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怪物攻城(黄衣女子为什么要救张无忌)

新辉网

问道怪物攻城,黄衣女子为什么要救张无忌?

黄衫女武功高强,是神雕大侠杨过的后人。在原著中,她曾两次出场。一次间接救下张无忌,另一次于屠狮大会相助双目失明的谢逊。那么她与张无忌有何渊源,为何会出手相救呢?

问道怪物攻城(黄衣女子为什么要救张无忌)

其实黄衫女和丐帮渊源极深,至于在丐帮遇到张无忌,这是一种巧合罢了。倘若不是黄衫女出面调停,姑且不谈张无忌能否击败传功、执法、掌棒、掌钵几大高手,单是陈友谅拿周芷若的性命威胁,便足以让张无忌分心。故而此次黄衫女相救周芷若,亦算是救下张无忌。

她是杨过的后人,按照时间推断,至少是孙女辈分的,决然不是杨过的女儿。而杨过与丐帮交好,当年在华山之巅,深得洪七公的点拨,打狗棒法精妙绝伦,杨过亦是略有小成。黄蓉曾是丐帮帮主,纵使是退位让贤,也与丐帮有着莫大的关系。杨过曾数次相救郭靖和黄蓉,郭杨两家的渊源,三言两语是说不尽的。

黄衫女既然是杨过的后人,那么屡助丐帮,也不足为奇。张无忌为救周芷若,欲破丐帮的杀狗阵法。黄衫女的出现,只是一种巧合罢了。试想一下,如果周芷若和宋青书未遭丐帮所擒,张无忌会独闯丐帮总舵吗?明教与丐帮井水不犯河水,况且丐帮乃天下第一大帮,张无忌犯不着去招惹这些高手。不过陈友谅阴险狡诈,他找来一个傀儡冒充已故的丐帮帮主史火龙,不得不说其心之毒,目的在于操纵丐帮与明教为敌。

至于不少读者说黄衫女和张无忌大有渊源,我认为是没有依据可言的。她是杨过的孙女,或者是曾孙女,那么与丐帮和峨眉渊源极深才是对的。后来屠狮大会,黄衫女再次出场,也已证明了这个问题。

她初次登场,是为了揭穿陈友谅和成昆的诡计。她向来隐居世外,旁人不知她是何许人。可这两位狼子野心的师徒,黄衫女却瞧得明白。况且还有史红石,她更能断定眼前的史火龙是冒充丐帮帮主的人。其次是将打狗棒法物归原主,再者亦是让史红石接任帮主之位,以防贼人沐猴而冠。说来也巧,在这个时候黄衫女遇到了张无忌,部分读者误会,似亦在所难免。

相救张无忌,这区区小事,黄衫女只是举手之劳罢了。张无忌虽贵为明教教主,身陷虎穴龙潭,陈友谅又挟持周芷若,他欲在顷刻间退敌救人,还是难于登天的。黄衫女却不同,一来身份神秘,武功高强,可持丐帮信物打狗棒号令群丐;二来深知陈友谅那丑陋的嘴脸。这对于她而言,全部都是优势。反观张无忌,虽不是其笨如牛,却辩不过陈友谅,让人牵着鼻子走。

严格来说,黄衫女救下周芷若,就等同于救了张无忌。毕竟当年在汉水,周芷若对年少的张无忌有一饭之恩,这大恩大德,令其不敢忘却。若是她惨遭不测,说不定张无忌会血洗丐帮。待到那个时候,黄衫女想要出面调解却已晚了。这一切都是看在丐帮的面子上,与张无忌并无太大的关系。

屠狮大会之时,黄衫女再次登场。这次出场,不仅制服周芷若,更是将金毛狮王救了下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与周芷若交手,显然黄衫女有意探她武功底细,若非这般,周芷若早已落败。而后谢逊求情,以及张无忌的薄面,黄衫女这才饶了周芷若。

