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怪物攻城,黄衣女子为什么要救张无忌?
黄衫女武功高强,是神雕大侠杨过的后人。在原著中,她曾两次出场。一次间接救下张无忌,另一次于屠狮大会相助双目失明的谢逊。那么她与张无忌有何渊源,为何会出手相救呢?
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康熙?
从秦始皇嬴政开始到清朝宣统帝溥仪退位,除了未在位和死后追谥的皇帝,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408位皇帝。而能够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寥寥无几。
千古一帝“千古一帝”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用“千古一帝”来评价秦始皇和明太祖;明代官员王志坚也曾评价唐太宗为千古一帝。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李贽 节选
我太祖高皇帝,盖千万古之一帝也。
——《续藏书》李贽 节选
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
——《读史商语》王志坚 节选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对我国古代皇帝进行过评价,敢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做比较,显示出毛泽东远大的抱负。
(毛泽东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沁园春·雪》毛泽东 节选
而我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
秦始皇 嬴政秦始皇嬴政,13岁即王位,后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王朝——秦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于是就采用“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始皇的功绩主要有,在军事上先后消灭韩、赵、魏、楚、齐、燕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一制度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在文化和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统一文字。在抵御外敌侵犯上,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节选
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认为,在当时的时代,人们经历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纷争,已经形成习惯,无法接受突然的统一,秦始皇必须要严格执法,才能保证国家的统一。
(秦朝疆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
——《史记》节选
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秦政记》节选
汉武帝 刘彻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16岁登基,在位54年。汉武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他的评价也有争议。
(汉武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武帝的主要功绩有,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推恩令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汉文帝时出现了淮南王、济北王叛乱,汉景帝时削弱诸侯势力亟须解决。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简单来说,推恩令就是让原本一块封地一个王,变成了现在一块封地多个王。这样就大大削弱了诸侯的势力。
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景十三王传》节选
在经济上,采取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抑制富商。在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在国家安全上,长期与匈奴交战,维护国家统一。
(西汉疆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武帝在位后期,受谣言蛊惑,杀害太子。幸好幡然悔悟,未铸成大错。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也多有争议。
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
——《史记》节选
唐太宗 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28岁登基,在位23年。
(唐太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世民少年时期就入伍从军。隋朝末年,建议父亲李渊起兵。后李渊建立唐朝,李世民带兵先后平定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多方势力,为唐朝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册立为太子。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登基,史称唐太宗。
李世民在政治上察纳雅言,从谏如流。经济上崇尚节俭,轻徭薄赋。主张农耕,休生养息。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贞观之治”。军事上开疆拓土,被称为“天可汗。
(唐朝疆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
顺治帝临驾崩前,册立康熙为太子。留下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在孝庄太后的辅助下,年仅8岁的康熙即位登基。
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病逝,鳌拜与遏必隆联手除去苏克萨哈,鳌拜逐渐露出野心。康熙召集少年侍卫,智擒鳌拜。除去鳌拜后,康熙削去遏必隆的职位,开始亲政。
(智擒鳌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亲政后不久,就面临了一个难题——削藩。在康熙下达削藩的圣旨之后,平西王吴三桂、镇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先后打出“反清复明”旗号,起兵反叛,各地纷纷响应。康熙制定应对策略,精准打击吴三桂,招降其余叛军。在经历长达8年的平定,最终清军攻破昆明,平定三藩。
(三藩之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藩作乱之际,台湾延平王郑经企图控制沿海地区,台湾又成了康熙眼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后郑经病逝,台湾内部爆发世子之争,康熙把握时机,一举收复台湾。
漠北准噶尔的势力日益壮大,成了康熙的心腹大患。康熙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噶尔丹,以延缓漠北的叛乱。后在解决台湾问题后,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噶尔丹在众叛亲离中死去,至此,漠北也纳入大清版图。
(清朝疆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一生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驱沙俄,收漠北,功绩卓著。虽然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影响了对他的评价,但是对于康熙的评价还是正面居多。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
——《清史稿》节选
仁皇天资纯厚,遇事优容,每以宽大为政,不事溪刻。
——《啸亭杂录》节选
鲁肃这个人似乎挺平庸的?
