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银河大冒险修改器(有没有一款以星空为背景的游戏)

新辉网

孢子银河大冒险修改器,有没有一款以星空为背景的游戏?

强烈推荐Space Engine

Space Engine(中文翻译:太空引擎)是一款非常给力的3D宇宙模拟器(目前0.980版本和0.980版本以前的是免费的),由俄罗斯天文学家兼程序员Vladimir Romanyuk开发。Space Engine使用真正的天体目录和过程生成,创建一个代表整个宇宙的三维天文馆。可以让你在三维空间中探索宇宙,从行星到恒星,从恒星到星云,从星云到星系,再到非常遥远的宇宙。已知的宇宙使用真实的天文学数据,未知宇宙是使用程序生成的。数百万星系,数千万亿恒星,行星等天体,无数个星球可以探索。你可以着陆到任何一个行星,卫星,小行星等天体,观看外星风景与天文现象。

孢子银河大冒险修改器(有没有一款以星空为背景的游戏)

Space Engine功能和特性,资料来源于Space Engine官网

1.Space Engine目前使用的是开普勒轨道,使用到SemiMajorAxis(半长轴),Eccentricity(离心率),Inclination(倾角),AscendingNode (升交点赤经),

ArgOfPericenter(近心点幅角),LongOfPericenter(近心点经度),Period(周期),Epoch(历元)等轨道根数和其他一些轨道参数,支持在软件里通过编辑器编辑这些轨道参数和编写脚本编辑这些轨道参数。

2.Space Engine 0.980版本和0.980版本以前的版本的轨道是稳定的不变的轨道,从0.990版本开始增加JPL星历表,开始有变动轨道,进动等,比如新增加的土星的特洛伊卫星和共轨卫星轨道的解析模型。

3.Space Engine里的轨道参考系使用目前已知的那些参考系,比如Equator(赤道),Ecliptic(黄道),Extrasolar(太阳系外),Static(静止),Fixed(固定)等

4.Space Engine里的坐标系使用目前已知的那些坐标系,比如天球坐标系,笛卡尔坐标系等

5.支持天体的轨道运动,支持时间调节,比如时间加速,时间减速,时间反转等,时间加速,可以看到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按照轨道运动。

6.支持显示轨道线,不同类型的天体显示不同的颜色的轨道线,从0.990版本开始可以在设置菜单里分别设置主体和次体的轨道线条粗细。

7.包含目前已知的所有类型的天体:恒星,行星,卫星,矮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中子星,白矮星,黑洞,虫洞,星系,星云,星团,类星体等等。

8.已知宇宙使用NGC/。IC索引星表,依巴谷星表等等观测数据,未知宇宙使用程序生成星系,星云,星团,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和天体系统,程序生成的天体可以关闭。

9.从0.990版本开始新增星座功能,是与ESO合作实施的 ,未来会继续开发,星座线,边界和名称,能够通过脚本显示/隐藏每个星座。

10.太阳系天体使用的是探测到的实际数据和纹理(地图),支持超清纹理替换,space engine官方网站有太阳系天体超清纹理。

11.行星有3D地形,地形是由电脑GPU程序生成,可以登陆。

12.支持自定义行星纹理,先使用Photoshop等软件制作柱形投影纹理,然后用space engine官方的CubeMap软件转换成立方体投影纹理,最后编写相关的脚本给行星增加新的纹理。

13.支持导出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的纹理和脚本。

14 恒星,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都有相关的物理参数,地形,大气,云层,极光,日冕,行星环,吸积盘,彗尾等。

15.支持恒星,行星,卫星,彗星,黑洞等天体编辑,包括编辑天体物理参数,地形,大气,云层,极光,日冕,行星环,吸积盘,彗尾等参数。

16.天体的云层,极光,日冕,彗尾,吸积盘等都是动态的,开启时间,加速下时间,就可以看到相关的运动。

17.支持自定义星系,星云,行星环的模型。

18.从0.990版本开始,新增加3D体积星云,支持星云编辑,未来会增加星系编辑功能。

19.支持创建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在space engine官网有创建天体和天体系统教程。

20.太阳系天体都有大气层的准确模型,并适用于其他天体,支持编辑和创建新的大气模型。

21.支持曝光,衍射,镜头光斑等的调节,支持调节恒星,行星,星系等的视星等限制范围,从0.990开始增加HDR。

22.有日食,月食,行星环的阴影,行星照,热辐射等

23.用户可以在宇宙中按W,A,S,D等键和鼠标进行自由移动,旋转天体等操作,在任何天体之间无缝切换,并且可以登陆。用鼠标点击任意一个目标后,按G键会自动飞行到目标位置。

