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烧烤配方,北宋统一战争为什么要先南后北?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曾经与赵普有过一次“雪夜定策”,参与人可能还有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雪夜定策”的主要内容就是“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的策略。在这个策略的引导下,宋朝经过了太祖和太宗两代皇帝的努力,才把宋朝局促的地盘逐渐扩大,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随后,宋太宗赵光义才得以向北进军,消灭了蕞尔小国北汉,然后再两度大规模北伐契丹,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如果燕云十六州顺利收复,那么宋朝还真的可能“复汉唐旧疆”。但是,两次大规模北伐(太平兴国北伐和雍熙北伐)都以宋朝惨败告终,这也导致了两宋三百多年始终处于被北方强盛政权的压制状态之下。那么,宋太祖赵匡胤指定的“先南后北”策略真的错了吗?
赵匡胤作为一代雄主,他制定这个宏伟的策略当然不是因为自己一时冲动,毕竟,这个策略一共执行了长达二十年之久。在制定这个策略之前,赵匡胤至少曾经与三位大臣一起商讨。最初,赵匡胤是想先解决北方的问题——也就是先除掉最强大的敌人。但是在这三位大臣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之下,赵匡胤改变了主意。
第一位:魏仁浦
魏仁浦是周世宗柴荣临终指定的托孤大臣之一,他在宋朝初期继续担任宰相职务。赵匡胤曾经问魏仁浦:“朕欲征太原,如何?”魏仁浦给的答案是“欲速不达”。
第二位:张永德
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也是周世宗柴荣执政时期的权臣(殿前都点检)。柴荣临终时,为了防止权臣篡位而将张永德调离京城,让赵匡胤接替了他的职位。宋朝建立之后,张永德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赵匡胤曾经询问张永德“并(今太原)、汾(今汾阳)之策”,张永德认为:“彼兵虽少而悍,加之北虏之援,未可遽也,待其困弊,乃可图耳”。
第三位:赵普
赵普是赵匡胤前期最倚重的大臣,赵匡胤与赵普的这次会谈便是著名的“雪夜定策”了。当天晚上,赵匡胤先是试探性地问赵普:“吾欲收太原”,而赵普则回答说:“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边患我独挡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
从赵匡胤与这三位大臣的会谈中,我们可以知道,赵匡胤一直强烈地希望能够先平定北方小国北汉,而北汉实际上代表的是契丹的势力,与北汉开战,也就意味着宋朝必须进入一级戒备,随时准备与契丹大规模交锋。但是三位大臣都不建议先对北方用兵,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宋朝刚刚立国,时机不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北汉蕞尔小国,是迟早要被收复的,而南方则有大量割据势力,需要优先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最终决定了先南后北。
我们后世往往将赵匡胤与柴荣进行对比,认为柴荣曾经主张“先北后南”,因为他是在北伐途中去世的。但是,我们只是看到了他北伐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的整体布局——《新五代史》中记载:
是时,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王)朴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
也就是说,周世宗柴荣早就和王朴达成了共识,他们采取的也是“先南后北”的策略,只不过后周在进攻南唐之时,受到了南唐与契丹的夹击。所以柴荣不得不调整方向,先给北方的契丹一点颜色看看,其整体策略依然是优先平定南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后世因为两宋三百多年都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且长期处于北方强盛政权的压制状态之下而去怀疑“先南后北”的策略可能是错误的。但是这种思路本身就有问题,这完全是“结果论”啊!如果没有“先南后北”,宋朝可能根本就没有实力进行北伐;如果赵匡胤之后的皇帝有优秀的军事能力,北伐未必会如此惨烈。
为什么日本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因为过去4000年,5000年来,中国长期是东亚的中心,不仅起源上中华文明发展要早,同时也最为发达,相比较于中国,日本的古代文明有点黯然失色,不是歧视和一定要分个文明高下,但往往历史的真实发展,都会关注到那个充满虹吸效应的中心国家。
远古文明暂且不说,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一直持续到前1600,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这个时代出土了许多青铜和玉制的礼器。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一共延续约471年 ,后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经过夏商周,春秋与战国,秦始皇统一华夏,于公元前221年称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反观日本,日本第一次出现天皇这个最高权力者——即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与夏朝第一代君主相比,神武天皇已经迟了几个世纪,与秦始皇相比,也迟了几十年。而日本史书真正记载的,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也比秦朝忘了几百年。
不但中国赢在起跑线,后期发展也十分亮眼。汉唐宋,中国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引领亚洲甚至世界,创造了绚烂的古代文明,以及多个历史上的盛世,而这个时候的日本,多是学习中国,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文化,语言文字等全面模仿。毫不客气的说,当时的地球尖子生是中国,自然会聚集万千目光。
现在,要学习东亚历史,不能绕开中国,先学习其它。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于中国人而言,对于辉煌的古代历史,大家自然也非常关注,愿意去了解,并把其当做民族自尊心的一种。
所以日本关心中国历史是必然的,不是谁强迫的。中国人关注中国历史也是必然的,不会有谁会先关注日本历史,后关注中国历史。
当然,随着中日两国实力消涨,有一段时间,日本也去关注自己的战后历史了,尤其是经济高度发展时期,日本创造了新的历史与记录。这个时候,中国人也去观察关注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史,而日本人对现代中国的了解则陷入了停滞。
这背后的原因,还是历史那条规律,那就是实力消涨。理解这点,就理解了我们为何要发展好自己这个国策了。
神武烤肉40品质配方?
