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烽火连城怎么玩(潼关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新辉网

神武烽火连城怎么玩,潼关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要说潼关在古代的意义,我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它的军事、战略意义,它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十大军事关口之一,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镇南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齐名,在古代战争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被称之为“兵家必争之地”。

《山海关志》: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从独特的地理位置看潼关的战略意义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建关历史十分悠久,大约可以追溯至公元196年,也就是东汉建安元年。根据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 河在关内,南流,冲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晋所谓桃林之塞,秦所谓杨华也。又西有潼水,东北注于河。河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卷坂见河南阌乡县。傍绝涧,陟此坂以升潼关。“潼关”因此而得名。

神武烽火连城怎么玩(潼关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在地理位置上看,潼关北望黄河、南接秦岭与、西临关中平原、东连函谷关。

从北望黄河南接秦岭的地理位置来看:在黄河与秦岭之间,有一“塬”(西北地区独特的地貌,呈台状,顶上为平地,而四周陡峭)此“塬”高约七百米,潼关便是建立在该塬之上,也就是说,要通潼关,就需要经过此塬,但这只是理论上而已,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

这主要是由于,塬北侧紧靠着黄河,塬东侧有一条深沟,名为“远望沟”,塬西侧又有一条深沟,名为“禁沟”,黄河水于北侧而流冲刷塬体,东西两沟的水流冲刷着塬体的东西两侧,在这三条河流的冲刷作用之下形成了一座峭壁奇险的“天堑”,将潼关南北也就是黄河和秦岭之间的交通完全隔断。而通塬之路只有一条,这条路便是北侧黄河边上的“黄巷坂”。

这条黄巷坂也是大有来头,据《水经注》记载: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傍绝涧涉此坂以升潼关,所谓溯黄巷以济(一作跻)潼关也。从这份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此路堪称“绝险”,之所以“绝”,是因为“黄巷坂”仅仅数米之宽,如同街上巷道一般,之所以“险”,是因为此路四周悬崖高峭陡立,长约十五米。一绝一险使得黄巷坂有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正如杜甫在《潼关吏》中所写: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如此可看,潼关坐拥南北天险(秦岭和黄河),还扼守着“黄巷坂”这一要道,使得南北两地想通往潼关必须南渡黄河或者北越秦岭,这对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

再从西临关中平原、东连函谷关来看: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与函谷关之间,函谷关大家最为熟悉不过了,它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关之一,对战国时期的秦国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秦国凭此要塞之险拒六国数百年之久,但是在后来由于黄河流水沉积和下切作用的影响,黄河水位下降河道裸露,函谷关的作用也随之消失,因此重任便落到了“潼关”身上。

潼关也“不负重任”,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扼守秦、晋、豫三省要道,成为关中之屏障,保证长安城的繁华与昌盛,以“千年雄关,华夏金城”享誉神州。

《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历代的著名战争看潼关的军事意义

潼关之所以闻名华夏,素有“秦锁钥”、“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美誉,还得归功于发生与此的几场战争,因为这些战争,使得潼关的军事意义更为突显。

有史料记载以来,有关潼关的第一场战役是在公元211年,史称“渭南之战”。参照双方是曹操和马超、韩遂,皆为当时之诸侯。此战由曹操统帅,领十万精兵,文臣武将若干,马超、韩遂联军则集结十万军队据守潼关,双方军队人数差别不大,但马超联军凭借着潼关易守难攻的天险多次击退来犯的曹军,而曹操最后之所以能胜,是因为他派偏师从黄河上游的蒲津渡过黄河,突袭潼关之后,马超方始大败。 马超之败非潼关之过也,而是计不如曹操,曹操凭借此战,控据了潼关,也统一了北方。

有关潼关的另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时期。公元755年,安阳节度使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诛杀杨国忠为名,聚集15万之众(号称20万)起兵反唐,朝廷方面,唐玄宗令高仙芝、封常清二将率军平叛,同年,安禄山部势如破竹,攻陷洛阳,高仙芝部退守潼关,坚守不出,想以潼关险要之势据守消耗安禄山叛军。

