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浩荡1.77攻略(你认为金庸先生小说中的江湖是怎样的)

新辉网

武林浩荡1.77攻略,你认为金庸先生小说中的江湖是怎样的?

谢邀。金庸先生小说中的江湖,是与我们普通人所说的江湖是不一样的。在他多部小说中,所描写、演绎的江湖尘世,是超现实超尘世的,那里是以三山五岳,长江大河,漠北塞外,四海云雨,山川洞穴,龙潭龙穴,沼泽湖泊,平民罕至,各大武林门派,大雕苍鹰,南帝北丐,东邪西毒,怪婆毒妇,仙女媚娇,药师及施毒圣手,妙音弹曲,横笛竖箫。那里的人们,要公制药练丹,要么练气坐功,大多不食人间烟火,有百岁老翁老妪,但面目青春音浊,要么面老白发,声韵清妙;要么武功盖世,乐善施恩,要么阴险毒辣,歪邪无比,但江湖里总是正邪两立,有的名邪而行多正,有的名为正却邪恶非常无出其右;但江湖中总正气浩然,荡气回肠,惊世骇俗!

此江湖高深莫恻,令人心惊神往寻不见;

武林浩荡1.77攻略(你认为金庸先生小说中的江湖是怎样的)

此江湖风云变幻,令人肝肠寸断觅无闻。

惊乎,嗟乎,叹哉!

北宋奸相蔡京的下场如何?

说实话,北宋蔡京的下场不咋地,他是被活活饿死了。

不会吧?北宋可是历史上少有富裕的朝代。一个宰相,怎么会饿死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

蔡京,字元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福建仙游人。

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蔡就是指的蔡京。

蔡京在历史上号称北宋六贼之首,(北宋六贼: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宋徽宗真够昏庸的,也难怪梁山好汉占山为王,方腊起义金朝入侵呢。

蔡京从小聪慧,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然后步步高升,最后位高权重,官拜宰相,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蔡京为相时,可以概括为这么几句话:投机钻营,买官卖官,搜刮贪污,巧取豪夺,骄奢淫逸,祸乱国政。

蔡京投机钻营的表现为,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蔡京认为王安石是棵依靠的大树,积极支持变法,做了王安石的马前卒。

后来高太后听政,任用司马光等保守派,全面废止王安石变法。蔡京见风使舵,摇身一变,又成了反变法的急先锋,马上向司马光靠拢。

蔡京的搜刮贪污,巧取豪夺的具体表现为,他专门设置了专供皇帝享乐的音乐机构大晟府,也就是御用的歌舞团吧,想必里面应该靓男俊女不少。

他还在苏杭设立专门搜集奇花异草的应奉局。

《水浒传》就记载了吴用等劫取蔡京生辰纲的故事。蔡京的倒行逆施,致使民怨沸腾,起义不断。

其实蔡京只是做好了一人之下,为一人效劳的准备了。完全没有万人之上为百姓着想的思想。蔡京不能心怀百姓,就连他的胞弟他也算计。

蔡京的胞弟蔡卞,是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女婿,受老丈人的影响,很受皇帝的青睐。同时蔡卞不忘为哥哥蔡京升职操心出力,四处活动。

后来蔡京拜相,但他独断专权。蔡卞与他政见不和,蔡京就多次在徽宗面前告状说坏话,诋毁蔡卞。蔡卞为求自保,不得不辞职不干了。

蔡京没有亲情观念的基因,他的儿子蔡攸得到了真传,与蔡京争权夺利相互倾轧,骨肉至亲如同仇敌。

有一次,蔡攸至蔡京府上拜访,一进门就抓住蔡京的胳膊,像医生一样号起脉来号了一阵,蔡攸问:“父亲脉势迟缓,应该有病。”蔡京说:“我没病。”蔡攸满面怒容,竟然拂袖而去。

客人们觉得十分奇怪,大眼瞪小眼不知这是何故?只见蔡京叹气解释说:“逆子希望我生病,要代替我的职位啊!”

过了几天,皇帝果然下诏免了蔡京,由蔡攸接替。从此父子反目成仇。

天空朗朗,日月昭昭,由于蔡京名声不佳,民愤极大,加之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不给力,皇帝第四次罢免了蔡京。但蔡京又一次东山再起,四起四落,不能不让人佩服他老谋深算,狡诈阴险。

有道是: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多行不义必自毙,老天何曾饶过谁?

