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为什么昆明市的弥勒寺没有寺)

新辉网

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为什么昆明市的弥勒寺没有寺?

近百年前的昆明老城,分布着许多寺观庵堂等建筑。据罗养儒先生《纪我所知集》记载:“往昔昆明城内及附近……有大小佛寺、道观、尼庵、神庙共一百六七十座。”这众多的宗教建筑,对昆明的地名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昆明的许多地名都来源于寺观庵堂,如天君殿巷、地藏寺巷、海潮庵巷、尽忠寺坡、圆通街(源于圆通寺)、灵光街(源于灵光寺)、东寺街、长春路(源于长春宫)、报国街(源于报国寺)……此外还有许多地名直接用寺庙名称命名,如弥勒寺、地台寺、西岳庙等。这些地名涉及的寺观建筑大多数已经不存在,仅以地名的方式保留下来,并成为昆明地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进行研究整理、挖掘利用。

武成路:寺庙最多的古街

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为什么昆明市的弥勒寺没有寺)

武成路在明清时期是三条街:东段有土主庙,故街名为土主庙街;中下段有武庙,故街名为武庙街;西段通小西门城楼,称小西门正街。1938年前后,才把这三条街合称为武成

武成路是昆明老城中寺庙最多的一条街,有土主庙、城隍庙、武庙、太阳宫、补天寺等。

土主庙。建于唐代(南诏),原名大灵庙,为昆明城内“最古之庙”。元末改为土主庙。清道光三年(1823年),因地震倾圮,咸丰初年重建。庙分三进,“宽大异常”。正殿天井中,有金刚塔二座,高丈余,塔座下有石盘约一丈五六,称为“千年前古物”。庙内大殿供三头六臂骑白牛的“大黑天神”,传为出自四川塑像名匠罗都道太之手。院内有一株名贵奇异的菩提树,“每年四月花开如莲,有十二瓣,遇闰多一瓣”,传说是南诏大又法师自西天竺(印度)所携带之菩提念珠丸子种植。徐霞客游滇时,曾“过土主庙,入其观菩提树”,对此树赞叹不已。抗战期间,土主庙遭日机轰炸,寺毁过半,仅余破损的主殿和部分房舍。1940年左右,在土主庙遗址设华山小学。

城隍庙。位于武成路中段。庙前大门临十字街口,庙门前有一座大戏台,后殿延至磨盘山尽忠寺坡。传说,城隍庙供奉的城隍,是明代忠臣于谦,他遭奸臣陷害被杀,天帝念其赤胆忠心,封他为云贵总督城隍,以保边疆安宁。按旧规,每年“城隍出府”三次,到城外西郊地台寺“述职”。1913年,城隍庙改为公祠,后又在原址建电影院(地址为今五一电影院)。1941年4月9日,日本飞机27架空袭昆明,城隍庙街前后均中弹,全街顿成一片瓦砾。

武庙。位于武成路中下段,系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从南门外关帝庙移建于小西门内的三圣庙,同治二年重修,供奉汉代名将关云长。庙内有武成门、武成殿等建筑,是昆明老城中最大的关帝庙。1923年武庙改为学校,今为武成小学所在地。

补天寺。位于武庙西侧的静安巷,因供奉女娲神像,故名“补天”。寺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清末改为丝竹会馆。民国时期,富绅何干成将会馆改为新滇戏院,演唱滇戏。1949年又改为新滇电影院,专门放映过了档期的老电影,巷名新滇巷。

太阳宫。道观,位于武庙街南面三转弯巷东侧。建于清代中期,年久倾圮。后在其旧址建房成巷,名太阳巷。

地台寺:踪迹难寻的古刹

地台寺建于清光绪年间,供奉地藏菩萨。据前辈老人回忆,此寺大概位置,应在今云南师范大学东南及建设路南口一带。

旧时,从昆明大西门出城,便是一条青石块路面的小街——凤翥街。从凤翥街北口出去,有一条崎岖的驿道,依商山余脉,渐行渐高。此路往北可至苏家塘,向西折往羊仙坡;往西南可至虹山,又可绕到黄土坡,通往沙朗、富民、武定等地。古驿道两侧,遍布野坟荒冢,十分荒凉僻静。地台寺就湮没于这一带荒野之中。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巨变,至今已不知地台寺确切位置,难觅其踪影。

