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器3攻略,上古有灵妖怎么强化装备?
1.首先点击灵妖进入后找到右侧的详情。
2.然后点击装备选择要强化的装备点击。
3.然后点击淬炼之后点击一键填充材料后进行淬炼。
日本天皇有三大神器是草薙剑八咫镜和八坂琼曲玉?
三神器本来是皇室为显示正统选了三个宝物,给它们编上神话,代代传承。个人认为应该以初代的三神器为原物标准。
首先先说清一个概念,三神器同时存在着原物与形代两种存在
也就是三神器一共有五个,不是三个。分别是三个原物,两个形代。
八咫镜有原物与形代
八尺琼勾玉只有原物,没有形代
天丛云剑(草薙剑)有原物与形代
所谓形代,是神器原物的代替品(注意不是仿制品),只有两件,这两件与八尺琼勾玉原物一起被保管在皇宫,是天皇的正统认证物品,用于天皇的即位仪式,但不是一般的代替品,是经过了神道教“御魂迁”仪式,拥有了神性的代替品。历史上的被烧来烧去,抢来抢去的三神器都是皇宫里的三神器(八尺琼勾玉原物、八咫鏡形代、天丛云剑形代),而原物的八咫鏡与天丛云剑一直在伊势与名古屋趟得好好的,除了被盗以外基本没有挪过窝。
关于初代三神器原物与初代三神器形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以及传承如何就无从得知了。因为三神器早期历史都是来自《古事记》、《日本书纪》(以下简称“记纪”),都是与神话故事、真实性不足的早期天皇们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记纪编纂时已经是公元七世纪天武天皇时期了,所以三神器早期传承历史以及初代三神器原物与形代是从何时开始的就不得而知了。
据上诉原因,本文就讨论现存三神器原物与形代是不是七世纪天武天皇·持统天皇时期以及更早时期的原物(三神器不是从天智之后开始的,天智之前已经有了,只是传承历史以及何时开始就不得而知了,为了方便就选取了这个时期)。
下面就来一一说说三神器。
三種の神器·八咫鏡(やたのかがみ):
八咫镜原物:
截至2017年,八咫鏡原物作为皇祖神·天照大御神的御神体供奉在三重县·伊势市·伊势神宫·皇大神宫。
至于是不是七世纪的原物,考古学家原田大六先生依据奈良时代成书的《伊勢二所皇太神御鎮座伝記》里记载的伊势神宫皇大神宫遇过三次火灾的记录,以及现在的八咫鏡原物箱子放不下八咫的镜子(咫是中国古代一种长度单位),推测说八咫鏡原物可能已经被毁,现在的原物是重铸的。
近现代的天皇里,明治天皇是唯一看过八咫鏡原物真面目的一位,但很遗憾的是,天皇没有留下关于八咫鏡原物模样的记述。
因为三神器的特殊性,被禁止调查,所以是否是七世纪原物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个人赞同原田大六的观点,应该不是了。
关于八咫鏡原物的模样,我们可以来看看原田大六的观点。1965年,大六在福冈县的平原弥生古坟遗迹发掘出了一个古代镜子,大六给其取名“大型内行花文镜”(以下简称花文镜),大六主张花文镜和八咫鏡原物是同一个型号的,其理由如下。
1:花文镜的大小和八咫鏡原物大小一致。
中国后汉的著作《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八咫鏡的“咫”
咫、中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周尺也后汉的一寸为2.3厘米,一咫为2.3乘于8等于18.4厘米,八咫为147.2厘米。花文镜直径46.5厘米,圆周为146.01厘米,几乎等于后汉的八咫大小。
2:花文镜的花纹与古籍描述的八咫鏡原物花纹一致。
《伊勢二所皇太神御鎮座伝記》里描述八咫鏡原物花纹为“八頭花崎八葉形也”,目前考古发掘出的古镜只有花文镜和该描述一致。
大型内行花文镜八咫镜形代:
截至2017年,八咫鏡形代保存在东京都·千代田区·皇居·宫殿·贤所。
