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养成计划李佑,李世民为什么杀14个儿子?
李世民虽说继承皇位的手段有些残忍,但作为皇帝,他的功绩却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作为一个父亲,他的十四个儿子确实是大多下场不好,那么这又是为何呢?李世民儿子们下场,除唐高宗李治之外,基本可以归于四个原因,一是因古代医疗条件而夭折,二是源于李世民晚期的储君之争,三是死于房遗爱谋反案,四是死于武则天手中。
《贞观长歌》中唐国强饰演李世民
因各种原因早逝:四位
因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很多现代的小病在古代都是极为致命的,即使是皇子,也难以避免夭折和早逝的命运,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中,有四位便属于这种情况。
次子楚王李宽(619年-?):史料关于李宽的记载较少,《旧唐书》仅有“楚王宽,太宗第二子也。出继叔父楚哀王智云。早薨”一句记载,《新唐书》也仅有“楚王宽,武德三年,出后楚哀王,蚤薨”的记载。作为皇帝之子,只知道其生于武德二年(619年),后被过继给了唐太宗的五弟李智云为嗣,竟然连死亡时间都不知道。
十一子江殇王李嚣(?-632年):这位的记载更为简单,《新唐书》中仅有“江殇王嚣,封之翌年薨,无后”短短十一个字。李嚣乃李世民第十一子,为燕德妃所生,生年不详,后于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江王,但在次年便薨逝了。
十二子代王李简(?-631年):史料关于李简的记载同样极少,不仅生年不详,甚至连生母也不知道是谁。其于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代王,但同年便薨逝了。
十三子赵王李福(634年-670年):李福生于贞观八年(634年),生母为杨贵妃,于贞观十三年(639年)被封为赵王,后被出继给隐太子李建成。贞观十八年(644年),授秦州都督,赐实封八百户。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被加封为右卫大将军,累授梁州都督。于咸亨元年(670年)去世,终年36岁。
因储君之争:三位
唐太宗统治中后期,也曾爆发过极为严重的储君之争,先后有三位皇子因此事直接或间接而死。
《贞观长歌》中的太子李承乾
太子李承乾(619年-645年):作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子,李承乾早在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刚刚继位之后,便被册封为了太子。唐太宗对李承乾的培养可谓不遗余力,虽然其长大之后多有不法之事,但唐太宗却仍然煞费苦心地想要将他引回正道。后因与同母弟李泰争夺储君之位,在暗杀失败的情况下,逐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意图逼宫。即使发生了谋逆大案,李世民还是没舍得杀他,只是将其废为庶人,充军到黔州,最终于贞观十九年(645年)郁郁而终。
四子魏王李泰(620年-652年):李泰是太子李承乾的胞弟,被认为是李世民最为宠爱的儿子,堪称宠冠诸王。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然而或许正是由于李世民的过分宠爱,导致李泰后来对皇位有了觊觎之心,太子李承乾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废之后,李泰曾公开向李世民讨要储君之位,然而李世民为了保证自己的三个爱子(李承乾、李泰、李治)都能活下来,最终还是立了李治为太子,而李泰则被降封为了东莱郡王,后又进封濮王。虽然曾参与储君之争,但唐高宗继位后对其却是恩宠有加,李泰最终于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郧乡,终年32岁。对于一个参与储君之争的皇子来说,李泰也算是善终了。
五子齐王李佑(?-643年):李佑是李世民和阴妃之子,生年不详,先后被封为宜阳郡王、楚王、燕王、齐王。其舅舅阴弘智以“太宗多子”为由,劝其招募壮士以自卫,李佑逐以燕弘信招募死士。后因其多有违法之事,唐太宗改任权万纪为其长史,因权万纪对其管教甚严,其最终派人将其杀死。贞观十七年(643年),杀死权万纪的李佑,在昝君谟等人的劝说下起兵谋反,但旋即失败,被以“谋反罪”被贬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李佑谋反之事虽然与储君之争无关,但却间接导致了太子李承乾谋反之事的败露。
