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叶城任务,吐蕃通往西域的交通线?
吐蕃西部交通干线——勃律道上关山飞渡,昆仑山里秘境通天!
吐蕃王朝强势期,曾多次兵入西域(新疆南疆地区)与唐军争锋。关于吐蕃军队的入疆的通道,以前多认为取道大小勃律(巴控克什米尔),从葱岭(帕米尔高原)以南绕道而行。
但王小甫先生在梳理了阿里与南疆关系后,提出了吐蕃通往西域另外两种可能性,即东、中、西三通路理论:
东道——出柴达木盆地西北,沿阿尔金山北麓到若羌绿洲,从若羌向西北去焉耆,或向西去和田。
这条通道,实际上穿越了羌塘和阿尔金山两大无人区。
中道——有两条路线:
一条大致就是今天新藏公路所经的路线,即穿越夹在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的阿克赛钦(突厥语“中国的白石滩”),到达西域;
另一条是从西藏高原西北的拉达克(印控克什米尔),向北翻越喀喇昆仑山山口、苏盖提山口,过赛图拉向西北,直下塔里木盆地西南斜坡上的叶城(唐代的朱俱波),或者向北由桑珠达坂翻越昆仑山,再东去和田,或西去叶城。
西道——则是从勃律道、罽宾道到达西域。
显然,在三条通路中,穿越昆仑山的路径最为便捷。
一、昆仑山里秘境通天以往的研究中,由于此路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恶劣,长期被认为不可能通达,而被排除在外。
但实际上,中道是吐蕃王朝兵入南疆最早,也最可能采用的通路。其道路的存在,甚至可以追溯到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
藏北地区盛产食盐,商贸交流中盐是吐蕃出口的大宗产品。《隋书·西域传》女国条记载:“女国,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
隋书里的女国,位置应在今阿里地区,同书于阗国条又记,“于阗国,南去女国三千里”。因此,此女国肯定不是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苏毗女国。
需要注意一点,藏北高原盐湖众多,但产可食用盐的盐湖,多在北方羌塘无人区内部。如果沟通藏北与天竺的“食盐之路”存在的话,那这条路向北延伸直达南疆,逻辑上也应该能成立。
另外,史料中吐蕃第一次进入南疆,并不是与唐军争霸,而是受唐征调共同征伐龟兹(今新疆库车)。《资治通鉴》:贞观二一十一年(647年)十二月“戊寅,诏使持节昆丘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副大总营契芯何力、安西都护郭孝恪等将兵击之(龟兹),仍命铁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书浑连兵进讨。”
对于这次攻伐龟兹的出兵方向,《册府元龟》的记载是,“又遣吐蕃君长,逾元菟而北临;步摇酋渠,绝昌海而西骛。”(“步摇”为鲜卑首饰,借指鲜卑族吐谷浑)
可见,吐蕃并非与吐谷浑合兵而出。吐谷浑由东往西进发,而吐蕃是“北临”,从南向北进袭。这样话,穿越藏北荒原取道于阗(新疆和田),可能性就很大了。
再有一点,在波斯的史料里,明确记载了两条从于阗出发向南进入吐蕃的线路。
原文太长在此不引述了,王小甫先生的著作里有详细的论述。
综合以上几点,再加上近年来学者对藏北交通线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推测,从藏北高原穿越至南疆的道路,至少有三条以上。其中一条线路,大致就是今天经过阿克塞欣的新藏线(219国道)。
另一条,是这几年在穿越圈大热的“克里雅古道”。这条古道是路途最短的线路,但最为艰险。
轨迹线来自网络
2008年7月,王铁男曾组织9名队员,从新疆和田县(于阗)南普鲁村出发,经硫磺达坂(5114米)、脱破拉尕特达坂(5030米)、阿特塔木达坂(5500米)、克里雅山口(5445米),到达新藏公路上的界山达坂,全程250公里,耗时11天。
