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视角宏(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何要出家当和尚呢)

新辉网

最大视角宏,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何要出家当和尚呢?

前言: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一直没能占据中国的宗教主体地位,但到了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逐渐受到了封建专制统治者的重视,并逐渐开始繁荣起来。

南朝的发展到了南梁时期,梁武帝萧衍竟然因为崇信佛教,先后出家四次,这到底是他对佛教虔诚的表现,还是他自己表演的一场具有阴谋的政治作秀呢?

最大视角宏(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何要出家当和尚呢)

当我们走进南北朝风云变幻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不管是北朝,还是南朝,似乎都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梁武帝萧衍

上到皇帝,下到民众,对于佛教的崇敬已经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老百姓们纷纷出家,进入佛寺。后来事情竟严重到田地荒芜,因为无人耕地,国家因为战争缺损的兵员补不上,因为年轻的男子都出家当和尚了,和尚并不需要服兵役。

而且由于沙门僧尼不需要缴税,国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少,最后竟入不敷出,还使得经济倒退,百业凋敝,甚至导致政府不得已下达了灭佛的命令。

就是在这样一个佛教空前繁盛的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个皇帝,他在位四十余年,在位期间曾经四次遁入空门,出家当和尚,这位皇帝就是南朝的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朝服像

这个梁武帝萧衍,从血缘上看,他和南齐皇室的关系密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后来他建立梁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萧衍刚出仕时便因为机警聪明,善于谋略担任了南齐的开国功臣王俭的幕僚,后被王俭举荐,当上了黄门侍郎。在此期间帮助齐明帝萧鸾,连续击退了来自北魏的数次进攻,被升为中庶子,颇受齐明帝器重。

但等到齐明帝去世,其子东昏侯萧宝卷即位,这家伙是出了名的暴虐昏庸,是一个著名的昏君,他弄得整个南齐朝廷朝野惊恐,人心离散。

萧衍看这位东昏侯离心离德,于是便召集自己的亲信们商量对策准备废掉萧宝卷,另立皇帝,众人都纷纷表示赞同。

于是,萧衍便在大家的支持下举兵造反,最后政变成功,废掉了萧宝卷,大权在握。不久后便代齐建梁,改元称帝,是为梁武帝。

南北朝时期南梁的疆域

梁武帝即位后,一改萧宝卷时期的酷法苛政,他自己也吸取齐亡的教训,每天勤于政务,冬天时依旧不知疲倦地工作。他甚至为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在宫门前设置了两个盒子,这是专门是用来收集来自官员和百姓意见的盒子。

他本人也很节俭,史书记载“一冠三年,一被两年”,意思就是每天只吃一顿饭,很少吃肉,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古代也算是出类拔萃了。他一生在位的时间很长,有四十多年的时间。在位初期还能勤于正事,到了后来就荒废懈怠,甚至开始迷恋佛教。

南齐后主东昏侯萧宝卷

公元527年,他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

第二次,又去同泰寺出家,并穿上僧袍,亲自讲解《大般涅槃经》,群臣从国库拿出一亿钱为皇帝赎身,皇帝这才还俗回宫。

第三次出家,群臣又用了两亿钱才将皇帝赎回

第四次,在同泰寺住了一个多月,国家又出了一亿钱才将皇帝请回宫里。

这一来一去国库的储备荡然无存,国家也日趋衰亡破败。这时,从东魏逃来的叛将侯景趁机发动叛乱,萧衍被囚禁,最后竟然活生生的饿死在宫殿里,这位对佛教如此崇敬的皇帝就这样凄惨离世。

佛教《大般涅槃经》部分残件

面对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唏嘘不已。但是,面对如此热爱佛教的萧衍,面对这堆积如山的帝王财富和国家最高的权力,他真的能够忍心放弃这些去做无欲无求的和尚吗?

接下来,将从梁武帝萧衍本人讲述,其四次遁入空门的背后真相。

梁武帝萧衍舍身同泰寺

南朝佛教兴盛,萧衍确实有向佛之心,但却以四次出家来判断满朝大臣的忠心。

梁朝能够成功地建立,一来确实是南齐不得民心,再一个也是因为萧衍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也想登基称帝!