本来从当时局势来看,高仙芝的坚守策略是正确的,符合当时战局的正确决定,因为凭借着潼关的险要地势,安禄山必定要打一场持久的战役,而安禄山作为叛逆深知不得人心,期盼着速战速决。无奈唐玄宗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听取监军的诬告,以“丧师之名”处斩了前线作战的高仙芝。高仙芝被处斩后,唐玄宗又令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军20万镇守潼关,哥舒翰是个明白人,他在潼关的作战方针上与高仙芝是一致的,也是奉行“坚守潼关”政策,但有“高仙芝”前车之鉴,哥舒翰也只得上书唐玄宗,解释道:安禄山为逆,不得人心,宜持重相待,不出数月,贼势瓦解,一鼓可擒。

唐玄宗对于哥舒翰的建议起初还是颇为信任的,但后来又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敦促哥舒翰尽早出关平叛。哥舒翰权衡利弊之后,不想成为第二个高仙芝,便帅兵5万出关抗敌。

潼关一出,最后的结果想必大家也是很清楚,哥舒翰部全军覆灭,在部将的“安排”之下投靠了安禄山。潼关也因此失守,潼关一失,关中平原门户洞开,朝都长安亦成叛军囊中之物。

同年,长安沦陷,唐玄宗率百官出逃。

据今最近一次有关潼关的战争发生在抗日时期,史称“潼关保卫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短短数年,华北华南地区相继沦陷,整个中国只剩西北和西南地区,而作为西北咽喉重镇“潼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就当时而言:守住了潼关,就守住了陕西,守住了陕西,就守住了西北,也就守住了大半个中国。

日军对潼关的轰炸,从“太原沦陷”时就已经开始了,也就是从1937年11月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整整8年,潼关这座历史名关不负重望抵挡了日军日以继夜的轮番轰炸。但是凭借着潼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险要地形,以及军民同仇敌忾的意志,日军至投降都没有得逞,潼关依旧耸立在关中平原之外,使得西北地区始终未入敌寇之手。

时至今日,战争已经离我们比较遥远了,以及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潼关的军事、战略意义似乎显得并没有那么明显。但是,潼关在古代中国乃至近代中国时期的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潼关悠久渊源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了解铭记。

参考文献:《水经注》《资治通鉴》

神武4手游方寸怎么加点?

方寸可以有三种加点方案:1、一速加点;2、辅助封加点;3、魔方寸加点。三者各有千秋全看大家如何去使用,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下三种方案的优缺点及装备选择。

1、一速加点:10敏或2体8敏。

装备分析:由于走的是一速路线,装备属性尽量全部选择加敏捷的高基础装备,装备特效方面的话鞋子的迅捷,提高整体百分之3的速度。腰带的愤怒降低使用特技的愤怒值消耗,易成长提升宝石带来的速度优势都十分有用。有追求想抢极限速度的玩家可以考虑刷易成长、迅捷鞋和愤怒易成长腰带。

特技上面:绵里藏针,群体净心,天地护法,涅磐重生,疾速,迟滞。都是不错的选择

宝石选择:武器-神秘石;衣服-月亮石,红玛瑙都行;项链-舍利子;鞋子和腰带-黑宝石。

优缺点:如果选择十敏加点的同时又拥有一双好的鞋子和腰带的话,那你就是绝对一速的存在。在PVP中你会拥有先手的优势,处处可以先发制人。控制全场。但是这种加点方式无论是在PVE还是PVP中都是十分脆皮。很容易被击杀。

2、辅助封加点:3体2耐5敏

装备分析:辅助封路线的话,装备属性可选就有很多了。无论是单加体耐敏还是双加体耐敏的装备都可以选择。装备特效方面和辅助的选择都是大体一致的,但是辅助封在这一点要求低一点只要有个愤怒腰带就可以满足需求。

特技上面:绵里藏针,群体净心,天地护法,涅磐重生,疾速,迟滞、群体清心,清心术,激励,止戈,天降甘霖都是不错的选择。

优缺点:这样加点的方寸十分抗揍,无论是PVE还是PVP活动中都不是那么容易被击杀掉,容错率较高。但是失去了先手优势,往往后发容易受制于人,容易被高速辅助控制。需要很强的熟练度来掌握玩法。