神武烧烤搭配各种农产品的作用:
李:增加酸味和甜味,减少香味和辣味。
茄子:增加酸味和辣味,减少香味和甜味甘薯:增加香味和甜味,减少酸味和辣味萝卜:增加香味和辣味,减少酸味和甜味这几种是提升两种味道的,所以双开加同一种完全可以。
梅:增加酸味,减少香味辣椒:增加辣味,减少甜味枸杞:增加甜味,减少辣味土豆:增加香味,减少酸味配方:先是在奸商那里能买到的,品质一般在15--25之间胡椒+孜然胡椒+陈醋孜然+白糖白糖+陈醋下面的是农产品,这个需要玩家自己种植,但是烧烤之后的品质非常的高,枸杞加土豆。
辣椒+土豆辣椒+梅土豆+枸杞枸杞+梅李+李茄子+茄子甘薯+甘薯萝卜+萝卜以上配方+牛肉+配料,配料是要在能加调料的2秒之内加好。扩展资料:神武3宠物打书技巧攻略第一步,确定这只宠的出场环境:日常还是打架第二步,确定这只宠适合打成什么类型进而决定打什么技能(这步非常关键):潜能,单法,单攻,隐攻,群法,剑气,血肉,耐肉,卡速,千速,克制针对性等。对于宠物类型方面有不少前辈高人的帖子可参考,这里不再详述。
第三步,确定护符。切记:不要先打书再等护符;不要歧视星光,不要盲目追崇银河,宁用两个技能都实用的星光,不用有个废技能的日光银河,毕竟宠物最重要的是技能格子数。
第四步,动手打书,这里只说全高书打法。
日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日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日本的国名因何而来?
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可是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 本世纪以来,中日学者对徐福浮海东渡之事进行了大量研究。马非百在《秦集史》认为徐福是有目的赴日本的,“其意初不在求仙,而实欲利用始皇求仙之私心,而借其力以自殖民于海外。”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渊源》中说,战国先秦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领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队,“徐福入海东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卫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国考》,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仲田玄,并认为他是颛顼之后徐驹王29世孙。台湾学者彭双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书,进一步充实卫挺生的观点。至今日本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如和歌山县徐福和他的传员七人墓、徐福宫,九州岛佐贺县“徐福上陆地”纪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 有些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日本只是传说,找不到可靠的历史文献来证明。更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是日本10世纪左右的产物,并非最先由中国人提出来的。徐福当时到的只是渤海湾里的岛屿,他在日本的事迹、遗迹、墓地,均属虚设。另外,又有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是历史事实,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为徐福东渡的时间与美洲玛雅文明的兴起相吻合,而日本与中国大陆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费巨资,数年才能抵达。人海茫茫,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呈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日本名字的由来 日本的名子由来已久,但日本一开始并叫这个名字。历史上,日本最开始被成为东瀛、扶桑。后来,才开始慢慢统一为“日本”。日本故名思意就是“太阳本来的地方”。由于日本地理位置处于亚洲的最东边。