靖康元年,蔡京被贬往儋州(今海南省),据王明清《挥尘后录》记载:

【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遂穷饿而死。】

蔡京一路南徙,百姓一路痛骂,没有一个人卖给他任何食物。就连晚上也没有栖身之所,无奈屈身于荒废的庙宇里。

蔡京饥饿难耐,抚今追昔,感慨良多。作为北宋的一代宰相,蔡京此时悔之已晚,被活活饿死在了潭州(今湖南长沙)。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历史上谁是高武力值文人?

这几位大哥岂止是“八块腹肌”,说三头六臂我都信……

受许多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文人在我们心目中就应当是文质彬彬、知书达理、弱不禁风的样子,而不应该是一幅孔武有力、顶天立地、武功盖世的猛男形象。其实,这都是文学作品所强行赋予我们的刻板印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历史上那些“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高武力值文人。

王阳明:我的主业是研究哲学,带兵平叛只是顺带的兼职

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以及……战功赫赫的军事家,这哥们绝对是文武双全的典范。

我们先来看看他在哲学方面的造诣:作为陆王心学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王阳明通过龙场悟道后大彻大悟,为后世构建起了一个崭新的哲学理论框架: 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阳明先生年谱》

这些观点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简单解读一下:心即理和心外无物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天理都蕴含在我们自己的心中;知行合一说的是只要你有这个想法,那么也算是行动了;致良知比较好理解,所有人心中都有良知,只是被世俗物欲所蒙蔽,需要我们扫除内心的私欲与杂念。

可想而知,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给当时信奉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读书人带来了怎样震撼的冲击,他也因此收获了一大票粉丝,成为了明代炙手可热的儒学大家,甚至一度与先贤孔子、孟子、朱熹齐名,并称为孔、孟、朱、王。

当年王阳明在明代学子中的影响力,比起周杰伦在当代恐怕都不遑多让。他的学术造诣放在现在妥妥的心理学加哲学双料博士后,弄不好还得是国家级的。

为什么要这么详细地介绍这哥们的学术成就呢?因为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上帝真的是不公平的,这样一个一心做学问的读书人,带兵打仗的天赋却是堪称无敌。

45岁时,王阳明意外获得升迁,巡抚南、赣、汀、漳等处。朝廷给他安排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剿除当地盘踞多年的土匪,王阳明也不负所望,招募兵勇、培养间谍、屡出奇兵,通过一场场无间道大戏硬是剿匪成功。

如果南赣剿匪只是一道开胃菜,那么接下来的平宸濠之乱则让人对他的军事才能彻底折服。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借口明武宗荒淫无道,起兵造反。他率舟师蔽江东下,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攻安庆,欲取南京,一时风头大盛。

王阳明临时招募兵马,于七月月十三日兴兵讨伐朱宸濠,二十日攻下南昌,三天后于鄱阳湖大败朱宸濠并将其活捉,前后只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就这样偃旗息鼓。

当时,王阳明大胜的捷报还没有传到北京,此时的明武宗已经率兵浩浩荡荡出发,准备御驾亲征。等到涿州时,才知道王阳明已经平息了这场叛乱。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王阳明在军事上的天赋,要知道,之前叛乱的宁王朱宸濠一路上可是势如破竹,连下数城。而王阳明这边都是临时招募的兵马,在这样劣势的情况下还能取得如此大捷实属不易。

并且,根据史书记载,王阳明在战场上往往身先士卒,勇猛无畏。要知道,这可是数万人厮杀的战场,王阳明能活下来本身就从侧面说明其武力高强。

想想也是啊,这两军对垒之时,阵前的王阳明如果突然嗷上一嗓子:“吾心即是天理,尔等还不速速投降!”,对面叛军冷不丁也得被吓一跳,打起仗来自然是吃亏。

面对如此丰功伟绩,王阳明自己是怎么看的呢?

