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半人马(为什么说耶律大石是中华文明的英雄)

新辉网

吉尔吉斯半人马,为什么说耶律大石是中华文明的英雄?

为什么说耶律大石是中华文明的英雄?

耶律大石去世数十年后,西域、南宋和金朝仍然以大石指称西辽,可见,耶律大石已成为西辽的象征。能在中亚创建另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新王朝,而且,是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率众西征所得,显示耶律大石军事及其治国能力非同寻常。他制定了西辽基本制度和政策,推动了中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这一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治国之理来自于他善于总结辽朝兴衰教训和吸收当地民族的统治经验。甚至于在西辽被蒙古消灭以后,“颇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成吉思汗的谋臣耶律楚材仍然如此赞大石。

吉尔吉斯半人马(为什么说耶律大石是中华文明的英雄)

耶律大石,没有让契丹民族失望,他在遥远的中亚建立了西辽,被后人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中华历史英雄人物,他是真英雄,应该是中华文明的英雄!

耶律大石,通晓辽、汉文字,擅长骑射,为西辽的创立者。出生地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契丹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曾在无奈之下,他放弃了自己的糊涂君主辽天祚帝。

一、早年经历

耶律大石中过进士,入过翰林院,任过翰林承旨。后来,他又历任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

二、保卫南京

金兵攻克中京,天祚帝西逃入云中,这事发生于1122年。时留守南京大石等遭到金、宋夹攻。大石拥立耶律淳即位,以便安定人心,坚持抵抗。而后大石被任命为军事统帅,负责守卫。北宋出兵二十万攻打南京。大石率军迎战,败宋军于白沟河。不久耶律淳病死,其妻萧德妃摄政,宋兵复来攻,在巷战中辽军再次取胜。

次年金兵南下,大石率军在居庸关抵抗失败被俘,但是他设法逃脱,并与萧德妃一起投奔天祚帝。然而,大石擅自另立皇帝的行为并不能被天祚帝原谅,而且大石“养兵待时”的意见也不能被天祚帝接受,这使得大石深自疑虑,陷入两难境地。

大石杀死了监军,率领亲兵200人逃离。这事发生在1124年夏,当时,天祚帝正准备出兵与金决战。

三、大石西征

大石一路向北逃,过黑水,见到白达达详稳床古儿,获其进献马匹四百只、驼二十只、羊若干。大石会集威武、崇德等十八部王之众并晓谕,于是得到精兵一万余人,设置官吏,编列排甲,准备仪仗器具。这事发生在大石向西行至可敦城,并驻军于北庭都护府的地方。

1123年二月初十,整顿队伍向西进发,并提前写信给回鹘王毕勒哥。毕勒哥接到书信,很快到客舍迎接,进献马、骆驼、羊若干,并愿以子孙为人质做附庸,送至境外。

大石西征途中,兵力日益强大,士气日益高涨。行军万里,所经过之处,为敌的击败之,降附的安抚之,获得骆驼、马匹、牛、羊、财物等,不可胜数。

西域各国合力举兵十万,号忽儿珊,前来寻思干拒战,两军相距大约两里。大石晓谕将士,于是,三军一齐攻击,忽儿珊大败。当大石驻军于寻思时,回回国王前来降附。

1124年二月五日,大石即位,年三十八岁,号称葛儿罕。这事发生于西行途中,在起儿漫,文武百官册立大石为皇帝。

四、称霸中亚

1134年,康里和葛逻禄内乱被大石很快平定。然后,大石把东喀喇汗国降为附庸,割取其北疆一带为西辽直辖领地。当年,大石定都于八剌沙,改年号康国元年。

安定后方之后,大石决定东征金朝,希望复国。大石率军七万于1134年夏,远征万里,路途难以补给,死伤惨重,被迫撤回。金国乘机出兵追击,但也因劳师远征,在沙漠中被大石击败。从此之后,西辽和金国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大石也彻底将扩张重心转向西方伊斯兰世界。