八咫鏡形代从古代开始就一直保存在皇宫里。
与伊势神宫的原物相比,八咫鏡形代的历史比较惨。为什么呢?众所周知,皇宫一般很容易发生大火。
平安时代,在村上天皇的960年、圆融天皇的980年、一条天皇的1005年,皇宫发生了三次大火灾,八咫鏡形代在三次大火灾里受了重创,980年皇宫大火时,八咫鏡形代被烧毁了一半,只剩半边了。1005年皇宫大火,八咫鏡绝大部分被烧成灰,残留小块。不久后,公卿们开始讨论要不要重铸八咫鏡形代,一条天皇和公卿们开了一场御前会议来决策要不要重铸,左大臣藤原道长支持重铸,但绝大多数公卿都反对重铸,最后没有重铸,残块就这样一直保存在皇宫里。其实也不影响使用的,因为神器都是装在箱子里的,天皇即位时不会把神器拿出来的,神器都是被装在箱子里参与即位仪式。
1183年,木曾义仲入京,平家一门带着安德天皇与皇宫里的三神器(八尺琼勾玉、八咫鏡形代、天丛云剑形代)逃离了京都。1185年,坛之浦海战,二位尼(平时子)抱着安德天皇与三神器投入了大海,随后八尺琼勾玉与八咫鏡形代被源义经军队打捞了起来,天丛云剑形代没有被打捞起来,下落不明。源义经军队将打捞上来的神器还给了皇室。
南北朝时代,后醍醐天皇逃往奈良建立南朝时,将三神器带走了。南北统一时,南朝把三神器转让给了北朝。
禁阙之变时,八咫鏡形代未被后南朝势力偷走。之后几百年一直保存在京都御所里。明治时代初期随着明治天皇迁到了东京,一直至今。
据上诉,个人认为,现在八咫鏡形代如果是残块的话,那么是七世纪以及更早的原物的可能性就很大。另外,如果是残块的话,可以侧面证实坛之浦源氏军队打捞神器的历史是真实的,但1005年皇宫大火事件距离坛之浦海战有一百八十多年了,也有在此期间重铸的可能性。
个人觉得连伊势神宫的八咫镜原物都有重铸的嫌疑,估计形代有很大可能被重铸了。
三種の神器·八尺瓊勾玉(やさかにのまがたま):
截至2017年,八尺琼勾玉保存在东京都·千代田区·皇居·吹上御所·剑玺之间。
八尺琼勾玉只有原物,没有形代。
奈良时代,八尺琼勾玉被保存在藏司。平安时代,开始把八尺琼勾玉与天丛云剑形代保管在天皇身边的柜子里。一般来说天皇没事是不会去打开神器柜子,但冷泉天皇就不一样了。冷泉天皇患有精神疾病,经常做出一些奇怪行为,比如说他给他爸爸村上上皇的回信画了一个大丁丁。
《江談抄》(大江匡房述、藤原实兼编)记载了一件冷泉天皇与八尺琼玉的趣事。
冷泉院欲解開御璽結緒給事故小野右大臣(藤原实赖)語云,冷泉院(冷泉天皇)御在位之時,大入道殿(藤原兼家)忽有參內之意,仍俄單騎馳參,尋御在於女房,女房云:“御夜御殿,只今令解開御璽結緒給者”。咋驚排闥參入,如女房言解筥緒給之間,因奪取如本結之云。是说在一个晚上,藤原兼家(藤原道长之父)本来在家里好好的,突然收到冷泉天皇要求入宫的命令,只好连夜赶到宫中。因为不知道天皇在哪里,就去问女官,女官说:“陛下在清凉殿的,想找你解御玺(八尺琼勾玉)的包袱布”。兼家一听大吃一惊,天啊,这可不得了了,天皇精神有疾,万一把御玺摔坏了这咋得了。兼家马上跑到了清凉殿,一看正如女官所说,天皇在解御玺的包袱布,兼家立马上前把御玺夺了过来,重新包装好了。
后来,坛之浦海战,八尺琼勾玉与其余两个神器(形代)被二位尼与安德天皇带着投入了海中,后被源义经军队打捞了上来,归还了皇室。
南北朝时代,后醍醐天皇逃往奈良建立南朝时,将三神器带走了。南北统一时,南朝把三神器转让给了北朝。
南北动乱后,后发生禁阙之变,八尺琼勾玉与天丛云剑形代被后南朝势力抢走,天丛云剑形代第二天就被追回来了,但八尺琼勾玉是十五年后才回到了皇室,之后一直保存在京都皇宫里。明治时代初期随着明治天皇一起到了东京,现保存在东京皇居里。
至于是不是七世纪的原物,从目前的历史记载来看,没有八尺琼勾玉被置换与损坏的记录,平安时代几次宫中大火也安然无恙,坛之浦二位尼、安德帝投海那次也被打捞了起来。南北朝时后醍醐天皇没有把真的交出去,后来被后南朝抢走后15年之久才回到了皇室。如果按历史所述的话,八尺琼勾玉就是七世纪以及更早的原物。