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

徂征敢倚风云阵,所过须同时雨师。

尚喜远人知向望,却惭无术救疮痍。

从来胜算归廊庙,耻说兵戈定四夷。——《谒伏波将军庙》

看看人家这境界,平定宁王叛乱这么大的功劳,在自己嘴里居然成了“耻说兵戈定四夷”。当时的王阳明已经足以达到儒家内圣外王的高度,但自己毕竟是一心研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读书人,打胜仗什么的只能算是偶尔干干的兼职,这妥妥的羡煞旁人啊。

辛弃疾:稼轩者,词中之龙and人中之杰

初识辛弃疾,是在初高中的语文课本上,这位南宋豪放派词人作品实在是太多了,篇篇都是要背要考的重点啊。最关键的是,他还可以轻松驾驭各种不一样的风格。比如下面这首婉约一点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再比如这首豪放一点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猎猎秋风的沙场上,暴风少年登场!与即将出征的将士们大口吃肉,大碗饮酒,待会又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场厮杀!读完之后是不是忍不住升起一腔睥睨天下的豪情?

如果你以为他仅仅是一位宋代文坛巨匠,那可就真的低估他了,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抗金名将。

辛弃疾出生在金国,此时的北方早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宋金乱世里,他曾亲眼目睹了金人的铁蹄践踏自己的国土,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苦难。

因此,年少的他就立志“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为此,在苦读圣贤书之余,他也没有闲着,苦练杀敌本领,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挥师北上,报国雪耻。

很快,机会来了。绍兴三十一年,女真大首领完颜亮举兵南侵,结果出师不利反被部下所杀。完颜亮这一挂,北方沦陷区顿时乱成一锅粥。不堪压迫的农民奋起反抗,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抗金义军。辛弃疾此时也拉起了一只2000多人的队伍,投奔到了义军首领耿京麾下。

当时,耿京手下有个叫义端的和尚,不想跟着耿京混了,就偷拿了他的大印叛逃到了金国。辛弃疾当时心就凉了一半,自己可是义端的介绍人啊,他跑路了我还能有好下场?

二话不说,辛弃疾决定趁义端和尚到达金国前截杀他还自己清白。还别说,真让辛弃疾给追上了。

义端和尚知道辛弃疾武功高强,自己不能力敌,只能智取。他准备先拍拍辛弃疾的马屁,博取好感:

“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

辛弃疾心中暗忖,这厮竟还有真有几分眼力。想完,手起刀落结果了义端,“弃疾斩其首归报”,拎着脑袋回去复命了。大家都这么忙,哥可没闲工夫在这跟你扯淡……

不久后,辛弃疾又建议耿京率军南下,接受南宋朝廷招安,与南宋军队合力抗金,这年头单打独斗不行啊。耿京也是识时务,让辛弃疾去南方“奉表归宋”,一切看起来都是顺风顺水。

但就在他完成使命返程途中,听到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义军溃散的消息。辛弃疾当场就怒了,哥在前线累死累活地卖命,你(张安国)却给我搞窝里反?当即,他决定诛杀叛徒张安国。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稼轩记》是这样记载的:

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稼轩记》

说是辛弃疾带了50来个小弟来到金营,此时的张安国正在和金国将军们喝酒行乐。他就这样在五万多人的金营中像擒兔子一样绑了张安国回南宋。这一壮举让整个南宋都沸腾了,连皇帝都对他赞不绝口。

这一年,辛弃疾才23岁。

当然,《稼轩记》里的描述略有夸张,50多人面对50000金国大军,就是面对50000头猪你也得砍上半天啊。但是据宋史记载,张安国确实是辛弃疾擒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的绝世战力。

下面这副图片我觉得可以高度概括这位大哥:儒生长袍配红色将军披风,携笔可以纵横文坛,持剑可以金戈铁马!

诗仙李白真的武力爆表吗?