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人:他们看似平淡无奇,才智平庸,但是却往往身居要职,甚至有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鲁肃似乎就是这样的人,他反应迟钝、老实厚道,又没有什么心机,被诸葛亮耍的团团乱转,成了一个活宝一样的存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诸葛亮洞若观火,鲁肃却心急火燎地为黄盖求情,并且埋怨诸葛亮不发一言。诸葛亮跟他点破了周瑜之计。
周瑜给诸葛亮一千士兵,派诸葛亮去聚铁山断曹军的粮道,要借刀杀人,除掉诸葛亮。诸葛亮以“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之言去激周瑜。鲁肃老老实实地把话带到,周瑜立即中计。
蒋干盗书,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周瑜派鲁肃去试探诸葛亮是否能够识破自己的计谋,鲁肃回来后对周瑜如实汇报。尽管,诸葛亮反复交代,周瑜有嫉妒之心,让鲁肃不可实话实说。我就纳闷了:诸葛亮为什么不假装不知道。难道在鲁肃面前,有所不知是很丢人的事吗?比自己的生命安全都重要吗?
周瑜派诸葛亮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痛痛快快地领命。周瑜派鲁肃去监视诸葛亮,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完成任务的。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小船,并且一再要求对周瑜保密。这一次,鲁肃配合了诸葛亮借到了曹操的十万支箭。
蔡中、蔡和被曹操派来当卧底。周瑜假装不知道,鲁肃又不识时务地提醒周瑜:
“蔡中、蔡和之降,多应是诈,不可收用。”周瑜大发雷霆,把鲁肃贬得一文不值,似乎是一个公报私仇的小人。周瑜呵斥鲁肃曰:
“彼因曹操杀其兄,欲报仇而来降,何诈之有?你如此多疑,安能容天下之士乎?”鲁肃默然而退,找到孔明哭诉心中的委屈。孔明却笑而不言。鲁肃就问:“孔明何故大笑啊?”孔明曰:
“吾笑子敬不识公瑾用计耳。大江隔远,细作极难往来。操使蔡中、蔡和诈降,窃探我军中事,公瑾将计就计,正要他通报消息。兵不厌诈,公瑾之谋是也。”鲁肃恍然大悟。
刘备来三江口会见周瑜,周瑜要趁机暗杀刘备。刘备因为关羽不离左右,周瑜不敢下手。刘备走后,鲁肃大惑不解,问周瑜为什么放弃了暗杀刘备的计划。周瑜一番解释,鲁肃才如梦方醒。而诸葛亮一看到关羽,就立即得知刘备安然无恙了。因为,有关羽在,周瑜怕自己遭到关羽的反击,只好放走了刘备。
诸葛亮立即明白了这其中的厉害关系。而鲁肃则是简单地认为:关羽一人而已,有何可怕的?
赤壁之战后,周瑜派鲁肃到刘备处索要荆州。鲁肃带回来的是刘备打的借条。
我们看看鲁肃在赤壁之战期间的表现:
基本上就是:周瑜在支使鲁肃;诸葛亮在调侃鲁肃;刘备在糊弄鲁肃。
怎么看,鲁肃似乎都是一个调节气氛的凡人,而不是一个中流砥柱的干将。其实不然。
因为鲁肃的存在,并且穿梭于诸葛亮和周瑜之间,才使得诸葛亮多次化险为夷,确保了孙刘联盟的牢固不破。鲁肃也对周瑜不断地劝解和提醒,才使得周瑜的决策准确无误。另外,鲁肃要回来刘备的借条,才使得东吴合法地占有荆州。
试想,如果不是鲁肃大巧若拙般地斡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这两大盖世智者的较量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所以说,鲁肃是一个忠厚的君子,是一个慈祥的长者。诸葛亮衣冠楚楚,处处显得算无遗策而又深不可测;周瑜道貌岸然,风流儒雅必须表现的无所不能。如果没有鲁肃呆头呆脑地夹在中间,润滑和协调,诸葛亮和周瑜的心里几时能够平衡?
