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a三国志孔明(假如你是诸葛亮)

新辉网

gba三国志孔明,假如你是诸葛亮?

谢邀,我是南京安护,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了。

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虽然避免了子嗣版的“玄武门之变”,但谁知卧榻之处还有武周代唐,竟然还是个女的!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gba三国志孔明(假如你是诸葛亮)

作为后世诸葛亮的我

作为后世诸葛亮的我,哭过,哀叹过,悲伤过,咒骂过,就因为我历史成绩不错,瞬间被虐,被车轮碾压的唧唧叫,自古以来但凡中国的统一战争基本上都是北方佬事多,隋唐,北宋,元,清等都是由北到南,而南方主动挽胳膊的只有明朝和近代的北伐。由西到东的只有:秦始皇和刘邦(仔细研究历史地图还是有待商榷!),而巴蜀之地有二世而亡的魔咒,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包括我们的蜀汉全部都是煮熟的饺子一锅端。关门闭户的地理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就不过多分析了。

作为前世诸葛亮的我

作为前世诸葛亮的我,春风得意,志得意满,如雷贯耳的《隆中对》让我出尽风头,大名鼎鼎的《出师表》让我傲世群雄,气吞万里,铁血丹心。我突然灵光乍现,为了统一全国我做了如下几件大事:

政治上:

积极引进中原文化,招揽人才,进行必要的社会制度改革打破士族垄断统治。进行合理的权力分配,整合已有的三种势力:刘备的荆州势力,刘璋的残余势力,本地旧有势力。缓解集团及阶级、阶层矛盾。采用强力手段控制刘禅,防止皇帝亲近佞臣、小人

经济上:

奖励农桑,加上水利建设,积极储备粮食,蜀地本来就富饶,因此容易达到,提升后勤的管控能力,合理的布局粮仓设置地点。积极展开与东吴的经济贸易。提升一身实力

文化上:。

积极遵从儒家文化,鼓励教育,同化蛮族。提升国家认同感。降低内部文化差异,减少叛乱。

外交上:

积极联络东吴,与东吴进行对等交易归还荆州,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缔结同盟关系。

先魏后吴,先击败魏国再包围吴国。

人口上:

鼓励生育,提高人口基数,积极同化蛮族,进行通婚。整合人口资源。

军事上:

由于人口少,兵员少,因此必须升高兵员素质,提倡精兵政策,发挥步兵特长,逐步优化兵种结构,积极吸纳其他民族军队,增加骑兵数量,根据实力效仿东吴建立一定规模的水军。

减少作战频率及降低战争规模,避免国力无谓的消耗,对魏国采取游击战术,骚扰边境,聚集兵力,储备粮草,为重大战役做准备。

三国志11威力加强版如何发展孔明?

如果不是选择刘备势力,就要在孔明出现的时间点把他请出来,一般忠诚度极低,必须马上用黄金和粮食等赏赐把他的忠诚度提高到80以上,否则很快就被刘备招去了。

笼络过来以后,将他设为大城市的太守,把这个城市的人囗,商业,田地都发展到最大,然后就可以让诸葛亮带兵打仗了,找一个武力值最高的武将为主帅,诸葛亮为谋士,冲在部队前面对敌人用计,几乎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能大获全胜,百试百灵。

专家至今也无法解释它的原理吗?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的“黑科技”。

因此,后人对其非常感兴趣,许多专家后来都试图复原“木牛流马”。

然而,不同的专家,所复原的木牛流马都完全不相同,其唯一相同之处是:所有的“复原”都不能与记载完全吻合。

这是怎么回事呢?

木牛、流马

大多数朋友一开始知道木牛流马,是从《三国演义》开始了。

与“借东风”、“腾云驾雾”之类的“神迹”一样,小说所言,仅供娱乐,确实没有“研究透”的必要。

然而,正史中,诸葛亮确实作了木牛流马,并以其运用到了北伐中。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复出祁山,以木牛运”。“木牛”登场。

三年后,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以流马运”,“流马”登场。

显然,可以确定的是“木牛”与“流马”,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所有那些将“木牛流马”归为一种,并试图阐述其原理的尝试就显然是错误的了。