关于八尺琼勾玉的模样,目前没有找到任何描述该模样的记录。不过倒是有抱过八尺琼勾玉箱子的人的感想,有个人曾在1989年担任过八尺琼勾玉的侍者,他是这样描述抱着箱子的感受:“感觉里面的东西是和小孩的头差不多大的圆形物品”。
三種の神器·天叢雲剣(あまのむらくものつるぎ):
原物:
截至2017年,天丛云剑原物作为御神体供奉在爱知县·名古屋市·热田神宫。
关于天丛云剑原物的传承历史,原本供奉在热田神宫里。668年,天智天皇时期,被新罗人道行和尚盗窃,道行逃跑过程中因为遇到风雨而迷路,因此天丛云剑原物被官兵追回。
是歳。沙門道行盜草薙劔逃向新羅。而中路風雨。荒迷而歸。——《日本書紀》第二十七卷·天智天皇七年·是歳条因为这次盗劫事件,天丛云剑原物被移到皇宫里保管。686年,天武天皇时期。天武天皇病重,大臣们找人占卜,占卜说是天丛云剑作祟,于是就把天丛云剑移出了皇宫,送回了热田神宫。但是之后天武天皇还是没有病愈,不久后崩御了。
戊寅。天皇病祟草薙劔。即日。送置于尾張國熱田社。——《日本書紀》第二十九卷·朱鸟元年·戊寅条之后,天丛云剑原物一直被供奉到热田神宫里。1291年,热田神宫遭遇了火灾,但天丛云剑安然无恙。据当时记录说天丛云剑的箱子长四尺,宽一尺。
江户时代有两次被盗,但最后都被找了回来,一个是五代将军纲吉时期,热田神宫改修之际被几个神官监守自盗。另一个是1839年1月19日被盗,后被尾张藩主追回。
明治时代初期,天皇派了调查团来热田神宫调查天丛云剑原物,但在开箱前被太政大臣三条实美下令终止了,之后没人再动天丛云剑原物了。1945年名古屋大空袭时,天丛云剑原物被转移到了长野县的松代大本营,因此避免了被战火摧毁。
关于天丛云剑原物的样子,江户中期的神道家玉木正英的《玉籤集裏書》记录了一件事,有几位神官看了天丛云剑原物,剑长2尺7、8寸(约85厘米),刀刃像菖蒲叶,中间很厚,全体为白色。
和网上流传最广的那张天丛云剑图很像,看来那张图也是有依据的,不是凭空猜测的。
网上流传的天丛云剑另外,考古学家后藤守一先生发现一个幕末的记录记述了神官看天丛云剑原物的记录,里面说打开天丛云剑原物是青黑色的,闪闪发光,后藤守一据此认为天丛云剑原物是青铜剑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幕末那个记录属实的话,而且从历史记录来看,天丛云剑原物没有被损坏与遗失的记录,几次盗窃也被追了回来,天丛云剑原物是七世纪原物的可能性就很大。另一方面,因为是青铜的可能性很强,也许天丛云剑原物的历史更古老,说不定可能是初代天丛云剑原物。
形代:
截至2017年,天丛云剑形代保存在东京都·千代田区·皇居·吹上御所·剑玺之间。
虽然皇室因作祟而忌讳天丛云剑原物,但形代没有被忌讳,被保留在皇宫里。960年皇宫大火时,八咫鏡形代受损,天丛云剑形代与八尺琼勾玉安然无恙。坛之浦海战后,八尺琼勾玉与八咫鏡形代被源氏军打捞起来,唯独只有天丛云剑形代未被打捞起来,源氏军队大力搜索,最后还是没有找到,平安时代的天丛云剑形代从此失踪。
据古书记载,天丛云剑形代为十代天皇崇神天皇时期铸造,南北朝时代成书的《神皇正統紀》称坛之浦那次失踪的天丛云剑形代是崇神天皇时期的形代,但崇神天皇是真实性不足的天皇,所以个人认为这点不可信。
据《百錬抄》记载,坛之浦海战过后,皇室把坛之浦海战两年前(1183年)的伊势神宫向后白河法皇献上的昼之御座之剑作为了天丛云剑形代。但有说法认为是1210年顺德天皇时期伊势神宫向皇室献上的宝剑被作为天丛云剑形代,也有说法认为皇室一直在用1183年的昼之御座之剑,到顺德天皇时期昼之御座之剑正式获得神器·天丛云剑形代的身份。
南北朝时代,后醍醐天皇逃往奈良建立南朝时,将三神器带走了。南北统一时,南朝把三神器转让给了北朝。
后发生禁阙之变,天丛云剑形代与八尺琼勾玉被后南朝势力抢走,但第二天官兵就在清水寺追回了天丛云剑形代。从此一直保存至今。
据上诉历史,今天的天丛云剑形代应该是1183年的昼之御座之剑或者是1210年伊势神宫向顺德天皇献上的剑。
总结下本文的观点:
八咫鏡原物:赞同原田大六的观点,不是七世纪原物了
八咫鏡形代:七世纪的八咫鏡形代已经在平安时代变成残块了,不知皇室后来会不会重铸,还是一直把八咫鏡形代残块保存到今天?所以无法判定八咫鏡形代究竟是什么时期的原物
八尺琼勾玉:可能是七世纪原物,也有是初代八尺琼勾玉原物的可能性
天丛云剑原物:可能是七世纪原物,也有是初代天丛云剑原物的可能性
天丛云剑形代:可能是1183年伊势神宫献给后白河法皇的昼之御座之剑,或者是1210年伊势神宫献给顺德天皇的剑,至少可以确定的是,现存天丛云剑形代不是七世纪与更早的原物
大家都知道,三神器无论是原物还是形代都是很难见到的
活着的人的记忆中谁也没见过三神器(借用下《哈利·波特》拉文克劳冠冕的梗~)。
其实不仅仅是三神器难见,连装它们的箱子都很难见到……
除非皇室办仪式把神器盒子拿出来,否则绝对见不到的
幸运的是,目前网上有几张2014年拍摄的天丛云剑形代箱子与八尺琼勾玉箱子的照片。虽然只有箱子照片,但也算不错了,毕竟神器的箱子都是很难见到的……
2014年,伊势神宫式年迁宫期间,今上天皇(明仁)与皇后美智子去了伊势神宫参拜,带上了皇居里三神器里的两个,八尺琼勾玉与天丛云剑形代,这个仪式被称为“剑玺御动座”。
两陛下来到东京站乘新干线出发,侍从们拿着神器盒子跟在后面这个盒子看长度应该是天丛云剑形代
旁边的小盒子就是八尺琼勾玉了,另外,拿箱子的侍从的身高和箱子大小真配… 故意的么…
应该是天丛云剑形代与八尺琼勾玉第一次坐新干线吧2333
(八咫鏡形代:呜呜呜,为啥不带我,我也想出去玩 o(╥﹏╥)o)
下一次剑玺御动座得等到2034年了,因为伊势神宫的式年迁宫是20年一次
接下来来看看各种仪式里的神器
平成剑玺等继承之仪:
1989年1月7日皇居·宫殿·松之间,剑玺等继承之仪。左为八尺琼勾玉,右为天丛云剑不知后面看着天丛云剑盒子的秋筱宫与三笠宫是不是有想打开的冲动hhhh 三笠宫旁边的高圆宫真是临怀不乱,神器在眼前看都不看一眼hhh
下一期的剑玺继承之仪将在2019年5月1日,今上天皇退位的翌日,皇太子践祚时举行,到时候又可以看剑与玉的盒子了
平成即位礼:
期日奉告之仪大前之仪天皇与神器行列进宫殿正殿·松之间高御座(天皇御座)里的天皇与神器周易经部分的创作过程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周易》“经”的创作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因年代的过于久远,有许多的传说,也有许多不同的版本。究竟哪一种的评论比较正确,这就引来了百家争鸣,众说纷纭。
《周易》的起源:相传大约在八千年左右,伏羲盘坐在高山之巅,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万物。他的精诚所至感天动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美妙的幻境。渭河对岸的龙马山随着一声巨响,但见龙马振翼而出,闪闪发光,形成一种立体太极,阴阳交错,光芒四射。这种情境极大地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走进了他的意识之中。伏羲画图作卦,结绳记事,创造易学,在《周易•系辞》有所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就是伏羲。
《连山易》,中国第一部易书。《连山易》究竟出于何人,有多种说法。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就是《连山易》,先以艮卦开始“象征山之云出,连绵不绝”。另一种说法是,盘古开天地之后,由第一代君王天皇氏所创。较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连山易》是神农氏创造,因神农氏世系名“列山氏”,列和连谐音,所以称之为《连山易》。所画八卦与巜周易》八卦有所不同。
