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什么时候开战(大清如果坚持抗战到底)

新辉网

中日什么时候开战,大清如果坚持抗战到底?

日本人打算在华北大平原和清军决战,显然是高估了清王朝,也高估了自己。日本那时还达不到“穷光蛋帝国主义”的水准,大清王朝怎么着也比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强多了。清王朝根本不用坚持到底,只需稍微硬气一点,哪怕光打雷不下雨,日本人肯定先服软。何况,清王朝不是没钱,而日本的国库确实只剩下耗子屎了。

中日什么时候开战(大清如果坚持抗战到底)

不算利息,2亿3千150万两“白花花”的银子,首次交付五千万两。五千万两白银能买多少艘“吉野号”,最少33艘。除此之外,日军还从清王朝的土地上掠夺了价值约1亿两白银的船只、兵器、机器、粮食等。怎么看,清王朝都在“崽卖爷田不心疼”。怎么看,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心里不可能没数。

康有为这个人,先不评价人品,他有一个事看得挺透,列强“瓜分豆剖,渐露机芽”;农民“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如不变法,“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尤其是这一句“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算是点到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内心深处。王朝的统治者,没有一个为老百姓着想过,他们想得永远是屁股底下那把椅子和家族的江山永固。

爱新觉罗家这对皇帝和儿媳妇,逃不出这个规律,只不过他们更在意谁坐那把椅子。慈禧太后坐上了不想下来,光绪皇帝不允许她不下来。作为皇帝,让一个老太太整天作威作福、指手画脚、站在头上拉屎,光绪皇帝不能接受这种耻辱,哪怕是他亲大姨。

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和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不厌其烦地上演着“宫斗剧”,他们底下那群自认站好队的“后党”和“帝党”,岂能不抓紧时间折腾。经过几千年洗礼的官僚集团,碰上手腕硬的皇帝,一向夹着尾巴“捞钱”、“捞利益”,碰上手腕软的皇帝,一向摇着尾巴“捞钱”、“捞利益”。

甲午战争占据优势的“帝党”,以翁同龢为领袖的一群人,打着“清流”的旗号,往死里整李鸿章这群名义上的“后党”。当然,李鸿章的屁股也极其不干净,要不“清流”们哪能找那么多时机、借口和理由。清王朝不是没钱,光慈禧太后的毛巾钱便足够北洋水师买炮弹的了。另外,修颐和园的800多万两白银和李鸿章存入外国银行钱生钱的260多万两白银,实践证明就是给狗,也不会拨给北洋水师。

掌管清王朝钱袋子的户部尚书翁同龢,导演了北洋水师多年“未添一舰、未添一弹”。反过来,也可以说北洋水师导演了自己多年“未添一舰、未添一弹”。王朝腐败,北洋水师的腐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到底,论起祸国殃民,清王朝的“朋党之争”远远胜过了腐败,远不是明王朝所能相提并论的。当时,日本也存在“朋党之争”,也很腐败,专制制度没有不腐败的。只不过,日本有一个甘愿为海军自掏腰包的天皇和一个权谋之术相对较高的伊藤博文。这一点源于日本自古“小国寡民”,没有那么多政治高手,伊藤博文略显孤单。但如果清王朝稍微硬气一点,哪怕光打雷不下雨,日本可就不光没了钱,没了吃喝,连可怕的党争也会接踵而来。

甲午战争中,山县有朋一直盼着伊藤博文出问题,他好取而代之。可惜,清王朝没有给这位“军国主义的鼻祖”一点点机会。

中日甲午战争,海军战败,大清如果坚持抗战到底,能拖死日本吗?根本不用坚持到底,只需稍微硬气一点,日本人肯定先服软。

甲午海战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战败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要一一分析就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涵盖的了,完全可以写一本书专门讲这个问题,所以我只能择其要点与大家探讨

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曾被《美国海军年鉴》认为是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舰队——共有主力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相比之下作为弹丸岛国的日本为建设海军已发展到连天皇、皇后都变卖家产带头捐款的地步,甚至一些日本女子用卖身的钱去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固然是一种毫无人性的疯狂之举,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力量。事实上日本政府极其高效地充分彻底地发动国民踊跃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种国民大规模的捐款浪潮一直延续到甲午战争爆发。即使不考虑在甲午战前日本国民为支持海军建设的捐款,仅仅只统计战争期间的捐款就有2164686日本人捐款220.977万日元又70钱9厘,人均捐款一日元多一点。这还只是现金捐款,此外还有949128人捐出折合70.8634万日元又33钱6厘的物品。这在当时只有4181万人口的日本相当于占国民总人口7.4%的人都参与了捐款。事实上日本筹措军费的方式除了发动国民捐款之外,还采用了发行国债这样的新式金融方式: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一共发行过4次军事公债,发行额1.249275亿日元,收入额1.22445亿日元。相比之下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完全依赖于海关和农业税,以致于整个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筹措到的军费只有日本的一半还不到,但已在增收各种苛捐杂税后还举借了58%的外债。