24.Space Engine里面的宇宙是1:1的比例,在各种天体之间用光速和超光速飞行,支持从1m/每秒到326Mly/每秒的速度调节。

25.支持查看天体系统,内置天体WIKi,带有天体的详细信息,支持用户添加扩展,支持给天体重命名和添加描述。

26.支持按名称或者编号搜索天体,一定半径范围搜索天体,保存天体坐标,分享天体坐标。

27.自带录制视频和截图工具,支持录制普通视频和图片,以及从VR显示窗口录制VR视频和图片,从0.990版本开始,新增摄像机镜头视频路径录制工具。

28.内置航行日志,可以查看和前往已经浏览过的天体。

29.支持显示天体标签,天体名字,天球网格,天体方向等。

30.有黑洞引力透镜。支持编辑

31.从0.990版本开始增加类星体相对论性喷流。

32.从0.990版本开始增加超新星爆炸动画。

33.从0.990版本开始增加使用space engine脚本制作场景(浏览)

34.支持VR显示,从0.990版本开始更好的支持VR设备,支持Oculus Touch控制器和HTC Vive控制器。

35.支持3D显示,鱼眼显示,柱形投影显示,立方体投影显示等

36.支持高分辨显示器,比如4K分辨率,甚至更高。

37.支持驾驶太空飞船,飞行的时候可以设置曲率飞行,支持使用其他3D软件制作飞船模型导入飞船。

38.支持本地化多种语言,并可以添加新语言。

39.其他N种功能,新的功能一直在开发中。

注意:因为space engine使用了多个星表的缘故,部分天体的数据有冲突,不能完全把space engine里面的天体数据认为是百分百对的,要以实际的探测数据为准。

如果不想看到程序生成的恒星和行星,星云,星系,星团等天体,观看后面的教程,在相关的设置里面关闭恒星,行星,星系,星云,星团等天体的程序生成。

从0.990开始,0.990版本和0.990版本以后的版本都要在steam上线,如果有需要请去steam上搜索,关于0.990有没有在steam上线,请去space engine官网查看相关的信息,记住软件是叫space engine

相关链接,如果打不开,请把链接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上,按回车键就可以看了

把链接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上,按回车键就可以看了

宇宙模拟器space engine0.990教程和相关链接

行星漫步:宇宙模拟器space engine0.990教程和相关链接

宇宙模拟器space engine0.980教程合集

宇宙模拟器space engine0.980教程合集 - 太空引擎(Space Engine) - 深度时空宇宙/太空游戏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

宇宙模拟器space engine官方网站

Space Engine - the universe simulator

宇宙模拟器space engine官方论坛

Space Engine - Forum

关于space engine的开发和新版本文章看这个链接

News - Space Engine

一些Space Engine截图

孢子如何找到地球的所在?

到达银河中心,会得到生命权杖。到地球也不会通关,我到了地球,上面什么也没有。然后就把游戏删了。比较耐玩的游戏。

孢子中的空间模式是什么?

1要去中心要么开挂要么一路开发过去

2引擎很重要,慢慢飞成太空飞人吧,买好引擎(越到中心飞的路程越小,说这是受什么乱七八糟的引力限制所以引擎要卖好)

3武器要最好的同伴要最多的,后期殖民任务完成后会叫你去找GRO...(叫什么来着?反正就是一开始出场的名字)这个帝国无法外交,偏偏他的领地包了银河中心一周啧啧硬闯你就等着被秒吧,只能一点点磨死它。

4赚钱有游戏里的秘籍就是麻烦了(不要不屑用秘籍有一个徽章叫丑角要用过秘籍才能得到)这是简单的就是有些麻烦

听好,钱,最快来的方法是什么?????是投资!投资啊,前期摸爬滚打去筹资金,有钱后买香料是最基本的这个就是利滚利,有经验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贸易路线那里缺什么香料,这个赚钱是3到5倍的速度。后期的红香料基本买不到什么钱,可是这时候外交差不多了殖民也够了吧?回到城市时期的工作建设城市(发展殖民地,做到每个都是T3级生态系统完好,防御周全,然后有一个技能是要买的消耗品香料储存器放好)这个时候货物源源不断买家自己找罗,一边旅游赚飞人点数一边做做小任务,看到好卖家就卖了随时回去补货源(还可以找收藏品卖)殖民越多钱越多。(有钱别乱花,算盘要打好,别人我问你要钱你就砸过去的是白痴)