3、魔方寸加点:10魔或1体7魔2耐

装备分析:魔方寸的装备与龙宫,魔王的装备选择上基本一致。装备备附加属性选择加魔力;特技选择必选烽火连城,有余力的情况带个回生之术或者唤魂决足以;特效方面同样必选法暴武器,在保证装备属性的情况下,再追求愤怒腰带及易成长;

宝石选择:武器—太阳石、神秘石;头盔—月亮石;衣服、项链—舍利子;腰带—红玛瑙;鞋子—黑宝石;

优缺点:在坐骑技能出来之前,魔方寸可以说是最全能的法系。能反手封对面的封系,也能依靠鞋子上锻黑宝石的优势来抢法系速度来控制对面的法系。被治疗技能加血还有加成,而且还有不俗的输出。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灵活的职业,但是随着等级的增长,坐骑技能出来的同时会大大降低魔方寸的收益,相对魔王和龙宫来说。坐骑技能里并没有适合魔方寸的输出技能,毕竟是做为一个辅助门派来设计的,就不要去抢龙宫和魔王的饭碗了!

金庸小说中有哪些强爷胜祖的人物?

强爷胜祖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说后辈中有人胜过了祖师爷或者先祖,这样说起来就有三种情况:

按照血缘关系来算后辈胜过先祖的按照师门传承来算后辈胜过开山立派祖师爷的按照帮派组织来算后辈胜过除任创立者的

这三种情况几乎在金庸写的每本书中都有,如果全部罗列出来会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所以我就按照脑海里的印象列举几个代表人物。

血缘关系郭靖

郭靖是遗腹子,母亲李萍在大漠生下了他,含辛茹苦的拉扯抚养,幸的江南七怪不远千里前来教导郭靖武功,并且为他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郭靖的成长过程中又遇到不少贵人,马钰,洪七公,周伯通,黄蓉,黄药师……

在这些人的帮助下,郭靖从一个在大漠牧羊的少年最终成为了一代巨侠。

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站在襄阳城头,和这座城里的千百百姓共同抵抗外地的入侵,最终为保家卫国洒尽了鲜血,城破人亡。

郭靖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做了最好的诠释,无论是武功还是事业,都已经超越了先祖。

杨过

其实这两个人可以放在一起讲,因为当年的郭家先祖和杨家先祖曾一起并肩作战,两家又是世交。

无独有偶,杨过和郭靖一样也是遗腹子,不同的是他有一个汉奸父亲。

他的人生处境要比郭靖更加艰难,少年丧母流落在外,如果不是郭靖找到把他带回桃花岛,恐怕他就止步于街头小混混的日子了。

进全真教拜师,又叛出全真教,和小龙女的感情也历经了生死考验,被郭芙断臂……

幸好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襄阳城在飞石杀蒙哥,被江湖称赞为神雕大侠。

和郭靖一样,杨过也超越了杨家先祖的成就。

师门传承金轮法王

金轮法王是密宗的传人,密宗的无上神功就是龙象波若功。这门功夫说也奇怪,几乎密宗人人都能修炼入门,但后期越往上就越少人能够成功。

数百年来,只有寥寥几人能够将龙象波若功练到第九层,最后也疯疯癫癫走火入魔。

金轮法王不亏是武学天才,他把龙象波若功功练到了第十层,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

金轮法王可以算作是超越密宗先祖的典范。

帮派组织张无忌

张无忌是明教的第三十四任教主,把他列举出来我认为凭借一点就足以证明。

乾坤大挪移是明教教主的专项神功,张无忌的前任阳顶天教主只练到第四层,就能够横行江湖数十载,张无忌更猛,直接突破到第七层。

张无忌可以说是绝顶天才,别小看这第七层乾坤大挪移,要知道写出这门功夫的人也就仅仅写到第六层,练开创者都不知道第七层是什么样的,张无忌练成了,厉害不厉害。

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再进步,是历史性的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选他作代表我认为无可厚非。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写在这里就权当抛砖引玉,大家有不同的答案可以在评论区补充,谢谢。

山西出过哪些名人?