在清代的昆明老城,地台寺却享有不寻常的特殊地位。从史料得知,每年清明节、七月半中元节、七月三十地藏王诞辰,都要举行城隍出府的盛大仪式,百姓将城隍的木雕神像,放置在十六人抬的五岳朝天大轿里,全副仪仗在前鸣锣开道,还有人扮成牛头马面、判官、鬼王及数十狰狞鬼卒,前呼后拥着城隍老爷的大绿轿,数以千计的民众,每人手执一炷香,紧紧尾随其后。城隍巡游完城内主要街道后,就从大西门出城,到地台寺“述职”。述完职后,又从大东门入城,回到城隍庙。城隍出府沿街巡游的仪式,殊为壮观。辛亥革命后,这一古老的民间祀典被当局取缔,地台寺也随之冷清不少。

民国中后期,政治黑暗,地台寺因其僻静荒凉,且又离钱局街模范监狱不远,这一带竟被定为秘密刑场。云南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如赵琴仙、杜涛、王德三、吴澄、李国柱、张经辰等,就是在地台寺围墙外的山野被杀害的(见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昆明英烈传略》)。

地台寺荒废较早,其形式与规模的情形,令人多费猜想。近日,笔者翻阅由法国人奥斯特·弗朗索瓦等摄制的大型摄影图集《历史的凝眸——清末民初昆明社会风貌纪实》(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竟在该书第22页发现了清末时期地台寺的照片,极为珍贵。照片上的地台寺,建筑规模不小,四进寺院,从左至右依次为山门、前殿、中殿、后殿,还有隐于浓茂的柏树后仅露大屋顶的偏殿。可以想见,古寺大殿后院葱茏的柏树中,还会隐藏着一些生活用房和禅房僧舍。

从照片上看,地台寺山门右侧,长长的围墙外是一片开阔平缓的野地,可以分辨出是一些荒芜的田地,可能是寺里的田产。田地延伸下来,竟与一段布满野坟荒冢的山坡相接。

据《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地名志》记载:“(建设路)原是崎岖小路,无名。清光绪年间(1875-1908)在此建地台寺,这片地区便俗称地台寺。”

时至今日,地台寺除了留下一个地名外,几乎无迹可寻。

弥勒寺:河道交叉的摆渡村

明末,在今金碧路西口与西昌路交界处,有一个村子,名摆渡村。从前,这里是河道交叉之处,往东可至玉带河、盘龙江;往北可至篆塘、运粮河(大观河)进入滇池;往西,可顺西坝河进入滇池。摆渡村位于多条水路的连接地带,村中不少人家以摆渡为业。这里水路四通八达,风景优美,村中建有弥勒寺,因此摆渡村又称弥勒寺村。据《续修昆明县志》称:“城西南摆渡村,有弥勒寺。铜铸弥勒像。趺坐莲台,高二丈余,阔称之,殿高三丈,佛顶及梁,面目丰满,作大欢喜状……”清咸丰七年(1857年)寺和铜像均毁于战火。后来寺重修,铜像未能恢复。因弥勒寺远近闻名,故弥勒寺之名相沿至今,成为这一带的地名。

白云巷:一座尼庵的曲折演变

清顺治末年至康熙年间,今钱局街白云巷有一座尼庵,因庵中尼姑尽穿白衣,故名白衣庵。

相传,明末清初,吴三桂在篦子坡头的金蝉寺缢死永历皇帝,又被清廷封为平西王,愈发骄横不可一世。他私填菜海(翠湖)之半,在钱局街东侧(今云南陆军讲武堂、农业展览馆、省图书馆一带),构建恢弘豪华的平西王府。白衣庵尼姑尽穿白衣,既含悲悼明亡之意,又暗含对大汉奸吴三桂的诅咒。康熙二十年(1681年)底,吴三桂发动的叛乱被彻底平定,奢侈豪华的平西王府被拆毁,其大量建筑构件(如石栏杆等)被用于在战乱中受损的西山华亭寺和太华寺的修复。

吴三桂叛乱平息后,因昆明百姓嫌白衣之名不吉利,遂按谐音改称白云庵,巷名也随之称为白云巷。

在老昆明城,来源于寺观庵堂的地名、街名、巷名很多,不少相沿至今。认真研究、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这些特殊的地名文化内涵,对当今的历史旅游文化建设和增强与南亚、东南亚的合作交流,是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的。

北京市内有哪些著名的寺庙?