此次出面,亦是相助丐帮。只因掌钵龙头遭宋青书毒手,屠狮大会险象环生,丐帮颇有独木难支的味道。这时候黄衫女出场,一来是震慑,二来是救人,再者站在文学的角度剖析,要为倚天剑和屠龙刀的下落画上圆满的句号。同时她希望日后张无忌能为丐帮略尽绵力,毕竟自己不能时刻守着丐帮。

峨眉和丐帮,是江湖上数一数二的门派,恰巧这两大帮派均与黄衫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前已将她和丐帮的渊源说了,这里咱们暂且不表。峨眉的师祖是郭襄女侠,她曾钟情于杨过,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谁曾想郭襄竟然勘破红尘,削发为尼。杨过是愧对郭襄的,若不是在风陵渡口与之相遇,或者送诸多礼物给她,郭襄未见能动心。她斩断红尘,手执倚天利剑创立峨眉派,杨过是难逃干系的。故而黄衫女相助丐帮之余,亦在帮助峨眉。张无忌和峨眉大有关联,渊源不浅,黄衫女的登场,更像是张无忌的姊姊。她不在的时候,丐帮和峨眉若有危难,相信张无忌不会坐视不理。

临行之前,黄衫女说道:“终南山后,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她是杨过的后人无疑,此前我推断过黄衫女的年龄,根据原著时间线顺序排列,她至少是杨过的孙女,不可能是女儿。这里设计的颇为巧妙,若是时间久了,恐怕黄衫女不会相助丐帮和峨眉。毕竟年深日久,人都是会变的,就如同朱子柳的后人朱长龄。但杨过行事怪诞不经,其后人亦是如此,她隐居世外桃源,除了丐帮和峨眉之事,其余一律不曾干涉。否则当年周芷若盗取刀剑,黄衫女早已出手制止,为何没有?是因为未伤峨眉和丐帮。因此她与这两大帮派渊源极深,至于救张无忌,是姐姐对弟弟的那种亲情。

黄衫女是金庸笔下极具魅力的一位姑娘,她出场之时二十七八岁,脸色苍白,无半点血色,这与小龙女的容貌无异。加之“神雕侠侣,绝迹江湖”,更点明了她的身份。不过黄衫女神秘非常,就像是当年的小龙女一样。

小龙女的亲生父母是谁,她不知道;黄衫女后来是否嫁人,住在何处,读者亦不知晓。这就是这个人物的魅力,而金庸先生妙笔生花,写黄衫女的时候,也是在写丐帮的衰落,真是妙哉。其实仔细想想,峨眉派又何尝不是呢?至于救张无忌,我认为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让他们天马行空,在书海里遨游。

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康熙?

从秦始皇嬴政开始到清朝宣统帝溥仪退位,除了未在位和死后追谥的皇帝,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408位皇帝。而能够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寥寥无几。

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用“千古一帝”来评价秦始皇和明太祖;明代官员王志坚也曾评价唐太宗为千古一帝。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李贽 节选

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帝也。

——《续藏书》李贽 节选

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

——《读史商语》王志坚 节选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对我国古代皇帝进行过评价,敢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做比较,显示出毛泽东远大的抱负。

(毛泽东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沁园春·雪》毛泽东 节选

而我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

秦始皇 嬴政

秦始皇嬴政,13岁即王位,后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王朝——秦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于是就采用“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始皇的功绩主要有,在军事上先后消灭韩、赵、魏、楚、齐、燕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一制度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在文化和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统一文字。在抵御外敌侵犯上,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节选

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认为,在当时的时代,人们经历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纷争,已经形成习惯,无法接受突然的统一,秦始皇必须要严格执法,才能保证国家的统一。

(秦朝疆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

——《史记》节选

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秦政记》节选

汉武帝 刘彻

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16岁登基,在位54年。汉武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他的评价也有争议。