上古时期

华夏族,古唐国(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上古时期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帝喾之子。十三岁封于陶(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十五岁改封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二十岁伐挚为天子(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九十年舜代尧执政。他命羲和测定历法(老黄历),制定四时成岁,颁授农耕时令,测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完善政治为奴隶制国家产生奠定基础,任命鲧治理水患,开创禅让制。

华夏族,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黄帝玄孙,颛顼之孙(一说为六世孙),其父为鲧,史称大禹,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相传禹治水有功,受舜禅让继承帝位,建都阳城(今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一说为平阳)。禹建立夏朝,后人也因此称为夏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水患,创造“国家”这一社会政治形态,划天下为九州、铸九鼎,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会盟等典故。

后稷

华夏族,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人,姬姓,称为稷王(又称为稷神或农神)。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尧的长兄,周族始祖,尧舜之相,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司农之神。建立国库粮食储备和畎亩之法,放粮救饥,教民耕种,是上古时代功德最大的三公之一。

丹朱

华夏族,帝尧长子,古唐国(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人。据传丹朱不肖,尧将首领之位禅让于舜,帝尧逝后,舜让位于丹朱,为尧守孝三年,三年过后,丹朱自知为政不善,换位于舜。此外,丹朱是中国围棋界最早的“棋圣”,为祁姓刘氏家族的远古二世祖。

春秋战国时期

晋文公

华夏族,公元前697——前628年,绛都(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人。姬姓,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作“齐桓晋文”,留下退避三舍等典故。

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人,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等典故深得后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因介之死深感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并因此产生“寒食节”(清明前一天),介休也因此而名。

晋襄公

晋文公之子,晋国国君,晋国绛都(今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人。晋襄公继承其父霸业,北伐狄人、西征秦国、东征卫国、南略楚国、重组六卿,将晋国霸权再次推向高峰,留下垂拱而治、崤山败秦、汦水退楚等典故。

张仪

华夏族,战国时期魏国安邑(今山西省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姬姓,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早年入鬼谷子(王诩)门下,学纵横之术。后创“连横”外交,游说六国入秦,以“横”破“纵”,深得秦惠王赏识,被封为相国。

廉颇(有争议,不明确)

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 但是家乡几代老人都说是当地——山西省平遥县)人,嬴姓,廉氏,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秦国白起、王翦、赵国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们代表了战国时期军事统帅的最高水准,留下了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

荀子

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华夏族,古荀国(今山西省新绛县,一说山西安泽)人,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再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李冰

约公元前302年——前235年,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任职期间,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水利,遵循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与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闻名中外,是全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以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至今仍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水利工程和名胜风景。

汉朝

汉景帝

刘启(公元前188年——前141年),代地中都(一说金陵,均在今山西省平遥县)人,汉文帝刘恒嫡长子。前196年,汉高祖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建都晋阳(今山西省平遥县),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出生。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先帝“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轻徭薄赋。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并称“文景之治”,为其子刘彻“汉武盛世”奠定基础,是西汉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帝王之一。

卫子夫

汉武帝第二任皇后,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史称孝武卫皇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其弟为西汉名将,大司马大将军卫青。

卫青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汉皇后卫子夫之弟,西汉名将,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候。卫青首次出征即奇袭龙城,揭开汉匈之战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和硕、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中国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善于以战养战、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加、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霍去病

(公元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名将卫青外甥,霍光兄长,西汉名将、著名军事家。善于骑射,勇猛果断。十七岁时拜骠骑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十九岁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用兵灵活,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大穿插和大迂回作战。两次参加河西之战,大破匈奴,直取祁连山(在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境内)。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霍光

霍光,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霍去病异母弟,政治家,西汉权臣,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汉武帝临终之时,拜大将军、大司马,受命托孤辅政,辅佐汉昭帝,挫败上官桀拥立刘旦阴谋,汉昭帝逝后拥立汉宣帝,掌权摄政,权倾朝野。逝后葬于茂陵。两年后,霍家谋反,全族诛杀。

汉末三国时期

王允

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东汉末年大臣,官至尚书令、太仆、司徒。密谋刺死董卓,联合吕布共同执政,后董卓余党攻破长安,兵败处死。