但是,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和头脑,背负背叛谋逆的罪名的勇气,往往是做不来这种事情的,但是萧衍他具有以上的全部优点。

所以,萧衍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面对突然降临的权利和财富,萧衍自己并不放心已经牢牢控制这些权力和财富,他担心这些南齐旧臣还有跟随自己起义的人是否真的对自己忠心耿耿。难道有一天他们不会密谋推翻我吗?

有鉴于两晋十六国时期政权更替和宫廷政变的频繁,于是萧衍想了一个办法来检测,萧衍决定借着南朝兴盛的佛教出家,主动放弃权力,地位和财富,看满朝大臣是什么反应。

于是萧衍四次出家弄得是满城风雨,而大臣们耗尽资财的一次次赎回他也证明了他们的赤胆忠心,但最终也耗空了国库,这是导致南梁灭亡的直接原因。

所以,萧衍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面对突然降临的权利和财富,萧衍自己并不放心已经牢牢控制这些权力和财富,他担心这些南齐旧臣还有跟随自己起义的人是否真的对自己忠心耿耿。

难道有一天他们不会密谋推翻我吗?有鉴于两晋十六国时期政权更替和宫廷政变的频繁,于是萧衍想了一个办法来检测,萧衍决定借着南朝兴盛的佛教出家,主动放弃权力,地位和财富,看满朝大臣是什么反应。

萧衍篡位南齐,借自身对佛教的一片赤诚,推行佛教,实则为了愚民,降低人们反对的声音。

梁武帝萧衍曾经出家的同泰寺

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本土教派,而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在古老的中国大地并没有根基。并且,佛教讲究因果循环,换句话说就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种主体思想在中国拥有了广大的受众。

萧衍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佛教,甚至以身作则,以四次出家的形式,向广大臣民证明了自己对佛教的虔诚。

但实际上,萧衍推行佛教,并不是因为对佛教虔诚,而是通过佛教,可以很好约束老百姓的思想和行为。

因为萧衍本人地位的尊崇和封建宗法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得宗教的影响力被他完全放大了,而这种因果的报应也就随着人的地位而变大,利用人们内心的恐惧,从而直接地降低群众造反的概率,因为他把他自己弄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以此来控制老百姓的思想和行动,达到自己安全控制权力和享受财富的目的,其中的意义并不单纯。

是因为全国僧尼沙门繁多,萧衍自己也惹不起,但信仰佛教会有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

当时在南朝,佛教的发展已然是相当的鼎盛。唐代杜牧曾写过一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便是南朝佛教兴盛的状况。

整个南朝,由于对佛教的尊崇,国家寺庙众多,僧尼沙门也很多,由于信奉佛教的时间相对较长,这些僧尼沙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股势力,而且在佛教思想的凝聚下变得十分团结,演变成了一股社会中不可小视的一股力量。

如果一方的政治势力受到他们的支持,可谓是如虎添翼。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萧衍带头尊崇佛教,信仰佛教,做出了出家四次的“壮举”,赢得了整个宗教团体对他的认可和支持,从而进一步帮助自己掌控权力。

东魏叛将侯景画像

萧衍他正是借着对佛教的所谓谦恭和尊敬,来维护王朝的统治。他四次出家的行为看似荒诞可笑,但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权利提供保护伞那,他拉拢了僧尼沙门的势力,并控制人民群众的思想,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演一出戏,来给天下的人们造成一个假象。

他本人权力的游戏玩的是相当精彩,令人啧啧称奇,他本人也在位四十余年,享尽了天下的富贵荣华。

就在他为他的权利和财富做足了功夫演足了戏的时候,来自东魏的部将侯景发动叛乱,将梁武帝萧衍囚禁在皇宫中,长时间不理不睬,最后竟活活饿死。他死后,梁朝也日薄西山,没多长时间便灭亡了。

魔兽超远视角怎么调?