源于房遗爱谋反案:两位
房遗爱谋反案应该算是初唐最大的政治冤案了,在长孙无忌的主使之下,隋炀帝之女杨妃的两个儿子吴王李恪和蜀王李愔被牵连其中。
《贞观长歌》中聂远饰演的李恪
三子吴王李恪(619年-653年):李恪是李世民和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因英武果断而深得李世民宠爱,先后被封为长沙郡王、汉中郡王、汉王、蜀王、吴王,先后被授益州大都督、安州都督、梁州都督等。永徽四年(653年),因高阳公主告发房遗爱对自己无礼,从而引发了初唐最大的政治冤案,房遗爱为活命逐按照长孙无忌的心意诬告李恪谋反,李恪于同年二月初二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就连四个未成年的儿子也全部被流放,直到显庆五年(659年)长孙无忌获罪之后才被平反。
六子蜀王李愔(?-667年):李愔是吴王李恪的胞弟,先后被封为梁王、蜀王。李愔多次因游猎无度、殴打官员而被弹劾,因不思悔改被李世民削去一半封邑及国官,直到高宗继位之后才再度被加封。永徽四年(653年),因“房遗爱谋反案”牵扯到吴王李恪,李愔被连坐废为庶人,流放至巴州。直到显庆五年(659年)长孙无忌获罪之后,李愔才和胞兄李恪一起被平反,被改封涪陵王,但其此生再也没有回到长安,最终于乾封二年(667年),死于流配地巴州,终年应该在41岁至47岁之间。
死于武则天手中:四位
从显庆五年(660年)开始,李治便常常因风疾发作而头晕目眩,无法处理国家大事,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武则天开始参与处理朝政。尤其是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和武则天并称天皇、天后,武则天开始大权在握,而李世民的四位儿子正是死于此后一段岁月。
七子蒋王李恽(?-674年):生年不详,其母为王氏,先后被封为郯王、蒋王,任安州都督,赐实封八百户,高宗继位之后加实封满千户。上元元年(674年),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李恽谋反,唐高宗李治派人调查,李恽惶遽自杀,唐高宗得知真相后,斩张君彻。
八子越王李贞(627年-688年):李贞为李世民和燕德妃的儿子,先后被封为汉王、越王。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驾崩,太子李显继位,命李贞为太子太傅,但实权却掌握在皇太后武则天手中。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唐中宗,改立其弟豫王李旦为皇帝,李贞转任豫州刺史,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武则天手中,并开始屠杀李氏皇族。垂拱三年(688年),宗室李冲在接到黄国公李撰伪造的唐睿宗李旦诏书后,召集李唐宗室诸王起兵反武,但实际上只有李贞起兵。后因兵败,李贞幅度自尽,其子李规缢杀其母后亦自缢身亡,良乡县主、裴守德和李贞、李规、裴守德的妻子也全部自杀。
十子纪王李慎(628年-689年):李世民和韦贵妃之子,先后被封为申王、纪王。垂拱三年(687年)七月,李慎在收到李贞准备起兵的消息后,却认为时机不成熟,并没有答应参与。然而在李贞失败之后,李慎还是因此而被牵连下狱,虽然被免于一死,但却被武后改姓“虺”,并于永昌元年(689年)七月被流放至岭表(另说巴州),死于途中蒲州,其五个儿子也同时遇害,家属则被流放至岭南。
十四子曹王李明(?-682年):唐太宗的幼子,其母杨氏原为齐王李元吉之妃,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受封曹王。永隆元年(680年)十月,李明因为与废太子李贤通谋的罪名,被降为零陵郡王,并被流放到黔州。永淳元年(682年)七月,黔州都督谢祐希在武则天的授意下,,逼令李明自杀。唐高宗得知,对武后所为无所追究,只深为幼帝哀悼,并因此罢免黔州衙府的全部官员。而李明的两个儿子零陵郡王李俊和黎国公李杰,也全部在垂拱年间遇害。
而现代人却没有了?
大家好!中华民族每一个姓氏都源远流长,有着一番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超越时空,追根溯源,真诚与您一起寻“根”之旅。头条号“千凡文化”一直关注并推广姓氏文化和家训文化,敬请关注支持!谢谢
敬请关注支持头条号“千凡文化”!专注姓氏文化与家训文化的自媒体!家|姓名背后隐藏的秘密
千凡文化 2017-07-25 08:00你知道陈港生吗???