西喀喇汗国遂向其宗主国塞尔柱突厥帝国求援。这事发生在1137年,大石率军侵入西黑汗国,在忽毡击溃了敌军主力。

塞尔柱突厥苏丹桑伽于1141年7月,号召伊斯兰国对西辽发动圣战,集合了呼罗珊、加兹尼等国的士兵约十余万,与大石在撒马儿罕附近的卡特万决战。决战结果,穆斯林联军惨败,桑迦仅以身免。大石率军一直追击到克尔曼。此后,原属国西喀喇汗国和花剌子模均归属西辽,而塞尔柱突厥的势力退出中亚。从此,东至高昌,西抵里海,都是西辽的控制区域,西辽成为了中亚的霸主。

1143年,耶律大石病逝,享年五十七岁,庙号“德宗”。

五、为政举措

1、民族宗教

在统治区域内,大石没有强行推进任何信仰,并且对不同的宗教一视同仁。关于耶律大石的宗教信仰,也流传着不同的说法,也许是因为他表现出了极度的宽容性缘故吧。

对于其属国和附庸部落,大石要求他们按时缴纳贡金,并派遣一名“沙黑纳”(监国)监管,他们的头人要挂银牌表示臣服。其余方面一切依照原有模式治理。同时,他也采取了辽朝南北面官制,对南面农耕居民和北部游牧居民按其习俗分别治理。每户交一第纳尔税收。

由于他的这些宽容措施,西辽尽得民心,很快发展成为中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强国。

2、军事

大石军事才能历来为人称道,他坚持“养兵待时”,虽然屡遭失败,但均能善于把握时机,随败随起。先率一城哀兵破十万宋军于燕京,后领数百铁骑开万里国土于中亚,将耶律氏的国祚又绵延了近百年。

总之,不管怎样,大石在辽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列入中华民族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列。以前的史书对他强调得实在太少了,以至于现代人对他几无了解。

汉唐都对外打过哪些战争?

大家好,我是生活之路一帆风顺,很高兴回答问题,汉唐都对外打过哪些战争,结局如何?后果如何?汉唐时期都是有雄才大略的君王抵御外敌、开疆扩土,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都是哪些战争。汉朝对外的战争:

第一,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0年,御驾亲征在铜鞮(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击败了韩王信的军队,并连战连捷,势如破竹。韩王信向匈奴冒顿单于请援,匈奴冒顿单于用计引诱刘邦登上白登山,刘邦被匈奴骑兵包围了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陈平提议从冒顿单于的夫人——阏氏身上突破口。通过贿赂阏氏刘邦等人才得以生还。

“白登之围”后汉朝都不敢跟匈奴动武,屈服地向匈奴和亲,汉朝公主嫁给匈奴单于。

第二,汉武帝时期国家富裕,公元前133汉武帝决定对匈奴用兵,在马邑策划一场诱敌歼灭战“马邑之战”,军臣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率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后因消息泄露未能完成伏击。自此,西汉开始与匈奴大规模交战。

第三,公元前129年,刘彻面对侵犯汉朝上谷地区的匈奴大军,派出四路大军赶赴上谷抵抗。只有卫青一路获得战争的胜利,队伍直接打到了匈奴人用来祭拜上天的圣地,并且抓获了七百多匈奴士兵。公元前128年,卫青再次领命出击匈奴,获得结果是歼灭和俘虏敌人千人。

公元前127年匈奴大军再次举兵来犯,他们的目标是上谷和渔阳等地。紧急之下汉武帝派出了大将李息和卫青分别率领一路人马从两地还击匈奴。卫青一路以着迂回的策略,绕到了匈奴大军的后方,切断了这股敌人与自己后方援军的联系,将他们包围起来。而后又派出另一路人马,快马加鞭赶到了陇西一地,包围了另一股援军。这一役,取得了西汉建国以来反击匈奴的最大胜利。

公元前126年,另一股子匈奴大军再次跑到汉朝的边境,大肆烧杀抢夺。卫青夜晚偷袭了正在喝酒的匈奴军队,直接俘虏了一万多的匈奴人,同时收缴了千百万头的牲畜。

第四,公元前119年,刘彻向匈奴发动了在位期间最大一次出击匈奴的战役。这一役,刘彻派出卫青、霍去病以及所有的有功将领,集结了五十万之多的步兵,为了给这一次大规模战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大军的身后更是跟着了无数的运输队伍。正是这一次的战斗,让匈奴人数十年不敢在此南下。

第五, 汉元帝时陈汤任西域副校尉,曾经假托圣旨,胁迫西域都护甘延寿出兵,攻杀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陈汤也说了句名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厉害。

唐朝对外战争:

第一从唐建国至唐太宗即位之初的八年间(武德二年至九年,即619年至626年),突厥曾连续八次入侵中原大地。

626年,第八次突厥大举南侵,并直接兵临长安城下你。按照突厥习俗斩杀白马一匹,与颉利可汗在渭水的灞桥之上发誓结盟。突厥兵掳掠大量的男女财物才退去。

第二,唐贞观四年正月,兵部尚书、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率三千精兵,以大雪严寒为掩护,千里奔袭定襄城。突厥人在唐军的持续打击下一败再败,最终颉利克汗被俘,东突厥灭亡。

第三,贞观十九年二月,李世民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御驾亲征,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句丽。但是东渡辽水,遭到了高句丽的顽强抵抗。比时正好是东北最冷的时候,加上后方粮草供给不上,李世民只好班师回朝。很多士兵被冻死。付出惨痛的代价。

第四,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所在地应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相邻边境、塔拉兹地区。天宝十年(751年7月——8月),葛逻禄突然叛变,导致唐军失利。

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一直受外来势力的侵略,而奋起反击,不仅古代被欺负,近代也是被外国人侵略,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面对敌人的侵略,奋起反击,而不受外国的欺负,奴役。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用血汗为我们创造了这平安的世界,我们都要呵护它,我们也捍卫国家的和平。

乌龟服半人马声望崇拜攻略?

乌龟服半人马是一款角色扮演游戏,下面是一些建议来提高你的声望和受欢迎程度:1. 完成主线任务:完成游戏中的主线任务可以获得声望点数,所以尽量按照游戏指引并完成这些任务。2. 保持积极形象:与其他玩家互动时要保持友善和积极的态度,尽量避免挑衅或与其他玩家发生冲突。3. 加入公会:加入一个活跃的公会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并且通过完成公会任务可以获得额外的声望点数。4. 参与游戏活动:参与游戏中的各种活动,比如副本、竞技场和公会战可以获得额外的声望点数,并且展示你的游戏技能可以引起其他玩家的注意和崇拜。5. 礼物交换:与其他玩家进行礼物交换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并且在游戏中赠送贵重礼物可以提高你在其他玩家眼中的声望。6. 参与论坛和社区活动:积极参与游戏的官方论坛和社区活动可以增加你的曝光度,并且与其他玩家进行交流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声誉。7. 提升角色实力:通过不断提升角色的装备和技能,展示出强大的战斗力可以吸引其他玩家的关注和崇拜,从而提高你的声望和受欢迎程度。总之,要提高在乌龟服半人马中的声望和受欢迎程度,最重要的是与其他玩家保持良好的互动,展示自己的游戏技能,并积极参与各种社交和游戏活动。

李帅刘洋两位年轻的左边后卫?

谢谢您的邀请!如果我说李帅(一方)将成为未来国家队绝对主力左后卫你不反对的话,则我认为刘洋可能不会再有进入国家队队的机会,估计你也只能选择支持,这就是两人的最大区别。下面逐一进行具体分析以说明——

第一、两人的共同点和细节区分

都是1995年出生,还同是6月份,刘洋17日出生,李帅则迟一天,18日,绝对的同龄人。都曾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刘洋的高光经历是代表国家队参加了阿联酋亚洲杯,并且几乎场场首发。李帅则是代表U23国家队参加了去年的亚锦赛、进入了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40强赛大名单。从“档次”上而言,两人差不多,或者说刘洋略为胜出。

当然,他们都是左后卫。如果要细分,刘洋可以打左中卫、左后卫、左边锋,李帅则只司职左后卫。从“综合度”来说,刘洋又占优。刘洋身高1米84,李帅则只有1米80,后者还是处于相对劣势。但目测身体的强壮度,李帅这回占上风。从带球速度比较,李帅可称“飞翼”。既强壮,速度又飞快,那是会飞的坦克。

第二、亚洲杯:刘洋出任左后卫——里皮无奈的选择

由于李学鹏的因伤缺阵(备选的李磊此前也受伤),亚洲杯出征前里皮进行了一次“左后卫海选”。民间给出了很多参考意见,首选姜至鹏,后面有郑铮、于海。但在里皮的心目中,于海是真正的李学鹏第一替补,只是上赛季末期的受伤,里皮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姜至鹏因为12强赛与叙利亚之战的失误被弃用,老将郑铮一直是鲁能的主力左后卫。但在18年的中国杯、与巴林热身赛上的表现,显然是没有通过里皮的考察。