5基本操作没用要学会打仗,这是很技术的,游戏里很多时候都是单挑一群受攻击时边退边打视角要调好,玩的好的可以毫发无损的打一群,看好别人发导弹的时机,可以躲开,别人没血时别让他跑了他们回血无限,后期的脉冲是王牌啊

6打架别太死板了,在城市周围放大一个生物成为史诗后嘿嘿自己去试,成功率不高,可以先去一趟破坏别人环境后补充一次再去打,那个爽啊......

7同盟A打同盟B时千万别参合怎么都是自己亏

大气科学怎么样?

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包括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大气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气科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大气探测、气候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气象学等。

概述

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包括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大气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大气科学分。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此外,还研究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大气。大气圈,特别是地球表面的低层大气,以及和它相关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大气的各种现象及其变化过程,既可带来雨泽和温暖,造福人类;也可造成酷暑严寒,以至旱涝风雹等灾害,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安全。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影响着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如何认识大气中的各种现象,如何及时而又正确地预报未来的天气、气候,并对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进行人工调节和防御,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不断探索的领域。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大气科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其研究领域已经越出通常所称的气象学的范围。就业方向:主要就业于各级气象部门从事天气预报工作;海军、空军气象工作;学校和科研机构;各级政府防雹救灾部门等。大气科学研究对象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的结构、组成、物理现象、化学反应、运动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覆盖地球的大气圈,以及太阳大气层系其他行星的大气。大气科学介绍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质量约5.3×10^21 克,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大气质量的90%聚集在离地表15公里高度以下的大气层内,99.9%在48公里以内。2000公里高度以上,大气极其稀薄,逐渐向星际空间过渡,无明显上界。大气本身的可压缩性、太阳辐射、地球的形状和它的重力、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地球的演化和地球生态系统等是造成地球大气特定组分、特定结构和特定运动状态的主要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及其对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是影响大气组分、大气结构和大气运动的人为条件。地球大气的组分以氮、氧、氩为主,它们占大气总体积的 99.96%。其他气体含量甚微,有二氧化碳、氪、氖、氦、甲烷、氢、一氧化碳、氙、臭氧、氡、水汽等。大气中还悬浮着水滴、冰晶、尘埃、孢子、花粉等液态、固态微粒。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都存在大气 (见行星大气)。地球大气中的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氧气的出现及其含量的变化,同地球的形成过程和生物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见地球大气演化)。大气中的水汽来自江河、湖泊和海洋表面的蒸发,植物的散发,以及其他含水物质的蒸发。在夏季湿热处(如高温的洋面或森林),大气中水汽含量的体积比可达4%,而冬季干寒处(如极地),则低于0.01%。水汽随着大气温度发生相变,成云致雨,成为淡水的主要资源。水的相变和水文循环过程不仅把大气圈同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对大气运动的能量转换和变化有重要影响(见大气环流的能量平衡和转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受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含碳物质的燃烧以及海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所影响,在工业发展、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燃量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已观测到二氧化碳含量与年俱增。大气中本来没有或极少存在的如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气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们的含量也迅速增加。这些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含量的变化对大气温度的重要影响,已成为研究现代气候变化的一个前沿课题。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很少,即使在离地表20~30公里的浓度最大处,其含量也不到这层大气的十万分之一。然而大气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中对生命有害的部分,起着对人类十分重要的保护作用。另外,大气臭氧层的存在,对平流层大气的温度也有重要作用。由于人类活动对高空光化学过程的影响会引起臭氧含量的变化,人类活动对臭氧含量影响的研究,已成为医学界和气象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地球大气的密度、温度、压力、组分和电磁特性等都随高度而变化,具有多层次的结构特征。大气的密度和压力一般随高度按指数律递减;温度、组分和电磁特性随高度的变化不同,按各自的变化特征可分为若干层次。大气科学大气运动地球大气的运动非常复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地球自转轴的方向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温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由于海陆分布和地貌等的不均匀性,地表的温度并不完全按纬圈带分布,而呈现出非带状的不均匀分布。大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大气压力分布(即气压场)的不均匀会导致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又会引起气压场的重新调整。大气的水平辐合运动和辐散运大气圈动会引起大气在铅直方向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大气的铅直运动也会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通过机械运动、热运动等多种运动形式进行水平方向和铅直方向的物质和能量的传输和转换。整个大气圈通过各种机制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空间尺度小至几米以下、大至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时间尺度短至几秒、长至数十天或更长时间的多种大气运动系统。在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中,人为的因素在变化着(如工农业生产引起大气中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增加,大面积森林砍伐等),自然的因素也在变化着(如火山爆发等引起辐射能的变化,地球自转轴方向的变化等)。有些变化是有规律的,有些变化是无规则的。大气的运动也就呈现出既有规律性又有随机性的特征。