不知道!!!
你知道房仕龙吗???
不知道!!!
那你知道成龙吗???
知道!他是知名的国际影视巨星!
那你知道陈港生、房仕龙、成龙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雁过不留声,不知春夏与秋冬;人过不留名,不知张三和李四。虽然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是短短的一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美名能光耀春秋千古流芳。说起博大精深的中华姓氏文化,姓名文化也很不简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姓名文化,打开姓名背后隐藏的秘密。
姓名
姓名,由姓和名组成,也称名字。中华姓氏源于上古,姓和氏是两回事。姓是族号,表示的是血统。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随着历史的推移,人类生活状态的提高,人口越来越多了,一个姓底下人太多了,同一个姓的子孙繁衍,分出很多支系,这个支系慢慢迁到别的地方,迁走的这个就叫氏,所以先有姓后有氏。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氏都是亲戚,姓一个,氏很多,姓是用来别婚姻的。
姓氏是公共的,名却是个人的。《说文》记载:“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氏族社会时期,天黑后人与人不方便认识,就开始各以代号来称谓,这便是传说中“名”的由来。说起来“名”的产生是人的个体意识开始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当人们发现并意识到“名”的便利性,便逐渐开始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了。
字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今天说到“名字”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古人有“名”也必有“字” 。名,在夏朝之前已经有,而字始于商朝时期。“名”又叫“本名”,旧时婴儿出生后三个月内由父辈所取;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名与字是有关系、关联的,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相辅,有的则是意义上的相反。
古时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表示已经成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表示已经成人可离开母家而许嫁,成语"待字闺中"就是指已达出嫁年龄而未出嫁的女孩,举行笄礼后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簪子,出嫁时丈夫就要给她取一个"字"。有了"字",就表示已经嫁出去了。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谦称,称他人之字以表对人尊称。名,只有自己的父母或其他近亲长者可以叫,其他人则出于礼貌不得乱叫,只能呼字。2017年4月18 日发布的《家丨连皇帝都不可以的,你更是不能不懂》就曾经讲过,名,只有自己的父母或其他近亲长者可以叫,其他人则出于礼貌不得乱叫,只能呼字。就是天子皇帝都不可以直呼其名。如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是不可以轻易叫的,一般可称“孔明兄”孔明先生“卧龙先生”或"诸葛丞相"。
号
在古代多数人,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号”, 号是中华姓氏文化中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号与名、字无相关联系,但是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等的署名。广义的号有多种,有自号、别号、外号、绰号、浑号、谥号等之分。号一般是自取的,正因为“号”是自己取的,所以它不像名、字那样要受氏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当然有许多的“号”是也有别人赠予的,赠予的号是名、字、号以外的另一种补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人生经历的一种写照或折光。如唐朝著名诗人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别号又有李十二、李翰林 、李供奉、李拾遗、诗仙,由此可见李白的“号”很多,但是除了“青莲居士”是他自取的“号”,其他的都是别人赠予的。
谥号也是别人赠予的号。谥号始于西周,主要是古代时期对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毛泽东曾高度评价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之中的“文正公”就是谥号。对于“谥号”,王公大人们都是非常重视的,作为盖棺论定的美谥,有的人是想得而不可得,有的人不用争即可得到,谥号并设有相关谥法制度,谥法规定,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考功上行状,太常博士作谥议,有名实不符者,给事中得驳奏再议,最后由宰执同意,最终报呈皇帝批准,可见这是一件很正规又很麻烦的事情。
谱名