《归藏易》是黄帝时代的易。因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因而得名。《归藏易》从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人类的文化与文明,都是以大地为主,万物生长于地,终又归藏于地。大地孕育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叫作《归藏易》。
巜连山易》在夏朝出现,为象形文字。《归藏易》出现在商朝,为甲骨文,也称“商易”,传统认为是商代的易经。两千年来的历史典籍对于《连山易》《归藏易》都有记载,只是这两本易书均已失传,可能是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中烧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远古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巜周易》。
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名姬昌,他本是殷商时期一个周姓部落的首领。姬昌勤政为民,发展生产,深受百姓拥护。殷纣王深感恐惧,将姬昌囚禁牢中。囚禁的漫长岁月,姬昌并没有蹉跎岁月,而是将伏羲的易学以及连藏易进行潜心的研究,对以前的八卦演变为64卦、384爻。花七年时间的精力和心血,终于著成《周易》。
孔子晚年得《易》,韦编三绝。对《周易》进行全面地著述和完善,发展和创新。所著《易传》与《周易》合为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易经》。
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出了宇宙的真理。也就是让我们感悟到,万物皆有对立而又转化一样的过程。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圆阴缺,物极必反……
《易传》是从哲学的高度注释《周易》,使《周易》的内容更加完整、系统、逻辑、思维。使从最初的占卜问卦,成为一部哲学著作,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的智慧。
《易传》吸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阴阳正反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立统一,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果只从一方面去看待,那就有所偏见,有所失误,体现出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易传》主张人们“与天地合其德”。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又必须尊重和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既是激励人的刚健进取,励志向上,又是提倡人的道德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易经》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成为万经之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易经》是远古先贤共同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有什么深意?