北洋海军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在一片反对声中艰难地走过来的: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对这一从外洋传来的新兵种从一开始就多方掣肘,以致于在1890年户部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购买军火。此后北洋海军的发展就进入了停滞时期,而恰恰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海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式的速射炮和纵队机动战术诞生,日本海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一时期的北洋海军却没添购一艘战舰。当战争爆发后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实际上在军舰航速、射程以及速射炮数量上其实都已被日军反超,实际上日军的火力已达到北海海军的6倍。在火力本身就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北洋海军的炮弹即使命中敌舰所造成的破坏力也是远远不及日军的——这时北洋海军还沿用的是老式的实心弹,所谓实心弹是指内部填充泥土沙石,靠自身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的炮弹。这种炮弹更适合于木制风帆舰船时代的海战,而对甲午战争这种铁甲巨舰对决几乎作用不大;相比之外日本在1891年配制成功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下濑火药”,其巨大的破坏力使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深受其害:在黄海大海战中北洋水师在开战后的一个半小时内就打光了会爆炸的填充炸药的开花弹,剩下的时间内定远舰的巨炮发射的都是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1894年12月时任日军大本营野战卫生长官的石黑忠惪根据14218名服役满一年的日军士兵与77名清军战俘的体格数据撰写了一篇名为《日清兵体格比较》的文章——其中的统计数据如下:日军平均年龄21岁5个月,清军29岁10个月,清军年长8岁5个月;日军平均身高164.83厘米,清军166.65厘米,清军高1.82厘米;日军平均体重60.90公斤,清军54.75公斤,清军轻5.15公斤;日军平均胸围85.14厘米,清军89.69厘米,清军大4.55厘米;日军平均呼吸差平均7.03厘米,清军6.70厘米,清军小0.33厘米;日军平均肺活量3631毫升,清军3029毫升,清军少602毫升;日军手部握力平均41公斤,清军31公斤,清军少10公斤。从统计数据来看:清军除了在身高与胸围两项指标上占优势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弱于日军,即使抛开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不谈,单纯以白刃肉搏而言:清军也不占优势。更糟的是清政府上上下下早已腐败不堪,反映在军队上就是长期的吃空额现象——很多部队空有名额番号,但登记在册的士兵从没服过一天役。再要不就是为了吃一份粮饷从16岁到60岁祖孙三代全在服役,其实祖父和父亲早就打不了仗了。这样的军队战斗意志极其低下,很多人拿着枪却不知道怎么用,一碰到敌人就作鸟兽散。

清军忽视了武器装备的标准化:长期以来清军的武器装备一直主要依赖于采购,而没掌握自主标准化生产的核心技术。战后日军曾对日军伤兵的伤口进行过仔细分析,结果发现造成日军士兵伤口的武器有德制毛瑟单发枪、毛瑟连发枪、英制施耐德步枪、恩菲尔德步枪、马提尼-亨利步枪、美制温彻斯特步枪、雷明顿步枪、斯宾塞步枪、法制米涅步枪、夏斯波步枪、仿制毛瑟枪以及清军自制的土式抬枪等二十余种枪械,几乎就是国际枪械博览会。由于武器装备未能实现标准化,清军在战场上时常出现子弹装不进膛的现象,五花八门的武器装备的保养维护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相比之下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初创近代化海陆军时也曾大量混用外购武器和国产武器,但从1889年起明治十八年式村田步枪和明治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枪就成为日军中的标配武器,日本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军事工业体系以支撑国产标准化武器的生产制造。