每次一说到武功高强的文人,许多小伙伴第一反应就是李太白。为什么呢?你瞅瞅他写的诗词就知道了。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白马篇》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结客少年场行》

李白在诗坛的大哥地位没人否认,但要知道的是,他的这些充满侠义豪情的诗词并不是他自身的写照,与他个人的真实经历也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而是寄托了他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况且,他的许多诗词都是酒后所作,你懂的。

我承认李白是诗仙,但要说是牛叉的剑客,恐怕有点言过其实。不过李白有一个很厉害的剑客师父——裴旻。

裴旻这人了不得,其剑舞是唐朝一绝,后人尊称为“剑圣”。《独异志》中对他的剑术有过这样的记载:

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漫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凉惊栗。——《独异志》

诗人王维对裴旻将军推崇备至,曾有诗相赠:

腰间宝剑七星文 , 臂上琱弓百战勋。 见说云中擒黠虏, 始知天下有将军。——《赠裴旻将军》

不得不说,王维确实是文化人,夸起人来确实是高人一筹。话题有点扯远了,我们继续来说李白。

那李白的功夫究竟如何呢?从他的这首《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中我们或许可知一二。

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

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

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自己的好朋友陆调的。说的是李白回忆当年自己年少时鲜衣怒马游历京城,身穿玉袍、腰挂宝剑,好不威风。结果被一群有背景的地痞流氓欺负,钱被抢了不说,还被恐吓吓唬。幸亏你去报官带人把我搭救了出来,要不然我得被打得鼻青脸肿啊。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李白先生不愧是性情中人,这首诗我相信是他自己的真实际遇。所以,对于李白,剑客不假,剑仙尚有一定差距。

总结

华夏历史浩荡五千余年,文人墨客、将军猛士数不胜数。不管是笔下生花的文人,还是勇冠三军的侠客,亦或二者兼而有之,只要是一心为民,造福苍生社稷,都是值得后辈敬仰的“圣人”!

端午节假期你最想到哪里玩?

提起新县乡村旅游,除了动人的四季特色美景、悠久的红色革命历史、鲜活的质朴民俗特色等,著名的乡村旅游品牌——“九镇十八湾”也必须榜上有名。

“走进大别山,留恋在新县。记住乡愁留住梦,美在九镇十八湾。”这句美妙的歌词被人们广泛传唱,现如今,“九镇十八湾 全域游新县”已经成为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旅游的宣传语。现如今,“九镇十八湾 全域游新县”已经成为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旅游的宣传语。

的确,新县是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大别魏巍,江淮浩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这里,钟灵毓秀,红城蔚然,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里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区,被誉为“江南的北国、北国的江南”;这里,雄浑壮丽山水,万种缤纷花草,让人留恋往返,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有“中国天然氧吧”的美誉。

《风云大别山》党智华

今天,新县文化云就带大家一起欣赏新县全域旅游著名“名片”——“九镇十八湾”的美吧。

1、九镇01、银杏小镇——杨高村(千斤乡)02、房车小镇——朱冲村(香山湖)03、耕读小镇——茅屋冲、奇龙岭(吴陈河镇)04、忠孝小镇——河铺村(田铺乡)05、森林小镇——塘畈村(田铺乡)06、民宿小镇——牛冲村(卡房乡)07、红廉小镇——莲花村(郭家河乡)

摄影:韩家东

08、体育小镇——阮湾村(金兰办事处)09、创客小镇——田铺大湾(田铺乡)

摄影:韩家东

2、十八湾01、舌尖美食湾——计河湾(泗店乡)02、康体养生湾——钱河湾(浒湾乡)03、水韵度假湾——游围孜大湾(浒湾乡)04、佛韵禅养湾——北杨湾(千斤乡)05、乡村假日湾——西河湾(周河乡)06、古道风情湾——毛铺大湾、甘湾(周河乡)07、原乡风情湾——熊河湾(沙窝镇)08、古村美宿湾——丁李湾(八里畈镇)09、激情漂流湾——刘湾(陡山河乡)10、古树观光湾——老叶湾(卡房乡)11、溯溪探险湾——墨河湾(苏河镇)12、老村寻梦湾——钱大湾(苏河镇)

摄影:王玉新

13、湿地休闲湾——湾店(郭家河乡)

摄影:韩家东

14、乡村美居湾——梅花湾(陈店乡)

摄影:王玉新

15、红色励志湾——曹门湾(箭厂河乡)16、山水古树湾——韩老屋大湾(新集镇)17、千年紫藤湾——韩山湾(香山湖管理区)18、美桕茶韵湾——云山湾(陈店乡)

赵国怎样才能取胜?