这是一句爆火的话,很多人都喜欢它!它是爱河情海里青年男女的爱情箴言,留给世人无限况味。人活一世,人生境界与爱情概莫如是!
然“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算太完美,它的下句更有爱情的味道,那就是“繁华三千,只为一人饮尽悲欢”,是不是更纯粹?人生在世,能拥有这样一份感情,也算不枉此生!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最初并非描写爱情,它的原意是:弱水有三千华里那么长,水量非常丰沛,但只舀取其中一瓢来喝。
也即提醒人们不要迷失在繁华世界中,不要被太多东西分心,只要抓住一样用心对待即可。
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具体有什么典故与深意?“弱水”到底什么意思?钰姐和大家分析下,仅作抛砖引玉之谈,敬请指正。
01:什么是“弱水”?什么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弱水”一词历史悠久,古籍所载也很多,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就是说大禹治水时,在合黎凿了一个峡口,将被阻滞的积水通过峡口泄入流沙,流沙即今天内蒙古额济纳旗河。
清代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弱水出张掖”,是说古弱水从山丹流往张掖。弱水还载于古籍《史记》《汉书》《后汉书》《山海经》等,所指河流为黑龙江、青海、西藏等境内的河流,也没特指说弱水具体为某一条。
所以,对于弱水,我的理解就是一般泛指的古水名,尤指茫远难及、船儿难至的河流。由于水道浅或当地人们不习惯造船而不通舟楫,只能用皮筏济渡的,古人往往认为是水弱而不能载舟,因而将之称为弱水。弱在这里为本意。
《红楼梦》第25回出现过弱水,形容跛足道人的:“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大文豪苏轼说过:“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这两处“弱水”指神仙出没的遥不可及的去处。
“三千”不难理解,它源于佛家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天台宗善言“一念三千”。所谓“三千”指的是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一念三千”大意是说人的一念之中含有整个世界、整个宇宙。这些都是佛教哲学,了解即可。
“一瓢饮”出自《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说颜回品德高尚,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但颜回却没仍不改好学的乐趣,品质很高尚啊。
综上,弱水就是指水道浅不可至的水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是说弱水有三千华里那么长,水量丰沛,但只舀取其中的一瓢来喝。
02:“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典故“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原意不是指爱情,它是一句佛经的经文,有着深远禅意与人生哲理。它有怎样充满人生哲理与禅意的故事呢?
相传有一人很烦恼,就找菩提树下佛祖开解,佛祖问他:“在世俗眼中,你有钱有势,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妻子,你为什么不快乐呢?”
这人问答:“正因为这样,我才不知道如何取舍。”
佛祖笑着说:
“那我跟你讲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游客快渴死了,佛祖怜悯他,将一座湖放到他面前,但他却滴水未尽。
佛祖很奇怪,问他原因。此人回答说,湖水那么多,而我肚子这么小,既然一口气喝不完,那不如一口都不喝。”
讲到此,佛祖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他对那个一脸不开心的人说了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
“你记住,你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是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
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饮。”
佛祖的话,是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完美诠释,是人生至理名言,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践行!诚然,这个世界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多,很多人拥有越多,就越不开心,其实质就是不懂得“只取一瓢饮”的真谛。
毕竟漭漭弱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真正属于自己的恐怕也只有其中的一小瓢而已。
同时,我们还不能贪得无厌,当然也不能学那位面对茫茫之水,与其喝不尽而宁愿渴死的愚人,那就真的愚不可及了。
凡事都应把握度,不走极端,要学会做聪明人,不做愚人,也不做贪者。不奢求、不躁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一种淡然超脱的心态,这才真正达到了人生至高境界。
还有,弱水三千,茫茫远远,杳杳渺渺,取之一瓢的同时,也会取之不易,如同沧海一粟,取之不易,因此我们理应倍加珍惜。珍惜曾拥有的,哪怕只是海沧之一粟,弱水之一瓢。
0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深意弱水古指茫远难及的水域,后引申为爱河情海。当人们遇到爱情或唯一钟意一种东西时,往往会用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而大多是当做爱情箴言,用来宣示对爱情的忠贞。
最早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来描述爱情的是古典巨著《红楼梦》,它描写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不得不说,贾宝玉还真是一个情话男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忠贞。
《红楼梦》第91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中,黛玉道:
“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和你好你怎么样?“
醋坛子打翻的黛玉,真是一副好口才,一通绕口令似的话快把人绕晕了。也难怪宝玉呆了半晌,才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意思是说宝钗的好与不好都与我无关,世上美女虽多,但我心中只有你一人。
而黛玉仍有不甘,继续发问:“瓢之漂水,奈何?水止珠沉,奈何?”