(汉武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武帝的主要功绩有,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推恩令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汉文帝时出现了淮南王、济北王叛乱,汉景帝时削弱诸侯势力亟须解决。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简单来说,推恩令就是让原本一块封地一个王,变成了现在一块封地多个王。这样就大大削弱了诸侯的势力。

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景十三王传》节选

在经济上,采取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抑制富商。在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在国家安全上,长期与匈奴交战,维护国家统一。

(西汉疆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武帝在位后期,受谣言蛊惑,杀害太子。幸好幡然悔悟,未铸成大错。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也多有争议。

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

——《史记》节选

唐太宗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28岁登基,在位23年。

(唐太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世民少年时期就入伍从军。隋朝末年,建议父亲李渊起兵。后李渊建立唐朝,李世民带兵先后平定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多方势力,为唐朝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册立为太子。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登基,史称唐太宗。

李世民在政治上察纳雅言,从谏如流。经济上崇尚节俭,轻徭薄赋。主张农耕,休生养息。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贞观之治”。军事上开疆拓土,被称为“天可汗。

(唐朝疆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

顺治帝临驾崩前,册立康熙为太子。留下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在孝庄太后的辅助下,年仅8岁的康熙即位登基。

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病逝,鳌拜与遏必隆联手除去苏克萨哈,鳌拜逐渐露出野心。康熙召集少年侍卫,智擒鳌拜。除去鳌拜后,康熙削去遏必隆的职位,开始亲政。

(智擒鳌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亲政后不久,就面临了一个难题——削藩。在康熙下达削藩的圣旨之后,平西王吴三桂、镇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先后打出“反清复明”旗号,起兵反叛,各地纷纷响应。康熙制定应对策略,精准打击吴三桂,招降其余叛军。在经历长达8年的平定,最终清军攻破昆明,平定三藩。

(三藩之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藩作乱之际,台湾延平王郑经企图控制沿海地区,台湾又成了康熙眼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后郑经病逝,台湾内部爆发世子之争,康熙把握时机,一举收复台湾。

漠北准噶尔的势力日益壮大,成了康熙的心腹大患。康熙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噶尔丹,以延缓漠北的叛乱。后在解决台湾问题后,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噶尔丹在众叛亲离中死去,至此,漠北也纳入大清版图。

(清朝疆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一生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驱沙俄,收漠北,功绩卓著。虽然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影响了对他的评价,但是对于康熙的评价还是正面居多。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

——《清史稿》节选

仁皇天资纯厚,遇事优容,每以宽大为政,不事溪刻。

——《啸亭杂录》节选

鲁肃这个人似乎挺平庸的?

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人:他们看似平淡无奇,才智平庸,但是却往往身居要职,甚至有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鲁肃似乎就是这样的人,他反应迟钝、老实厚道,又没有什么心机,被诸葛亮耍的团团乱转,成了一个活宝一样的存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诸葛亮洞若观火,鲁肃却心急火燎地为黄盖求情,并且埋怨诸葛亮不发一言。诸葛亮跟他点破了周瑜之计。

周瑜给诸葛亮一千士兵,派诸葛亮去聚铁山断曹军的粮道,要借刀杀人,除掉诸葛亮。诸葛亮以“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之言去激周瑜。鲁肃老老实实地把话带到,周瑜立即中计。

蒋干盗书,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周瑜派鲁肃去试探诸葛亮是否能够识破自己的计谋,鲁肃回来后对周瑜如实汇报。尽管,诸葛亮反复交代,周瑜有嫉妒之心,让鲁肃不可实话实说。我就纳闷了:诸葛亮为什么不假装不知道。难道在鲁肃面前,有所不知是很丢人的事吗?比自己的生命安全都重要吗?

周瑜派诸葛亮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痛痛快快地领命。周瑜派鲁肃去监视诸葛亮,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完成任务的。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小船,并且一再要求对周瑜保密。这一次,鲁肃配合了诸葛亮借到了曹操的十万支箭。

蔡中、蔡和被曹操派来当卧底。周瑜假装不知道,鲁肃又不识时务地提醒周瑜:

“蔡中、蔡和之降,多应是诈,不可收用。”

周瑜大发雷霆,把鲁肃贬得一文不值,似乎是一个公报私仇的小人。周瑜呵斥鲁肃曰:

“彼因曹操杀其兄,欲报仇而来降,何诈之有?你如此多疑,安能容天下之士乎?”