是太阳最先升起的地方,所以将自己国家称之为“日本”日本列岛最开始就是一个列岛,上面只生存着一些部落,直到4世纪之后才开始出现国家,这就是日本的“上古时期”,正如我国神话故事当中的传奇地名一样,我们喜欢称自己为神州大地,而日本人喜欢称自己为“八大洲”,其实他们的洲一点都不大,根本就称不上是洲!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在唐朝的时候,日本派出遣唐使到我国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各种技术,好学是他们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当时,唐朝皇帝觉得这是八方来朝,非常骄傲,所以在教遣唐使知识的时候是毫无保留,把最先进的文化跟技术全都交给了对方,而当时我们称日本为“倭国”!除此之外,扶桑,东夷,东洋,瀛洲也都是古时候我们称呼日本的方式,大家都知道,唐朝是非常兴盛的,实力强大,所以总是喜欢称呼别人为“蛮夷”,无论是称之为“蛮”,还是称之为“夷”,其实都是一种轻视,尤其是“蛮”,这个字当中带有一个“虫”字,意思非常明显,分明就是瞧不上对方,但是在称呼日本的时候,我们却使用了“倭”字,“倭”字有一个人字傍,意思明显不一样了,所以遣唐使当时非常开心!但其实,“倭”并没有太光彩的字义,真实含义是猥琐矮小,这才是唐人当年对倭人的第一印象,在当时,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在1.5米一下,现如今,他们的身高有所提升是受到了混血影响,但皇室拒绝跟外姓人联姻,所以身高一直都保持的很好,血统也十分纯正!日本二字其实最早是武则天提出来的,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武后曰日本”,大家都知道太阳从东边升起,在古代人的印象当中,日本就是最东方的国家,紧紧挨着太阳,故名日本,后来日本还真的接受了这个名字,一用就是1300多年的时间,未来还将一直使用下去!除此之外,日本的名字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漆器,英语Japan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漆器,这一点跟China完全一样,也同样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瓷器,你看,他是不是在模仿我们?中国瓷器是我们的代表作之一,闻名世界,而漆器能够代表日本吗?其实,漆器最开始也是我国的,在7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漆器,当时人们使用漆树汁来涂抹各种器物,使其变得更加美观,2000多年前,漆器才慢慢传入日本,最后也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一种文化!起名字日本人在起名字的时候,其实跟我们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中国”,日本也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中国,当地的银行叫做中国银行,是不是感觉非常神奇?刚到日本的时候,我还真以为中国银行开到了日本,也着实闹出了一个笑话出来!除此之外,日本有很多地名都是非常奇葩的,群马县水上町的瀑布,名字叫做鼻毛瀑布,鹿儿岛县西之表市马毛岛的一处地名,名字叫做牛粪之鼻,富山县有一个山谷的名字叫做小便谷,有一个城市的名字叫做我孙子市,有一个县的名字叫做特牛县,最奇葩的一个地名就是“那个”,这个地名在问路的时候真的会让人崩溃!路人:你好,问一下那个怎么走?我:哪个?路人:那个我:……一看就会,一学就废除了起名字学习我们之外,很多文化也都在模仿我们,但很多时候都是一看就会,一学就废!1,婚丧嫁娶文化中国古时候的礼仪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在婚丧嫁娶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注意,任何一个细节出现问题主人家都会不开心,尤其是在葬礼上面,每一个流程都是万分重要的,一般来说,亲人都会穿上孝服,一身都是白色的,气氛沉重,亲朋好友前来吊孝的时候会送上花圈,花圈上面写上挽联,色彩各异!这是古时候传下来的一种礼仪,家家户户都是这么做,遣唐使当年在中国学习的时候,也看到了这种文化,觉得非常不错,于是就学习了一下回去了,但他们却将这套习俗使用在了婚礼上面!在日本生活过的朋友都知道,日本姑娘在结婚的时候一定会穿上一套白色的礼服,恕我直言,这套礼服在我看来跟国内的孝服没有任何区别,看起来很是沉重,让我很不能适应,总是出戏,明明是大喜的日子,但是看着如此打扮的新娘,我实在是说不出祝福的话语!