关羽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汉末蜀汉名将,诸葛亮称之“美髯公”。早年与张飞共同追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反侧,虽受曹操厚待,但仍追随刘备,后刘备势力大增,关羽则镇守荆州,独挡曹孙,威震华夏(中国历史上获此殊荣者微乎其微)。关羽逝后,逐渐神化,民间尊称“关公”,历朝帝王多有褒封,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还是民间为祈求平安财进所供奉的“武财神”,留下了白马斩颜良、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脍炙人口的英雄事迹。

张辽

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原为吕布战将,吕布败亡后,因关羽归为曹操麾下,官渡之战后,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后驻守合肥,抵御孙吴。合肥之战,率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一路冲杀至孙权主帅旗下,大破凌统、甘宁等东吴大将,差点活捉孙权,令东吴大军披靡溃败、闻风丧胆,从此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流传千古。

徐晃

河东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人,三国曹魏名将,曹魏“五子良将”之一,跟随曹操征战无数、多立功勋,参与官渡之战、白狼山之战、南郡之战、关中之战、平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多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助力曹仁击败关羽,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

两晋南北朝时期

刘渊

新兴郡(今山西省忻州市北)人,匈奴人。十六国时期前赵(汉赵)开国皇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八王之乱之时,割据并州,建立政权,设置百官,追尊汉朝皇帝,用贤纳谏,恭俭勤劳。

石勒

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人,羯人,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建立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奴隶皇帝。

法显

公元334年——420年,平阳郡武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东晋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以为卓越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求取经法的大师,是一位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399年,以65岁的高龄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量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对中国、东亚的历史文化影响甚大。

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元宏),生于北魏原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第七位皇帝。五岁即位,年号太和,因年幼由冯太后临朝执政,进行一系列中央改革,太和十四年,孝文帝亲政,进一步推行改革,立三长制、行均田制,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族旧俗,穿汉服、说汉语、改籍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改革贵族,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北方各族人民融合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方各面大力发展,史称“太和改制”。

北齐文宣帝

高洋,生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汉化鲜卑人,北齐开国皇帝。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力行改革、劝农兴学、任贤纳谏……吏治清廉,对外征伐四克、威震戎夏,被称之为“英雄天子”。后期居功自矜、纵欲醺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最终饮酒暴毙。

隋唐时期

尉迟恭

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人,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原为隋末地方割据群雄刘武周部下,后降李世民,跟随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众多地方割据政权,曾于北邙山营救李世民。武德九年跟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元吉,为政变头功。《西游记》中,尉迟恭与秦琼为保护太宗皇帝免受龙王鬼魂之犯,日日夜夜据守在太宗房屋门前,成为道教传统门神,因年少时为铁匠,后世铁匠供奉为守护神。

裴行俭

绛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隋朝名将裴仁基次子。于太宗时明经科考试中选,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书。历任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秦州右军总管,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安西域、防吐蕃、大破突厥,功勋卓著。

薛仁贵

河东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省河津市修村)人,唐初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薛仁贵于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无数,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等典故。

王勃

约公元650年——676年,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唐代文学家,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 七绝,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数量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滕王阁序》。

武则天

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中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公元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西汉的吕后并称“吕武”。武则天14岁入宫,为太宗才人,赐号“武媚”。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后,为皇太后于中宗、睿宗时临朝听政。天授元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建都洛阳称“神都”,改国号“周”,史称“武周”。上位时,大肆杀害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善用人,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人才培养及选拔,使得贤才辈出,史学家评价其统治为“政启开元,志治宏贞观”。

狄仁杰

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字怀英,唐朝武周时期宰相,出身太原狄氏,以不畏权贵著称。敢犯颜直谏,培养举荐忠于唐王朝的势力,是唐王朝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任大理寺寺丞期间,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喊冤,为千古流传之佳话。

王之涣

公元688年——742年,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浪漫主义诗人。善无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其作品多作为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但现存仅有六首绝句,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

郭子仪

公元697年——781年,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唐朝名将、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以武中举,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保驾,收复河北、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公元757年,收复两京,迁司徒,封代国公,后拜中书令;公元762年,河东兵变,封汾阳王,起兵平叛;公元763年,吐蕃攻破长安,调兵遣将,驱逐吐蕃、大破敌军。公元781年去世,享年85岁,陪葬建陵。