最终,里皮选择了“唯一正宗左后卫”出身的鲁能另一名球员刘洋,替补则是右后卫(右边前卫)张呈栋。

这里多说几句,亚洲杯的成绩,从李学鹏、于汉超两人的伤就已经注定了。这两名本是里皮最为倚重的边路悍将,结果一个缺阵,一个只是勉强地上场打了20来分钟。

从整体上来看,作为国家队最年轻球员,刘洋的表现还算是令人满意的,几乎场场首发。特别是首战吉尔吉斯斯坦时,长传助攻于大宝打入反超致胜一球。但是,刘洋在本届亚洲杯的几次失误,也比较经典。特别是与泰国和伊朗两战,都有致命失误。

1、对阵泰国,3次失误被换下场。与泰国之战,对手身材不高但动作频率超快的特点,使得国足极不适应。而国家队433阵型,被对手极有针对性的343阵型压制。再加上技术上的劣势,中后场更被动,被局部人数占优的对手分割、包围现象不断出现。上半场长时间场面极为被动,右后张林甚至因失误送对手角球并致失球。而左后卫刘洋则有3次比较大的失误:

第41分钟,吴曦中路分球,刘洋带球球推进到前场。当时他身前有郜林在准备接应,如果及时将球交给郜林,会形成一次极好的进攻机会。但刘洋没有选择传球,而是闷着头一直往前突,最后被对手包夹丢掉球权。上半场补时阶段,郜林回做给大禁区外的刘洋。此时刘洋方圆5米之内无人防守,却慌里慌张一脚放了高射炮。某直播平台的解说嘉宾董路忍无可忍怒批:这一脚射门把所有人的热情全都浇灭了!

第52分钟,刘洋中场边路接队友传球后,没有摆脱对方防守,但又没有及时传球,而是继续带球,最终被对方两名球员合围包夹之后抢断,差点被打出快速反击。

在与韩国队的小组赛时,里皮就要求球员前场多逼抢,不能让对手轻易控制球权。不过,刘洋在赛后表示,(由于实力的差距)对手总能找出空档把球倒出来,我们不得不疲于奔命往回追。而泰国球员的特点与韩国球员又有明显的区别,动作特别快,跟不上点。而无论是对韩国还是泰国,刘洋喜欢带球、粘球的特点都没有改变。结果不是贻误战机,就是出现其他失误被抢断。对一名边后卫来说,这是非常致命的。

比如上述的“高射炮”,如果他不是毛躁地射门,而是吊往禁区,或者拉边突破再传中,都是非常好的选择。这说明刘洋的比赛心理不成熟(或许首次入选国足,应该理解)、容易急躁。

第64分钟,里皮用金敬道替下刘洋打左边翼。后者上场后彻底激活左路攻势,特别是进攻层次、以积极的拼抢压制对手等非常明显、效果也非常好。也正是这次换人之后几分钟内,国足就由肖智打入扳平比分的进球,4分钟后又由郜林点球将比分反超,最终实现了逆转。

2、对阵伊朗,两次失误险酿惨剧。中伊之战,历史的经典只有3个,第18分钟、第31分钟以及伤停补时阶段,分别由冯潇霆、刘奕鸣和石柯造成的致命失误致3个失球,并因此载入中国足球“耻辱史册”。但正因为这3次失误的巨大“阴影”,遮盖了刘洋两次差不多同样致命的失误:

第45分钟,刘洋接石柯左路传球。当时阿兹蒙身刘洋身后有数米远的距离,但刘洋动作、速度偏慢,竟然被阿兹蒙硬生生凭速度抢断。刘洋被抢断、过掉后还有一个非常危险的动作,幸好没伸腿,否则就是黄牌。但阿兹蒙一趟过了刘洋之后,整个国足左后卫一侧完全是空档、全部暴露在对手的攻击火力之下。

下半场第60分钟,刘洋再次上演与泰国队之战时的失误。同样是在中场右侧边路,几乎相同的位置,同样的粘球,这次对手是3名球员包夹、抢断,险些被对手抓住机会破门,守门员颜骏凌一度对刘洋怒吼。