不仅是新娘打扮怪异,亲朋好友前来祝贺的时候也让我大跌眼镜,他们没有送上一个大大的红包,而且送来了一堆花圈,原来,在日本,彩色花圈的意思是祝福,是美好,不仅是在婚礼上,在新店开业的时候,他们也还是要送上彩色花圈,表示祝福,我想,如果是在国内,送花圈的人肯定要被叉出去!明明是学习中国文化,看起来也很容易学习,但是不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还是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有意为之?毕竟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了,现在也无从考究了!2,筷子中国人使用筷子,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日本人使用筷子也是在学习中国文化,但并不是完全一样,首先在筷子外观方面,中国筷子讲究天圆地方,一头圆一头方,但日本人的筷子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筷子非常尖锐,就像是两根大钉子一样,反正我不习惯用这样的筷子吃饭,实在是太危险了,这可能也是日本人不喜欢给别人夹菜的原因,很担心伤到别人!其次,使用方式也不太一样,日本人在吃饭的时候筷子都是横着放的,他们觉得这样比较方便,但我们生活当中筷子都是竖着放,这样夹菜比较方面,这里的竖着放是指前后,而不是上下!这也是他们学习,却没有学习到精髓的一种文化!唐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唐朝长达290年的历史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下面我就来列举几个 。
南张北侯安史之乱中,颜家兄弟的首唱大义,张巡的铁血死守。都一直为人称颂,但是,有一位唐朝大将。却在叛军核心范阳之地。与叛军主力打了整整六年,屡次重创叛军,最后因为没有补给,只得率领范阳军民向南撤退。一路上仍然重创叛军部队。最后成为了青州(今山东)地区节度使。封淮阳郡王,绘像凌烟阁。
侯希逸,平卢人。自幼练习武艺。唐玄宗天宝末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叛乱,率兵西进长安,以心腹大将徐归道为平卢节度使,留守范阳。侯希逸当时是平卢裨将,不愿从叛,遂与安东都护王玄志袭杀了徐归道,派使节向朝廷报告。唐玄宗任命王玄志为平卢节度使。乾元元年,(758年)王玄志病死,军人共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就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叛军屡次来攻,侯希逸勉励将士,屡次击败叛军大将向润客、李怀仙等人。后来,围城日久,外无援兵,游牧民族奚族部落时来侵犯,侯希逸坚持不住,遂率军民二万余人,离开平卢军,且行且战斗,上元二年(761年)抵达青州。此时,驻军青州叛军大将田神功、能元皓正好率兵东侵略兖州,叛军在青州防御空虚。侯希逸趁机攻陷青州,朝廷以为平卢淄青节度使。从此,淄青节度皆带平卢之名。
侯希逸初领军职,甚有声望,理兵务农,远近称颂。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随同诸节度使一同讨伐史朝义,加封检校工部尚书,绘图于凌烟阁。
唐朝广德到永泰年间(763年~765年)侯希逸迷上了打猎荒废政事。有一次他又外出打猎,很晚才回来。士兵发动兵变,将其关在了城外。侯希逸回到京师长安,终老。(后渐纵恣,政事怠惰,尤崇奉释教,且好畋游,兴功创寺宇,军州苦之。永泰元年,因与巫者夜宿于城外,军士乃闭之不纳。希逸奔归朝廷,拜检校右仆射,久之,加知省事,迁司空。诏出而卒,废朝三日,赠太保。)
唐朝小关羽伊慎,兖州人。唐朝中期名将,蜀汉左将军伊籍之后。自幼喜读《春秋》、《战国策》及天官、五行类的书籍,善骑射。
初为果毅,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九月,循州刺史哥舒晃杀岭南节度使吕崇贲,占据岭南反叛。 十月,朝廷命江西观察使路嗣恭兼任岭南节度使,率军征伐。伊慎从征,任先锋。他带一支精兵,昼夜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叛将营垒,大破叛军于韶州,斩首三千余级。不久,又与诸将追杀哥舒晃于泔溪,献其首级于朝廷。战后,经路嗣恭表荐,伊慎被授为连州长史、知连州团练副使。唐德宗建中年间为江南西道牙将。