鲁肃的慷慨大方也是不同凡响的。鲁肃家境不错。有一次,孙策带兵经过鲁肃的家乡,士兵缺粮,嗷嗷待哺。周瑜就去向鲁肃借粮。鲁肃指着自己的粮仓,让周瑜随便搬取就是。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指囷济困。鲁肃的慷慨大方令周瑜一见倾心,从此以后视为知己。周瑜临终之际极力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之职。
周瑜死后,孙刘之争告一段落。和平和修复是东吴和刘备关系的主题。鲁肃是联刘抗曹的积极推动者。此时,德高望重、慷慨无私;而又和诸葛亮、刘备容易沟通的鲁肃毫无疑问是大都督的第一人选。这一点,周瑜和孙权不谋而合。
关羽单刀赴会,如果不是鲁肃的暗中配合,东吴甘宁周泰等大将岂不将关羽碎尸万段?鲁肃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
一个团队要兴旺发达,不仅仅需要有雄才大略、通天彻底的能人,也需要温良谦让、淡泊名利的老实人。孙权作为一代开国雄主,对这个道理自然领会很深。
崇祯皇帝乔装打扮找人算命?
明末风雨飘摇,国家危在旦夕,据民间传说,一次,崇祯帝和贴身宦官王承恩,微服出行。可能是为了散心或者探察民情,见街上有人卜卦算命,周围有不少人。
崇祯心思一转,想算一算国运如何,作为皇帝崇祯压力极大,或许面对内忧外患,他已经无力承担。当时周围人很多,说话多有不便,崇祯帝便让王承恩打发其他人走,并把算命先生请到客栈内。
测字先生名为宋献策,他原本是李自成的军师,精通卜卦算命,这次进城就是为了打探明廷消息,恰巧碰上了崇祯,真是不巧不成书。崇祯帝一脸阴霾却气度不凡,王承恩没有胡须,加之宋献策掌握的情报,便认定这是大明皇帝陛下。
宋献策道:“想问客人是测前程、姻缘还是其他?”
崇祯犹豫道:“我想测国事,可以吗?”
宋献策回答:“那就请客官出一个字吧”
“那就测‘有’字。”崇祯随口说出一字。
宋献策皱起眉头:“这个‘有’字可不太好,‘大’字少一捺,‘明’字少一半,意思是大明江山少了一半,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崇祯倒吸一口冷气,心里敲起了鼓,只是在强作镇定:“哦,先生,我说的并非‘有’,而是‘友’字。”
宋献策继续解释道:“这个字同样不吉利,‘友’字是‘反’字出头,现在闯王已经兵临城下,反贼要出头!”
崇祯的眉头已经蹙成一团,攥紧了拳头,几乎快拍案而起,本来崇祯是想借测字讨个吉利的彩头,不料却是这般结果。
“我今天状态不佳,测的字总是说错,我说的是这个‘酉’字。”
宋献策心里暗笑,继续忽悠崇祯:“这‘酉’更加不得了,‘尊’字没有头,没有尾,可能预示着皇帝要……”
崇祯听到此处脸色发白,再也说不出一句话,宋献策也急忙拿了钱溜走了。测完字,崇祯再也没有闲逛的心情,和王承恩回到了皇宫。
那么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呢,应该是虚构的,但宋献策确有其人。
史料记载:
“献策,河南永城人,善河洛数,初见自成,袖出一数进曰:十八孩儿,当主神器。自成大喜,拜军师,献策面狭而长,身不满三尺,其形如鬼,右足跛,出入以枚自扶,军中呼为宋孩儿。”
宋献策是河南永城人,脸部狭长,身材矮小,右脚有些瘸,走路需要拐杖,身形和鬼魅差不多。宋献策是由牛金星举荐,来到李自成军中,对李自成说出十八孩儿主神器的谄媚之言。十八子就是“李”字,主神器便是统治天下。
虽然这口号比较不靠谱,但也也能看出宋献策的测字卜卦的功力,短短一句话就可以让李自成对其刮目相看,并拜军师之职。在李自成进攻北京城之时,宋献策曾建议李自成动用“孩子兵”,也就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作为攻城先锋。
这些孩子动作敏捷迅速,不多时就攻破了京城,其实当时的北京城早已因瘟疫、战乱几乎变成了空城,守备兵力不足,城破只是时间问题。等农民军进了城,宋献策建议:“先安民,乃可入。”事实上,不论宋献策十分精通奇门遁甲之术,这条建议还是比较中肯的,李自成起初接受了建议,但随着时间推移,起义军开始烧杀抢掠,再也无法控制。
如宋献策的本事,忽悠崇祯测字是没有问题的,而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李自成在覆灭明王朝的同时一直以“君权神授”来武装自己,给自己造势,直到颠覆大明帝国。