谱名也就是姓氏族谱中的名字。一个人没出生就被修族谱的人确定的,死后写在家谱中的这个名字,现在人也称为“泛名”或"泛字"。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明血统,防乱宗,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谱名必须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如香港一代歌神许冠杰,许氏四兄弟,即许冠文、许冠武、许冠英及许冠杰,合称许氏一门四杰,“冠”就是他们谱名的“辈字”。再如文章开头问起的房仕龙,就是成龙的谱名,成龙的大哥叫房仕德,二哥叫房仕胜,“仕”就是成龙谱名的“辈字”。
其他名
随着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姓名也又不断演义出了新的形式,现在的人除了姓名,还经常听到乳名、本名、学名、笔名、艺名等。
乳名,又称小名,是孩子出生后父母给起的昵称,与学名不同,并不正式。起源于秦汉时期,至今依然流行。小名深刻的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常讨个吉利口彩,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起名者的美好愿望。
本名、学名现在一般指在社会上使用的姓名,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笔名是作者隐去真实姓名而所署的别名,等同与以前的号。
艺名最早多源于俗号,因在观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但用这样的俗号作为艺名,进一步来扩大影响。艺名历史起源比较早,在上古社会, 民间就有把某个手工艺职业或某种特长冠在名前的习俗,历代手艺人的艺名也多取这种模式,只是后面作用不是名,而是姓氏,如"泥人张"、“"刻刀张"等。现在艺名很多时候就是泛指娱乐圈、艺术圈的名字了,也不再是来源于他们号中的俗号,相形之下,现在的艺名更多倾于文雅和易传播性。如梅兰芳、常香玉、成龙,张国荣等都是艺名。成龙本名陈港生,因历史原因改随母亲陈姓,后来认祖归宗,确定房仕龙这个谱名,成龙是他的艺名。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亲们您又是怎么看法呢,欢迎评论!更多精彩敬请期待并关注!本文由千凡文化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汉武帝灭刘氏家三族三万余人?
征和三年(前90年),内者令郭襄向汉武帝汇报了一条震撼的消息:丞相刘屈氂的妻子巫蛊诅咒皇帝,同时刘屈氂与贰师将军李广利祭祀祷告,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帝。
汉武帝闻讯大怒,责令有关部门核查。不久调查报告出炉:郭襄举报的内容属实,三人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
汉武帝怒发冲冠,下旨将刘屈氂腰斩于东市,将刘屈氂的妻子在华阳街市枭首示众,同时将李广利的妻子儿女全都收监:
“内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以丞相数有谴,使巫祠社,祝诅主上,有恶言,及与贰师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有司奏请案验,罪至大逆不道。有诏载屈厨车以徇,要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贰师将军妻子亦收。贰师闻之,降匈奴,宗族遂灭。”当时李广利正在与匈奴作战,得到消息后,走投无路的他只好投降了匈奴,于是汉武帝便下旨将李广利灭族。
题干中所谓“灭刘氏三族三万余人”,史书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也不可能有这么庞大的数量。
但刘屈氂的身份确实不一般,他是汉室宗亲,而且是汉武帝的亲侄子。就在前一年,他还为汉武帝平定叛乱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刘屈氂为何要“谋立昌邑王”呢?他的妻子又为何要诅咒汉武帝呢?这件事恐怕不像史书写的那么简单,其中的谜团让后人烧脑两千多年。
前奏:巫蛊之乱,刘屈氂立下大功刘屈氂是汉武帝的弟弟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时任涿郡太守。按照推恩令,本来刘屈氂是应该可以从中山国割一块地封侯的,但刘胜的儿子太多,传言有108个,经不起割,因此大多数儿子都没了爵位。
爵位没了也有好处,可以当官。这条路虽然比吃白饭的爵位艰辛一些,但机会也更多,刘屈氂就是因为一个机会,获得了远超袭爵的待遇。
这个机会就是丞相公孙贺因为卷入巫蛊案被杀,刘屈氂得到叔叔的垂青,接替了公孙贺,由此获封澎侯,食邑二千二百户。
这年秋天,江充主导的巫蛊案再起波澜,他在太子刘据的宫中挖出大量的桐木人,并声称要将此事上报给正在甘泉宫疗养的汉武帝。
刘据以江充栽赃为由,一怒之下杀了江充,并向天下人宣布:皇帝被奸臣困在甘泉宫生死不明,我要发兵去解救皇帝。
刘据在母亲卫子夫的帮助下,打开武器库,释放囚犯组成临时军队,并率军攻打了丞相府。刘屈氂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又不敢跟太子开战,他狼狈不堪地逃跑了,连丞相大印都丢了。
苏文等人报告汉武帝:太子造反了。汉武帝信了,他大骂刘屈氂无能,并传令刘屈氂关闭城门、捕杀反叛者。同时汉武帝起驾回京,亲自指挥平叛。
有了皇帝的指示,刘屈氂吃了定心丸,于是他以符节调动军队,与刘据在长乐宫西阙大战数日,双方伤亡惨重,死了几万人。随着刘屈氂的人数越来越多,刘据败了,带着两个儿子逃出长安。
史书认定这起案件是江充制造的冤案,太子是被迫自卫还击。至于刘屈氂,他就是奉命行事而已。
但汉武帝受到蒙蔽,认定太子谋反,因此杀了一大批帮助过太子的人,并下旨追捕太子父子。不久刘据在湖县被发现,为了免于受辱,他和两个儿子都自杀了。
这个案子就是震惊历史的“巫蛊之祸”,也是汉武帝晚年的人伦悲剧。
不过,事实并非像史书描述的那样清晰,人们对“巫蛊之祸”的定性,以及相关的细节讨论了二千多年,一直难有定论。比如,刘据真的是被冤枉了吗?