这几次失误,虽然有刘洋首次入选国家队、与队友配合还不够默契、精神可能也过于紧张等原因有关。但刘洋过于粘球、传球意识差、过于急躁、反应欠及时、速度偏慢、对抗能力不强等到弱点全面暴露。估计也是因为这些失误,里皮重返国足后(包括卡纳瓦罗),刘洋再也没有机会入选国足了。

第二、李帅——里皮眼中的李学鹏接班人

国足8月份的香河集训,原本只留下9人,后来增加了两人。一个是李可,另一个是李帅。李可是由于积极的态度打动了里皮——尽管他曾认为国足首战要打攻势足球、争净胜球,不是那么的需要防守、跑动更积极的李可。而李帅的入选,很可能是里皮已经认定,他是未来国足主力左后卫。

李帅的主要特点,一是对抗能力强,敢打敢拼,比赛态度非常积极、比赛状态非常好。二是速度超快,中超联赛经常上演其利用不讲理的速度生吃对手的好戏。

个人认为,李帅之所以被里皮看中,很可能与国足U23主帅马达洛尼有关——我甚至认为,韦世豪等6名小将年初打包进恒大,同样与马达洛尼有关,不过,这是另话了。

1、“生吃”叙利亚,李帅“附体”李学鹏。2018年3月24日,国足U23与叙利亚U23的一场热身赛中打成1-1平。虽然是一场平局,但国足U23全场占优,所以令人印象深刻。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左后卫李帅的出色表现,他的几次突破之后传球,堪称经典。

第28分钟,李帅在前场左侧接队友传球后突破启动,以速度生吃、强抹对手,最后下底精准传中造成对方禁区一阵兵荒马乱。虽然队友没有将球打进,但战术非常成功。

这次突破,包括启动速度、传中的精准度,与李磊和李学鹏的特点有非常多相似之处,即突然启动迅速、速度超快、生吃对手、传中准确。特别这次李帅面对的是叙利亚,对方的身材更为强壮。能够利用自己的身体优势强势摆脱防守,可谓强悍。在这一点上,整个中超,除了李学鹏,恐怕就是李帅了。

2、U23亚锦赛两次边路传中让人初识李帅。2018年1月9日,U23亚锦赛中国队3-0完胜阿曼之战。第30分钟,中国队后场长传找到前场左侧的韦世豪,后者停球后脚后跟做球,在后场发动长传球瞬间即已经高速前插的李帅拿球后趟了几步再低平球横传禁区中路,同样高速杀入禁区的杨立瑜冷静施射得手。

这次进攻战术,路线非常清晰:后场斜长传——韦世豪做球——李帅以速度前插、横传禁区——杨立瑜破门。整个过程毫不含糊、一气呵成,不过短短的10秒几秒钟。特别是李帅与韦世豪的近似二过一配合之后的突破,对方的右后卫以及协防的球员根本就反应不过来、速度也跟不上,被完爆。

第80分钟,李帅同样从左路发动进攻。这次没有选择硬突,而是看准已经有3名队友杀入禁区,突然起脚45度角精准斜传禁区。最后是张玉宁与黄紫昌抢到一块,否则可能又是一次精彩助攻。

李帅在中超赛场上的“不讲理”式突破更是屡见不鲜,在此不作多述。而两个月前,一度传言南方某著名俱乐部派出一行数人到一方俱乐部“询问”李帅转会的可能性,据说“被轰出办公室门”。后来这一行人马又到国安,听说是看上了李可。这虽然都是传说,似乎当不得真。但确实从另一侧面看出,李帅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也深得中超豪门赏识。也正因如此,国足40强赛名单中,在李学鹏缺阵的情况下,有了李磊,里皮仍将李帅招入帐中。

假以时日,改掉一些略嫌鲁莽的毛病(比如“用手击打吴兴涵面部”),再得名帅指点,李帅当成国足后防大器。相比于目前国足主力李磊,李帅在对抗能力、比赛态度、长相的霸气等方面,似乎更胜一筹。如果里皮希望看到国足有一名“野蛮”的左后卫,我认为李帅是唯一的人选。

(今日头条悟空独稿,未经许可禁止今日头条之外转载!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到了今天是哪个民族?