甲午战争是由老式的古代战争向新式的近代化战争转型的一场标志性战争,而近现代战争同古代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战争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在正面战场之外双方都会普遍使用经济战、外交战、情报战等各种手段打击削弱对手的实力。清政府并没清醒意识到这点,所以在战前既没就日本的国情、军情搜集情报,也没在国际上进行舆论公关;相比之下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在中国境内成立了汉口乐善堂和日清贸易研究所两大情报机构,向中国派遣了大量间谍刺探各种情报,他们绘制的地图可以详细到最偏僻的村庄的任何一口水井的具体位置,他们给他们重视的中国将领编制了详细的档案资料,甚至连这些将领的家庭生活他们也能了如指掌。相比之下北洋海军却在1886年的长崎事件中丢失了密电码,以致于日方对中国军队的部署总是能提前预知。这件事甚至直到战后清政府都完全蒙在鼓里,以致于当李鸿章赴马关谈判时日方对中方的谈判底线一清二楚,所以清政府不仅输掉了战争,即使想要在谈判桌上尽力争取少赔一点都是不可能的。

清军对新时代战争的不适应性还表现在战术思想上:事实上近现代海军本身是诞生于资本主义大航海时代的一个进攻性兵种,尽管我国热爱和平,不搞帝国主义列强那套侵略殖民政策,但我们也必须争夺世界范围内的制海权以守护自己的海外利益——我所谓的海外利益包括但不局限于能源安全、贸易安全以及海外侨民的安全。然而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却死抱着固守渤海门户的理念不放,拱手将制海权让给日本,以致于日军在攻占清军岸防炮台后利用清军炮台和海上的战舰对北洋水师进行前后夹击。这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一支不立足于能和敌人争雄于海上从而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仅仅只立足于近海防守的海军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注定要打败仗。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高层而言:赢不赢日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权力不能受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清政府洋务运动打造的新式陆海军本来就不是主要针对西洋人、东洋人,而是用于镇压国内百姓起义的。加之清军入关时屠杀汉人引起的民族仇恨以及贪腐横行引起的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老百姓无法感知到这个国家是属于自己的,在他们眼中当兵吃粮保卫的是朝廷是皇上,既然皇家自己都不愿意打下去还打什么?相比之下日本对民意的煽动能力是极强的:战前和战争期间日本民众自发捐款捐物,日军每攻占一地日本民众都会欢呼雀跃。事实上日本不仅充分发动了国内民众,对国际舆论也进行了充分的公关,以致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在国际上却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而作为被侵略方的中国却没能发出任何声音。

中日从哪个朝代战争开始的?

中日从唐朝就开始战争了,中方是唐朝。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13万征百济,新罗5万精兵接应,迅速击溃百济,俘虏国王义慈。

义慈王次子福信收残部企图复国,向日本求助,要日本放回作为人质丰璋王子,日本齐明女皇答应,并于661年1月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因劳累病故出征搁浅。

662年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

663年8月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到白江口……最终在白江口海战中被唐、新罗联军打败,百济灭亡,唐朝取得了白江口海战的胜利……

如果晚清时是左宗棠而不是李鸿章掌管北洋?

左公千古,护我疆土,但即便如此,就当时糜烂的时局而言,纵使左宗棠全权管控北洋军,怕也是“有心救国而无力回天”吧。

一:甲午海战,罪不在北洋舰队

公元1894年,因朝鲜战争而导致的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在海战初期,北洋舰队因为遭到突袭,被动受敌而导致的战争劣势,在经过北洋舰队的奋力抵抗之后而逐渐转为势均力敌的态势。但随着国内主和派势力的膨胀,希图“和睦友邦”的呼声越来越高,再加上李鸿章本人的摇摆不定,以及希望保全实力的私心,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北洋舰队主动龟缩内海而不出,如此一来,无疑给了狼子野心的日本人趁机抢夺制海权的时机和契机。之后,随着“睦邻友好”的奢望的破灭,再加上日本国咄咄逼人的态势。已经棋差一招的北洋舰队自此步步落后于人。终于被日本舰队完全吞噬。数十年才有的近代海军,至此烟消云散,化为春梦一场。

二:落后的国家支撑不起现代的海军

严格意义上来说,中日甲午之战是近代史上败的最惨烈且最窝囊的一次。此战之后所签订的《马关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屈辱和羞耻。而更重要的是,据现在尚保存于日本防务省的一套有关甲午海战之时中日舰队受损情况图来看。此次海战,日本亦赢得十分艰难。

就材料数据而言,在海战之中,日本主力舰队大多受损严重,而且受损之处又大多为船舰要害之处。再加上中学教科书对此次海战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战斗之中的北洋舰队也是可圈可点的。并不是畏葸不战,至于邓世昌等人更不是孟浪无谋之辈。故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甲午之败,非战之罪也”。