魔兽超远视线,大脚只能更新反和谐可以使用。如果还是不行的话那只能用宏来更改视角为最远先创建一个宏 /script SetCVar("cameraDistanceMax", 40) 复制到里面,拉到技能栏里点击,然后滑动你的鼠标齿轮往后拉取,即可把角色视野拉到最大化。

运维监控能够实现自动化吗?

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运维监控能够实现自动化,而且建议实现自动化。

云服务已经成为IT技术的核心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云服务带来的弹性和分布式优势,赋能自动化运维。

一,自动化部署

CI/CD持续化集成和自动化部署,比如常用的Jenkins,配置Git代码提交时触发构建,然后自动部署。

二,Docker容器技术

Docker将应用以及依赖打包到一个可移植的镜像中,可以实现虚拟化,有助于快捷高效的交付应用。

搭建阿里云容器镜像服务+Git+Docker自动构建系统,结合资源编排服务,实现自动部署更新,不再需要常用的Jenkins构建服务器。

三,AutoScaling自动伸缩

配置一定的触发条件,满足时自动增加或者释放服务器资源。比如当CPU使用率达到80%或者内存占用率达到80%时,根据配置好的服务器和数量,自动触发。

四,系统日志收集处理系统

1,ELK是常见的日志收集管理系统,包括ElasticSearch, LogStash, Kibana三个服务,架构示意图如下:

2,在ELK系统中,Kibana是一个图形化展示工具,配置查询条件,运维人员随时可以搜索指定日志信息,分析处理故障。

五,服务监控

1,云监控CloudMonitor

主流云服务商都将监控功能集成到了基础架构中,以阿里云为例,云监控提供了多种配置,多维度全方位监控。

比如配置CPU使用率到达80%时,自动触发动作,增加服务器实例,同时邮件通知运维人员。

2,应用监控

以监控宝为例,配置服务地址,选择分布在不同地区和运营商的监测点。当监测点不能正常调用配置的服务地址时,将收到警告信息,可以选择邮件、短信、电话等通知方式。

六,云原生

云原生是指从开始设计应用时,就充分考虑并且利用云服务的特点,比如弹性和分布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云原生 = 微服务 + DevOps + 持续交付 + 容器化。

在云原生应用系统里,运营、维护和监控,完全是自动化的。

我是工作多年的Web应用架构师,陆续发布关于软件开发方面的文章,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IT专业知识。

五胡乱华中的五个胡人民族最后的结局如何?

五胡乱华的根源在于西晋,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去世之后,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接班人,就是不能治理国家的晋惠帝司马衷,皇帝不能治理天下,皇权自然要旁落,所以不断有人在暗中觊觎着整个天下至高无上的皇权。

接下来就是这些觊觎皇权的人之间自相残杀,辅佐大臣外戚杨骏被皇后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所杀,贾南风乱政与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严重消耗了西晋的实力与军事力量,接下来就是五胡乱华了。

五胡乱华指的是匈奴、羯、羌、氐、鲜卑五个胡人民族相继侵害中原的事,当西晋政权由于内耗严重被削弱时,自然会有其他势力来填补西晋留下的权力真空,他们就是匈奴、羯、羌、氐、鲜卑五个胡人民族。

五胡乱华示意图

一、氐

关于氐族的起源有三个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来自羌族,氐族与羌族的居住地一直是犬牙交错的;第二种说法是来自西戎,先秦时期,秦国西边的戎人很多,其中就有氐族,第三种说法是来自黄帝时期蚩尤的三苗集团。

氐族是农耕民族,一直生活在今四川、陕西、青海三省交界处,与汉人的生活区很近,其汉化程度很高,三国时期,氐人不断出现在马超与曹操的战争中,比如兴国氐王阿贵与百顷氐王杨千万都支持马超与曹操作战,先后被夏侯渊所杀,还有汉中之战时,马超策应了氐族雷定七部万余人支持刘备,与曹操作战。

曹操在占领汉中、武都、阴平时,迁走了不少氐人与羌人到关中一带生活,这些人大量与汉人杂居,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氐人南下迁到了益汉居住,与汉人生活习惯都差不多了,因此与汉族也算高度融合了。