而从作战过程看,木牛、流马,在当时确实发挥了很明显的作用。

作用明显

由汉中往北的道路,崎岖难行,运输十分困难。

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攻陈仓。仅仅20余日,粮尽退兵。

诸葛亮去世11年后,244年,曹爽伐蜀。三月出兵,四月受阻,十月退兵。半年时间里,魏军牛、马、骡多驮运牲畜几乎全部死亡,运夫多有累死于道,“关右悉虚耗矣”。

263年,魏攻蜀。当时,钟会军在夺取汉中后,被姜维阻于剑阁。当时,已经在汉中,尤其阳安关获得大量补给的钟会军,一度又因“粮运困难”,试图退军。幸有邓艾偷渡阴平,才解决问题!(钟会攻汉中是八月,邓艾偷渡阴平是十月,前后不过2个多月!)

可见,要克服秦岭阻隔,将粮草等物资投送到战场,对双方都是严峻的考验!

然而,诸葛亮采用“木牛”、“流马”的这两次北伐,运输情况就好得多了。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采用了“木牛”。

此次北伐,诸葛亮正月出兵,六月退兵,持续半年。

而且,此次退兵后,负责运输的李严表示:“粮草饶足,何以便归”?

显然,相持半年,但粮运尤能维持,最后退兵,主要是由于诸葛亮与李严的内部矛盾。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最后干脆在五丈原与司马懿长期相持,直到诸葛亮去世才退兵。甚至于,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依然想领兵继续此次北伐!

可见,在运用“木牛”、“流马”后,诸葛亮已经能有效缓解粮运困难的问题了!

如此来说,“木牛”、“流马”,自然是发挥了极大作用的了。

这么好的东西,为何后来又不用,甚至“失传”了呢?

不再使用

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又组织了几次北伐。

然而,姜维北伐时,却似乎没有使用“木牛流马”的记载。

诸葛亮时期的东西,总不至于到姜维时期就“失传”吧。既然好用,姜维为何不用了呢?

这是因为:木牛、流马,是诸葛亮针对具体的北伐路线“定制”的。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是从汉中出兵,走祁山而进。

这条道,也就是诸葛亮口中的“安从坦道”,虽然也是山行千里,但相对比较好走。

由于第三次北伐时收复了武都、阴平,因此,抵达祁山一带后,可以依托西汉水漕运,而“木牛”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从汉中到祁山的山路运输。

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走的是褒斜道。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是在前一年的冬季,“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次年正月,出斜谷时,才“以流马运”。

也就是说,“流马”,是专门解决斜谷运输的,所以,在走褒水时没有运用。(由南而北出褒斜道,褒水逆流,斜水顺流,“流马”只用于顺流而行)。

显然,木牛也好,流马也罢,是诸葛亮为具体一次北伐任务而作的针对性运输工具,虽然不能说是“一次性”工具,但其使用条件是严苛的。

而姜维北伐时,情况与诸葛亮时期已经不同。

诸葛亮时期,自第一次北伐准备期间开始,蜀军大军就长期驻扎汉中,随时北伐。

而蒋琬、费祎时期,对蜀汉的驻军做出部署,大军移驻涪县,以减轻大军后勤压力。

因此,姜维北伐,除几次“偏师”北伐外,多是自涪县而出,顺水路直向陇西。(此外,还有一次是趁淮南诸葛诞之叛,出骆谷直向关中)

后来,邓艾说:“彼(姜维)以船运,吾以陆军,劳逸不同”,就是对姜维北伐特点的分析。

可见,姜维北伐的路线与诸葛亮时期不同,自然,诸葛亮当初为具体路线“订制”的木牛、流马也就不用了。

既然姜维北伐都没有合适的使用条件,自然,后世就更没有大规模使用的条件了!

同时,由于木牛“宜可大用,不可小使”(《三国志》引《魏氏春秋》),自然,民间一般的运输也没有使用了。

既然不用,自然也就不能“自然传承”了。

失传

那么,为何后世依据相关记载“复原”又很难呢?