所谓“邪路相逢勇者胜”北洋舰队在受敌偷袭的情况之下,尚且能够有此反击,在我看来,已足以无愧国家了。而真正于国有愧,于民有疚的,应当是那群“深居庙堂之上,夸夸其谈,坐谈清议的文武大臣”正是他们的怯敌畏战,首鼠两端,才导致了甲午海战的战败。换言之,是陈旧的国家体制,老旧的封建思想,腐朽的官僚作风,葬送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海军舰队,不仅如此,他更昭示了一个真理:一个落后的国家,负担不起一支现代化的海军舰队。

三:甲午海战——以小米加步枪来对抗飞机大炮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早在中学阶段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始终令人感到疑惑的就是,为何相对老牌的北洋舰队,在面临刚刚组建不久的日本海军时,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在屡次击中敌方船舰而自身又折损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在我方五艘主力舰沉没的情况下,为何日军舰队却能保持零沉没的战绩?

后来,随着接触的历史史料的增多,才知道,原来北洋舰队自组建成编之后,由于经费问题而再未曾补充、更换过舰只。所以,相对于后来组建的日本舰队而言,北洋舰队无论船舰装备还是武器弹药,甚至于海军作战战略,都是远不如日军舰队来得先进。

曾在一份报纸上看过这样一个对比,即:日军船载大炮的射程是远远超过清军,而日军大炮发射的频率亦远远高过清军。此外,日军的弹药准备更是远较清军而充沛,先进。而弹药准备的落后和不足也就能说明为何北洋舰队数次集中日军主力舰队,却始终没能将将其击溃的原因了。就此而言之。中日甲午海战,完全是一场无论是军事装备、还是战略意识都不对等的战争。是一场与船员个人素质无甚相关,与国家政治体制密切相连的战争。

四:纵使左公在,大势又能如何?

固然,左宗棠本人的军事才能要优甚于李鸿章,但就甲午海战而言,实事求是的讲,即便由左公领导,其最终结局亦不会有任何奇迹。“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已经在庙堂之上就已经未战而先败的清王朝,只顾着争权夺利、尔虞吾诈、苟且偷安的清王朝;对夷洋外敌充满天然惊惧的清王朝,哪里还有挺起腰杆来与日本人大干一场的勇气?

再说,就训练海军的角度而言,个人始终认为,左公或许尚不如李鸿章来的娴熟而精巧。毕竟,早在剿灭太平天国之际,李鸿章即在曾国藩的授意之下,留心于新式海军的组建,再加上当时身处上海的他,又与英法美意等国外使多有交流合作,对海军之组建、架构、分工、培训等多有了解和研究。而这些都是左宗棠本人所没有的,或者说是其天然的劣势。故就此而言,在我看来,陆军作战,李不如左,海军作战则左不如李。

更何况,甲午海战,远不是一次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中日两国政治博弈的延续,是庙堂之上的领导层的意志比拼。以慈禧区区老妪,安于世故,苟且偷安的执政风格,怎么说都不可能是狼子野心,旨在中华的日本侵略者的敌手。只此一点,就已决定了甲午海战的必败之局。纵是韩白卫霍之流复生,又能如何?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为何清朝时中英差距远大于100年后的中日?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总量,靠的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堆出来的吓人总量,但他已经和科学技术没有多少牵连了。鸦片战争时,军人数量远远低于中国军队的英军,却总是吊打中国军队,在中国境内几如入无人之境!而最后,终于迫使傲慢而又愚昧无知的清妖,签订了继中俄《尼布楚条约_恰克图条约_布连斯奇条约》后的第四个割地求和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打开了久已封闭的中国大门。两次鸦片战争时的中英科技差距,已是如此的泾渭分明,甭说在鸦片战争一百年后,艰苦卓绝的抗日卫国战争了。但是以鸦片战争时群众对抵抗外敌漠不关心,中央政府畏缩退让不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屈辱的表面,却蕴藏着新的生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官兵一致,官民齐心的共同和侵略者作殊死的搏斗,形成了新中国的最初雏形。作为中央政府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除了坚决的继续对日作战外,还积极的寻找和争取外援,向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1943年的开罗会议,中国的意见受到了盟国的尊重和敌国的害怕恐惧。会议结束后发表的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标志着中国已经恢复了主动影响世界!这与清妖的迟钝迂腐、保守闭塞、盲目排外形成解明的对比!虽然,鸦片战争一百年后的中国伟大抗日卫国战争,中华民族所付出的牺牲,比鸦片战争时,扩大了无数倍。一百多年的时期,两次惊人相似的国耻,却获得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中国已经产生了新的先进阶级,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中华民族终于避免了灭种亡国的命运,并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