氐族人

1、仇池政权

西晋统一天下后,氐人也是不断向中原内迁,八王之乱时,兵祸连年、民不聊生,为了反抗西晋的暴政,氐人豪强齐万年最早起兵反抗西晋,后兵败被杀,同一年,上面提到帮助过马超的百顷氐王杨千万的孙子杨飞龙的养子杨茂搜带领自己的部众,在公元296年建立了仇池政权,这是氐人建立的第一个政权,统治核心在武都与阴平二郡,在甘肃南部与陕西交界处,也就是今甘肃武都、西和、文县与及陕西凤县、略阳等地。

一般把杨茂搜建立的仇池政权称为前仇池国,前仇池国因为地处偏远,存在了75年,直到公元371年,被前秦宗室将领苻雅所灭,符坚把前仇池国的氐人全部迁到关中一带居住,当时的关中也是胡人与汉人杂居的地方。

公元386年,符坚去世后,前仇池王杨毅的侄子杨定在氐人的支持下,复国成功,国名仍叫仇池国,史称后仇池国,后仇池国存在了57年,直到公元442年,被刘宋将领裴方明所灭,仇池国君的后裔先后又建立了三个小政权,分别是: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

仇池政权

武都国在477年被北魏所灭亡,武兴国在553年被北魏灭亡,而阴平国则被北周所灭亡。

2、成汉政权

随后氐人首领李特、李流兄弟率领十多万流民在四川开始起兵反抗西晋,打败了西晋的益州刺史罗尚,李特最终还是战死,李流因病去世,李特的儿子李雄成为这一支氐人的首领,在公元304年建立的成汉政权,这是氐人建立的第二个政权,统治核心在益州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

成汉政权存在了43年,直到公元347年,东晋将领桓温灭亡了成汉,成汉归入东晋,成汉政权的氐人全部汉化,成为东晋的百姓。

3、前秦政权

氐人建立的第三个政权就是鼎鼎有名的前秦政权,氐族酋长苻洪在公元350年建立了前秦政权,不久被人毒死,前秦政权直到符坚在位,才短暂地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符坚一度差一点统一了整个中国,在淝水之战中,符坚惨败于东晋谢安之手。

符坚作为前秦的君主,统一了北方

淝水之战的失败,导致前秦政权陷入混乱,2年后,符坚被人杀害,前秦政权也土崩瓦解,分裂为若干个政权,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局面,因为淝水之战的失败,北方也再次陷入混乱,符坚的族孙任符登在枹罕(今甘肃临夏县)被拥立为帝。

公元394年,符登被后秦打败交俘虏,之后被杀,他的儿子符崇继承帝位,同年十月,符崇投靠陇西王杨定,被西秦凉州刺史乞伏轲弹斩杀,前秦就此灭亡,前秦一共存在了43年,氐人政权虽然灭亡了,氐人仍然生活在当地。

4、后凉政权

符坚去世的当年,出身略阳氐酋世家的吕光趁机于公元386年在凉州建立了后凉政权,后凉的统治核心地区在凉州及西域,也就是今天整个甘肃省到新疆中东部,这是氐人建立的第四个政权。

后凉政权地处更为偏远,只存在了17年,到了后期内部争权夺利,逐渐衰弱,到公元403年,被后秦政权所灭亡。

后凉政权

这些氐人政权被灭亡后,氐族并没有灭亡,融入了其他民族,一部分融入了羌人,一部分融入了汉人,还有一部分仍然生活在他们传统的地区,也就是四川、甘肃与青海三省交界处。

二、匈奴

说到匈奴就非常熟悉了,他们是夏人的后裔,与华夏同宗同族,匈奴在秦朝末年到汉初是最为强大的时候,汉武帝开始,与匈奴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战争,把匈奴打得实力大为衰弱,到了东汉末年,匈奴成为汉朝的附庸,完全没有实力与汉朝对抗。

三国时期,匈奴臣服于曹魏,西晋统一天下时,匈奴又臣服于西晋,西晋时期,匈奴不断内迁,到了八王之乱时期,匈奴首领刘渊起兵反晋,刘渊是匈奴首领,但因为自认是匈奴与汉人的后代,所以把自己的匈奴名字改为了汉姓汉名,以汉朝国姓刘为姓。

