疆地区在古代被称为“西域”,自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开始,新疆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图|西域都护府在历史中,新疆地区自古代开始一直到清朝前期,一直被称为“西域”,直到清朝中期,在乾隆统治时代才被改称为“新疆”。
自清军入关之后,清朝历代皇帝皆以统一中国为目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后,清政府的控制区域不断扩大,到了乾隆时期,清政府终于彻底统治了全中国,乾隆为了纪念这一切,就将这快最后由他确立了清政府统治权柄的地区称为“新疆”。
而“新疆”二字还有另一层含义,在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他在给乾隆皇帝上奏中写道:“他族逼处,故土新归”,翻译过来就是,新疆虽然自古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因为是从沙俄手中重新收复回来的失地,所以就有了“故土新归”之意。
图|左宗棠自乾隆时期开始,清政府在确立了新疆的统治权后,就在新疆设立了伊犁将军一职,统辖新疆地区的所有军政事宜,其权利之大,堪比古代时期的一方诸侯。
那么伊犁将军权利如此之大,清朝皇帝就不怕他们造反么?新疆地区占地辽阔,伊犁将军又是如何管理新疆地区的呢?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走进历史,咱们先从伊犁将军的由来说起,再说说清朝皇帝为何不担心伊犁将军造反,最后则是看看伊犁将军是如何管控这庞大的新疆地区的。
在清朝前期,新疆地区居民以维吾尔族为主,在康熙年间,准格尔部吞并了南疆,将维吾尔族的首领囚禁在了伊犁当做人质,同时被囚禁的还有维吾尔贵族大和卓木布那敦和小和卓木霍集占。
图|维吾尔族1755年,清政府趁着准噶尔内讧之时,发兵讨伐准噶尔部的首领达瓦齐,并大获全胜,在平定了准噶尔部后,清政府释放了被囚禁的布那敦和霍集占,并让他们统领维吾尔旧部,希望他们能协助清政府统一南疆。
但霍集占兄弟不仅没有帮助清政府,反而发动了大规模叛乱,在杀了清军副都统阿敏图等人后,对外自称巴图尔汗,召集了数十万维吾尔族人来反抗清政府。
1758年,乾隆以兆惠为将军,率领清军前往镇压,在库车、叶尔羌、和阗等地与大小和卓进行了数次大战,一年后,大小和卓战败西逃,在途经巴达克山时,被巴达克山的统领素勒坦沙擒杀,叛乱遂平。
图|兆惠将军雕像清政府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终于将新疆地区彻底纳入掌控,随后为了加强对于新疆的掌控力度,从1760年开始,乾隆向新疆设兵驻防,初始只向乌鲁木齐、巴里坤两地派驻了一万绿旗兵,让他们在当地屯田,为清政府之后的调兵布防做准备。
1762年,在军粮问题得到解决后,乾隆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在伊犁河北岸建立惠远城作为将军府,并陆续在其四周建立了惠宁、宁远、广仁等八座卫星城,来加强清政府在新疆地区的治理能力,而这九座建立于清朝的城镇,被人们统称为“伊犁九城”。
伊犁将军作为新疆的最高行政长官,有着节制南北之权,可统辖外夷部落,整个新疆的军政大权全部在伊犁将军的手上,他可以随意调动各地的驻军,在整个新疆地区,伊犁将军就是最高的统治者。
图|惠远古城旧址1763年,乾隆开始大规模向新疆调遣军队,先是将凉州、庄浪两地驻防的八旗兵中调取三千人派往伊犁,又从察哈尔何、索伦两地各调一千士兵派往伊犁,在第二年,从承德地区又抽调了一千人派驻伊犁,就这样,乾隆每年都抽调各地驻军派往新疆,到了1771年,伊犁将军统辖的新疆驻军已经多达三万人。
小伙伴们可能疑惑,在伊犁将军权利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乾隆为何还要不断给他派兵?就不怕伊犁将军脱离掌控,在新疆自立为王吗?其实,乾隆还真不怕,下面小编就说说乾隆为什么不怕!