1950年8月1日,由136名战士组成的新疆骑兵先遣连,也寻“克里雅古道”入藏。8月3日,便抵达当时阿里的首府噶大克(今西藏噶尔县),可见此路虽艰险南行,但具备通行骑兵的条件。
解放军进藏先遣连照片
在上述两条道路中间,还有一条复线通路,称为“克里阳古道、桑株古道”。“克里阳古道”,始于叶尔羌绿洲(今新疆叶城),也被称为叶尔羌之路。
北起昆仑山北坡的皮山县克里阳乡(克里阳村),经阿克硝尔村,再沿克里阳河谷而上,翻越克里阳达坂,至今新藏公路的赛图拉。
“桑株古道”是叶尔羌之路的复线,也称“昆仑山驮马古道”。
它与克里阳古道的始末点相同,都是叶城和赛图拉。但在穿越昆仑山的孔道上路径选择不同,北起皮山县桑株乡(桑株村),经康克尔柯尔克孜民族乡(乌拉其村),沿桑株河谷而上翻越桑株达坂,再经色日克克尔(蒙古包)至赛图拉。
此路在新藏公路开通前,曾长期承担解放军进藏部队的补给任务。
综上所述,从藏北通向南疆的道路,从东到西依次为“克里雅古道”、“克里阳古道+桑株古道”、“新藏线故道”。
受限于史料记载的缺乏,我们无法确知吐蕃军队进入南疆主要取道哪条线路。
但从高宗时期二十多年间,安西四镇六度易手的剧烈拉锯上看,沟通藏北与南疆的道路,应具备相当能力的道路承载条件。
否则,吐蕃军队是没有能力,屡次入疆和唐军争锋的。
二、勃律道上关山飞渡。勃律道和罽[jì]宾道,也是通西域的道路之一,但它们还主要肩负着通往中亚、西亚、南亚的任务。
勃律、罽宾两国地理位置上非常特殊(大勃律为巴控克什米尔的巴尔蒂斯坦,小勃律为巴控吉尔吉特,罽宾位于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的开伯尔山口),恰好处于沟通西亚、中亚、南亚、东亚的十字路口上。
这两国既是唐蕃的西门户,还是波斯、大食的东门户,同时也是“吐蕃丝绸之路”与传统的丝绸之路的结合点。
对吐蕃而言,中亚、南亚、西亚商品通过此道输入高原。苯教、佛教、摩尼教等宗教因素和其他文化特质,也通过这两条道传入了吐蕃。
这些都吐蕃崛起的必备条件(吐蕃金属冶炼技术最早应源于中亚),而吐蕃也正是通过不断地吸收异族文化而发展壮大。
交流让古道两侧的国家均大受裨益,早在公元1世纪,波斯和大食的文献中,只要提到麝香必然要提到吐蕃。到了5世纪期间,甚至远在欧洲的贵族也知道了吐蕃麝香质量上乘,而产自伊朗的藏红花,也成了高原圣药。
如此重要的交通节点,被大国觊觎自然可以理解。在各国史料中,围绕着勃律和罽宾发生过多次激烈的争夺。首先需要注意一点,勃律本是一国,正是在吐蕃的作用下,才出现了大、小勃律之分。
新罗国僧人慧超曾取道西域游历天竺,在其所著《往五天竺国传》中有如下记述:“迦叶弥罗国西北,隔山七日程,至小勃律国。此属汉国所管,衣著人风,饮食言音,与大勃律相似。……元是小勃律王所住之处。为吐蕃来逼,走入小勃律国坐,首领百姓,在彼大勃律不来。”
由此可知,吐蕃应是首先控制了大勃律土地,才出现了不甘臣服的小勃律国。
至于吐蕃占领大勃律的时间,唐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知道玄奘西行时,其著述中并没有小勃律的名称,而唐史中小勃律的称谓,第一次出现时间是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九月,吐蕃围小勃律……”。
很显然,拿下大勃律并没有让吐蕃心满意足。很快,其便以“非谋尔国,假道攻四镇”为借口,攻伐小勃律,“夺其九城”。
而唐朝为封堵吐蕃西进之路,曾“遣疏勒副使张思礼率锐兵四千倍道往,大破吐蕃,杀其众数万,复九城,诏封小勃律王。”
此后小勃律之名,便屡见于两国史料,吐蕃以“公主赤没禄嫁小勃律王”,导致“及其旁二十余国皆附”。
唐朝则在公元740年(玄宗开元二十八年)至公元745年间,三任安西都护(盖嘉运、田仁畹、夫蒙灵察)先后讨伐小勃律,但都遭遇失败。
直到高仙芝、封常青经略西域期间(天宝年间),才飞渡连云堡,斩断通往吐蕃的桥梁,再度控制了小勃律国。
图片源于网络
罽宾国的情况,几乎和小勃律一般无二。这个位于兴都库什山左近,控扼开伯尔山口的国家,在大国争霸战中想低调都没机会。
