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7日之都安线,你是否和我一样没有过节的感觉呢

新辉网

永远的7日之都安线,你是否和我一样没有过节的感觉呢?

先贴上拙作一首,再谈一下看法:

《年味》

永远的7日之都安线,你是否和我一样没有过节的感觉呢

年年岁岁竹声似,

岁岁年年感不同。

老暮常愁年味少,

昔年总比次年浓。

我想,很多人都有跟楼主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感觉了。

“年味”来自于哪里呢?年味来自于庄严的仪式感。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就开始忙年,打扫卫生、赶年集、买新衣、置办年货、写春联、杀猪、炸酥鱼等等。过年那几天更是热闹,鞭炮自不必提,过了小年就开始响个不停;除夕吃年夜饭、包饺子、祭祖上坟、熬夜;大年初一磕头拜年、串门;大年初二送老奶奶。

之所以“年味”越来越淡了,原因就在于“仪式感”越来越简化了。比如:超市里什么都买得到,年集不必再去赶了,二师兄也不用杀了;春联也买得到,不用自己写了(也没几个人会写了);酥鱼吃了不健康,不必炸了;鞭炮危险,不让放了;平时吃香喝辣,年夜饭也没什么吸引力了;灵龛牌位制作复杂,没有人愿意设了;磕头丢份,没人愿意磕了……

“仪式感”的简化,究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日常的活动已足够丰富多彩,人们更热衷于时兴的娱乐活动如玩手机、打游戏等,传统的娱乐活动已不再有吸引力,春节给人的新鲜感不像以前那么强了。春节的意义越来越简化为“团圆的象征”。

“年味”的丧失,虽然令人遗憾,却也不必耿耿于怀。任何事物自有其发展规律。顺其自然吧!

老年人天天上头条有什么价值呢?

谢邀请:回答一下,老年人是一支顽强的后备军,有了这支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坚强动力,在头条这个文化智慧阵地中,热闹非凡因为老年人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后备力量,多年以来在党的关怀和教育下,有着无坚不摧的意志和力量。

大多数老年群体都有其正义之道和正能量的气度,有了他们的在头条的活跃度,就有了年轻

人在工作上使不完的干劲,老年人们曾经也是走过江湖,闯过四海有其无数丰富的工作经验,不断地引领着年轻人们向上看齐走向进步。

老一辈子群体也是年青一代的后盾,起着互帮、互助、互学的精神氛围,在头条文化领域里有了各行各业的老读者和老学者们的阅读共聚,汇聚了头条文化者们积极向上的自信和自学的态度,充分显示出了头条文化阵地中的学习气氛的热烈和高潮。

更加展现了新时代的中老年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十足的学习劲头,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豪情气爽的活出了中老年人的真正价值,老有所学,老有所得。

他们热爱学习,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老有所为,看新闻,听广播,关心国际实事。在头条这个文化及其深广的大平台中,诸多的老年朋友们和学习爱好者们,都是头条大平台中的受益者,学习了高深,长了见识,一往无前的向前进取,他们永远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上!

正史记载里的玄武门之变是怎样的?

01

一般史学界认为,自玄武门事件之,李世民鱼跃龙门,成为大唐帝国实际上的掌舵人了。

但他这个舵手自己心里清楚,情况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样,一切都可以高枕无忧了。

因为实际掌权和名正言顺安坐龙椅,这中间的差别是很大的,也充满了变数。至少目前他拥有的权力是不稳固的。

那么,他真正做到名正言顺的诏令天下,堂而皇之的在太极殿办公,是什么时候呢?

在揭晓这个答案之前,我们有必要我们先将玄武门事件来一个简单地回顾。

02

公元626年六月,突厥入侵,唐高祖派李元吉率领秦王府的将领出征。这样一来,李世民手头无兵,自己变成了光杆司令。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密谋,李建成的打算是,邀请秦王在昆明池为李元吉饯行,让勇士刺杀秦王,然后再上奏父皇,说秦王暴病身亡。

收拾完李世民,他的那些手下大将一个也不能留,像尉迟敬德这类人等都给悉数活埋掉,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么隐秘的计划,被太子李建成的率更丞王晊获悉了,其实这个王晊,早就被秦王所买通,并安插在太子府的暗线,所以,他得到消息后,半夜来到秦王府,告知了这个秘密。

李世民马上召集众将士,连夜商讨对策,最后决定来个先下手为强,对太子李建成他们进行绝地反击。

03

公元626年7月2日一大早,按照日前的筹划,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这边假扮入朝,那边早已将兵力暗中埋伏在玄武门。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一起入朝,向着玄武门走来。当走到临湖殿的时候,察觉到情况不对,立即勒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

既然来了还想走,没那么容易吧!