大气分类

按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地球大气按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由地表向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和热层。对流层紧邻地表,其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公里约减少6.5℃,至对流层顶温度降到极小值。对流层中的对流运动显著,是热量铅直输送的主要控制因子,云和降水主要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顶的高度在赤道地区约18公里,中纬度地区约12公里,极地地区约8公里。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平流层顶离地表约50公里。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是使这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主要因子。这层大气温度层结非常稳定,其中的热量铅直输送以辐射传输为主。中层位于平流层之上,中层顶离地表约85公里,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热层位于中层之上,热层顶离地表约500公里。这层大气由于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热层顶以上为外逸层,那里大气已极稀薄,每立方厘米不到10个原子(海平面处每立方厘米约10个原子)。按组分状况地球大气按组分状况可分为匀和层和非匀和层。离地表约85公里高度以下为匀和层,层内的大气组分比例相同,平均分子量为常数。约110公里高度以上为非匀和层,层内大气组分按重力分离后,轻的在上,重的在下,平均分子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离地表 85~110公里为匀和层到非匀和层的过渡层。按电磁特性地球大气按电磁特性可分为中性层、电离层和磁层。由地表向上到 60公里高度为中性层。离地表 60公里到500~1000公里高度为电离层。离地表500~1000公里以上为磁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电波通信极为重要。磁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磁层顶是太阳风动能密度和地磁场能密度相平衡的曲面。大气科学发展前景大气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关天气、气候知识起源于长久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经验之中。早在渔猎时代和农业时代,人们就逐渐积累起有关天气、气候变化的知识。中国在公元前 2世纪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和《逸周书·时训解》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就是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又被用来指导农事活动。后来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军事活动,航海、航空、航天活动,以及对海洋、冰川、高原、空间等考察的发展,都为大气科学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推动着大气科学的发展。17世纪以前,人们对大气以及大气中各种现象的认识是直觉的、经验性的。17~18世太阳辐射纪,由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温度、气压、风和湿度等测量仪器的陆续发明,氮、氧等元素的相继发现,为人类定量地认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运动等创造了条件。于是,大气科学研究开始由单纯定性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这是大气科学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飞跃。1820年,在气压、温度、湿度、风等气象要素的测定和气象观测站网逐步建立的条件下,H.W.布兰德斯绘制了历史上第一张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方法,为大气科学向理论研究发展开辟了途径。这是大气科学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1835年科里奥利力的概念和1857年C.H.D.白贝罗提出的风和气压的关系,成为地球大气动力学和天气分析的基石。1920年前后,气象学家J.皮耶克尼斯、H.索尔贝格和T.H.P.伯杰龙等提出的锋面、气旋和气团学说,为天气分析和预报1~2天以后的天气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1783年,法国J.A.C.查理制成了携带探测气象要素仪器的氢气气球。20世纪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开始普遍使用,这就能够了解大气的铅直结构,真正三度空间的大气科学研究从此开始。根据探空资料绘制的高空天气图,发现了大气长波。1939年气象学家C.-G.罗斯比提出了长波动力学,并由此引出了位势涡度理论(见大气动力方程)。这不仅使有理论依据的天气预报期限延伸到3~4天,而且为后来的数值天气预报和大气环流的数值模拟开辟了道路。1946年I.朗缪尔、V.J.谢弗和B.冯内古特的“播云”试验,探明了在过冷云中播撒固体二氧化碳或碘化银,可以使云中的过冷水滴冰晶化,增加云中的冰晶数目,促进降水,从此进入了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阶段。大气科学在很长的发展过程中,先是以气候学、天气学、大气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以及大气中的声、光、电等物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传统称为气象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其研究范畴日益扩展。50年代以前,大气科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因受海洋、沙漠等人烟稀少地区缺乏资料的限制以及计算上的困难,还不能摆脱定性或半定性的研究状态。50年代以后,各种新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气象卫星的采用,大气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气科学术语的应用日益广泛,大大扩充了传统气象学的研究内容。由于各种新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气象卫星的采用,大气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不断采用新的探测技术,使大气科学进入了宏观越宏、微观越微的新阶段。由于采用气象卫星、气象火箭和激光、微波、红外等遥感探测手段,对大气的观测能力增强了,观测空间扩展了。气象卫星在大气层外探测大气,不仅加大了观测范围,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观测内容,如广阔洋面的温度、云的微观结构、大气辐射平衡等。气象卫星已成为现代大气科学发展的支柱之一。②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使大气科学研究进入了定量实验研究的新阶段。大气中各类过程的相互影响,以及大气现象中的跃变形式(如飑线),都存在非常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大型高速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解非线性方程提供了条件。要了解几星期、几个月甚至一年以后的大气可能出现的状态,也需依靠高速计算机获取和处理全球资料,以全球模式进行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电子计算机是现代大气科学发展的另一个支柱。大气科学的迅猛发展正方兴未艾。随着世界气候计划及其他专项计划的执行,在常规观测系统的基础上,将更多地运用气象卫星、海洋观测卫星、多普勒雷达和各种特殊装备的飞机等多种探测手段,以及新的大气化学观测和分析方法,进行各种特殊项目的观测,如海面高度、太阳常数、云和辐射的反馈、近海面风力、土壤湿度、碳循环等。通过以上观测和计划的执行,将对气候变化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精细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原因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将不断提高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水平,不断预示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可能后果,以防患于未然。如由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微量气体含量的增加而引起的大气温室效应,据估计,可能很快达大气中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的一半。这些温室效应的总效果可能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很大变化。对温室效应气体和大气污染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使得过去太阳紫外有一定忽略的大气化学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大气化学将会更加迅速地发展。总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将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推动大气科学新理论和新分支的发展。大气科学新的发展,必将不断提高它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能力,如提高天气和气候预报的准确率、为开发利用气象资源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等,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不可估量。总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将不断向大气科学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推动大气科学新理论和新分支的发展。大气科学的新发展,必将不断提高它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能力,如提高天气和气候预报的准确率,为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制定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