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抗拒朝命。朝廷派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统诸道兵马前往征讨。伊慎以江南西道牙将的身份奉命参战,独自率军破梁崇义军于弯水。李希烈非常欣赏伊慎的学识及武艺,几次赠以良马,意欲招揽他为部将。但伊慎以计策脱身,回到江南西道。后来曹王李皋为此地节度使,伊慎被擢升为大将。
当时李希烈已渐生反意,认为李皋重用伊慎,对自己大为不利,便生计离间两人关系。他托人向伊慎送去珍贵的甲胄,还模仿伊慎笔迹伪造了有叛乱内容的书信,然后作为证据使人向朝廷检举,说伊慎和李希烈合谋叛乱。唐德宗中计,派宦官到前线,意图论定伊慎之罪。亏得李皋能坚决相信伊慎的忠诚,极力为他辩白开脱。这时恰巧有淮西军逆流入侵,伊慎一怒之下,披挂上马,率兵迎敌,一战而破李希烈兵三千余众,斩首数百级。这才使朝廷相信他没有二心。同年十二月,李希烈公开叛唐,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次年伊慎与李皋等乘胜攻克蕲州,俘虏了淮西大将李良。三月,伊慎再陷黄梅,斩杀淮西大将韩霜露。十三日后,又参与攻克黄州。朝廷以功论赏,授他试任太子詹事职,封南充郡王,并兼任御史中丞、蕲州刺史、节度都知兵马使。
兴元元年(784年),李希烈派骁将杜少诚南扰蕲、黄二州,封锁了长江蕲口一带航道。当时,盐铁使包佶所统的大批东南财赋物资无法运输。伊慎于是率兵七千,在永安戍遭遇杜少诚军。伊慎设置三座营栅,各相隔数里,“偃旗卧鼓”。待到伊慎亲驻的中栅击鼓时,三栅唐军并出,淮宁军大败,杜少诚“仅以身免”,包佶这才得以前行。此役,唐军斩得淮宁别将许少华以下的首级一万余级,将其筑为京观。接着,伊慎又击破苟莽栅,与江州刺史王锷率师进攻安州,李希烈派其甥刘戒虚率军八千来援,伊慎于应山将其擒获后,向城下展示,安州守将大惊,于是开门请降。朝廷以功拜伊慎为安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其实封食邑一百户。李希烈又派部将康叔夜率军援救隋州,伊慎于厉乡将其击败,斩首五千级。 在贞元二年(786年)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毒死后,伊慎飞书叛将李惠登,使其以隋州归降。
贞元十五年(799年),朝廷任命伊慎为安、黄等州节度、管内支度营田观察等使。(辖区在东汉南郡的核心地区)次年,伊慎率所部步骑军五千,以及荆南、湖南、江西三道的兵力,参与讨伐叛乱的淮西节度使吴少诚。他独当一面,于申州城南先后击败淮西军数千人,立下战功。朝廷授其检校刑部尚书。
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继位,设伊慎辖地为奉义军,不久唐宪宗继位,伊慎入朝任尚书右仆射,伊慎临行前,将兵马交予其子伊宥掌管。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太上皇李诵(唐顺宗)去世,伊慎充任大明宫留守。和冢宰杜佑一起主持国丧期间军政事务。元和二年(807年),伊慎转任检校左仆射,兼右金吾卫大将军。
元和五年(810年),伊慎以钱三十万贿赂宦官第五从直,以求担任河中节度使。第五从直惟恐事情泄露,便主动告发。十一月,宪宗贬伊慎为右卫将军,有三人因此获罪致死 。数月后,复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右卫上将军。因为此事,奉义军被撤销,并入他镇。
元和六年(811年)闰12月,伊慎于长安光福里的家中病逝,享年68岁。朝廷念其功绩,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壮缪”。
喜读《春秋》,通晓文辞义理,作战勇猛,得强藩赏识赠良马以招揽,不为所动坚守忠义,终为逆贼大敌,克祸定乱,镇守江汉之地,晚年为武将之首,却因小节有亏,葬送一世英名。伊慎一生行迹颇类关羽,也一样得谥“壮缪”。
唐帝收孙为子唐朝第一个“以孙为子”的皇帝是为大唐打下大半天下的唐太宗。根据唐太宗第四子濮王李泰的长子李欣的墓志记载,李欣四岁时不仅有幸得到了祖母长孙皇后的亲自命名,而且还得到了唐太宗夫妇的青眼相加,“以为己子”,被他们当作儿子抚养。
召王李偲是是唐代宗的嫡长子,但是被爷爷唐肃宗“养孙为子”,最终成为生父的十一弟。
李謜原是唐德宗长子唐顺宗的儿子,但是唐德宗对这位孙儿十分喜爱,于是将他收养为子,还给他排了第六子顺序。
“养孙为子”看似荒唐,但实际上是有历史渊源的。在北方民族中曾存在“还子”的习俗,即男女婚后,将自己的儿子送给父母为子。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中原这种习俗在宋朝前期还曾存在,直到宋朝中后期,理学开始兴起,这种以孙为子的习俗才最终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