预先埋伏的将士们一拥而上,很快就解决了他们两个。

此时,唐高祖李渊正和亲随们在海池划船。尉迟敬德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李渊面前。李渊震惊的问道:“今天作乱的人是谁呀?你到这里来做什么?”

尉迟敬德回答说:“由于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担心惊动陛下,便派我担任警卫。”

李渊对裴寂等人说:“不料今天竟然会出现这种事情,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

众大臣说道:“李建成与李元吉原来就没有参与举义反隋的谋议,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勋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邪恶的陰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的功绩布满天下,我国疆域以内的人们都诚心归向于他。如果陛下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政务托付给他,就不会再发生事端了。”

李渊听了,回答说:“好!这也正是我平素的心愿啊。”

于是便传召李世民前来,抚慰他说:“近些日子以来,我几乎出现了曾母误听曾参杀人而丢开织具逃走的疑惑。”

李世民跪了下来,伏在高祖的胸前,长时间地放声痛哭。

至此,这件事情暂告一段落,史称“玄武门之变”。

三天后(公元626年7月5日),李渊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这就是说,此时的李世民,就以皇太子的身份,全面接掌了帝国的权力。

公元626年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04

按一般人的理解,一旦登基称帝,就算万事大吉了。真的万事大吉了吗?其实还有许多收尾工作没有完成。

首先,皇帝登基,是要改年号的。但是按惯例,一般是来年的年头才进行改元,这个工作没有完成吧?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那就是皇帝办公的地方。李世民虽然称帝,却并没有在皇帝真正应该待的地方坐殿!

唐朝建立以后,皇上正式办公处理国事的地方为太极宫(唐初称大兴宫)的太极殿。而皇帝和皇子们住在什么地方呢?李渊,是住在太极宫里的甘露殿内;太子李建成,住在象征储君地位的东宫。

秦王李世民呢?住在承乾殿;齐王李元吉则住的是武德殿。但李世民在承乾殿没住多久,却被迫搬迁,在皇宫之外另建了一个宏义宫居住。他为何要搬出皇宫区,到那么偏远的地方去居住?

公元622年,李世民带兵出征,顺利消灭了窦建德、收服王世充后,班师回朝。由于建立了这不世之功,李渊担心,若不加制衡,恐怕天下将只知秦王,而不认太子,那样太子将来的日子就艰难了。

另外,历来功高震主,对自己的皇权也会构成威胁。于是,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把他驱赶出权力中枢,到宫外去候着了。

“武德五年七月……高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功,特降殊礼,別建此宮(宏义宫)以居之。”(《唐会要·宏义宫》宋·王溥)

玄武门事件后,李世民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太子,就名正言顺的搬到东宫居住。后来李渊逊位,李世民登基称帝。但他登基的地方不是在皇帝正规办公的太极殿,而是在东宫的显德殿!

为何?因为李渊虽然逊位当了太上皇,但还住在太极宫中,在太极宫中住,自然把持着太极殿。李世民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委屈了,在本应太子办公的显德殿来处理国家事务。

李世民的心里,却总有一种如芒在背的感觉。为何?你想,龙庭正椅上坐的是太上皇,自己在东宫办公,总是感觉有双眼睛在那里俯视着自己,使得浑身不自在。

如果是手下文臣武将来上朝倒还罢了,偶尔碰到周边各国的使者来朝,就有些尴尬了。

这些外域使者,习惯了到太极殿去拜见皇帝,现在被太监引到显德殿朝觐,总有一种“晏子使楚”,被轻视的感觉。所以下来后把自己的不满向太监们发泄。

可是能怎么办呢?总不能派人去给太上皇老爹下最后通牒——别占着茅坑不拉屎了,赶快给本皇腾地方。要是这样,就会让天下人贻笑大方了。

李世民想到这里,心里直后悔,当初顺便也让老爷子来个“暴病身亡”,岂不就省了今天的犯难?