当然,就算这故事是真实的,明帝国也不会因为几句测字之言就亡了国,而是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出大厦将倾,国将不国。
崇祯十一年,孙传庭和洪承畴共同剿灭李自成的农民军,李自成仅剩十八人,逃入陕西大山之中。此时的明军应斩草除根,解决掉李自成,但由于京城防务紧急,崇祯把孙传庭、洪承畴调入京畿镇守,于是给了李自珍贵的喘息时间。
没有多久李自成便再次重起炉灶,加之其惯用的“天命”手段,很快又拉起大量起义军和明廷对抗。在此之前,崇祯有意和满清议和,其实如果真的议和,对大明极其有利。最起码可以直接大幅度减轻辽东压力,让明军腾出手来先解决李自成的叛军。
只不过崇祯犹豫了,这犹豫不决耽误了大事,崇祯担忧文武大臣不同意议和,但从城破之后看,大多数的官员都投降了李自成,崇祯的犹豫纯属多余。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就已经奠定了“家天下”的格局,百官只是打工的,于是很多官员并不在乎大明的死活,只关心自己的权位。
没有议和,最起码也要保存实力,当时仅有的几员大将,就在崇祯的犹豫不决中战死。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学士杨嗣昌提议和满清讲和,卢象升孤军被数倍清军包围,宦官高起潜按兵不动,卢象升力战而亡。
卢象升阵亡,明军少了主干力量,崇祯只得调来孙传庭护卫京城,关中的匪徒有了喘息之机。可以说崇祯一步错,步步错,不仅没有消灭敌人,还自断一臂,搞得满盘皆输。
不和任何一方议和,仍有办法保存国家,那就是效仿北宋,放弃北方领土,南迁至南京。崇祯十七年,局势迫在眉睫,大臣李明睿谏言:
“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
崇祯有意南迁,再次只是有意,其他大臣一通反对,崇祯再次陷入了沉思。
结局是崇祯下令入京勤王,碍于脸面,优柔寡断的崇祯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那些表面忠心的大臣,在崇祯号召大家为国募捐之时,仅凑出二十万两白银,当李自成攻破京城后,却从高官府中搜刮出七千万两白银,这是何等悲哀。
崇祯并非没有机会,只是机会他手中一次次滑落,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崇祯选择用最壮烈方式告别,留得个君王死社稷的美誉。如果崇祯不死,一切都还有机会,他死后明军一盘散沙,吴三桂直接献关投降,一切也就告一段落了。
至于找人测字之事,是真是假,也就无从得知了。
靠一张嘴为刘邦拿下70座城池?
《史记》记载,沛公刘邦进军关中途中准备攻打陈留时,一位名叫郦食其的人特地前来拜访。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自幼刻苦读书,才高八斗,但性格放荡不羁,恃才傲物,被当地豪杰之士鄙视,素有“狂生”之名,因家境贫寒,没有背景,难以谋生,只得在县里谋了份低贱的差事——做高阳门吏。门吏就是负责把守城门的小吏。
以前,项梁、项羽叔侄起兵后,其麾下将领率军路过陈留,郦食其见这些人端着贵族架子,喜好繁琐的礼节,没有远见卓识,听不进气度恢弘、登高望远的言论,且各怀私心,便闭门不出,不愿和这些人为伍。这次,他听说雄才大略、礼贤下士的沛公刘邦经过这里,就主动前来投效他。刘邦的部将夏侯婴听完郦食其的来意后,就告诉他刘邦一向不喜欢读书人,并描述他羞辱儒生并往他们的帽子里撒尿的事例,但郦食其并没有知难而退的意思,依然请求他帮忙引荐。夏侯婴没办法,只好答应他的请求。
郦食其献计,刘邦兵不血刃袭夺陈留夏侯婴就向刘邦推荐了郦食其。数日后,郦食其依约前往汉军营拜访刘邦,卫兵通报后,刘邦听说来人身着袍服,头戴冠帽,像个读书人。 他以不耐烦的口气对卫士说:“替我回绝他,就说我正忙于天下大事,没空见儒生”。
郦食其在帐外听得清楚,遂瞪着两眼,大声嘶吼道:“沛公,我不是腐儒,是高阳酒徒” 。
刘邦听后,就让卫士带他进帐。郦食其高视阔步走进去,见刘邦正在洗脚,瞅都不瞅他。他仅拱手作揖,却未下跪,开口以很冲的语气说道:“您是要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要率领诸侯攻秦呢” ?