1、

广济寺 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西市路口 又称“弘慈广济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西市路口,是佛教著名古刹之一,中国佛教协会设於此。1983年,广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2、

潭柘寺寺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门41公里。

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 这九座山峰从东边数起依次为回龙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条巨龙拱卫着中间的宝珠峰,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因而这里植被繁茂,古树名花数量众多,自然环景极为优美。

3、

法源寺

法源寺是北京现存最古的巨刹,在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占地约6700平方米。始建于唐初。原名悯忠寺,明改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1735)改建后更名为法源寺。 法源寺 可烧香礼佛,有江南水乡般的后园,是中国佛学院所在地。

门票:5元 地址:法源寺前街7号 交通:10路车到回民医院,6、109路教子胡同下车。

贴士:法源寺在牛街附近,可以顺道去尝尝回民小吃。

4、

白塔寺 其实本名为妙应寺,有著名的锥形白色佛塔,也是重要的庙会举办地。

门票:20元 开放时间:9:00-17:00 电话:66160211

地址: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 交通:102路白塔寺下车,103路西四下。

5、

智化寺 黑色的琉璃瓦盖顶,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有独特的传承了500年的音乐,属中国五大古典乐钟之一。

门票:20元 地址: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 交通:44、800、750路等公交车在雅宝路下车。

贴士:中小学生凭票免费。

6、东岳庙 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

门票:10元 地址: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电话:65534437 交通:101、109、110、112路神路街下车。

7、大钟寺 因寺内珍藏一口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钟,所以称为大钟寺。

门票:10元 ,电话:62641384 交通:302、367、361等多路车可达 开放时间:8:30-16:30

8、白云观 金庸小说经常提到的全真派的著名道观,也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道观建筑。春节庙会人山人海

9、戒台寺 戒台寺(Jietai Temple)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辽代高僧法均在此建戒坛,四方僧众多来受戒,故又名戒坛寺,寺内因拥有全国最大的佛寺戒坛而久负盛名。

10、八大处公园位于北京市西郊西山风景区南麓

。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宜人的佛教寺庙山地园林,是新中国诞生后北京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一级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北京市精品公园。素以三山比肩而立、八刹、十二景著称。自古就颇受僧侣隐士青睐,从隋唐至明清陆续修建了几十座寺庙。现公园内有八座古寺(灵光寺、长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泉庙、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八大处”由此得名。八座古刹最早建于隋末唐初,历经宋、元、明、清历代修建而成。其中灵光、长安、大悲、香界、证果五寺均为皇帝敕建。灵光寺辽招仙塔中曾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炮火,建国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新建佛牙舍利塔。

11、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香山东麓,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初名碧云之庵。明正德十一年(1516)扩建改庵为寺。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原来的基础上兴建了金刚宝座塔、罗汉堂等。新中国成立之时,该寺殿早已破烂不堪;1954年人民政府大力进行整修并重盖了孙中山纪念堂,使寺内建筑焕然一新。

12、

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广安门外北滨河路,建于辽代。天宁寺在北魏孝文帝时叫光林寺,隋仁寿二年改名弘业寺,唐代叫天王寺,以后历代都进行改建和修缮,寺的名称也更换了几次,到了明永乐二年(1404),才改名为天宁寺。

13、红螺寺

红螺寺位于怀柔县城北7公里的红螺山之阳。寺西500米处曾有一泓泉水,名曰"珍珠泉"。据传泉中有两只大螺蛳,其色殷红,每到夕阳西下,螺蛳便吐出光焰,红光熠熠,百里可见。红螺山,红螺寺便由此而得名。红螺死后,葬于寺内,并建两座宝塔以志纪念

问一下八处的名称?

八大处位于北京西山著名风景区南麓,距市中心16公里,始建于隋唐至明清时期,因山中有八座古刹而得名。

八座古刹

一处是长安寺,始建于明代(1504年),寺院内植玉兰、白皮松等珍贵花木,并设有八大处文物展览。

二处是灵光寺,创建于唐代,是八处中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处。寺院依山而建,院内存有元代遗留的一棵银杏树。西院峭壁下有莲池,蓄养着各色金鱼,池旁有辽代塔基。为供奉从塔基中发现的十一世纪释迦佛灵牙舍利,特在寺北院新建了一座八角十三层佛塔,塔高51米,为灵光寺增添了新的景色。

北京灵光寺是喇嘛寺庙吗?

1. 是喇嘛寺庙。2. 因为北京灵光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属于喇嘛寺庙的范畴。它是中国最早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也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此外,北京灵光寺还是中国佛教协会的会址之一,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价值。它是喇嘛寺庙的代表之一,对于了解藏传佛教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西山八大处的由来是什么?

八大处位于北京市西郊西山南麓,园内有灵光寺、长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泉庙、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8座古寺,“八大处”由此得名。8座古刹最早建于隋末唐初,历经宋、元、明、清历代修建而成。其中灵光、长安、大悲、香界、证果五寺均为皇帝敕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