波澜再起:汉武帝的心病埋下新的隐患其实汉武帝也一直想弄清楚,刘据究竟在“巫蛊之祸”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巫蛊之祸爆发时,汉武帝已经66岁了,培养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就这么死了,而且以父子相残的方式,这个结果相信任何一位父亲都无法接受。
壶关三老、田千秋等人坚持认为太子没有谋反,仅仅是“犯错”,子弄父兵,这起冤案错就错在江充身上。
汉武帝猛然醒悟,对啊,太子一向仁孝,又是储君,没理由谋反呐。于是他又认定是江充捣鬼,一怒之下将江充灭族,将苏文活活烧死,又将那些迫害过太子的人处死,导致数万人丧生。
然而,随着案件的进一步调查,专案组又不断挖出新的桐木人,这些证据表明,巫蛊诅咒确实存在,而不是江充栽赃。
汉武帝陷入了挣扎之中,他一边不愿意相信太子做了大逆不道的事,却又怀疑太子真的做了。他一边羞愧于自己的失败,一边又愤怒于被人诅咒。
这个心病驱使他想知道真相,但又不敢知道真相。就这样,巫蛊案成了“长篇小说”,缓缓地向前推进。
惊雷炸响:郭襄告状引发汉武帝的猜忌直到此时,平定巫蛊之乱的刘屈氂依然置身事外,因为当初调查巫蛊案件的人不是他。叛乱发生后,他完全遵照汉武帝的指示办事,无论是非都与他无关。
但李广利不合时宜的出现,把刘屈氂拖进了旋涡。
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也是卫青、霍去病死后,大汉帝国征伐匈奴的接班人。
李夫人早逝,留下一子刘髆,封昌邑王。刘据死后,李广利的心眼活动开了:要是俺外甥能当太子,俺这个舅舅就是天下第一权臣。
但刘髆有个弱势,他只是汉武帝的第五子,前面四个哥哥,刘据和齐王刘闳都死了,还有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两个哥哥活着。
好在卫子夫死了,汉武帝已经没有嫡子,谁当太子存在运作的空间。于是李广利想到了刘屈氂:要是我俩联手,一个军界第一人,一个是文官第一人,影响力绝对杠杠的。
李广利为何想到刘屈氂?理由很简单,二人是亲家,李广利的女儿嫁给了刘屈氂的儿子。
果然,李广利一提出自己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刘屈氂的响应,二人还郑重地搞了祭祀祈祷的仪式。
大概那段时间汉武帝心情不好,人老了,脾气爆,看什么都不顺心,经常把刘屈氂提溜过去骂一顿,搞得刘屈氂心惊肉跳,膝盖都跪磨损了。
刘屈氂的老婆很生气,凭什么这么折磨我老公?我也折腾折腾你,让你早点驾崩,免得哪天遭你毒手。于是这个女人请来巫师,用极其恶毒的语言诅咒汉武帝。
他们哪里知道,汉武帝眼目通天,内者令郭襄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探知了,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不过这事并不简单,汉武帝为何不等李广利回朝,让他们对质就轻易地下了结论?当事人都不在场就定案,这不符合逻辑。
同时,就算二人想拥立刘髆也不足以定死罪吧?太子空缺,大臣们都会有自己的倾向性,奇怪吗?只要没有违法行为被抓住把柄,这事就没法追究。汉武帝为何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处死了刘屈氂?