匈奴骑兵

公元304年,刘渊在离石(今山西吕梁)建立了汉政权,史称“汉赵”或者“前赵”,此时的刘渊联合了匈奴五部,算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势力,4年后,刘渊正式称帝,310年,刘渊去世,不久刘渊第四子刘聪杀死继承人刘和即位为帝。

第二年,刘聪派刘渊养子兼族侄的刘曜、自己的儿子刘粲联合石勒、呼延晏等人攻破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并杀死了王宫贵族、大臣、士兵、百姓三万多人,史称永嘉之乱,317年,刘聪派刘曜攻破了长安城,俘虏了晋愍帝司马邺,并先后杀死了西晋最后两位皇帝,西晋正式灭亡。

西晋主要就是灭亡在匈奴人手中,然而汉赵政权也没好到哪里,就开始了内乱,刘聪临死前,命匈奴人刘曜与羯人石勒辅政,太子刘粲即位为帝,刘粲信任自己的岳父勒准,让其掌握朝中军政大权,不久,勒准政变,杀刘粲及匈奴刘氏宗亲,自立为大将军、汉天王,并向东晋称臣。

匈奴灭亡了西晋

不久,刘曜称帝,然后刘曜与石勒联合准备进攻勒准,勒准不久被手下所杀,其手下推举勒明为主,石勒率军攻打勒明,勒明投靠了刘曜,被刘曜所杀,然后刘曜与石勒关系紧张,第二年石勒建立了后赵政权,两赵开始对抗。

公元329年,在洛阳之战中,刘曜被石勒手下所俘虏,随后被杀,汉赵政权的皇帝都被擒杀,余部也在当年被石勒所消灭,以匈奴贵族为统治阶层的汉赵政权正式灭亡,只存在了25年,刘渊的匈奴皇族一脉在战争中几乎全被杀尽,勒准杀了一部分,石勒也杀了一部分。

匈奴政权虽然灭亡了,但匈奴人并没有灭亡,汉赵与后赵两个政权内部组成复杂,匈奴、羯、羌、氐、鲜卑、汉六个民族都有,所以除了匈奴统治阶层,中下层匈奴人只要投靠了后赵政权,基本上活了下来。

汉匈不断和亲

随后匈奴民族也消逝了,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融入了其他民族,匈奴最大一部分就是融入了汉族,比如匈奴王族都改为汉姓了,长期依附于汉朝,第二是融入了鲜卑族与乌桓族,甚至还有匈奴融入了中亚,遍布欧亚大陆。

三、羯

羯族本来是匈奴所征服的一个部族,一直跟着匈奴,有人说羯族是白种人,有人说羯族来自西域的栗特族,还有人说羯人是中亚康居人统治下的索格底亚那人,羯族的起源已经不大弄得清楚了,但他们在五胡乱华中的作用非常清楚。

起初羯族依附于匈奴,刘渊建立汉赵后,羯族为为匈奴而战,在灭亡西晋的战争中,羯族人石勒逐渐成长,成为羯族的首领,勒准作乱被杀后,公元319年,石勒自立为赵王,建立后超政权,然后后赵与汉赵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争。

羯族人

石勒后来灭亡了汉赵政权,兼并了汉赵所有的土地与百姓,一度成为北方强大的政权,4年之后石勒去世,他的堂侄石虎篡位成为皇帝,石虎算是十六国时期最残暴的皇帝了,没有之一,他残暴的事实在太多了,石虎荒淫无道、残暴嗜杀、随意杀人、强取豪夺,后赵在他的统治下逐渐衰弱。

石虎在位时期,不仅对外人残暴,对自己的儿子也是残暴无道,他的太子石邃也忍受不了石虎的残暴,于是想起兵弑父,结果因为消息走露而失败,于是石虎把自己儿子石邃给灭了族,你没看错,把石邃一家男女老幼全部诛杀,再把石邃手下全部杀掉。