秦国连年伐韩,目的就是拿下上党高地,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钱。赵国却渔翁得利,天上掉下上党这个大馅饼。所以,赵国立即派兵接手上党,秦国当然不能忍,于是也向上党派兵。你派兵、我就派兵,你增兵、我就增兵,长平之战也就不得不发了。

大战得有一个过程,很少一触即发、触发就打的,都是这样一点儿一点儿累积起来的。所以,战争得有策源地。秦赵长平之战的策源地是上党,而发起这个策源的,是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具体事件是冯亭举上党十七城降赵。

所以,长平之战是一个过程。从战争酝酿到战争结束,持续了将近3年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赵国完全可以做出有利于己的战略设计和战略调整。但是,赵国的僵化操作,阻止了所有的可能和变数。

01.秦国是战略主动方,而且很坚定

战略是一个方向性的选择。对于秦国来说,可以打也可以不打。对于赵国来说,可以要上党也可以不要上党。所以,打不打与要不要就是秦赵各自的方向性选择。

对于秦国来说,从朝堂到前线,早就做出了选择,就是要打,不仅要拿下上党郡还要痛击赵国。

秦国的远交近攻之策是在昭襄王时期定下的,也就是死命地揍魏国、韩国和楚国这些伸手就能够得到的国家,而重金交质齐国和燕国这些够不到的国家。所以,打韩国、打魏国、打楚国,秦国从来不犹豫,因为大战略早就定下了。

在上党之战前,这几个国家已经都被秦国打怂了,该割的地也割了、该赔的款也赔了。所以,秦国的战略趋势,就是要奔着赵国来,甚至直接大举东出、横扫天下。但是,在这之前,秦国得办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拿下上党高地。

这片被太行、王屋、太岳包围的高地,直接控制着东出太行上的关键通道,也威胁着中原通道。所以,对于上党,秦国是一定要拿下的,这不是十七座城池的问题,而是整个天下的问题。以前是出不出函谷关的问题,现在则是出不出太行山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就是上党高地。

拿下上党,秦国首先就会遭遇到赵国这个强大对手。

除秦以外的六大战国里面,齐国灭了一次燕国、燕国又灭了一次齐国,这俩东西不用秦国打,难兄难弟互相打着玩,就已经自废武功了。

楚国被打得迁了都城,魏国被打得大气都不敢出,韩国就更不用说了,打完了还得接着打,而且正在打着。

所以,就剩下一个赵国,国力尚在,而且赵国很能打。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武力值就没下去过,要文学风流、赵国不行,要变法革新、赵国也不行,但是要打仗,赵国至少能雄冠三晋。所以,秦国肯定要跟赵国干一仗,不干服赵国,就别想踏实地东出天下。

所以,面对上党这个局面,秦国的战略决策很坚定,一点儿也不犹豫,不仅要上党十七城,而且还要借这个机会痛打赵国一顿。

02.赵国是战略被动方,而且很犹豫

在上党问题上,秦国一直很积极、一直很主动,决策一直很坚定。但是,赵国就有些悲剧了。

上党问题,对于赵国是一个忽然而至的新问题。

秦韩打得你死我活、赵国作壁上观,这局面挺好。勿需讨论赵国会不会安不忘危、担心秦国打完韩国就揍它,赵国朝堂就没这个程序设计,就是看热闹,而且看得很开心。

秦国攻占野王后,彻底把上党高地跟韩国本土给分割了。这时候,脱离韩国本土支援的上党,就等于是秦国的了。于是,韩国跟秦国签订了城下之盟,割上党郡以求和。突然,韩国的上党太守玩了一个大幺蛾子,带着上党郡投降赵国了。所以,上党问题忽然而至,赵国上下不仅没有准备而且也没有想到。

上党高地,到底是烫手山芋还是天降馅饼,赵国彻底懵了。所以,对于上党问题,赵国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态度,他之前没想到、现在也没准备。

不接收上党,赵国舍不得,因为上党十七城啊,真得好。接收上党,赵国马上就会遭遇下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与秦国开战。对于这个问题,赵国更没有准备,而且完全就不想跟秦国打。在昭襄王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政治绩效已经彻底显现,秦国就是战国第一强国,打谁谁死、揍谁谁服。所以,赵国不想跟秦国打,甚至都不敢跟秦国打。

所以,赵国的战略决策就一直很犹豫。

第一个问题:要不要接收上党。

朝堂上分了两派:一派主张接收、一派主张不接收。最后,贪婪占了上风,赵孝成王和平原君拍了板:接收上党十七城。

但是,接收上党的依据是什么?