图|乾隆皇帝(影视剧照)第一点:自乾隆设立伊犁将军起,凡是就任此职的都是深受皇帝信任的心腹大臣,而且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八旗子弟出身,比如曾任职伊犁将军的阿桂,他就是满洲正白旗出身,其最高官职为内阁大学士,妥妥的乾隆心腹大臣。
第二点:在新疆负责驻守的军队有三万人,乍一看可能很多,但如果放在整个清朝来看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例如在乾隆时期,清朝所有军队加在一起至少有70万人,新疆的三万驻军相比之下,并不多。
而且在新疆驻守的三万军队中,有一大半都是从驻守各地的八旗军中抽调,而八旗军实际上都是由清朝皇帝直接控制的,伊犁将军虽然名义上有统辖权,但实际上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
在以上双层保障之下,清朝皇帝对于新疆地区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掌控力度,这就是为什么清政府一直以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并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原因。
图|伊犁将军府说完了伊犁将军的由来,以及清政府对于伊犁将军的掌控力度,下面咱们再来说说伊犁将军是如何治理新疆的,小编将用内外两个部分来为大家说明。
内部:以乾隆末年为例,在伊犁将军之下,分别设有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职位,他们负责协助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事务。
其中北路设置伊犁参赞大臣、南路设喀什噶尔参赞大臣、西路设置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东路则设置乌鲁木齐都统,这四位大臣直接听命于伊犁将军,协助他统领新疆各地官员和驻军,合称为“四大镇”。
除此之外,在古城(今奇台)、吐鲁番、叶尔羌(今莎车)、阿克苏等地分别设有办事大臣和领队大臣,他们可统辖当地各县、营文武官员,协助伊犁将军管理一城之事。
图|清朝新疆大臣外部:在新疆驻防的清军,沿着边境线设立了卡伦(巡查哨所),其中由两个卡伦交替巡查的地区称为“开齐”,而小卡伦分置瞭望之处,则称为"布克申"。
这些设置在边境线的卡伦,分别由当地驻军中的前锋校或骁骑校带兵驻守,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内稽逃人,外控荒服,沿边定界线,几察森严”。
虽然新疆地域辽阔,边境线长度高达数千里,但在有了这些卡伦负责巡查全境后,极大地加强了伊犁将军对于边境的管控力度。
而且别看伊犁将军统辖的军队只有三万多人,但当时新疆地区虽然地域辽阔,人口其实并不多,这三万士兵负责震慑新疆内部和巡查边境完全够了。
图|新疆边防示意图伊犁将军的设立,协助清廷加强了对北部和西北部边疆的统治力度,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江湖探案传奇大结局?
大结局是李才被捕入狱,料想必死无疑,丝丝为使其有后,便在狱中献身于李才,以期替他留下一线血脉。
而广慈师太忌日已近,胤禛感怀师太救命之恩,便决定在皇宫里,替师太举行法会,并邀请江南奇侠来祭拜,不料李卫自作主张,打伤江南侠客,胤禛大怒,便撤了李卫官职。
大明王朝中两个带兵千户为什么会被海瑞镇住?
这段剧情发生在杨金水从京城回来之后:
这时候的杨金水极力撇清跟郑泌昌和何茂才等人的关系,原因就在于嘉靖帝态度的转变。因为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了“改稻为桑”是一步死棋,而宫里和嘉靖帝并不想被牵扯进去。
一方面宫里极力撇清关系,另一方面郑泌昌和何茂才又竭尽全力拉宫里下水,这场争斗又将走向何方呢?
与此同时,海瑞被一群官兵“护送”着回到了淳安县,迎接他的将是艰巨的考验……
一、
我们看郑泌昌和何茂才给海瑞布下的死局:
一队兵带着海瑞回到的淳安县,也就是逼着海瑞对这些“通倭”的百姓尽快下决定,海瑞就面临几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就是杀“通倭”百姓,百姓一旦被杀,轻则海瑞失信于民,失去群众基础,以后工作根本无法开展。重则会激起民变,到时候更是一片腥风血雨,无辜百姓受连累,海瑞也罪责难逃。
第二个选择,是放了“通倭”百姓,毕竟百姓到底有没有“通倭”,海瑞并拿不出证据。一旦放了百姓,自己就会被法办,并且承担“通倭”的罪名,到时候自己被法办,老百姓仍然面临“低价卖田”后果。
第三个选择,就是拖,拖延时间,并利用这段时间努力寻找该案的破绽,从而赢得宝贵时间。
而第三个选择要想成功,只有赌,赌胡宗宪能在江苏借到粮,赌胡宗宪能及时赶来,赌这个案件确实有漏洞。显然,此时的淳安县的生存,完全依靠海瑞一人之力,而面临的变数又如此之多,那么海瑞是怎么破局的呢?