刘邦喝骂道:“没用的酸儒!天下苦秦久矣,才相继揭竿而起反秦,你怎么能说助秦攻击诸侯这等昏话呢”?
郦食其不慌不忙争辩道:“如果聚集天下百姓诛暴秦,您就不应用如此倨傲的态度对待长者。以貌取人,就会失去天下贤能之士。我估计您的智勇都不如我,却如此慢待于我,真替您感到遗憾”。
刘邦见他牛逼哄哄,口气很大,心中不免惊叹,便立即擦干双足,理正衣冠,请郦食其上坐。二人攀谈起来,郦食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畅谈战国时六国合纵抗秦的历史典故,刘邦听后大喜。他连忙道歉,命人置酒食款待。席间,他迫不及待地询问破秦之策。
郦食其建议刘邦,与其率这群乌合之众进关中,不如先占据陈留,利用此地交通便利,粮草充裕的优势,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待军力强大时再起兵攻秦。刘邦听后如茅塞顿开 ,欣然同意。
郦食其自告奋勇,说愿意回去劝陈留县令投诚,若他不愿意,再与刘邦里应外合,一举袭夺陈留。
郦食其连夜回城,以减少战火殃及百姓为由,劝说县令投降沛公。结果县令拒绝其劝告,但却好心留他在县衙过夜。夜半时分,郦食其抹黑潜入县令卧室,一剑将其刺死,割下他的首级,悄悄出城来到汉军营地。天明后,城中守军发现县令被杀,群龙无首,早已乱作一团,刘邦乘势挥军攻城 。城中百姓见汉军势大,只得开门迎降。
刘邦不费一兵一卒就得了陈留,得到了大批军粮。后来,他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命他留守陈留。郦食其用三个月的时间替刘邦招兵买马,很快扩军至三万人。郦食其的弟弟郦商听说后也率四千人前来投靠,被刘邦封为将军。
巧言胜千军:凭一张利嘴替刘邦拿下齐地七十座城池郦食其这人的特点是能言善辩,巧舌胜千军。刘邦封其为广野君后,命他出使各诸侯国。
不久,刘邦拜郦商为大将,出兵攻秦。 公元前206年秋,汉军进至武关,郦食其冒险入关劝秦将归降,秦将在他的一番劝说下开关出降,刘邦不战而得武关,遂率军直捣咸阳,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爆发后,在两军相持难解难分之际,郦食其建议汉王刘邦奇袭荥阳,夺取敖仓,为日后逆转楚强汉弱的不利局势并反败为胜奠定了基础。后来,他受命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审时度势,归降汉王,齐王遂背楚归汉,还放弃了战备,献齐国七十余城归汉。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赢得齐国七十余城,可见语言的威力有时能胜过千军万马。
韩信背盟攻齐,齐王迁怒郦食其,将其活活煮死汉四年(前204年)十一月,汉大将、淮阴侯、左丞相韩信见郦食其用巧言白得齐国七十余城,嫉妒其大功,为争功,他悍然率大军渡河,在历下(今济南)一举击溃齐军,兵锋直逼齐都临淄。
韩信背盟击齐,齐王田广迁怒于郦食其,居然将他活活烹(煮)死了,然后逃离临淄,奔往高密,派使者向西楚王项羽求救。项羽派悍将龙且率二十万精锐楚军前来救齐,却被韩信用阻水冲淹法大破之,汉军大败齐楚联军,斩杀龙且,生擒齐王田广,一举平定了齐国,韩信自立为齐王。
郦食其凭伶牙利嘴游说列国,不愧是成功的舌辩之士与外交奇才,尤其是楚汉战争后期他说服齐王献城归汉,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只可惜因功高遭忌(被韩信嫉妒)而被齐王活活烹杀,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分封有功之臣时很是思念郦食其,于是破例封其子郦疥为高梁侯。假如郦食其不死,这位口才大师或许能与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人平起平坐呢。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