宝玉坚定回答:“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其意是说,我爱你之心就像飞絮和着沾泥垒成的燕窝一样,不会随风飘忽不定。
那时,贾府从贾母到贾政、王夫人,再到王熙凤等,对宝玉婚姻已然形成统一的,认为宝钗才是宝玉妻子的最佳人选,还正式说与了薛姨妈。这让宝玉和黛玉这一对两情相悦的恋人,陷入了迷茫之中。
为互测对方心迹,宝黛二人盘腿打坐,模仿佛家参禅形式以机锋语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忠贞不渝。不得不说,两人的对话十分有趣。
宝黛二人虽心心相印,奈何宝玉身边女子众多,还有家长们阻碍。如此让一贯心思细腻敏感的黛玉,心里越来越没底。她一通连珠炮似的发问,就是想知道宝玉到底爱不爱竞争对手宝钗,其实就是想知道宝玉爱她坚不坚定。
宝玉又何尝不知心上人的小心思?他怕心上人伤心落泪,为了让黛玉吃下定心丸,情根深重的宝玉用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典故来表达对黛玉的爱,让无数看客潸然泪下。
这让我想起之前的大火剧《何以笙箫默》里的一句经典话:“如果世界上有那个人出现过,那么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是的,爱情是自私的、浪漫的、纯粹的,但也是有排他性,容不下他人的。
宝玉虽然最后负了黛玉,但这并不是他本意,他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还是作数的。如今,这句话依然是热恋中青年男女的爱情箴言,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但这还不算最美。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下半句“繁华三千,只为一人饮尽悲欢”更有爱情的味道。世间多少繁华,却只为一人历尽悲欢,这种对爱情的态度更加动人与纯粹。
诗中的爱情固然动人,但现实难有。现实爱情大多被赋予新的含义而变了味,取而代之以房子、车子等,而对纯粹的爱情无能为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就成了口头誓言。
再有,现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仅是忠贞爱情的代名词,还延伸到了我们日常生活。比如对事业的选择,虽然360行,行行出状元,但我们可只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行业,而不要心猿意马,得陇望蜀。
古人还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认为只要舀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瓢水,潜心沉淀下来,兢兢业业,踏实践行,就一定能做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开创自己的一片天空!
大家认为是不是这样的呢?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全文?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四种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伏羲八卦》这三本书并称为“上古三坟”。坟指的是当时图书的载体和文字的载体是用土制成,而土在广义上是包括石头的,所以《三坟》有可能是采用的石板载体。在孔安国的《尚书传序》当中记载: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五典指的是五帝之书,记载的就是五帝时期的档案。也有人认为五典是一本制度之书,典,镇也,制法所以镇定上下,其等有五也。
孔安国在《尚书传序》当中记载:“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由此可知,《八索》当中记载的都是关于八卦的内容。八卦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古时人们用八卦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上的事情,由此《八索》记载的或许就是古人通过八卦对于社会的一些解释。对于九丘有两种说法,孔颖达认为:“九洲之志,谓之九丘。”而郑玄则是认为:“九丘者,九洲亡国之志也”。不过偏向于九丘记载的是九洲地理的人比较多。
而且在山海经中也有所记载:“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