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赵国君臣,无论是主张接收的、还是拒绝接收的,统统没有把上党高地当成一个关系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来考虑。上党问题,在赵国君臣的头脑中,就是一个占不占便宜的利益问题,就是钱的问题。

秦国的战略依据是远交近攻和东出天下,是制胜天下的大国策。而赵国的依据却是城池、却是钱,是占不占便宜。这就是双方的格局差异。

赵国把上党问题定性为一个利益问题,也就是钱的问题。钱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要命的问题,更何况上党这么一个飞来之财。但是,战略问题和国策问题,却可以要命。

北宋拼死了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代君主,非要惦记幽云十六州。因为在北宋的这两代君主看来,幽云十六州根本就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战略问题和国策问题。如果是十六座城池,根本就不用费这么大的劲。满清割据东北,简直就是拿大扫帚横扫,大明不仅撤军而且赶紧移民,辽东不要了,全给你。但是,关宁防线,满清就死活也过不去。因为辽东是钱的问题,关宁是命的问题。

所以,长平之战的局面就是:赵国要钱、秦国要命。

于是,秦国的战略决策很坚定,就是奔着玩命来的;而赵国的战略决策就很犹豫,它是奔着抢钱来的。所以,秦国一定要用战争手段解决这个要命的问题,而赵国则尽量不想用战争手段解决这个抢钱的问题。

于是,第二个问题,就是:要不要打上党之战,也就是长平之战。以及,赵国马上遭遇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上党之战要打多大规模。

对于这两个必须要用命来解决的问题,赵国就一直没想好。

前260年4月,秦军出击上党,赵国老将廉颇应战,战场上开始有了死伤。

前260年6月,秦军攻占二樟城和光狼城,赵军被击败。

前260年7月,秦军发动猛攻,赵军全面防守。

秦军很主动,赵军很被动,因为秦国决策坚定、赵国决策犹豫。庙堂问题,直接影响了军事问题。

之后,秦赵开始议和。

但是,秦国是一边议和、一边增兵,不仅把关中精锐全派到长平前线,而且还把名将白起也给派了过来,甚至秦昭襄王亲赴前线。所以,秦国就没想跟赵国议什么和,能打得过你、打过你还有好处、你还这么不要脸,凭啥不往死里打。

赵国呢?白白耽误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期。

秦国打韩国,韩国朝堂没脑子、一怂到底,于是割地求和。但是,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却有脑子,硬是把秦韩之间的问题转变成秦韩赵之间的问题,就是拉过赵国、把问题扩大化。

赵国也可以这么做,一直跟魏国亲近,跟齐国、跟楚国的关系也比秦国近,因为秦国是天下公敌。所以,赵国完全可以把上党问题转变成六国问题,就是不要上党郡也得把魏国和齐国的拉进来。但是,秦赵议和了,其他战国也就没有插手的必要了。

于是,暴风骤雨般的长平决战就开始了。前260年9月,赵军在被围困四十六天后投降,然后被秦军集体坑杀。

03.赵国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应对上党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就是冯亭出幺蛾子、携上党十七城降赵的问题。赵国基本无解。

两个原因:

一个是上党太诱人。接收了就得跟秦国干,但不接收却真心疼。就是发动百万大军攻占上党,都不见得能夺回来,现在从天而降,赵国还担心馅饼太大把自己砸死吗?

另个一是不接收上党真得跌面儿。七大战国都是大国,大家不仅要地要钱,还要脸。你赵国放着上党郡不敢接收,就是明摆着怕了秦国,以后真心不好出来混。

所以,就是不从战略角度考虑上党问题,赵国也得接收。

如果我们替赵国考虑一下,那就是:秦国占了上党,肯定也不会消停,马上就得揍赵国。因为韩国和魏国都揍服了,不打赵国还能打谁。

赵国派兵接收,秦国派兵攻占;赵国增兵、秦国也增兵,然后就是几十万规模的大军对峙。这个情况,可能真得超出赵国君臣的初衷设想。但是,这个时候,赵国也就可以采取战略调整了。也就是说,赵国可以在战略调整中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该怎么调整呢?