鲁肃默然而退,找到孔明哭诉心中的委屈。孔明却笑而不言。鲁肃就问:“孔明何故大笑啊?”孔明曰:

“吾笑子敬不识公瑾用计耳。大江隔远,细作极难往来。操使蔡中、蔡和诈降,窃探我军中事,公瑾将计就计,正要他通报消息。兵不厌诈,公瑾之谋是也。”

鲁肃恍然大悟。

刘备来三江口会见周瑜,周瑜要趁机暗杀刘备。刘备因为关羽不离左右,周瑜不敢下手。刘备走后,鲁肃大惑不解,问周瑜为什么放弃了暗杀刘备的计划。周瑜一番解释,鲁肃才如梦方醒。而诸葛亮一看到关羽,就立即得知刘备安然无恙了。因为,有关羽在,周瑜怕自己遭到关羽的反击,只好放走了刘备。

诸葛亮立即明白了这其中的厉害关系。而鲁肃则是简单地认为:关羽一人而已,有何可怕的?

赤壁之战后,周瑜派鲁肃到刘备处索要荆州。鲁肃带回来的是刘备打的借条。

我们看看鲁肃在赤壁之战期间的表现:

基本上就是:周瑜在支使鲁肃;诸葛亮在调侃鲁肃;刘备在糊弄鲁肃。

怎么看,鲁肃似乎都是一个调节气氛的凡人,而不是一个中流砥柱的干将。其实不然。

因为鲁肃的存在,并且穿梭于诸葛亮和周瑜之间,才使得诸葛亮多次化险为夷,确保了孙刘联盟的牢固不破。鲁肃也对周瑜不断地劝解和提醒,才使得周瑜的决策准确无误。另外,鲁肃要回来刘备的借条,才使得东吴合法地占有荆州。

试想,如果不是鲁肃大巧若拙般地斡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这两大盖世智者的较量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所以说,鲁肃是一个忠厚的君子,是一个慈祥的长者。诸葛亮衣冠楚楚,处处显得算无遗策而又深不可测;周瑜道貌岸然,风流儒雅必须表现的无所不能。如果没有鲁肃呆头呆脑地夹在中间,润滑和协调,诸葛亮和周瑜的心里几时能够平衡?

鲁肃的慷慨大方也是不同凡响的。鲁肃家境不错。有一次,孙策带兵经过鲁肃的家乡,士兵缺粮,嗷嗷待哺。周瑜就去向鲁肃借粮。鲁肃指着自己的粮仓,让周瑜随便搬取就是。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指囷济困。鲁肃的慷慨大方令周瑜一见倾心,从此以后视为知己。周瑜临终之际极力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之职。

周瑜死后,孙刘之争告一段落。和平和修复是东吴和刘备关系的主题。鲁肃是联刘抗曹的积极推动者。此时,德高望重、慷慨无私;而又和诸葛亮、刘备容易沟通的鲁肃毫无疑问是大都督的第一人选。这一点,周瑜和孙权不谋而合。

关羽单刀赴会,如果不是鲁肃的暗中配合,东吴甘宁周泰等大将岂不将关羽碎尸万段?鲁肃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

一个团队要兴旺发达,不仅仅需要有雄才大略、通天彻底的能人,也需要温良谦让、淡泊名利的老实人。

孙权作为一代开国雄主,对这个道理自然领会很深。

崇祯皇帝乔装打扮找人算命?

