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争霸之一统三国,为什么魏国最后能统一三国?
首先这个问题不太严谨,因为魏没有统一三国。魏灭蜀之后司马家族废魏立晋,再后儿是晋灭吴三国才最终统一。不过魏为晋统一天下打下了决定性的根基,才会有后来的司马炎一统天下。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魏国为之后的三国统一做出了哪些贡献。
1、 国土面积在曹操时代就已经是最大的了,而且人口数也是三国中最多的,文臣武将亦是其他两国不能比拟的。国富民强,兵多将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算得上朝廷安定。综合国力毋庸置疑是最强的。这就已经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2、 虽说有了一统天下的先决条件,可战争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三国鼎立时期,刘备攻取汉中称王,关羽为了响应刘备的胜利,独断攻取襄樊,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逼的曹操预备迁都。可谁知被吴下阿蒙偷袭荆州本营,最终落得城丢人亡,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啊。这一败缓了曹操,助了孙权,却让刘备丢失了唯一匡扶汉室的希望啊。也为此后的大败埋下了伏笔。
3、得知丢失荆可州,关羽战死的消息后,刘备定然心痛欲绝。然而祸不单行,范疆张达砍杀了张飞后又投降于孙权,此时的刘备对孙权的仇恨已经超越汉贼曹操,不顾诸葛亮赵云的觐见,毅然决然的举全国兵力攻取江东。可江东自古英雄出少年啊,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落得个全军覆没,白帝托孤。自此蜀国再无任何能力与魏国抗衡了。陆逊不仅救了吴国,更大的受益其实是魏国啊。
4、孙权的国策一直是吴蜀联盟抗曹,可荆州之役改变了原本的计划,夷陵之战又让彼此国力大减。虽然最终又恢复了联盟,可都是心怀鬼胎,不复当年啊。这也是最后他们都走向灭亡的关键原因。也是最终三国归晋的转折点。
可以说三国归晋属于偶然也更属于必然。凡事因果循环,只有隐忍的奋发图强静观时变才能成就一方霸业啊。司马懿 牛B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曹操孙权和刘备没有一统三国?
先来说一下刘备和孙权不能统一的原因,吴蜀都是属于守国都不足的角色,根据史料记载,263年蜀国人口108万,280年吴国256万,中国国土面积那么大,但这两国人口才那么点,除了赤壁之战胜了一次,剩下基本被魏国压着打,吴蜀没事还勾心斗角搞内耗,最终能统一起步搞笑。
下来分析一下魏国为何不能统一的原因,以曹操的一生为例,我做了个编年历:
183年黄巾起义,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统领羽林骑兵,讨伐颍川的贼寇,后升为济南国国相。
184年董卓进京,曹操出逃。
189年曹操变卖家产,募集义军,准备征讨董卓。
190年十路大军以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袁绍等军都不愿当出头鸟,曹操独自领军西进,只有张邈派部协助,后兵败。
191年黑山贼寇率领部到魏郡、东郡抢劫,曹操领兵赶往东郡大破贼兵,被封东郡太守。
192年曹操抄袭黑山贼寇的大本营,后伏兵阻击黑山贼寇,使其溃败。同年曹操带兵在寿张县东击溃黄巾军,追赶黄巾军一直到了济北,黄巾求降。当年冬天,曹操击溃了刘备、单经、陶谦几支援助袁术的人马。
193年曹操大胜袁术军。同年秋,攻打徐州牧陶谦。
194年曹操父亲死于陶谦手下,曹操再次讨伐陶谦,因后方反叛,迎接吕布,曹操只得领军返回,一度大败,最后相持不下,双方粮食用尽,暂得退兵。时年蝗灾,谷米一斛值五十多万钱,以至于“人吃人”,曹操不得已解散了刚招募来的新兵。
195年曹操与吕布数战,有胜有败,战至最后吕布投奔刘备。同年曹操诛杀张邈三族(190年帮过曹操)。
196年曹操迎汉献帝,授予曹操符节、黄钺,让他统领内外诸军,领尚书事务,总揽朝政。当年曹操一直在升官封侯,基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197年曹操攻打张绣先败后胜,自己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侄子安民被杀死。
198年曹操再战张绣,初战失利,再战大败张绣军。同年曹操屠彭城,后活捉吕布并杀之。
199年底,刘备出逃夺徐州。
200年,曹操击败刘备,活捉关羽。官渡之战开启,曹操以少胜多(曹公的军队不到一万,其中还有受伤的二三千)。
201年,曹操击溃袁绍,南征刘备。
207年,曹操征战多年,平定北方。
208年,曹操凿玄武池训练水军,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被任命为丞相。后南征,赤壁之战开启,与刘备交战,战斗失利,这时发生了大瘟疫,官兵死了很多,曹公便带兵北回,休养生息多年。
211年,攻打关中,胜。次年十月征讨孙权。
213年,封魏公,开始修建魏国的社稷和宗庙。
214年,曹操的地位迁升到诸侯王之上,改授给他金印章、红色绶带和远游冠(三者皆东汉诸王之制)。同年以幽闭之刑诛杀献帝皇后,鸩杀两位皇子(曹操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
215年,曹操二女儿被立为皇后,同年曹操西征,刘备夺取益州。
216年,曹操被加封为魏王。
217年正月,曹操驻军居巢,击败孙权,二月就带兵返回。
218年七月,曹操操练士兵,然后西征刘备,九月,到了长安。
219年,孙权送信示忠心,曹操部下徐晃击败关羽。
220年,孙权部将关羽斩首,同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在洛阳去世,终年六十六月。
由上有三个推断:
1、赤壁之战以前,曹操好战,赤壁之战后对吴蜀的攻势浅尝辄止,可能得原因是深受赤壁之战后大瘟疫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力求稳扎稳打,及时胜了也不乘胜追击。
2、赤壁之战后,曹操已五十好几,此次的失利彻底改变他好战的心性,就像很多年轻时脾气爆炸的人,年纪到了,忽然有一天就变得温文尔雅了。
3、兔死狗烹,曹操的一生常常发生后院起火的事,后期的他疑心病不断,刚出征不久就又打道回府,以至于不敢鱼死网破。
因此曹操不是不能统一三国,而是统一的过程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年纪大了,可能就不愿意冒风险了。就像现在的中国不是没能力统一中国,而是还有很多因素不得不推迟统一。
一统三国的是谁?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
把一门120mm迫击炮和一般口径防空炮送给220年蜀国蜀国能一统三国吗?