熟悉印度次大陆历史的朋友,对开伯尔山口一定不会陌生。作为兴都库什山脉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它的几乎就是三哥的一部血泪史。
从公元前1200年的雅利安人开始,波斯(大流士一世)、希腊(亚历山大)、贵霜(迦德菲塞斯一世)、白匈奴(嚈[yàn]哒)、突厥(伽色尼王朝)、阿富汗普什图人(杜兰尼王朝)、突厥蒙古人(莫卧儿王朝)、直到19世纪的英国人,几乎可以写一部世界史。
除英国人是从海上舶来外,其余所有入侵印度的势力,都寻开伯尔山口而入。
作为沟通西亚、南亚最重要的地峡,玄奘对它的认识是,“山极硝峻,虽有门径,而复隘狭,自古邻敌无能攻伐”。
另一位西天取经的大师悟空则说,“其国四周为升郭,总开三路,以设关防。东接吐蕃,北通勃律,西门一路通乾陀罗。别有一途,常时禁断。天军幸行,方得暂开。”《悟空入竺记》
从两位大师的记述上看,开伯尔山口是处“狭如门径”的三岔路口(东接吐蕃、北通勃律、西通乾陀罗)。
唐天宝年间,高仙芝、封常青两次攻拔小勃律王都,可能都是寻罽宾至勃律的道路,绕到了小勃律的侧后方发动的突袭。
因为,罽宾国遣使入朝,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有国以来,并臣天可汗,受调发。国有象、马、步三种兵。臣身与天竺王扼吐蕃大道,禁出入,战辄胜。有如天可汗兵至勃律者,虽众二十万,能输粮以助。”
从话语中可见,罽宾国对近在咫尺的吐蕃颇有戒心,以“扼吐蕃大道,禁出入”为筹码,希望唐朝攻伐小勃律,即便二十万唐军,罽宾国也能保证粮草补给(“虽众二十万,能输粮以助”)。
因此,“安西都护三讨小勃律”失利后,高、封二人的连胜,很有可能借助了罽宾国协助。
另外,开元十年,罽宾国使臣又至,上言道:“去年五月,金城公主遣使诣箇[gè]失蜜国,亡欲走贵汝。箇失蜜从臣国借兵,共拒吐蕃。王遣臣入取进止”。
当然,罽宾国与吐蕃关系不睦,不代表就和唐朝关系好。国家之间是赤裸裸的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罽宾不过是希望唐军削弱吐蕃,以使局势更符合本国的利益。
但不管怎样,勃律和罽宾两条孔道,对唐和吐蕃均存在重要的战略价值。
这种战略价值体现,被法国学者沙畹一语道破,“中国欲维持与箇失蜜、罽宾、谢䫻[yù]等国的交际,则应维护从护密及小勃律赴诸国之通道。故此道,又为吐蕃进入四镇之天然通道。”
对唐朝来说,是为了堵住吐蕃绕过葱岭(帕米尔高原)西入中亚之路,进而保证安西四镇免受两个战略方向的夹击。
吐蕃则是要寻此路,在中亚昭武九姓之国中施加影响力,摊薄大食和唐朝的控制。
勃律和罽宾两条西去的道路,对西藏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可以认为是藏族文化中,仅次于汉文化、印度文化的第三块拼版。要知道,阿里地区和卫藏(前后藏)在自然风貌、生活习性上天差地别。
理论上来说,迥异的地貌特质和地缘影响,会孕育风格特异的文化特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诞生在西部的女国、象雄文明现象不会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至于这些西部文明,是否到达国家构成的高度,且放在一边,但其有不同于卫藏的文化特征是毋庸置疑的。
而这些不同于卫藏的文化特质,显然是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影响,甚至目前保存在古格的早期壁画中,存在非常明显的犍陀罗风格(巴基斯坦、阿富汗东北部特征)。 阿里古格托林寺早期壁画
吐蕃的交通,形成了一个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向而四周辐射的网状结构,东北、东向是唐王朝,西北方向是突厥以及西域等地,西面和西南方向是中亚、印度等地。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条道路承载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使命,这是吐蕃文明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吐蕃东方的唐文化;北方的西域、突厥、回鹘文化;西方的波斯、阿拉伯文明;南方的尼泊尔、印度文化皆汇聚于此。吐蕃文明正是在这种优厚土壤中,不断滋长完善。