明末风雨飘摇,国家危在旦夕,据民间传说,一次,崇祯帝和贴身宦官王承恩,微服出行。可能是为了散心或者探察民情,见街上有人卜卦算命,周围有不少人。

崇祯心思一转,想算一算国运如何,作为皇帝崇祯压力极大,或许面对内忧外患,他已经无力承担。当时周围人很多,说话多有不便,崇祯帝便让王承恩打发其他人走,并把算命先生请到客栈内。

测字先生名为宋献策,他原本是李自成的军师,精通卜卦算命,这次进城就是为了打探明廷消息,恰巧碰上了崇祯,真是不巧不成书。崇祯帝一脸阴霾却气度不凡,王承恩没有胡须,加之宋献策掌握的情报,便认定这是大明皇帝陛下。

宋献策道:“想问客人是测前程、姻缘还是其他?”

崇祯犹豫道:“我想测国事,可以吗?”

宋献策回答:“那就请客官出一个字吧”

“那就测‘有’字。”崇祯随口说出一字。

宋献策皱起眉头:“这个‘有’字可不太好,‘大’字少一捺,‘明’字少一半,意思是大明江山少了一半,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崇祯倒吸一口冷气,心里敲起了鼓,只是在强作镇定:“哦,先生,我说的并非‘有’,而是‘友’字。”

宋献策继续解释道:“这个字同样不吉利,‘友’字是‘反’字出头,现在闯王已经兵临城下,反贼要出头!”

崇祯的眉头已经蹙成一团,攥紧了拳头,几乎快拍案而起,本来崇祯是想借测字讨个吉利的彩头,不料却是这般结果。

“我今天状态不佳,测的字总是说错,我说的是这个‘酉’字。”

宋献策心里暗笑,继续忽悠崇祯:“这‘酉’更加不得了,‘尊’字没有头,没有尾,可能预示着皇帝要……”

崇祯听到此处脸色发白,再也说不出一句话,宋献策也急忙拿了钱溜走了。测完字,崇祯再也没有闲逛的心情,和王承恩回到了皇宫。

那么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呢,应该是虚构的,但宋献策确有其人。

史料记载:

“献策,河南永城人,善河洛数,初见自成,袖出一数进曰:十八孩儿,当主神器。自成大喜,拜军师,献策面狭而长,身不满三尺,其形如鬼,右足跛,出入以枚自扶,军中呼为宋孩儿。”

宋献策是河南永城人,脸部狭长,身材矮小,右脚有些瘸,走路需要拐杖,身形和鬼魅差不多。宋献策是由牛金星举荐,来到李自成军中,对李自成说出十八孩儿主神器的谄媚之言。十八子就是“李”字,主神器便是统治天下。

虽然这口号比较不靠谱,但也也能看出宋献策的测字卜卦的功力,短短一句话就可以让李自成对其刮目相看,并拜军师之职。在李自成进攻北京城之时,宋献策曾建议李自成动用“孩子兵”,也就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作为攻城先锋。

这些孩子动作敏捷迅速,不多时就攻破了京城,其实当时的北京城早已因瘟疫、战乱几乎变成了空城,守备兵力不足,城破只是时间问题。等农民军进了城,宋献策建议:“先安民,乃可入。”事实上,不论宋献策十分精通奇门遁甲之术,这条建议还是比较中肯的,李自成起初接受了建议,但随着时间推移,起义军开始烧杀抢掠,再也无法控制。

如宋献策的本事,忽悠崇祯测字是没有问题的,而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李自成在覆灭明王朝的同时一直以“君权神授”来武装自己,给自己造势,直到颠覆大明帝国。

当然,就算这故事是真实的,明帝国也不会因为几句测字之言就亡了国,而是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出大厦将倾,国将不国。

崇祯十一年,孙传庭和洪承畴共同剿灭李自成的农民军,李自成仅剩十八人,逃入陕西大山之中。此时的明军应斩草除根,解决掉李自成,但由于京城防务紧急,崇祯把孙传庭、洪承畴调入京畿镇守,于是给了李自珍贵的喘息时间。