大气科学研究特点

不能仅限于大气圈在地球表层,除大气圈以外,还存在着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组成一个综合系统。大气圈中发生的各种变化都受其他圈层的影响;反之,大气圈也影响着其他圈层的变化。研究大气运动的能源,大气中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变化过程,大气环流及天气、气候的分布和变化,都必须考虑大气圈同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如: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仅占到达大气上界辐射能的19%,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约51%)是被地表吸收后,再通过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辐射通量方式供给大气的。这些通量受近地层大气状态、地表的状态(如海洋、陆地、植被、冰雪)及其热力特性等所控制。又如:大气的组分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除受大气内部物理、化学过程的影响外,还受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影响。海洋通过水的相变、水汽通量和感热通量过程,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和散发过程,土壤通过水汽通量和感热通量过程等影响大气的温度、水汽和二氧化碳等的含量。火山爆发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大气中气溶胶含量、大气成分和辐射过程等。再如:地形起伏和植被状况对气流的摩擦作用,影响着地表和大气之间的动量交换(见大气角动量平衡);大地形对气流的强迫绕流和强迫爬升及下滑作用,影响着大气的环流特征;海陆分布的不均匀性,影响着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非带状分布和南北半球的非对称分布。大自然是实验基地大气圈不是孤立的。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宽广尺度谱的各种大气现象也不是孤立的。它们种类繁多,相互叠加又相互影响。即使同一类现象,其结构也不尽相同。影响这些大气现象的因素非常复杂,人类气象多普勒雷达至今还很难在实验室内用人工控制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完整的实验和研究。只能以大自然为实验室,组织从局地到全球的气象观测网,运用多种观测手段(如气象卫星、气象雷达、飞机等)对大气现象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测,特别是定量的观测,以获取资料;对有关气候现象还需搜集地质考查、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等资料。大气科学家们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和综合,提炼出量与量之间的定性的或定量的关系,归纳出典型现象的模式特征,如锋面、气旋、大气长波等,在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已知的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数学工具和计算技术进行理论上的演绎和模拟,导出新的结论。理论模式是否合理,还需回到大自然的实验室中进行检验,有些理论模式还有待于新的观测资料加以证实。经实践检验的理论才可指导实践(如指导天气预报等)。大气科学正是通过大自然这个实验室,遵循观测(实践)—理论—观测(实践)这个基本法则不断发展,不断为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服务的。国际合作推动发展全球大气在不停地运动着,而且是一个整体,一个地区的大气运动受着其他地区大气运动的影响,不同尺度的大气运动又相互作用着,其变化之快、变化范围之广、变化形式之多,是自然界突出的。为掌握大气运动变化快、范围广、形式多的特征,就必须对大气进行连续的、高频率的、全球性的观测。为掌握全球大气的各种信息,必须在站网布局、观测项目、资料处理规范、信息传输等方面作出统一规划和求得协调。全球数以万计的为天气预报进行观测的气象站,要在相同的时间、用接近相同的仪器和观测方法,在全球各地进行同步观测;由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探测手段观测的大量资料,凡用于天气预报业务的资料还要作同步处理。这些资料都要在观测完毕后的短短数十分钟内迅速集中到世界气象中心和各国的气象中心。再加上为数更多的水文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资料的范围之大、数量之多、传递之快是惊人的,这是自然科学中的奇观。这一切只有通过国际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实现。大气科学研究中的这种高度分散(观测站点)、高度集中(资料迅速集中)、高度协调(观测站址、观测仪器和方法)、高度合作(国际间合作)的特点,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大气科学研究意义大气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大气,无论它的组分,它的结构,还是它的运动,都存在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方面。这正是大气科学研究复杂性的一面。天气变化、气候异常以及大气质量变化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休戚相关,正确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以及改善大气污染情况对人们具有极大的迫切性,这正是大气科学研究为人类紧迫所需的应用性的一面。这种艰巨而有意义的科学事业不断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地球大气的奥秘。

开设院校

序号院校名称

1北京大学

2南京大学

3浙江大学

4中国海洋大学

5广东海洋大学

6云南大学

7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8沈阳农业大学

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1中山大学

12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13兰州大学

主干课程