海瑞一到淳安县,发现民情激愤,老百姓面对被绑的齐大柱等人,非常愤怒,毕竟他们是为了买粮自救。
由此可见,一旦齐大柱等人被杀,民变近在眼前,这时候被绑的齐大柱也认出了海瑞,海瑞也认出了齐大柱,而海瑞也只能摇摇头默默地走开……
与此同时,前段时间踏苗时齐大柱护着的那个老汉,也不顾鞭打冲向前向海瑞求助:
“青天大老爷,全是冤枉啊!”
而海瑞还是冷漠的没有理会,而选择了走开……
海瑞不是清官吗,为什么在这里不肯说一句话呢?
二、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中有一期是讲江夏镇的老汉的,当时老汉也是被刘八女手下的胡教头欺负,可是老四胤禛忍无可忍,出手救了老汉。
同样面对老汉被鞭打,海瑞却没有像史书上的“青天大老爷”一样,路见不平一声吼。甚至都不像前两天在杭州码头救齐大柱等人那样,大义凛然地呵斥那些兵士们。
这里毕竟是淳安县啊,可是到了自己的地盘,怎么海瑞却怂了呢?
其实很简单,海瑞不能打草惊蛇,一旦他表现出偏向老百姓的意思,那么在这里的徐千户啊,蒋千户啊,就会警觉,也就没有后面海瑞的一发惊人了。
而一旦他偏向百姓,那么很容易把自己也推入通倭的深渊,这种东西说不清道不明,万一这里的千户们手一哆嗦,把自己也给办了,得不偿失。
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的海瑞连官服都没穿上呢,剧中没有体现,在《大明王朝1566》书中有一段记载:
“所谓牧民者必有官相,无官相则无官威……第一次穿上了知县的官服,眉棱高耸,挺鼻凹目,在大堂上一坐,竟凛然生威。”
因为有了官服在身,海瑞说起话来,那俩千户都是一震,在进县衙之前俩人就低声沟通过,其中蒋千户说了一个情况:
“这个人有些来历,在巡抚衙门大堂,把中丞和何大人都顶的够呛。”
而徐千户表面上答应着一定替中丞大人出气,其实无意识中的一句话透露了一个大问题。
三、
蒋千户提出海瑞杀了百姓之后,马上就得逼百姓们低价卖田,这事也得管,结果徐千户:
“这买田的事跟我没关系啊,我可不在这里多待 ,我告诉你!”
干工作也分好多种,有积极去做的,有被动去做的,也有昧着良心去做的,与应付上级,也有忽悠自己。而这俩千户,显然处于应付上级和忽悠自己之间晃悠,徐千户之所以不愿意在这里多待,是因为他知道,此举必然激起民变,到时候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也正是有了这个前提,才使得他们面对海瑞后面的进攻,应付乏力……
海瑞安静的等待时间挪到了午时三刻,之所以那时候行刑选择午时三刻,是因为那时候的人迷信死后的人有煞气,尤其是冤死的人。而午时三刻是太阳最足的时候,也就是阳气最足的时候,这时候杀人,能靠阳气镇住,从而不找行刑者麻烦。
海瑞前面没有任何表态,让两个千户误以为行刑会正常进行,县丞也过来提醒海瑞,午时三刻已到,可以行刑了,岂不知,海瑞还有这一手:
“拿案卷给我看,我要看案卷!”
不要以为海瑞是神仙,能预知他们没有案卷,其实海瑞根本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案卷,不然的话他也不会拖到午时三刻才问。也就是说即使真的有案卷,海瑞只要慢慢的看,熬过了午时三刻,时辰一过,百姓就能躲过今天。
而县丞田有禄的表现亮了,也就是在他心中,杀人不是一定要有案卷的,也说明他们之前没少干这事。
“没有案卷就叫我勾朱杀人?”
海瑞可逮到这句话了,有了这个理由,我海瑞能跟你们这些败类就案卷之事谈他个三天三夜你信不信?
四、
显然,两个千户和县丞也不是吃干饭的,并不跟海瑞纠缠案卷的事,一个说这是省里的命令,必须马上行刑。一个说按照大明律法,凡是通倭的情况,可以就地处决,潜台词就是说,可以不用案卷。
结果这个笨蛋县丞说漏了嘴,说了是昨天抓到的。
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海瑞可抓到破绽了:
“你刚才说,人犯是昨天才抓到的,昨天什么时候抓到的?”
徐千户也不甘示弱,昨天天亮前就抓到了,怎么滴吧?