真相:刘屈氂之死可能是冤屈明朝思想家黄道周认为,刘屈氂之死是冤案,我大体上认可这个结论。
刘屈氂并没有操控储君的能力,也没有任何拥立刘髆的举动。汉武帝大权独揽,丞相只是个花架子,根本没任何实权,哪里敢置喙储君的事?
其实我们只要再回到汉武帝的心病,就不难发现汉武帝一直对巫蛊事件耿耿于怀。几乎所有的人都忘了一个事实,但汉武帝却一直没忘记,那就是巫蛊之祸中李广利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巫蛊之祸爆发时,李广利就在长安,作为帝国最高军事长官,他哪儿去了?为何自始至终不见他的影子?太反常了嘛。
因此郭襄的举报绝不是偶然,他很可能就是奉了汉武帝的命令,一直在暗中调查刘屈氂和李广利。
当汉武帝发现刘屈氂和李广利确实谈论了未来储君的话题后,他高度怀疑,李广利和刘屈氂二人勾结,导演了这场巫蛊之祸,目的就是为了除掉刘据,为刘髆上位创造条件。
这个猜疑如同炸弹一样炸蒙了汉武帝,彼时大汉帝国不太平,农民起义不断,针对汉武帝的刺杀、巫蛊诅咒不断,甚至连血肉之亲都参与其中了,这能不让他警惕吗?
有了这个先入为主的猜忌,刘屈氂和李广利都上了“恶人榜”,汉武帝固执地认为,二人是导致太子冤死,他晚年丧子的罪魁祸首。
用刘屈氂的人头告诉世人,刘屈氂才是幕后真正的黑手,江充只是他的狗腿子,巫蛊之祸是冤案的解释也更符合逻辑。
因此,处死刘屈氂,表面上是因为他与李广利图谋拥立刘髆,其实是巫蛊之祸案件的延伸。也因此汉武帝不需要考察刘屈氂是否做了拥立刘髆的行为,只要认定他参与了巫蛊之祸就可以了。
这么做,除了能安慰汉武帝受伤的心灵,还能取得天下人的同情,同时也有利于扭转人心惶惶的局面。一举三得,刘屈氂的头颅价值太高了。
至于汉武帝猜疑是否正确,我们已经没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因为巫蛊之祸恐怕是历史上最烧脑的疑案之一了,我们只能在有限的史料里自圆其说。
隋唐英雄3李镇宗和杨妃第几集在一起的?
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这位杨妃虽然是隋唐之类的电视剧的常客,但史书中对她的记载实际上只有7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绩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而无更具体的封号,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分别被赏给杨素、贺若弼等人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妃之子李�v谋反被诛,阴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是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杨妃生前并无妃位,不过是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帧�―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8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v受封,所以第六子李�肿钤缫彩俏涞掳四曛�后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都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郑�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v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两度帖》原文: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译文: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第二子李宽,早夭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第六子李�郑�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直到贞观十七年年底诸位皇子回京过年时,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r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而同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汉高祖刘邦临终前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他曾经欲立未果的赵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前朝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最年长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几个弟弟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唐中宗时,身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实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孙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物情”。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绝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武三思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王世充杀害杨侗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武则天杀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究竟能有几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何况当时的唐人并不觉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值某な罚�而李�植皇潜鹑耍�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忠惨虼吮环衔�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如果唐太宗经常说李恪类己却又不给他任何保护措施,那么此举根本不是在爱李恪而是在害李恪。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更不用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就将益州由大都督降级为了都督。所以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职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时,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滞�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也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对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些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至于杨妃的次子李�郑�虽然贞观10年就之藩了,但是直到贞观13年,李�植诺玫搅饲淄跤τ械�800户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衷诜獾厣下怕藕�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终庋�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忠话氲姆獾厥骋睾褪裢醺�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至饺耸谴淌罚槐鸬幕首佣际鞘捣�800户,唯独李恪与李�忠桓霰幌骰�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所以杨妃又何来的底气与资本胆敢与别的男人私通呢?
曹操到的下半句是什么?