大气科学综述大气科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大气探测、气候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气象学等。大气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彼此不是孤立的,如天气学和气候学与动力气象学相结合,产生了天气动力学和物理动力气候学。探测手段的不断革新和痕量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对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分析研究,促进了大气化学的发展。尤其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微量气体对气候影响的日益显著,以及大气污染和酸雨问题的出现,不仅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大气化学在大气科学中的重要性,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更认识到大气化学过程和大气物理过程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了这两个分支学科的相互结合。气象卫星探测与天气分析相结合产生了卫星气象学,气象雷达探测与云和降水物理学相结合产生了雷达气象学。大气科学学科分支又分又合的过程,反映了大气科学的不断深入发展。大气科学在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是以气候学、天气学、大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以及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如电象、光象、声象)和比较一般的化学现象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传统称之为“气象学”(meteor-ology,此词源于希腊文meteoros和logos,意为“上空的”和“推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其研究范畴日益扩展,因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术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大大扩充了传统气象学的研究内容。由于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大气圈与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重要性,要了解大气变化过程就不能不深入到其他圈层变化过程的研究。因此,大气科学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深入。系统地研究地球大气的成分,结构和动力过程的科学。大气科学传统上分为气象学、气候学和高层大气物理学3个领域。气象学主要研究对流层和低平流层每日甚至每小时的天气变化。气候学是对大气层某一区域长期(1个月至数百万年)的天气状况的统计描述。高层大气物理学主要研究高层大气的物理状态及支配过程,高层大气是指低平流层以上的大气区域。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是一门研究探测地球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按探测范围和探测手段划分,大气探测有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大气遥感、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等次一层分支。探测手段的飞跃往往带来以往难以预计的重大发现,在大气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大气探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气科学气候学是一门研究气候的特征、形成和演变以及气候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特征、气候分类、气候区划、气候成因、气候变化、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气候预报和应用气候等。2雷达气象学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发生几次气候异常,不少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引起世人对气候的严重关注。工业生产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如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含量逐年增加,若干年后它们对地球气候将发生什么影响,也是非常令人关切的问题。电子计算机的采用,促进了对气候变化物理因子和气候模拟的研究,气候预测已不再是虚无缥缈的难题,而已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了。大气科学天气学是一门研究大气中各种天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规律来制作天气预报的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天气现象、天气系统、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等。气候学和天气学研究的成果,不但为大气科学提供丰富的研究课题,而且还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大气科学动力气象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和流体力学定律及数学方法,研究大气运动的动力和热力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力学、大气动力学、大气环流、大气湍流、数值天气预报和数值模拟等。动力气象学的发展对更深刻地认识大气运动的机理、掌握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大气科学的理论基础学科。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云和降水物理学、大气光学、大气电学、大气声学、大气辐射学等。大气物理学也是大气科学中的理论基础学科。50年代以后,也有人把动力气象学包括在内都称为大气物理学。大气科学大气化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组成和大气化学过程的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大气微量气体及其循环、大气气溶胶、大气放射性物质和降水化学等。大气化学是大气科学中最活跃的分支。它涉及大气成分的性质和变化,源和汇,化学循环以及发生在大气中、大气与陆地及海洋之间的化学过程。大气化学不断与其他学科领域进一步互相渗透融合,日益成为全人类社会迫切关注的关键学科领域,它所揭示的观测事实和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公约谈判的基础。[1] 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是将气象学的原理、方法和成果应用于农业、水文、航海、航空、军事、医疗等方面,同各个专业学科相结合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也是充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重要领域。