认为吐蕃文明受地理条件限制,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是有悖历史实际的。
通过对吐蕃周边方向道路的阐释,我们可以发现,吐蕃王朝是一个兼容并蓄、心胸开放的时代。
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吐蕃人才有可能将吐蕃王朝,打造成一个疆域扶摇万里的大帝国。
从这个角度上说,吐蕃王朝与其一生的对手唐帝国真可谓一时瑜亮。参考书目:《唐代吐蕃与于阗的交通路线考》_杨铭;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_王小甫;
《吐蕃王朝与西域的交通及佛教联系》_朱悦梅:
《唐代中西交通吐蕃——勃律道考》;
《吐蕃交通四题》_田峰;
《新疆经喀喇昆仑山口至列城道初探》_陆水林
和其他地方当过兵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我是岭南通途,我来回答!
在西藏当过兵的,和其他地方当过兵的有什么不一样吗?我自己因为工作的关系,对于当兵的一些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
去西藏当过兵的人,确实和其他一般地区当过兵的人不一样,也更加值得我们尊重,因为去西藏当兵更加辛苦,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多,要求也更高!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一起交流一下!
一、想要去西藏当兵,在体检要求上要比一般都部队要求更高想要去西藏当兵,首先第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当兵体检的时候,对于体检的要求更高一些。
很多人可能以为去部队当兵的体检都是一样的,其实去部队不同的兵种,对于体检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一些特殊的地区,特殊的兵种,那么对于体检的要求就非常高。
我自己因为工作的关系,对于当兵体检的一些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在当兵体检的体检表里面最后下结论的时候,是要给出明确的意见的,那就是可以去哪些军种。
比如说有些人因为一些小的问题,那么他只能够出陆军,如果有些人全身检查没有任何的问题,那么写的是全部军种,如果有些地区有特殊的要求,那么还需要进行特别的注明。
如果想要去西藏当兵,那么身体体检上面要求就更高一些,因为在西藏地区属于高海拔地区,如果体检上面不符合他们的要求,你想去西藏当兵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前在我所在的地区有的年份,也会有一小部分青年到西藏去当兵,西藏的接兵干部过来接兵的时候,对于体检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拥有优先的挑选权,因为西藏这个地方比较特殊,没有一定的身体条件,是不能够上去的。
二、去西藏当兵,工作的环境一般都比较艰苦,需要克服不少困难就西藏当兵和其他地方当兵不一样的地方,还体现在工作环境上面,因为西藏地区属于高海拔地区,并且西藏部队驻扎的地方,一般情况都是属于比较荒凉的戈壁。
去西藏当兵,首先需要克服的第一个困难就是高原反应,从内地一般地区到西藏高海拔地区的工作,都会出现高原反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以后,很多人都能够适应西藏的高原反应,现在在西藏地区的部队,也都有非常多克服高原反应的药物和办法,一般情况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够适应那边的生活。