没有多久李自成便再次重起炉灶,加之其惯用的“天命”手段,很快又拉起大量起义军和明廷对抗。在此之前,崇祯有意和满清议和,其实如果真的议和,对大明极其有利。最起码可以直接大幅度减轻辽东压力,让明军腾出手来先解决李自成的叛军。

只不过崇祯犹豫了,这犹豫不决耽误了大事,崇祯担忧文武大臣不同意议和,但从城破之后看,大多数的官员都投降了李自成,崇祯的犹豫纯属多余。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就已经奠定了“家天下”的格局,百官只是打工的,于是很多官员并不在乎大明的死活,只关心自己的权位。

没有议和,最起码也要保存实力,当时仅有的几员大将,就在崇祯的犹豫不决中战死。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学士杨嗣昌提议和满清讲和,卢象升孤军被数倍清军包围,宦官高起潜按兵不动,卢象升力战而亡。

卢象升阵亡,明军少了主干力量,崇祯只得调来孙传庭护卫京城,关中的匪徒有了喘息之机。可以说崇祯一步错,步步错,不仅没有消灭敌人,还自断一臂,搞得满盘皆输。

不和任何一方议和,仍有办法保存国家,那就是效仿北宋,放弃北方领土,南迁至南京。崇祯十七年,局势迫在眉睫,大臣李明睿谏言:

“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

崇祯有意南迁,再次只是有意,其他大臣一通反对,崇祯再次陷入了沉思。

结局是崇祯下令入京勤王,碍于脸面,优柔寡断的崇祯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那些表面忠心的大臣,在崇祯号召大家为国募捐之时,仅凑出二十万两白银,当李自成攻破京城后,却从高官府中搜刮出七千万两白银,这是何等悲哀。

崇祯并非没有机会,只是机会他手中一次次滑落,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崇祯选择用最壮烈方式告别,留得个君王死社稷的美誉。如果崇祯不死,一切都还有机会,他死后明军一盘散沙,吴三桂直接献关投降,一切也就告一段落了。

至于找人测字之事,是真是假,也就无从得知了。

靠一张嘴为刘邦拿下70座城池?

《史记》记载,沛公刘邦进军关中途中准备攻打陈留时,一位名叫郦食其的人特地前来拜访。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自幼刻苦读书,才高八斗,但性格放荡不羁,恃才傲物,被当地豪杰之士鄙视,素有“狂生”之名,因家境贫寒,没有背景,难以谋生,只得在县里谋了份低贱的差事——做高阳门吏。门吏就是负责把守城门的小吏。

以前,项梁、项羽叔侄起兵后,其麾下将领率军路过陈留,郦食其见这些人端着贵族架子,喜好繁琐的礼节,没有远见卓识,听不进气度恢弘、登高望远的言论,且各怀私心,便闭门不出,不愿和这些人为伍。这次,他听说雄才大略、礼贤下士的沛公刘邦经过这里,就主动前来投效他。刘邦的部将夏侯婴听完郦食其的来意后,就告诉他刘邦一向不喜欢读书人,并描述他羞辱儒生并往他们的帽子里撒尿的事例,但郦食其并没有知难而退的意思,依然请求他帮忙引荐。夏侯婴没办法,只好答应他的请求。

郦食其献计,刘邦兵不血刃袭夺陈留

夏侯婴就向刘邦推荐了郦食其。数日后,郦食其依约前往汉军营拜访刘邦,卫兵通报后,刘邦听说来人身着袍服,头戴冠帽,像个读书人。 他以不耐烦的口气对卫士说:“替我回绝他,就说我正忙于天下大事,没空见儒生”。

郦食其在帐外听得清楚,遂瞪着两眼,大声嘶吼道:“沛公,我不是腐儒,是高阳酒徒” 。

刘邦听后,就让卫士带他进帐。郦食其高视阔步走进去,见刘邦正在洗脚,瞅都不瞅他。他仅拱手作揖,却未下跪,开口以很冲的语气说道:“您是要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要率领诸侯攻秦呢” ?