大气科学发展概略

大气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关天气、气候知识起源于长久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经验之中。早在渔猎时代和农业时代,人们就逐渐积累起有关天气、气候变化的知识。中国在公元前 2世纪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和《逸周书·时训解》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就是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又被用来指导农事活动。后来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军事活动,航海、航空、航天活动,以及对海洋、冰川、高原、空间等考察的发展,都为大气科学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推动着大气科学的发展。17世纪以前,人们对大气以及大气中各种现象的认识是直觉的、经验性的。17~18世纪,由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温度、气压、风和湿度等测量仪器的陆续发明,氮、氧等元素的相继发现,为人类定量地认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运动等创造了条件。于是,大气科学研究开始由单纯定性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这是大气科学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飞跃。1820年,在气压、温度、湿度、风等气象要素的测定和气象观测站网逐步建立的条件下,H.W.布兰德斯绘制了历史上第一张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方法,为大气科学向理论研究发展开辟了途径。这是大气科学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1835年科里奥利力的概念和1857年C.H.D.白贝罗提出的风和气压的关系,成为地球大气动力学和天气分析的基石。1920年前后,气象学家J.皮耶克尼斯、H.索尔贝格和T.H.P.伯杰龙等提出的锋面、气旋和气团学说,为天气分析和预报1~2天以后的天气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1783年,法国J.A.C.查理制成了携带探测气象要素仪器的氢气气球。20世纪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开始普遍使用,这就能够了解大气的铅直结构,真正三度空间的大气科学研究从此开始。根据探空资料绘制的高空天气图,发现了大气长波。1939年气象学家C.-G.罗斯比提出了长波动力学,并由此引出了位势涡度理论(见大气动力方程)。这不仅使有理论依据的天气预报期限延伸到3~4天,而且为后来的数值天气预报和大气环流的数值模拟开辟了道路。1946年I.朗缪尔、V.J.谢弗和B.冯内古特的“播云”试验,探明了在过冷云中播撒固体二氧化碳或碘化银,可以使云中的过冷水滴冰晶化,增加云中的冰晶数目,促进降水,从此进入了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阶段。