语言是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一句成语、谚语的诞生,必然有当时的情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完全有可能用作不同的意思。就拿这个“说曹操,曹操到”来说,虽然存在有下半句的说法,但这下半句与谚语本身根本没有太大关系。
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和其他民间谚语一样,“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究竟诞生于什么时候已经不可考了。即使我们今天说的这个“下半句”也只是某个特定环境下的用法,未必是它的本意。这就要说到这下半句话的出处——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创作于元末民初的一部古典小说。由于影响巨大,此后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删改评点,形成了各种版本,其中最有名,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当属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毛宗岗为主)的“毛批三国”。
毛氏父子以获得了古本《三国演义》为名,仿照金圣叹批水浒的模式,按照自己的思想,对三国演义逐章进行一定的删改和点评,扩大了原著“尊刘贬曹”的思想,让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等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重点来了!在毛批三国第十二回,真正出现了说曹操曹操到的描述。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曹操兴兵东征攻打徐州陶谦,却被吕布偷袭了大本营兖州,除三城外全部失守。曹操无奈,急忙回军救援,双方在吕布驻扎的濮阳交战。
吕布用陈宫之计,诱骗曹操入城,将其与属下将领冲散。曹操出不得城,正撞见吕布杀来,急忙掩面快马加鞭从吕布身边走过。谁知吕布赶上,用方天画戟往曹操头盔上拍了一下,问:“曹操何在?”曹操赶忙说:“前面骑黄马者是他”。
于是,吕布弃了真曹操,纵马往前去追了。曹操见吕布离开,调转马头逃走,终于遇到了失散的典韦和夏侯渊,历尽千辛万苦,逃出生天。
小说的情节其实也就一般般,甚至有些荒诞俗套。因为后来曹操在潼关大战被马超追赶,割须弃袍,也是雷同的写法,不禁让小说的观感打了些折扣。
这些我们暂且不提,重点是在说到吕布错过真曹操的时候,毛宗岗留下评语:“见了曹操,反问曹操;拾却曹操,别赶曹操。谚云“方说曹操,曹操就到”,当面错过,岂不好笑。”
这就有了我们所说的“说曹操,曹操到”的下半句:“当面错过,岂不好笑”。但是,我们今天是这么用的吗?如果“说曹操,曹操到”后面加上“当面错过,岂不好笑”,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要抓住机会,不能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可现在的用法就不见得是如此。
我们现在用“说曹操,曹操到”,不过是表达某件事发生的真巧,有一种吃惊的感觉。至于这件事是不是需要抓住的机会,则完全不涉及。
比如同事之间谈论一项困难的工作,只有张三能完成,此时张三突然出现,说曹操,曹操到。这种情境的确可以讲“当面错过,岂不好笑”,因为我们需要张三帮忙。
但是反过来,如果两个人谈到正被李四催债,此时李四突然出现,也是说曹操,曹操到,那两人逃还来不及呢!这时候,我们宁可“当面错过”,一点都不好笑!
我们今天可以找到的毛批三国,在写到这句话时,都不会将“当面错过,岂不好笑”包裹在引号里面。也就是说,这句话与谚云:“方说曹操,曹操就到”是分开的,只是毛宗岗写到此处引用了一下早已存在的谚语,并加上了与小说情节相关的另一句话罢了。
故而,我们可以说“说曹操,曹操到”,根本没有下半句!至于这句谚语真正的出处,如果上网搜索,多半会说是出自汉献帝。
当时,董卓被吕布刺杀,天下大乱,汉献帝先后落入李傕、郭汜、杨奉等军阀手中,成为他们的傀儡。随着这些人先后战败,汉献帝的处境也越发艰难。于是,汉献帝想到投奔正在山东的曹操,结果曹操真的出现迎奉天子。于是就有了“说曹操,曹操到”,表达一种惊喜之情。
汉献帝的版本讲得煞有介事,但却没有任何文献可以佐证。无论是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提到这个情节时全都没有“说曹操,曹操到”的表述。
因而,我们也可以猜测,这个谚语的出处可能是刘备在当阳被曹操追杀的时候谈到曹操,曹军就突然从天而降;或者董承在密谋衣带诏时,曹操突然造访。这就完全成了一种惊吓而非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