王昌龄

公元698年——757年,河东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一七绝见长,以赴西北边塞所作诗篇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后人又誉为“七绝圣手”。

王维

约公元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及第,唐肃宗元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精通诗、书、画、乐……以诗盛名,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成“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管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白居易

公元772年——846年,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柳宗元

公元773年——819年,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一生留诗文作品600余篇,散文笔锋犀利、讽刺辛辣。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

吕洞宾

生于公元798年5月4日(农历四月十四),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唐代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是道教的大宗师,道成之后,普度众生,民间尊为剑祖剑仙,传说于北宋年间应八仙之首铁拐李邀请聚会之时位列八仙。

温庭筠

约公元812年——866年,唐代文学家,诗人、词人,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富有天赋,文思敏捷,然恃才不羁,又好讽讥权贵,所多犯忌讳,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生潦倒。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与韦庄齐名,称“温韦”。

五代十国时期

李克用

神武川新城(今山西省雁门北)人,沙陀族,后唐太祖。年少时率军南下镇压黄巢、收复长安,后与其他军阀长期割据混战,历有分封赏赐,后勤王保驾,封为晋王。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王朝正式覆灭,开启五代十国时代,李克用袭用末唐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朱温对峙争雄,次年病死,其子立国,国号唐,史称后唐。

石敬瑭

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沙陀族,后晋开国皇帝。喜读兵书,推崇李牧、周亚夫,参与朱温与李克用的“梁晋争霸”,冲锋陷阵,战功显赫。后唐皇帝封赵国公,然君臣猜忌,起兵造反,却被困于太原,遂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此举使中原王朝门户大开丧失险要,北宋时使汉人与北方民族的对抗中常常使其压制而不能大一统),做个“儿皇帝”,在其援助下灭亡后唐,建立后晋。

刘知远

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沙陀族,后汉开国皇帝。原在李嗣源、石敬瑭麾下颇得战功,后契丹攻陷后晋,刘知远向契丹投降又节节抗击,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小更一下,给大家讲一个小知识:

赵匡胤、赵光义在建立大送时曾火烧水淹山西诸城,大若晋阳、小如邑县,这是为何?

自从两晋以来,到宋建立时分分合合计有600余年,大小割据政权无数,北方政权却多与山西有关,诸如司马、刘渊、石勒、李克用、石敬瑭、刘知远等晋人皆为帝胄,也有拓跋、高欢、李渊等在山西起兵即位天子,因此世人皆以为三晋大地必有龙脉,太原因此得名龙城。宋建立后,赵氏不能安心,害怕山西又跳出一个皇帝将自己推翻,因此火烧水淹断此龙脉,结果就真的没有再出现过挑战者了。但是赵氏也并没有因此而稳坐江山,大家都知道宋严格来讲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就是因为北方契丹、西夏少数民族过于强大,本来儿皇帝石敬瑭就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中原门户已经洞开,赵又将山西天堑、太原重镇如此削弱,此后举全国之力都不能安定北方,只能年年岁贡以求平安。

北宋时期

呼延赞

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宋著名将领,官至辽州刺史,抚州刺史。

佘太君

羌族,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又称折太君,名赛花,北宋名将杨业之妻、杨延昭之母,世有流传杨门女将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杨延昭

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本名杨延朗,北宋名将。杨延昭自幼随其父杨业征战,杨业逝后,担负起北宋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在多年与辽兵征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将其守卫的遂城称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治兵护塞有父风”。

狄青

公元1008年——1057年,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阳市)人,北宋名将。善于骑射,精通兵法,勇而善谋。宋夏战争中,冲锋陷阵,战功赫赫。然而宋朝重文抑武,朝中猜忌,抑郁而终。

司马光

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编纂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

宋金元时期

元好问

公元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是宋金对峙时机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篇成就最高啊,“丧乱诗”尤为著名。

关汉卿

约公元1234年——1300年,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元曲四大家”之首,元杂剧奠基人。以杂剧成就最大,今已知有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最为著名,被誉为“曲圣”。