第二个需要克服的困难,就是昼夜温差非常大,西藏属于高海拔地区,如果是白天太阳出来的时候,那么温度相对来说比较高,但是如果是晚上,那么温度很有可能就会降到零下。
第三个需要克服的困难,就是补给比较困难,在西藏一些比较固定的哨所,是在比较偏远的地方,也是在比较高海拔的地方,如果是在这些地方当兵,那么得到补给的时间间隔是比较长的。
三、在西藏当兵,待遇要比内地一般部队好,甚至可以高出一倍工资在西藏当兵,除了需要克服前面所述的高原反应和一些工作上面的困难以外,在西藏当兵还能够享受到更高的待遇,因为西藏这个环境确实是太特殊了。
在西藏工作,一般情况最少都有高原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补助,如果你是一名义务兵,那么在西藏的工资要比内地的义务兵高两三倍。
前段时间刚好我遇到了一个从西藏退伍回来的士兵,我向他了解了一些当年在西藏当兵的情况,他说他在西藏当义务兵的时候,一个月就已经有三四千块钱了,那个时候内地的义务兵,一个月也就是1000块钱左右。
如果是在西藏地区当兵,并且顺利留下来转士官,那么每个月到手的钱基本上都会超过1万块,这个比内地的一期士官要高一倍以上。
这个工资是他们应得的,因为在西藏当兵确实非常不容易,需要克服的困难也很多,在那边不仅仅是要与敌人作斗争,同时还需要与艰苦的环境作斗争,部队驻扎的地方往往都是边防一线,在这些地方人迹罕至,但是却要面临着不同的风险。
四、在西藏当兵退伍回来,退伍费和优待金要比一般部队高在西藏当兵退伍回来以后,也和内地的一般士兵不一样,因为西藏地区退伍回来的人,各方面的待遇都要比内地一般部队退伍的退伍兵好很多。
首先第一个就是退伍费和优抚金不一样,如果你是从西藏退伍回来,那么你的退伍费要比内地一般退伍的高一倍以上,同时在优抚金方面会根据相关的标准,根据你自己驻扎地区的艰苦程度,给予多倍优抚金。
前面我跟大家说的那个例子,他是在西藏地区当兵两年,退伍回来当兵两年,退伍的时候,他拿到手的退伍费和优待金就超过了20万,这个比内地一般部队高很多,因为内地的义务兵退伍回来也就是几万块钱而已。
如果你在西藏地区干到转业安置,那么作为一名士官退伍回来转业安置的时候,绝对是排名在最前面,可以第一个选择工作岗位,因为从西藏这种艰苦边远地区退伍回来的退役军人,有这个优待的权利。
五、在西藏当兵,能够体会到不一样的精神和风景在西藏当兵和其他一般退伍兵不一样的地方,还体现在在西藏这个地方,能够体会到不一样的精神,能够体会到不一样的风景。
西藏地区工作环境非常艰苦,但是也锻造了这些部队非常坚韧的精神品质,在西藏这些地方当过兵,那么你在那里能够感受到军人的意志,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前辈先烈的意志。
在西藏,当过兵的人往往对这块土地有更深的感情,同时也对这个国家有更深的感情,因为他们处于斗争的前沿,同时也处于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他们与人斗也与天斗。
西藏的自然环境虽然说比较恶劣,昼夜温差比较大,需要克服很多的高原反应,但是西藏的环境也是非常优美的,可以看到茫茫的大雪山,可以看到非常多在内地根本就看不到的风景。
如果有机会选择到期西藏去当兵,那么我认为选择去西藏当兵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这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不一样,也会让你的人生增添一笔非常光辉的光彩。
本文由岭南通途原创,点关注,不迷路,我们下期再见!
2020年快来了?
谢谢邀请,2020年我准备要盖房子,我第一个任务,不惑之年已过,打拼这么多年好想有个家!第二个任务是希望自己在西瓜视频上有所建树,希望大家多朵多支持
为什么有些人说在西藏的无人区?