海瑞继续攻击:
“人犯天亮前抓获,禀报却在昨天上午就送到了巡抚衙门大堂,淳安离杭州两百余里……”
眼看这两个千户表情有退缩之意,海瑞越说越激动,不由得搬出了胡部堂:
“这件案子有天大的漏洞,绝不能行刑……这件案子必须由总督衙门、巡抚衙门和臬司衙门共同来审。”
这就是明显的把责任往这两个千户头上推,一旦这个案子出了问题,小心胡部堂要你俩的命!
徐千户还是比较聪明的,马上顶:
“只管杀人,不问其他!”
海瑞正愁他们不顶呢,不然还不好继续下去:
“顶得好,杀错了人,是你抵罪,还是臬司衙门抵罪?”
就是这句话彻底瓦解了三人同盟,是啊,如果臬司衙门抵罪,那么文书呢?授命呢?拿不出证据是臬司衙门授意的,到头来就是你俩抵罪,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就这俩人在高手如云的大明王朝中生存,面对的还是数一数二,敢顶嘉靖帝的海瑞,不败才怪呢!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雍正皇帝的心腹李卫?
《雍正王朝》中的李卫,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叫花子奋斗到封疆大吏,其经历就是一本普通人“逆袭”的活教材。
在他的职位生涯中,陕西布政使是重要一环,这是他自我进化的道场,也是他成为督抚的跳板。这个布政使,换作其他人,可能只拥有《大清会典》上面规定的权力,但李卫却能不走寻常路,既有本职权力,还有“溢价”权力。
清代官制赋予布政使的职权布政使全名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最初设置于明朝,掌管一省的行政,宣布朝廷的政令于各府、州、县。因其为各府、州之表率,形式上类似古代藩镇,所以又被称之为“藩司”,专称“方伯”。
清承明制,朝廷同样在地方设置布政使一职。布政使为从二品级别,品级次于巡抚。依据清代官制,布政使一旦出缺,应开列具题,例由各省按察使升任;布政使如果升迁,应补太常寺卿、光禄寺卿、太仆寺卿以及各省巡抚(为了避嫌,唯本省布政使不开列本省巡抚)。
布政使掌管一省行政,总览全省的钱谷收支,考核所属州、县,其具体职责分为四项:
一、承宣政令。凡是朝廷的政务、法令,均由布政使传达至府、州、县贯彻落实。布政使要起表率作用,带头执行。
二、负责本省的财税,征收赋税,管理收支。每十年统计一次全省户籍人数、赋役、天亩数等,然后汇总于户部。
三、管理属官。省内府、州以下各官吏,由布政使管理,考核其平时的为官政绩,以上报督抚,再送至吏部。每三年,考核一次。
四、参议本省政务,对诸政务,由督抚率布政使、按察使、学政会议以行。特殊情况下,布政使可以直接写奏折向皇帝报告。
明代,巡抚大多属于非常设职位,布政使乃一省首领。清代各省设置巡抚,还有总督,布政使督抚的属官。布政使行文督抚时用“详”,称“本司”;督抚行文布政使用“札饬”。布政使虽仍有统属地方之责,但相比明朝,已经失去行政上的独立性。
布政使办公的衙署为承宣布政使司,其内部机构一般设置有经历司、照磨所、理问所、都司、库大使等。
作为朝廷从二品的陕西布政使,李卫一年的俸银仅155两,但养廉银却高达7000两左右,平时有各种办公费用,去世后朝廷还会发放420两祭葬银;其所用吉服冠为顶用镂花珊瑚,朝带为镂金圆版四,每条装饰一颗红宝石,官服补子绣锦鸡;官职阶称为通政大夫,妻子小翠也能沾光,命妇封号为“夫人”。
在朝廷有雍正撑腰,在地方有年羹尧关照不论职场还是官场,除了业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跟人。跟对了人,可以平步青云;跟错了人,一辈子很有可能就碌碌无为。这种事说得好听点,是寻找伯乐;说得难听点,本质上是结党营私、拜山头。
李卫出生虽然很低,但他职业生涯却能遇见两位贵人。一位是胤禛,让李卫到京城,有机会开眼界,长见识,赢在起跑线,后来还能成为封疆大吏;另一位是年羹尧,让李卫得到锻炼,有丰富的基层经验。有这两大“山头”给李卫赋能,让他即使“屈居”陕西布政使,权力也有很大的“溢价”。
第一,掌管部分军权。雍正继位后,为了牵制胤禵,让陕甘总督年羹尧接管了西北的军权。李卫是陕西布政使,是年羹尧的直接下属,负责军粮调度。控制了军饷,也就间接控制住了军队。当初雍正让年羹尧控制胤禵的粮饷,如今让李卫控制年羹尧的粮饷,其实本质上一样。
此外,以李卫与年羹尧关系的“密切度”,分享一部分统兵权,问题不大。这就如同有些公司的秘书,例行公事时可以“顺便”用一下老板的印章,批出部分公款。
第二、“任性权”。有些大组织或公司,一件事下来,需要层层审批,多个部门盖章,办事效率低下。想要一路绿灯,或者先斩后奏,只有非常之人用非常手段才能完成。从剧情来看,李卫就是这样的非常之人,也善于用非常手段。原因无他,李卫在雍正潜邸长大,又有陕甘总督“关照”,只要他的出发点是为了雍正,就可以狐假虎威。所以,后来“科场舞弊案”,他才能不请旨,冲到考场任性抓人。
秋媚说:李卫权力的大小,重点不在职位,而在他的主子以及主仆关系。主人越强大,李卫可以借助的势力越大;主仆关系越好,李卫才能更加“任性”地运用权力为雍正办事。
送到年羹尧的西北大营?