《诸葛亮集》中,确实有“作木牛流马法”,只是···

“木牛”,诸葛亮对各个零部件及其位置作了说明,并对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及其载重、速度做了详细说明,却没有任何关于各个零部件尺寸的记载。

“流马”,诸葛亮又详细介绍了各个零部件的尺寸,但对整体形状、功能、使用方法却完全没有提及···

可以说,木牛与流马的介绍,虽然详细,但“各缺一半”,自然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了···

这其实怪不了诸葛亮。

古往今来,稍微复杂一些的木工活,都是以图纸配合说明的。

像木牛、流马这类“精密仪器”当然更是离不开图纸。

所以,诸葛亮时期,原本应当是有图纸的。

或许是因为我国古代文人的“制图水平”不足,不能照复制,又没有印刷之法,因此,我国古代“图”失传的情况十分普及。

古代兵法的文字多有流传,但古之阵图早就扑朔迷离了,至早在唐高宗时期,就没有人搞得清古代阵法了···

神臂弓是大宋“神兵”,威名赫赫,然而,虽然文字说明流传下来,甚至一些零部件图纸也流传下来,但因为整体图纸已经失传,以至如此神兵也难复原···

大量图纸的失传,真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一个遗憾吧。

对于木牛、流马的讨论,一直十分热闹。各类能工巧匠、名师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任何“复原”能与相关记载完全对上。

其谜底的解开,可能只能通过考古来解决吧。

不过,即便如此,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

首先,这些装备是真实曾经存在过的。多处正史对其有记载,史家对诸葛亮的八阵图、木牛流马赞不绝口;而从实际作战看,这些装备也确实缓解了一些问题,提高了蜀军的持续作战能力,这些都是不应轻易否认的。

其次,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神器”,不可能超越当时的整体科技水平,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战斗力,但不必过于神话。

像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其转一转舌头就能“无人驾驶”,那就当真的当做腾云驾雾、七十二变一样的,仅供娱乐了,不必当真。

你从草船借箭什么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三国演义》里,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有很多,草船借箭只是孙刘两家联盟共抗曹操中非常小的一个小插曲,作者却把它放大,充分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突出了周瑜气量狭小,写得非常精彩。

曹操集结百万大军南下攻打孙权,孙刘两家联盟以共抗曹军,周瑜忌惮诸葛亮的才干,恐日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成为东吴的劲敌,几次欲加害诸葛亮,但是,周瑜又不能直接杀了诸葛亮,恐遭人话柄,他要让诸葛亮输得心服口服,便又想出了一条计策。

他假意与诸葛亮商讨对付曹军计策,实则要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枝箭。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早就料到这是周瑜故意害他而找的借口,他欣然允诺,并立下军令状,三日内造出十万枝箭,若办不成,甘愿受罚。

周瑜故意让军匠拖延,等着三日后治诸葛亮的罪。诸葛亮素知鲁肃忠厚老实,便让他偷偷借给自己二十条船,每条船上安排三十名士兵,还要在船上放上草人,并且不要告诉周瑜,以免计策失败。

到了第三日四更时分,诸葛亮邀请鲁肃同去取箭,鲁肃不明就里,便跟着诸葛亮一同去了。这日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与鲁肃坐船直往曹操水寨进发,到得曹操水寨前,诸葛亮命令士兵将船只一字排开,擂鼓呐喊,故意惊动曹军。

江上迷雾重重,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出战,只命令士兵朝江上放箭以逼退敌军。江面上一时箭如雨下,朝着江上的船只射去,不多时,船的一边就插满了箭,诸葛亮命令士兵调转船只,继续擂鼓呐喊,待船上的草人都插满了箭,诸葛亮指挥士兵返回东吴。诸葛亮只略施小计,便轻而易举地带回十余万枝箭,不得不令人叹服他的智谋。

诸葛亮对天时的把握

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他夜观天象,料定三日后必有大雾,所以,他敢答应周瑜交给他造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承诺三日后交箭。

诸葛亮对人性的充分了解

他算准了周瑜会通过让他造箭这么一出加害他,他并没有点破,而是很爽快地应承了下来,他心中早就有了应对的计策。

他也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江上大雾弥漫,不知敌方底细,必不敢贸然出兵迎战,只能以弓箭逼退敌军,这正合了诸葛亮的心意。

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便拿到了十万只箭,鲁肃把诸葛亮取箭的过程详细告诉了周瑜,周瑜都感慨地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国志战略版诸葛亮黄权刘备?

三人都是蜀汉政权的重要人物。诸葛亮荆襄名士,复姓诸葛,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人称卧龙先生,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不世之功,黄权刘璋旧臣,后感念刘备知遇之恩而投降刘备,得到了刘备的重用,刘备大汉皇叔蜀汉昭烈皇帝。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