一位老司机讳莫如深地告诉我“在无人区过夜时,千万不要在车内夜宿”,当我想再追问的时候,他却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永远留在了可可西里的女孩“喂,你好,请问是黄黄雨蒙的父亲吗?我们找到了你的女儿”
2020年7月5日,24岁的黄雨蒙乘坐火车到达青海格尔木,期间她告诉家人自己想要在要在这里好好地玩玩,还说到时候会在当地买很多好的东西,带回去给他们。
随后的黄雨蒙在格尔木的市内租了一辆出租车进入可可西里,后来的黄雨蒙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24岁的黄雨蒙是一名大学生,之前在江苏南京的某所大学上学,专业是女飞行员。她之所以来到青海旅游是因为跟她的学业有关。
心情不太好,所以来到青海放松自己的心情。如果一切正常,那么毫无疑问黄雨蒙的前途无可限量,未来的她将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飞行员,但是可惜一切都没有“如果”二字。
警方在接到黄雨蒙父母的报警之后,马上就在展开了搜索,在经过25天的不懈努力搜索之下,终于有了黄雨蒙的消息。
但是很可惜的是,当警方发现她踪迹的时候,她已经成为了一副人体骨骼组织,警方在进行dna检测对比之后确定就是黄雨蒙。
一个拥有前途无限的花季少女,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可可西里。
驴友刘银川失联事件2017年10月23日晚9点17分,驴友刘银川在朋友圈写道: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朋友圈了,如果成功,我们两个月后见!加油!旅人!”
他是一名驴友,在这个圈子里面小有名气,他计划用60-80天独自南向北纵向穿越阿尔金山、可可西里和羌塘无人区。
但是自从2018年1月份开始,他就一直处于失联的状态,后来他的朋友在网上寻求帮助,再到后来就是各种相关部门以及民间力量都在积极的搜寻他,但是都没有发现他的踪迹。
因意外去世的倪万辉夫妇31岁的倪万辉是一名货车司机,他日常的生活之中除了工作之外,就喜欢把自己生活的日常发到各大视频上,还收获了10多万粉丝。
偶尔有空的时候他会开直播跟网友聊天,聊下生活的日常。但是这一切的终止都在接了那一单之后。
2018年12月的一天,倪万辉接了一单去往西藏送货的生意,有生意岂能不做?所以夫妻二人赶去了西藏没想到这一去就是永远。
西藏这种高海拔的地方,对于倪万辉夫妇来说很是不适应,没多久之后两个人就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身体感到了不适。后来二人在睡觉中因为缺氧而去世了。
他们离世的消息传开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火车司机们,来到他们的家乡,送他最后一程,并进行了捐款。
中国四大无人区,美丽却又夺命中国四大无人区指的是可可西里无人区、羌塘无人区、阿尔金山无人区、罗布泊无人区,这些无人区分别分布于中国的青海、西藏以及新疆地带。
其中文青、旅游博主、旅游们最喜欢去的两个无人区是可可西里无人区以及羌塘无人区。
青海,西藏地带,有着蓝天、白云、草原,这些地区单单就这3个关键的字眼就足以构成一副美好的画面,让人心神往之。
可以说这些景色怡人的自然风光,正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人前往,毕竟谁的心目中没有一点诗和远方呢?
更有不少人说“我要去西藏洗涤自己的心灵”,但是正如那句话一样“越美丽的地方,越危险”大多数人忽略的却是在这背后的危险。
严重的高原反应中国四大无人区之一的“羌塘无人区”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与阿里地带,同时羌塘无人区也是中国海拨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它的平均海拨可以去到5000米以上,面积达29.8万平方公里,它占有青藏高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所以它又被称之为“世界屋脊之屋脊”。
这里几乎完整地保留了大自然最原始生态的面貌,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瑰丽。
但是想要见到这种美景也是需要做足充分的挑战的准备的。
羌塘无人区平均5000米的高海拨足以引起人体严重的高原反应。
有研究表明当人来到海拨超过3000米的地方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不适的高原反应。
高原地带海拨增加,同时气压降低、空气密度减小,以至于每平方米空气中的氧气也会逐渐地减少。在海拨超过3000米相当于什么?