第192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何止是一箭3雕简直就是一箭4雕啊!
其一在于派老九跟着十名大内侍卫,是既监视了年羹尧又监视了老九,还避免了年羹尧在西北一家独大,要知道以穆香阿为首的十名大内侍卫都有密折陈奏之权;其二在于趁机暂时分化了八爷党,使八爷党的智囊老九被调离北京,缓和了雍正的压力;其三在于雍正起用了年羹尧这个汉人为大将军,此举是为了缓和满汉矛盾,以示自己依旧重用满人,没有忘本。
其四应该是很多人想不到的,那就是试探年羹尧跟老八一党还有没有勾结,以防万一,免得他们继续勾结在一起,那样就真的麻烦了。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雍正这个四个小算盘,其实是明面上一个打算,背地里三个打算的。
明面上的打算在于雍正起用了年羹尧这个汉人为大将军,此举是为了缓和满汉矛盾,以示自己依旧重用满人,没有忘本。
要知道当时年羹尧接替的是老十四的大将军位置,大将军之位,自清朝开国以来,在军队中差不多属于是最为尊贵的职位,它并非固定官职,而是遇有重大战事,朝廷派遣宗室王公前往平乱所设的官职。
一般来说不是皇帝的弟弟就是皇帝的儿子担任大将军,如果是皇子一类的,就自动称之为大将军王,由此可见大将军位置的重要性。
虽然年羹尧身为汉军旗之人,但也是汉人。被刚刚继位的雍正委以如此重任,其他人自然是眼红的不得了,所以雍正为了堵住悠悠之口,采取了派十名上三旗的大内侍卫,还有老九胤禟前往西北。
接下来宋安之再来说说其余三个暗的小算盘。
这十名大内侍卫在前往西北途中风吹日晒时,有个侍卫发牢骚说要是伺候不好了,一天一个密折上去。说明他们有密奏之权,可以通过特殊渠道一步到位的向皇帝告状,这个特权可是很厉害的。
当时年羹尧为了坐稳大将军位置,与雍正沟通以后,坐看富宁安的八万大军被叛军埋伏,然后过去收尾时,杀掉了富宁安,来树立威严,正是大权在握之时。
朝廷二十三万大军在年羹尧一个人手里,雍正就是再放心他,以帝王心术来说,会真的任其发展吗?
肯定不会,更何况年羹尧之前还有着不良记录。
因此穆香阿为首的十名大内侍卫都有密折陈奏之权,派这十名大内侍卫去,是既监视了年羹尧还监视了老九,使年羹尧投鼠忌器,避免了年羹尧在西北一家独大。
第二重隐晦打算在于是想趁机暂时分化了八爷党,使八爷党的智囊老九被调离北京,缓和了雍正的压力。
贤王老八的八爷党势力有多大呢?
真实历史上,老八的势力再大,在登基以后的雍正面前也是不值一提。而电视剧中,为了突出老八这个反派,他的八爷党不说权倾朝野,但也是使雍正忌惮无比。
在科场舞弊案还有西北战乱的中间当口,老八、老九、老十在一起吃饭之时,说道任命田文镜为河南巡抚还有李卫为江苏巡抚,老十很是不满。但老九的一番话使老十豁然开朗。
老九说了什么呢?