明清时期

罗贯中

约公元1330年——1400年,并州太原府(今山西省祁县)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其中《水浒全传》与施耐庵合著,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并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傅山

公元1607年——1684年,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人,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继承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常以老庄之徒自居。经史之外,无所不通,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与其余五人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在当时啊有“医圣”之名。

于成龙

公元1617年——1684年,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官至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安徽巡抚,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有三次被举为“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康熙皇帝赞誉“清官第一”,逝后追赠太子太保,赐谥“清端”。有《于清端政书》八卷传世。

陈廷敬

公元1638年——1712年,山西泽州府阳城(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人,清代大臣,著名学者。历任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后担任《康熙字典》总修官。

雷履泰

公元1770年——1849年,山西汾州府平遥县(今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人。中国票号创始人,1823年,创立中国了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分号遍布全国30余城,欧美、东南亚各国均有分号,以“汇通天下”著称,各地竞相效仿,全国各大票号达20余家,平遥商帮就有7个,极大促进全国金融流通,加速资本周转,对民族工商业发展啊做出极大贡献。

乔致庸

公元1818年——1907年,山西太原府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清末著名晋商,号称“亮财主”。出身商贾世家,资产万贯,清末国不将国,资产外流,一改不治家宅的习惯,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乔家大院,被誉为“清代北方名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鹿鼎记里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有很多细节:

第一,阿珂和苏荃孩子究竟是谁的。

大家注意,在阿珂、苏荃和韦小宝在丽春院发生关系之前至少一二个月,他在宫里和公主发生关系,后来才去了扬州丽春院。

而后来阿珂和苏荃的孩子,比公主的孩子出生还要早,而且要早接近2个月。

如果说早产,不可能两人都早产吧。

那么唯一的解释是,阿珂和苏荃的孩子和韦小宝压根没关系。

苏荃不提,阿珂孩子很可能是郑克塽的。

很有可能是郑克塽,发现阿珂和韦小宝发生了关系,对她非常嫌弃,连肚子里的孩子也不要了。毕竟郑克塽是未来台湾之主,怎么能娶一个失贞的女人做王妃。

所以,阿珂才会骂郑克塽无耻。

而且,阿珂的态度转变得太快,在丽春院还要杀死韦小宝。后来却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阿珂直接把韦小宝当做如意郎君。

唯一解释是,阿珂把韦小宝当做背锅侠,不然她未婚先孕,只能寻死。

而韦小宝出生于妓院,未必把女人贞操看得很重。

第二,小宫女蕊初去了哪里?

小宫女蕊初是一个重要配角,曾经和韦小宝关系很好,两人甚至晚上约会。

但是,蕊初运气不好,曾经帮助假太后处理了光头师兄的尸体。

随后,蕊初就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蕊初去了哪里?

恐怕早就死了。

一来,蕊初知道光头师兄的真相,假太后肯定要杀她灭口;

二来,就算假太后手下留情,真太后也不是善类。小宫女蕊初是假太后的贴身宫女,知道的秘密很多,恐怕也会被真太后灭口杀死。

皇宫里面好可怕啊。

第三,康熙既然早就了解天地会的一切,为什么不尽快将他们除掉。

康熙通过叛徒风际中和其他人,对天地会青木堂非常了解。

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选择将陈近南和天地会一网打尽。

为什么康熙不这么做呢?

唯一的解释是,康熙认为天地会的威胁不大。

就青木堂来看,确实没有什么人才,都是一群四肢发达的人,比韦小宝都不如。

当年冯锡范和郑克塽两个人进入青木堂,险些杀死陈近南,还能将整个堂口高手消灭。

可见,天地会实力虽然貌似很强,其实康熙根本没有放在眼里。

第四,九难的黑化。

在碧血剑中,独臂神尼九难叫做阿九,是一个单纯美丽的可爱少女,大明的公主。

袁崇志也被九难的美丽纯洁吸引,爱上了她,仅仅因为对温青青有承诺才没有抛弃后者。

温青青很快发现这点,自行离开,试图在华山父亲身边自杀而死。

这么一个可爱的少女,在鹿鼎记中却变成一个极为狠毒的人。

她为了报复吴三桂,不惜将她女儿盗走,灌输了10多年反吴思想后,让她去暗杀吴三桂。

这样,无论吴三桂是否被杀死,也会发现亲生女儿竟然是死敌。

这比杀了吴三桂,还要狠毒的多。

九难的做法,让一向厉害的韦小宝也有所害怕。

为什么阿九会变成这种人?