怨气归怨气,还得动脑筋想办法才是正道。脑子一转,来了主意。

05

他首先给当年李渊钦定的杜伏威案平反。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当年就为杜伏威平反昭雪, 之所以如此急切地替杜伏威平反,就是要把自己的“怀柔”政策执行到底,改变过去威服的方式来统治天下的传统思路,他要用征服人心的方式来统治天下。要让归顺者都能抛弃后顾之忧,得到良好的待遇。后来他的这一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在这个里头,其实还有一个目的,意思是说太上皇当年的决定是错误的,如今的他再也不是“一句顶一万句”的那个时候了,这是精心设计的一石二鸟计策。

一方面是抹黑压低了李渊;另一个作用的目的,就是告诉老爷子,儿子现在说了算,我是正主,老爹是否明白事?赶快让我一步到位有多好啊!

谁知道这一招下去,并没有“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是“泥牛入海无消息”。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此时的李渊,他心里想,反正是江山是交给你二小子了,所以他并不太关心时事了(也不敢太关心),所以反应有些迟钝。他这么想,当年自己冤杀杜伏威,是为了大局着想,杀他是为了以绝后患。你现在给他平反,那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李世民本来想,给李渊来个“灵魂深处闹革命”,谁知道这次并没有触及太上皇的灵魂,只能再想办法。死的不行,那就拿活的下手吧。

06

目标马上就确定了,他就是唐朝的开国元老裴寂。

此人可真是李渊的铁杆了。当年晋阳起兵,首功就是李世民、刘文静、裴寂三人,他们合谋逼迫的唐国公李渊举兵。唐高祖和裴寂个人私交特别好。唐朝建立后裴寂当了丞相。

但有一日被人弹劾,弄得裴寂很难受。一天和唐高祖在含章殿喝酒,俩人喝的很欢快。恰在此时,裴寂叩头说:“当初陛下起兵太原,约好天下平定之后,允许老臣辞职归田,现今四海太平,望赐骸骨回乡。”

李渊一听此话,很悲伤,流着眼泪说:“不能这样,应当相与偕老才好。你为宗臣,我为太上皇,逍遥快活于晚年,不是很好吗?”

苦苦挽留后又不放心,怕他偷偷溜了,又特意派遣尚书员外郎每天一人在裴寂家轮流值班,把人给看住了。可见二人关系多好了。

公元629年,裴寂因一件小事受到牵连。唐太宗免去裴寂的官职,削去他一半的食邑,让他返回故里。

李渊听到信,想替自己这位老友求求情。但他实在难以张这个口。天下哪有老子给儿子下跪的呢?

李渊心想,我现在是太上皇,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样解释:“太上的意思就是无上至尊。至古以来皇的功德大于帝王,帝王皆尊称为父皇,所以叫太上皇”。

但自己从来没有体会出一丝的荣誉感,相反,心里感到十分的沉重和压抑,也陷入了沉思。

老二儿子当权后,为了树立形象,在天下人面前一贯表现得宽容大度,他即位之初,曾以既往不咎的和解姿态赦免了数以千计的前太子党和所有政敌,从而赢得了天下人心。但现在为一点小事,就把我的老友给开了,这不明显的是针对我吗?

按理说自己现在彻底不管事了,对他也构不成什么威胁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边低头思索边在太极殿中踱着方步,一抬头,突然脑洞大开。原来事情的症结还是在我这里呀!这个老小子,是在给老爹我上眼药呀!

这下恭喜太上皇,你猜对了!

07

既然猜中了,那还等什么?今天整的是裴寂,自己如果还不识相,明天还不知要出什么幺蛾子呢。罢罢罢,还是自己识相点,主动滚蛋,免得到时候大家难堪。于是主动提出愿意从太极宫迁往宏义宫。

李世民心里头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可以名正言顺的入主太极宫,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安坐龙椅了。

“高祖以宏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至贞观三年四月。乃徙居之。改为太安宫”。(《新唐书·高祖本纪》)

李渊搬到宏义宫后,把宫殿改名为大安宫。大安,大安。意思就是说在那里消停的安度晚年吧。至于太上皇是什么样的心情,那已不是当今皇上关注的重点了。

他的志向远大着呢。他要带领大唐的子民们去开创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他要成为真正的千古一帝!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七八十年代没有空调?

七八十年代,别说空调、电风扇,我们这里村庄上连电都还没有通呢,更没有什么电器了。直到1989年底才通上电,个别户夏季才买了电风扇,空调更是奢侈品,电费都要一块多钱1度,哪有那么多闲钱买这些东西呀!