刘邦喝骂道:“没用的酸儒!天下苦秦久矣,才相继揭竿而起反秦,你怎么能说助秦攻击诸侯这等昏话呢”?

郦食其不慌不忙争辩道:“如果聚集天下百姓诛暴秦,您就不应用如此倨傲的态度对待长者。以貌取人,就会失去天下贤能之士。我估计您的智勇都不如我,却如此慢待于我,真替您感到遗憾”。

刘邦见他牛逼哄哄,口气很大,心中不免惊叹,便立即擦干双足,理正衣冠,请郦食其上坐。二人攀谈起来,郦食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畅谈战国时六国合纵抗秦的历史典故,刘邦听后大喜。他连忙道歉,命人置酒食款待。席间,他迫不及待地询问破秦之策。

郦食其建议刘邦,与其率这群乌合之众进关中,不如先占据陈留,利用此地交通便利,粮草充裕的优势,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待军力强大时再起兵攻秦。刘邦听后如茅塞顿开 ,欣然同意。

郦食其自告奋勇,说愿意回去劝陈留县令投诚,若他不愿意,再与刘邦里应外合,一举袭夺陈留。

郦食其连夜回城,以减少战火殃及百姓为由,劝说县令投降沛公。结果县令拒绝其劝告,但却好心留他在县衙过夜。夜半时分,郦食其抹黑潜入县令卧室,一剑将其刺死,割下他的首级,悄悄出城来到汉军营地。天明后,城中守军发现县令被杀,群龙无首,早已乱作一团,刘邦乘势挥军攻城 。城中百姓见汉军势大,只得开门迎降。

刘邦不费一兵一卒就得了陈留,得到了大批军粮。后来,他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命他留守陈留。郦食其用三个月的时间替刘邦招兵买马,很快扩军至三万人。郦食其的弟弟郦商听说后也率四千人前来投靠,被刘邦封为将军。

巧言胜千军:凭一张利嘴替刘邦拿下齐地七十座城池

郦食其这人的特点是能言善辩,巧舌胜千军。刘邦封其为广野君后,命他出使各诸侯国。

不久,刘邦拜郦商为大将,出兵攻秦。 公元前206年秋,汉军进至武关,郦食其冒险入关劝秦将归降,秦将在他的一番劝说下开关出降,刘邦不战而得武关,遂率军直捣咸阳,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爆发后,在两军相持难解难分之际,郦食其建议汉王刘邦奇袭荥阳,夺取敖仓,为日后逆转楚强汉弱的不利局势并反败为胜奠定了基础。后来,他受命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审时度势,归降汉王,齐王遂背楚归汉,还放弃了战备,献齐国七十余城归汉。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赢得齐国七十余城,可见语言的威力有时能胜过千军万马。

韩信背盟攻齐,齐王迁怒郦食其,将其活活煮死

汉四年(前204年)十一月,汉大将、淮阴侯、左丞相韩信见郦食其用巧言白得齐国七十余城,嫉妒其大功,为争功,他悍然率大军渡河,在历下(今济南)一举击溃齐军,兵锋直逼齐都临淄。

韩信背盟击齐,齐王田广迁怒于郦食其,居然将他活活烹(煮)死了,然后逃离临淄,奔往高密,派使者向西楚王项羽求救。项羽派悍将龙且率二十万精锐楚军前来救齐,却被韩信用阻水冲淹法大破之,汉军大败齐楚联军,斩杀龙且,生擒齐王田广,一举平定了齐国,韩信自立为齐王。

郦食其凭伶牙利嘴游说列国,不愧是成功的舌辩之士与外交奇才,尤其是楚汉战争后期他说服齐王献城归汉,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只可惜因功高遭忌(被韩信嫉妒)而被齐王活活烹杀,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分封有功之臣时很是思念郦食其,于是破例封其子郦疥为高梁侯。假如郦食其不死,这位口才大师或许能与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人平起平坐呢。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