石虎还在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石宣和石韬之间玩平衡,给予两人相同的权力,让他们相互制衡,结果石宣派人刺杀了石韬,并想行刺石虎,石虎知道后,又把石宣一家给灭了族,连自己5岁的小孙子也给杀了,还把石宣手下全部诛杀,两次灭了自己儿子的族,历史上罕见。

石勒

石虎后来选择了幼子石世为太子,石虎去世后,石世即位,然后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遵不服,率军杀石世,自己当了皇帝,没多久,石虎的养孙冉闵发动政变诛杀了石遵,改立石鉴为皇帝,政权掌握在冉闵手中。

于是石氏皇族与部分羯族将领想杀死冉闵,但都被冉闵所杀,然后冉闵下发了杀胡令,想将所有胡人全部诛杀,因为他是汉人,只是被羯族人收养,然后现在冉闵认为是羯族人容不下他,所以冉闵决定诛杀其统治区内的所有胡人,据说杀胡令一出,数天时间有20万胡人被杀。

公元350年,冉闵建立了冉魏政权,并把他所知道的所有羯族人全部杀死,当然也不可能全部杀完,大部分胡人,包括羯族人都向中亚逃走,然后融入了其他民族,或者投靠了其他政权,比如侯景带了部分羯族人投靠南方的梁朝,并引发了一次叛乱,侯景这一支被灭族。还有一部分羯族人投靠了鲜卑人。

后赵政权

四、羌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跟匈奴一样古老,是炎帝部落的后人,主要生活在四川、甘肃、陕西与青海,与氐人、汉人杂居,羌族内部也有很多分支,比如先零羌、烧当羌、党项羌等等,羌人在东汉时期是依附于汉朝的,但是屡屡与东汉发生战争,时降时叛,东汉与羌族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战争,也没有完全解决羌族问题。

羌族的人口基数大于氐人,鼎盛时期有数百万人,居住在与汉人交界的地区,与汉人也有通婚,比如马超的祖母就是羌族女子,生下了马腾,马腾的儿子就是马超,马超身上是有羌族血统的,所以他能号召羌人帮助自己抵御曹操。

西晋时期,羌人进一步内迁,五胡乱华时期,羌人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就是后秦,在公元384年由羌人首领之一的姚苌所建立,姚苌本是符坚手下的将领,参与了淝水之战,符坚被杀后,姚苌也建立了后秦政权,其统治核心在关中一带。

羌族人

后秦政权只存在了34年,就被还是东晋将领的刘裕所灭亡,羌人建立的政权虽然灭亡了,但并不影响羌人的生活,他们仍然生活在当地,到了唐朝末年,党项羌建立了夏州政权,到了北宋年间,羌人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

他们建立的政权先后灭亡,但羌人作为一个民族一直存在了今天,他们的独立性很强,是这五个民族中唯一一个存在至今的民族,已经被列为56个民族的一员。

五、鲜卑

鲜卑是游牧民族,来源于战国时期的东胡,赵武灵王时期,曾经征服过东胡,在匈奴强大的时期,鲜卑是臣服于匈奴的,一直到了东汉时期,匈奴衰弱后,鲜卑才开始向南游牧,并开始依附于东汉,鲜卑曾经与东汉联合一起攻打北匈奴,匈奴衰亡后,鲜卑人成了北方草原的霸主。

鲜卑人

三国时期,匈奴臣服于曹魏,时降时叛,曹魏还派人暗杀了鲜卑的首领轲比能,西晋统一天下后,鲜卑人开始向中原内迁,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发起声势浩大的反晋起义,最终被西晋平定。

五胡乱华时,最开始是氐族、匈奴族、羯族作乱,这三族的势力先后被打压消逝后,鲜卑族开始崛起,鲜卑人建立的政权最多,也最为长久,慕容部鲜卑首领慕容涉归的儿子慕容廆奠定了前燕政权,慕容廆的儿子慕容皝建立了前燕政权。