恐怕袁承志冷血无情的抛弃,以及明知复国无望的悲哀,才是九难黑化的根本原因。

她要通过各种狠毒的报复,发泄心中的愤恨。

第五,天地会另一个卧底是谁?

风际中时候,康熙仍然掌握天地会青木堂的一切,说明还有卧底。

很多人认为是钱老本,因为他是个市侩商人。

其实,并不是钱老本,不然他有天大的胆量,也不可能将沐剑屏送到皇宫里面去。

要知道,沐剑屏即便年龄很小,也是一个反贼,此举等于是钱老本人为造成皇帝的危险。

这可是诛九族之罪。

所以,一般认为是被当做书呆子的祁清彪。

祁清彪表面上迂腐,其实每次都在关键时候推波助澜。

而这个推波助澜,往往是可以将天地会陷入不利的地位。

类似的东西很多,随便举个例子。

祁清彪摇头道:“咱们第一步是借鞑子之手,对付吴三桂这大汉奸。韦香主如在这时候造反,说不定鞑子皇帝又去跟吴三桂联成一气,那可功亏一篑了。”韦小宝原不想对康熙造反,一听这话,忙道:“对,对!咱们须得干掉吴三桂再说,那是第一等大事。司徒伯雷只不过几百人聚在王屋山,小事一件,不可因小失大。

其实,当时台湾郑家和天地会,都是支持吴三桂的反叛的,只是没有及时出兵支援而已。

而祁清彪作为青木堂的智囊之一,不可能不知道陈近南和天地会的立场,却恶意煽动韦小宝和吴三桂为难,并且要求却剿灭反清的王屋山。而王屋山是天地会的同路人,此举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这不是祁清彪糊涂,而是刻意如此,这对于满清是最有利的。祁清彪让反清力量,互相仇杀。

而祁清彪直到最后也没有被识破,仍然是青木堂的智囊大脑。

这相当可怕,大脑都是叛徒,青木堂还能好的了吗?

第六,康熙对于韦小宝的贪污并不在意。

康熙只是在乎韦小宝是天地会成员,而不在意他的贪污,甚至纵容他贪污。

比如捉拿鳌拜以后,康熙特别命令韦小宝协同索额图去查找鳌拜家产,其实就是给机会让他贪污。

而康熙知道鳌拜家中包括宝衣在内的很多宝贝没了,也不追究,知道是被韦小宝弄走了。

这说明,康熙知道大清的官员腐败是必须的,是一种官场润滑油,不当回事。

那么,连皇上都认可这种制度的合理性,也无外乎下面大贪特贪了。

韦小宝在满清大臣看来,不过是一个小无赖宠臣。只是因为康熙宠幸他,上到王爷、兵部尚书,下到普通武官,都想方设法向他行贿。

韦小宝就是权力的代名词,得到他的帮助,官员就可以升官,获得更大的利益。

那么,如果韦小宝如果失去皇帝的宠爱又会如何?

恐怕就像最初韦小宝在天地会一样,被当做笑柄,没人把他当回事。

第七,韦小宝真的对康熙有很深感情吗?

韦小宝自然把康熙当做好朋友,但这种感情也是脆弱的。

韦小宝把师傅陈近南几乎当做父亲,曾经三次不惜生命危险救了陈近南。

而陈近南死时,韦小宝极为痛苦,这才是真的感情。

但韦小宝被康熙揭穿是天地会的时候,第一个念头竟然是杀死康熙后逃走。

仅仅是认为未必能够成功,加上康熙可能不会下毒手,韦小宝这才放弃。

其实,韦小宝对康熙的友情,主要是最初的几年,两人还是有友情的。

后面康熙越来越高高在上,对韦小宝操着生杀大权,后者也逐步沦为奴仆一样,感情逐步没有了。

其实还有很多,就说这么多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