这个数据相当于海平面的73%上下左右,而如果来到海拨超过4000的地方,这个数据则是62%~65.4%,来到海拨超过5000米的地方时,约为59%左右。
人来到这种海拨高的环境,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
这些不适的反应分别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呼吸困难,急促等等,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高原反应而严重的高原反应能够导致人体的死亡。
可以说每个生活在平原的人,每次去到这种高海拔的地方的时候,为了应对这种恶劣的环境,都得做好挑战的准备,否则一不小心命就没了。
昼夜温差大,下一秒的天气谁也无法预测无人区的昼夜温差很大,说不定上一秒的天气是阳光明媚,下一秒就是暴风雨来袭,说翻脸就翻脸。
可以说昼夜温差大是无人区的特点之一,说到这里无人区之所以昼夜温差大,还是跟这里高海拨离不开关系。
比如说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海拨的特点使得太阳辐射在照射地面的过程之中,通过大气到达地面的距离短。
且稀薄的气体对其削弱也少,所以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气温就高,但是因为夜里稀薄的气体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会迅速地下降。
在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 人在无人区这种地方留在车内过夜,很有可能会因为失温而导致死亡。
所谓的失温,指的是人体热量流失热量不给的情况,最终导致人体核心区域的温度降低,导致人体出现了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情况,最终导致人体死亡。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的体温几乎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如果我们的机体感觉到冷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添衣、开暖气等等方式来御寒。
同样的如果我们感觉到热了,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减少衣服的方式来降低体内的温度。
一添一减,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调节自身的温度,让机体感到舒适。
但是如果这个平衡值被打破了之后,那么人就会流入量大于流失量,从而造成失温的情况,最终不及时进行保护处理措施,人体极有可能会死亡。
留宿在车内,人很有可能在美梦正酣中死亡因为高海拨的地区有着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到晚上了,天气很冷,所以你不得不打开车内的空调来制暖。
试图让自己的身体暖和一些,但是这样又有可能会从而导致另外一个问题。
汽车在发动的时候,会产生一氧化碳,在正常的情况下,汽车发动的时候,产生的这些一氧化碳会经由空气排出车外,但是在如果停下车来,那就不说不定了。
再加上由于无人区晚上温度低,所以大部人都会选择关闭门窗,避免这些冷空气进来。
最后再加上开空调,会导致车内的气流内循环,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最终导致人体二氧化碳中毒而亡。
无人区大自然的瑰丽风景正在吸引着人们前往,但是正如那句话一样“越美丽的东西,就越危险”。
如何用一件事说明你的军旅生活充满回忆和快乐?
如何用一件事说明你的军旅生活充满回忆和快乐?
谢谢邀请
一九七五年,是我一个老测绘兵难忘的一年,我部驻豫测绘大队,奉总参指令,要完成新疆伊犁至西藏藏南蔡隅两区战备测绘任务。
在豫进行对两测区业务论证,提出意见方案,对边疆高原地带作业,
作出了充分思想准备动员,仪器器材,生活用品,物质装备,同时对测绘任务加强不断学习。
要求兵要精,业务技术过硬,驻一地红一遍,走一路红一线。
就这样时间紧,任务重,我同战友们坐上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
到达新疆军区后,在该区作战部协调下,配备车辆,在人武部,公社给我们分配了翻译,他们翻译人员都是民族学员毕业生,政治思想可靠,在边疆工作多年方可使用。
我们用一个队的兵力投送新疆军区,队就是(营),有的中队在伊犁作业。
我被分到西藏区域作业,车辆要走新藏线,当时西藏五月份还在下雪,我们车辆一天一个兵站,越过南疆叶城,库尔勒等,直奔西藏阿里,泥浆路,高原反应向我们袭来,吃不好,睡不好,真是头痛眼花。
最难忘一件事和回忆,在由阿里至日喀则路途中,我们的车辆水箱坏了,无法行驶了,就停一望无际戈壁滩,然后搭起帳蓬。
当时天色已晚,到处找水做饭,最后找到水用高压锅煮稀饭,吃到稀饭是盐味很浓,无法吞噬。
最后拿几块饼干充饥,与风雪度过了不眠之夜。
后来,我们带的修理所同志把车辆修好了,日夜兼程直奔藏南蔡隅,在翻译民工的带领下,穿沙漠走戈壁,沿着红军道路走,与天斗,与敌斗,绘出战图送北京。
有的战友得了肺水肿長眠在西藏高原,有的战友骑马掉断胳膊腿。
以上所叙就是我军旅生活回忆。
同时目视了祖国锦绣山川,用两条腿丈量着祖国大地,完成了边疆战备测绘任务,使我们炮弹,导弹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使我回忆充满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