只要涉及到弹药无限的,一概都属于魔幻问题,有这么多弹药可打,那我都懒得停了,培训一帮人员三班倒操作迫击炮,白天放炮,晚上听响,不开眼的统统追着炸。
别说古代人没见识这种阵仗,哪怕现代步兵也很难找到这种待遇,上一次炮声不绝的战场据说还是朝鲜战争时期,双方没事儿都是冷枪冷炮不断,古代的三国士兵HOLD不住啊。
120mm迫击炮装药巨大,不逊色于同口径的榴弹炮,射速也相当快,射程也不赖,除了平射能力一般外,基本是种比较完美的前线武器,古代人没有任何可以抵挡的手段。密集军阵将失去意义,指挥作战的将领将被轰杀至渣,敌方任何突击锋头都会被炮击打散,甚至从未见识过炮火的人、马还会产生自我崩溃,好似当年西班牙人对付印加帝国一样,百来号人靠马匹、长矛、盔甲和火枪,居然能打得8万大军自相践踏一半。
就连坚城都无法阻挡120迫的轰炸,汉代主要以夯土城墙为主,本就不是为防炮所设计,而后世明、清的城墙,连红衣大炮都能干穿,哪扛的下你这弹药无限的120大炮呢?要我说你都无需攻城,倒不如团团围城,然后越墙彻夜放炮,炸到城内跪地乞降为止。
至于这门炮的阵营是魏是蜀是吴倒不怎么重要,毕竟炮放的多了,也会失去神秘感,也只有魏蜀吴这样的大割据王国能组成足够战斗力的军阵,对迫击炮进行全方位的守卫,否则在拆解运输过程中遇袭,或者遭遇敌方大规模包围时进攻、狭窄地形内的突击作战,一门迫击炮再厉害也三拳难敌四手。
说到底,武器固然能决定战争,但最终还得看人,否则让一心要跪地乞降的刘阿斗得了这门炮,他估计用都懒得用就献给邓艾了。
曹操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
1.
曹操没有一统天下的客观原因首先,曹操不是真正的世家大族,他的出身不好,他的干爷爷是宦官,根本不会赢得别人真正的尊重,所以曹操想要篡权根本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但是刘备不同,他虽然不是正统的皇室,但它毕竟是皇室宗亲。其次,在最开始的时候,曹操确实凭借自己的力量使得北方地区获得了统一。但是在赤壁之战战败之后,曹操的损失不只是军事实力大大减弱,更多的损失是,赤壁之战的失败代表着曹操没有进入江南地区的机会,如果南方地区无法统一,那么在这次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就已经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最后,三国鼎立中的其他两个政权的领导者,孙权和刘备,实力与曹操不相上下,因此对手实力的强大,也是曹操没有他一统天下的原因之一。▲刘备画像还有就是曹魏政权内部势力很混乱,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原本是有机会再去攻打江南地区的,但是因为士族内部的混乱,导致曹操根本不敢走得太远。▲孙权画像
2.
曹操没有一统天下的主观原因其实再多的客观原因都无法阻碍一个人的成功,曹操之所以没有一统天下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他本身的主观原因。首先,曹操并不是很注重人才,反而是盲目相信自己的亲戚,这一点就是曹操致命的缺点。因为他任用的那些亲戚的军事才能几乎可以省略不计。比如夏侯渊,他的妻子是曹操妻子的姐妹,虽然有亲戚关系,但是夏侯渊真的是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可言,但是夏侯渊还是因为亲戚关系,做到了西部战区的最高军队长官,夏侯淳的带兵数量是曹操的手下中最多的,可谓是掌握了军权。但是夏侯淳战死沙场以后,曹操无比感慨地说:“这种战争只需要指挥就好,根本不要亲自出面。”这说明曹操根本就是知道夏侯淳,不是有军事才能的人,但他还是重用他,真是看似有好处实则害人害己。▲夏侯淳画像如果说夏侯淳虽然是亲戚,但毕竟不是氏族兄弟,曹操人用的还有一个氏族兄弟曹仁,曹仁也不是有军事才能的人,但是他仍然掌握着很大的军事权力。曹操其实明白这些人的军事实力都不强,但是曹操要的是他们不会叛变。曹操有句名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是这样对于整个政权的发展来看,没有任何好处,只会让自己的军事实力大大减弱。其次,曹操本人的士族观念很深,他用的领导基本都是世家大族出身的人,比如司马懿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