老九一口气说了八爷党五位升迁官员,不是布政使就是按察使的高官,比之巡抚也就是低一级罢了。都是雍正默许了他们的升迁,总理王大臣老八才没有阻止田文镜和李卫的任命。老九说道以五比二,这笔生意不亏。
由此可见八爷党的势力有多么大。
再说说雍正登基以后,时不时冒出来的伯伦楼那群旗人大爷,他们对于新政是反对的很激烈,对雍正很是不满。在年羹尧被赐死以后,甚至斗个蛐蛐都要叫成大将军。
还有旗人调侃说道两个大将军,一个守城门一个守陵墓。其中的灵魂人物那大爷甚至用茶水写字说出康熙实际上是传位于老十四,不过被雍正改了的谣言。这个谣言自然传的是沸沸扬扬。
那大爷是什么人,是老九和老十府上的常客,老九没事还将福建巡抚送给他的茶叶,送一些给那大爷,这说明那大爷是八爷党在下面旗人中发展的代表,借此大搞舆论导向。
老九这个人一惯是损招不断,像追缴国库欠款之时,为了搞砸老四的差事,不替老十还欠款,又挑唆求救的魏东亭去找老十三帮忙。老十三为了魏东亭的事情自然去找老四求情,老四是直接拒绝见老十三。
结果是老十还不了欠款,带着官员去前门大街卖家当。魏东亭无奈之下,只能上吊自杀,老四落得一个逼迫功臣自杀的罪名。
那大爷如此散布谣言,肯定是老九这个毒蛇在背后授意的。雍正对于毒蛇老九,肯定是心里有数的,当时雍正刚刚登基,历经科场舞弊案和山西诺敏案,颇有一些灰头土脸,就等西北大捷来坐稳皇位,统治不是太稳定,自然不得不防老九这条毒蛇。
老九身为皇子,没有充足的理由,自然不能杀他。所以雍正就派老九前往前线,暂时分化了八爷党,缓解了自己的压力。
最后一个隐晦打算在于试探八爷党跟年羹尧还有没有勾结。
所谓年羹尧的不良记录,就是雍正登基前有两次想改换门庭,转投贤王老八。
一次是追缴国库欠款以后,老八举荐年羹尧为四川提督,年羹尧大为高兴。亲自跑八爷府想投怀送抱,老八应该是觉得时机不成熟,并没有接受年羹尧的举动。
一次是老四用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换来老十四举荐年羹尧成为陕甘总督的交易。年羹尧马上就转投老十四起来,跟着老十四跑到老八府上表忠心,不是老四敲打他,恐怕年羹尧早就改换门庭了。
可见年羹尧与八爷党是一直勾勾搭搭的,此时八爷党是朝野中最大的一股势力,年羹尧是西北拥兵二十三万的大将军,这两大势力若是勾结在一起可不是什么好事。
雍正此举就有试探双方到底有没有勾结之意。
最后果然如此,年羹尧当然知道派这些人是监视自己的,所以爱理不理的。等到剩下老九和年羹尧两个人后,老九试探的说了一句“八爷托我向你问好。”年羹尧一愣,马上反应过来,立马行了一个跪拜之礼,这说明年羹尧与八爷党还是勾勾搭搭的,在朝廷中也需要有老八这个强大盟友。
之后老九和年羹尧,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年羹尧假意要杀十名侍卫,老九不惜下跪求情,换来十名侍卫对于年羹尧是恭恭敬敬,对老九是感恩戴德,穆香阿上的密折也是一个劲的夸奖年羹尧。
两个人合伙破了雍正的局以后,雍正并非是一无所知,通过另一个密探伊兴阿的密折,再对比穆香阿的密折。就知道了年羹尧跟老九在搞鬼,于是雍正在年羹尧回京之时,设好了局,让老八命令百官跪迎年羹尧,击破了他们的同盟关系,然后再各个击破。
关于年羹尧和老九合伙破局的分析,还有为什么说老八命令百官跪迎年羹尧,就意味着两个人的同盟关系破裂的分析,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信宋安之,必会送上文章分析链接!
从这件事足以看出,雍正的帝王心术还真是不简单,看似平淡无奇的安排,背后的多重考虑,还真是使人望尘莫及。这招放在今天的职场上,不说打遍天下无敌手,也是个绝招。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192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