学科关系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大气科学依据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数学工具,研究大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大气运动的各种能量及其转换过程、各种天气气候现象及其演变过程、天气以及其他某些现象的预报方法、影响某些天气过程的技术措施、大气现象各种信息的观测和获取以及传递的方法和手段等。和其他学科一样,大气科学是同许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诸如:研究大气运动,需同流体力学、热力学、数学密切合作;研究太阳辐射以及太阳扰动在大气中引起的各种机制,需同高层大气物理学、太阳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密切合作;研究水分循环、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需同水文科学、海洋科学密切合作;研究地球大气的演化、地球气候的演变,需同地球化学、地质学、冰川学、海洋科学、生物学和生态学密切合作;研究大气化学、大气污染,需同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生态学密切合作;研究大气问题的数值模拟、数值天气预报等,需同计算数学等密切合作;研究大气探测的手段和方法,需同有关的技术科学密切合作;在大气探测、天气预报等自动化的进程中,大气科学还不断同信息理论、系统工程等科学技术领域密切合作。在相互合作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大气科学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的养料;大气科学特定的要求又不断为其他学科开辟新的研究前沿,不断丰富着其他学科的内容。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ACS aims to rapidly publish original scientific papers in all the fields of applied and/or climate atmospheric science. It covers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applied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scopes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se disciplines:[2] ACS的目的是快速发布原始科学论文,在所有领域的应用和/或气候大气科学,资料由美国科研出版社编辑出版。它涵盖了最新成果和发展的气候和大气科学,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范围以及这些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Agricultural climatology大气科学Air chemistry and the boundary layer, clouds and weather modificationAir quality, atmosphere & healthApplied meteorologyAtmospheric acoustics, electricity, optics, physics, radiation and soundingAtmospheric and oceanic physicsAtmospheric and solar-terrestrial physicsAtmospheric chemistryAtmospheric environmentAviation climatologyBiometeorologyBuilding climatology and forestry climatologyClimate change and broadcast meteorologyClimate dynamics and variabilityClimate policy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physicsCosmical meteorologyDendroclimatologyDynamics of atmospheres and oceanHydrology, oceans and atmosphereHydrometeorologyMarine meteorology and meteorology-associated geophysicsMedical meteorology and medical climatologyMeteorological, climatological an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ssuesNavigation climatologyPhenology and paleoclimatologyPolar meteorologyRadar meteorology and radio meteorologyRemote sensingSatellite meteorology and synoptic meteorology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Tropical meteorology

Weather systems,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科研单位

高校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

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大气科学学科高校排名

教育部学位中心授权发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3] ,其中大气科学,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7所 ,本次有6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 参评高校共计8所。 注:以下相同得分按学校代码顺序排列,以下是在大气科学领域排名前10名的高校。[4]

学校代码及名称学科 整体水平得分

1030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89

10284 南京大学83

10001 北京大学81

90006 解放军理工大学79

10730 兰州大学77

10558 中山大学69

1062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67

10157 沈阳农业大学61

国家重点学科名单一级学科0706大气科学北京大学二级学科070601气象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二级学科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南京大学兰州大学[5] 本科教学科目基础课程: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学、数学物理方程、流体力学、C语言程序设计、FORTRAN、地球科学概论。专业课程:大气科学基础、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大气探测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热带天气学、计算方法、统计分析与预报、数据采集技术、大气化学、环境气象学、边界层气象学、天气分析与预报、污染气象学、应用气象学。

就业前景

主要从事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

来自网络,非喜勿喷。

能否推荐几部科幻片?

1.《阿凡达》主要讲述人类飞到遥远的星球潘多拉开采资源,主角在结识了当地部落女主后,深陷两难境地.

2.《2012》故事发生在2012年12月,一家人正度假,根据玛雅预言.2012年12月21日为世界末日,讲述了一家人及世界各国人民在灾难中挣扎求生的经历.

3.《超体》寡姐扮演的年轻美女,被迫成为毒贩并用身体运毒,毒品进入身体,反而赋予了她超人的能力,让其无所不能。

4.《星际穿越》该片讲述一队探险利用虫洞新发现,展开一场超越人类的太空旅行.

5《接触未来》现实主义的科幻电影,主人公爱罗薇从小对科学充满兴趣,长大后解读出外星文明发给人类的信息的故事

6.《第五元素》电影故事发生在2259年的未来纽约,一股宇宙之中的邪恶力量想统治地球,人类面临万劫不复的黑暗世界。

7.《机械公敌》讲述只能机器人反而要统治人类的故事

8.《盗梦空间》讲述主角特工团队,进入他人梦境,从他人的潜意识中盗取机密,并重塑他人梦境的故事。

9.《明日边缘》神秘外星生物袭击地球为背景,少校比尔·凯奇首次出战就“折戟沙场”惨烈牺牲,但他却由于某种不明原因重获新生,在一次一次的生死循环中,比尔越来越明了制敌方法,最终走向胜利

10.《地心引力》讲述了一个在探索者号航天飞机上的两名男宇航员和一个女宇航员出舱进行哈勃望远镜维修时,遭遇太空碎片袭击导致飞船发生严重事故后在太空中发生的故事。

暂时小编就为你推荐这么几部,这几部豆瓣评分都很高,可以在闲暇时间看下,超燃超爆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