80年代以前,每到炎热的夏天,我们农村人有自己的过法,这时农村已经分田到户了,不管天气热与不热,庄稼还是要种的,农村把庄稼种好以后,基本上没有多少事了,那时候外出打工的也不多,农村人基本上都是在家闲着。我们村子附近刚好有一条小河,天热了,白天男人们基本上都是在河里面捉鱼摸虾,小孩子在水里游泳、嬉戏,玩的不亦乐乎!妇女们便拿出针线活或者衣服在大树底下边唠嗑边做女红,反正哪里凉快去哪里,做我们喜欢做的事,那时候人与人的关系非常融洽,不像现在尔虞我诈。

每天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拿条大芦蓆或者木板床,到河堤上乘凉,溜河风吹来非常凉爽。小孩子们躺在床上,大人用蒲扇给他们扇风赶蚊子,那时候蚊子也不多,不像现在到处是花蚊子,那时候没有花蚊子。到了夜里十点多以后天气渐渐凉了,人们就陆续回去到屋里睡去了,如果天热,很多人还是会在堤坝上睡一整夜的。

每当到夏天,人们的零食冷饮没有现在丰富,冰棍,都是卖冰棒的用木箱子盛着,用棉花包起来,2分至1角之间便宜货,骑着自行车下乡售卖的,冰镇汽水或者冰镇啤酒,只有到镇上才能买得到。在家里想喝到冷一点的啤酒,只好用地下井水去冰一冰,这也是最好的享受了。忘不了过去的时光,我们更要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呀!

您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一、看电影

那个年代,一个公社有一个电影院,座位是用砖砌的长条凳,上面固定了一排排的竹条,只有第几排没有第几座的,看的时候,经常过道里、墙角边都挤满了人。

看这样的电影,通常是要买票的,我们小学生也没有钱,经常是眼巴巴的时候多,难得有时熬啊熬,熬到看门的走了神,我们几个小朋友也呲溜进去看过几回的,虽然只是看个部分。

当然,那种盛夏里傍晚时分、学校空地上的露天电影是不要买票的。虽然通常过去要走上个二、三里路,有时还要带个小板凳,我们都是不但毫无怨言,而且准定提前到达的。

到达了以后呢,还要想方设法去坐在放映员的附近,毕竟,看放映员如何地放电影,当年于我们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啊!

说起来,那时放映员的社会地位真是高啊,不说一言九鼎,起码也是人人仰视啊,那时农村人丁兴旺,放映员如果是小伙子,真是一场电影下来,收不尽的秋波啊!

放映途中,我们小伙伴有时还会时不时去幕布后面转一转、看一看,实在以那时的见识,电影的播放原理对我们来说还是高深莫测啊!

二、自行车

记得小学四年级,本人拥有了一辆全新的也是组装的自行车,当时那个幸福感实在不是一般的强啊,毕竟,那时自己有自行车的小朋友不多,有新自行车的就更少了。

为什么说组装的呢?实在原装的自行车太贵了,我妈就托我二舅想法买了零件拼装的,当年他正好有这个便利。具体花了多少钱我也不清楚,反正咱就是有车一族了。

印象深刻的是,当年的班主任,现在看来也是一个小姑娘,要去男方家做客,也是借了我的自行车去的,因为她的自行车是一辆28寸的旧车,她人又矮小,骑我那辆车更合适些,她问我借车,貌似自己还感觉有些自豪的。

这辆车,一直骑到本人初中毕业,现在偶尔还会想起它。

三、去外公外婆家

八十年代,正是我上小学初中的年代,我的表哥表姐妹们比较多,年龄也大不了我几岁,有的还比我小。

只要一去外公外婆家,几个表哥就会带着我四处去玩,特别寒暑假,经常一呆就是十多天,还一点不想回家。

玩什么呢?穷玩。那时身上也难得有个几毛钱,附近除了一个小卖部,方圆几里也没有任何商店的,可大家就是玩的开心,哪怕没事一起去农田里逛逛看看也觉得很舒服。

那时的农村,人与人之间很亲切,没有围墙也没有栏杆,家家户户几乎都不锁门的,也几乎家家户户家里都有小孩,我们一群小孩子,经常这家去了去那家,有时,一个晚上的吃饭时间,还要去一两家邻居家里玩玩,人家呢,也欢迎我们过去,那时,虽然房屋都很矮小,可是,里面的空气是真的温馨暖和啊!

一晃,外公外婆已经作古很多年了。表哥表姐表妹们也都早已各各成家立业,有时偶尔去舅舅家里见了面,却已不复再有当年的那种氛围了。

曾经以为青春的岁月很长,转眼,自己已然白发丛生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