一个是学上党太守冯亭,把问题扩大化。

冯亭能把秦韩上党问题扩大化,扩大成秦赵韩三家的问题,那赵国也可以。

在长平之战前,公孙衍在前318年搞了一次合纵战争,楚魏韩赵燕五国伐秦;孟尝君在前296年搞了一次合纵战争,齐韩魏三国伐秦。

所以,赵国可以借上党之机,再次组织一个几国伐秦的合纵战争。而且,赵国不缺盟友。第一个盟友自然是韩国,因为上党郡本就是韩国的,替韩国打仗,韩国应该会同意。韩赵魏三家本就有同盟基础,所以魏国也可以争取。还有楚国和齐国,只要赵国能给出好处,这两家也不会完全不管。

另一个是放弃犹豫、坚决作战,就是要定了上党。

赵国长平之败,并非完全因为军事不行,很大原因是庙堂犹豫。赵国庙堂一直把上党问题当成钱的问题,所以犹豫着打还是不打、犹豫着打大还是打小。当秦国已经调集关中精锐,增兵到了几十万,赵国就真得没有犹豫的必要了。所以,只能拼死去打。

长平决战是赵国主动发起的,因为是赵括组织赵军全线出击,所以才中了秦军的埋伏。而赵国为什么要主动出击呢?纸上谈兵的赵括谈不死赵国四十多万大军,主要是赵国扛不住战争消耗了,赶紧计划着打一仗了事。

决战打完,打赢了,赵国全定上党;打输了,赵国退出上党。

所以,赵国主动决战并不是因为它坚定要打,而是开始要退出不玩了,所以孤注一掷了一把。如果赵国能举国动员,就是跟秦国干到底,它应该做的是征兵征粮征物资,跟秦国死耗。甚至,这时候怎么也得求援韩国、魏国以及楚国和齐国了。燕国别指望,它是秦国的狗腿子,不偷袭赵国就不错了。

长平之战,赵国的问题不是打了败仗,而是败得太惨,四十多万青壮劳力全部报废。所以,败不是问题,惨败才是问题。

如果要规避这种惨败,赵国还可以单方面退出。

一个是彻底求和,给你上党,我就是不玩了;另一个是单方面撤军,你秦国爱咋咋地,我赵国就是走了,退守上党盆地之外的太行屏障。这么做,赵国不会败得这么惨。

秦国呢?

秦国当然想暴揍一顿赵国,但是秦国更想要的是上党郡,上党郡才是主要矛盾。暴揍赵国是占据上党以后要考虑的事情,所以也没必要这么心急。

而且,秦军为了打长平之战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之所以活埋赵军那么多人,是因为自己也死伤惨重,甚至都没有粮食养活这四十几万投降的赵军。所以,赵国只要退出上党、跟秦国说不玩了,秦昭襄王也不会去死干到底,非要拿下邯郸、灭了赵国。

因为七大战国已经存续了好多年,玩一场灭国战争,秦国庙堂没做好这个准备,可以说是没这么大的胃口,也可以说是没这么大的想象力。所以,长平之战在打完之后,前线将军白起就是要灭了赵国,而秦国庙堂呢?却非要停战。直接原因是范雎嫉贤妒能,但根本原因是秦国庙堂没有灭国的想法。

不用再打仗、不用再花钱,秦国欺负了韩国还欺负了赵国,自己还拿下了上党郡,真是要实惠有实惠、要面子有面子。所以,秦国不会非要干死赵国四十万大军才停战,全定上党郡肯定会停战。

但是,犹豫的赵国朝堂,却一直犹豫着,犹豫着要不要接收上党、犹豫着要不要跟秦国干仗、犹豫着跟秦国干多大规模的仗。最后,孤注一掷、主动出击,不是改变犹豫而是在退出之前犹豫着最后一搏。结果,也就只能悲剧了。

所以,长平之战打败,要负责的得是赵国庙堂,不是什么纸上谈兵的赵括;长平之战惨败,要负责的更得是赵国庙堂,也就是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这伙人,而不应该是赵括和前线赵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