前燕统治核心在河北、山东到辽东一带,但前燕政权只存在了18年,在公元370年被符坚所灭亡。

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建立了吐谷浑政权,其统治核心在祁连山脉及青海的黄河上游,包括当时的凉州一带,这一政权存在了350年,算是最久的政权,在公元663年被唐朝所灭亡,余部归降唐朝。

慕容皝建立了前燕政权

符坚被杀后,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个儿子慕容垂建立了后燕政权,其核心统治区在河北及辽东一带,存在了24年,被北燕所灭亡。

西燕政权与后燕政权同时建立,由前燕景昭帝慕容儁的儿子慕容泓所建立,西燕与后燕的建立者都是前燕皇族,并且相互敌视,西燕只存在了10年,就被后燕的慕容垂所灭亡。

南燕政权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幼子慕容德所建立,统治区域为山东及河南一部分,只存在了12年,于公元410年,被东晋刘裕所灭亡。

南凉政权是秃发鲜卑部的秃发乌孤在397年所建立的,统治区域在凉州西部及宁夏一小部的武威、乐都、西平、广武一带,只存在了17年,就被西秦偷袭所灭亡。

前燕一度与前秦、东晋对峙

西秦政权是乞伏部鲜卑首领乞伏国仁在385年所建立,统治区域在陇西一带,包括金城、枹罕、南安,到公元400年时投降了后秦,公元409年,乞伏国仁的弟弟乞伏乾归再称秦王,直到22年后大夏赫连韦伐所灭亡。

鲜卑族建立最强大的政权就是北魏政权,这是由拓跋鲜卑部落首领拓跋珪在公元386年建立的,北魏最强大的时候,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并定都洛阳,然后北魏皇族开始汉化,并改为汉姓“元”,全面实行汉人的制度,学习汉人的文化与礼仪。

直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由鲜卑化的汉人权臣高欢掌控,西魏由权臣宇文鲜卑部落的宇文泰掌控,然后高欢的儿子建立了北齐取代了东魏,宇文泰的儿子建立北周取代了西魏,然后北周灭亡了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隋朝又代替了北周,仅仅两代人之后,唐朝又取代了隋朝。

五胡建立的政权

北魏、东魏、西魏、北周都算得上鲜卑政权,尽管高欢是汉人,但已经鲜卑化了,隋朝和唐朝算是汉人政权,但他们的皇族身上都有鲜卑族人血脉,比如说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皇后是独孤鲜卑部落的独孤伽罗,是独孤信的女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也是鲜卑人,也是独孤信的女儿。

所以尽管鲜卑人建立的政权灭亡了,但鲜卑人并没有灭亡,而是融入了其他民族,最多的就是融入了汉族,也融入了华夏周边的其他民族,唐朝时期的契丹,也有人认为是来自宇文鲜卑部,鲜卑这个名词后来虽然不存在了,但是鲜卑人一直在华夏大地生活,直到与汉族完全融合。

最让你震撼的一本书是什么?

最让我震撼的就是《三字经》:一是震撼于它的普及性,二是震撼于它的误读量。

三字经的普及性: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国学的启蒙必读教材之一。这个方面基本不用我费话。 作为中国人不识字的还有,不能背诵两句三字经的,恐怕真的没有了。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三字经的误读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你会背诵吗?肯定会!但是,你真的能贯通理解这短短六句话,总共才18个字吗?绝对大多数,不能。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逻辑不能始终贯通。人们在自己不经意间,就被贯性带沟里去了。

关键出在”善“字的解释上。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都太有名了。而人们下意识地就自认为,婴孩都是善良的。因此,到今天为止,几乎所有注释,所有老师都当作“善良”来解。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来自百度文库:

正常的逻辑解释

善,即善于。

人之初,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特别善于学习,可塑性极强,也特别容易被改变。因此,才说性相近,习相远。如果不加以教导,性就会变迁。迁到什么地方去?可塑性固化,迁到不善于学习,不好塑造的那一面去。

如果进一步开拓视野,性有三分:本性、秉性和习性。

人之初,就是本性,本即是根的意思。人之初,像白纸,根于空性,所以叫善于。他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基因的特征,叫秉性。而后天的学习教育,塑造出来的特征,叫习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