提起匈奴,最著名的词句莫过于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千古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以及南宋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了。

匈奴这个词,作为一个符号,贯穿了中国历史的数个朝代,是中国古代历史所不能回避的。随着中原王朝对匈奴的打击、匈奴的分裂与逐步汉化,直到南北朝五胡乱华以后,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才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逐渐消失。

在中国古代的记载上消失后不久,匈奴再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世界震惊的,自然是那个号称“上帝之鞭”的匈人首领阿提拉了。但当阿提拉建立的匈人帝国于公元468年崩溃以后,匈人就像如昙花一现般,在历史上再也没有了它的传说。

那么,匈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又经历了什么,最终的归宿又在何方呢?

最早出现匈奴这个词,是《逸周书·王会解》中的“匈奴狡犬,狡犬者,巨身四足果。”而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第一句就交代了匈奴的来历,“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淳维是谁呢?他就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王的儿子。夏朝灭亡之后,淳维带领夏朝的部分遗民逃到了西北部地区,经过一系列的民族融合、部落吞并,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就是匈奴。

当然,这个说法是司马迁引用匈奴人自己流传的说法,虽然证据不是很充分,但想来匈奴人不会无聊到瞎说八道吧,至少说,匈奴的起源与夏人的后裔是有很大关系的。

而在《山海经·海内南经》也有类似的记载: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

从这些成书很早的记载来看,匈奴是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后裔,匈奴的开国之地在古代中国的西北。

所以说,至少匈奴中有一部分和我们一样,拥有一个共同的先祖,繁衍生息地也紧紧相邻。随着民族的融合演变,曾经的亲兄弟,变成了表兄弟,又慢慢地变成了远房亲戚,再后来,渐行渐远,成为两个文明进化方向截然不同的民族,即一个是农耕民族,一个是游牧民族。

随着环境变化和生存的需要,这对曾经的兄弟,开始了对人口、资源的一系列血腥争夺,这一过程贯穿了几乎大半个中国古代历史。这一过程,也可以说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两种生产方式的战争。

至于匈奴名称的来历,比较丰富多彩。按照历史记载和王国维的定义,早期匈奴活动在中国西北部,且一直处于演变过程中,名称也是五花八门,诸如荤粥、鬼方、猃狁乃至后来的戎狄,都是匈奴的早期的称呼。

匈奴,作为一个正式的民族群体的名称,则出现在战国后期。而其和中原民族的冲突,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

这些早期的匈奴人逐渐发展了起来,其对资源的需求自然越来越多,南下掠夺更多的资源,自然成为匈奴人的首选。

而此时中原王朝经历商、周两个王朝后,也来到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时期。

于是,历史上有记载的中原王朝与匈奴人的战争开始了。

强大的秦王朝,自然不可能看着自己的边境被来自北方的匈奴人肆无忌惮地劫掠,找准时机,反戈一击,把匈奴人打疼,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维护边境安全的首选。当然,秦始皇之所以攻击匈奴,除了他们不断侵扰秦朝边境外,也和一个“亡秦者,胡也”的传说有关。中原地区对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还有一个通用的称呼,即胡人,也叫戎狄,这里面自然也包括匈奴人。

自然,秦始皇不会容忍这样一个时刻威胁秦王朝万世基业的存在。公元前215年,也就是秦始皇32年,秦始皇以蒙恬为统帅,携30万大军,北击匈奴。

《史记·蒙恬列传》是这样记载这一历史事件的: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后来,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设置九原郡,并开始修筑和连接原来六国时期的长城,也就是万里长城,试图把匈奴人的威胁拒之在长城以北。

此后,被蒙恬打得晕头转向的匈奴人,在头曼单于的带领下,被迫从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北撤七百余里,退到了阴山以北的漠南一带,即今天的大戈壁以南与阴山之间的地带。

这也是中原王朝对匈奴人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打击,也是匈奴人第一次被中原王朝大败逃逸。

如果秦王朝一直强大不可侵犯的话,估计后来就没有匈奴什么事了,但秦王朝还是二世而亡了。

秦王朝的灭亡过程相当残酷,至西汉建立时,此时的中原王朝可以说是一地鸡毛,民不聊生,百废待兴。

而被蒙恬赶到漠南的匈奴人,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西汉之初,已经是人强马壮,那曾经被秦军打垮的野心,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膨胀,南下劫掠,就是他们释放这种膨胀的终极法门。

此时领导匈奴人的,就是被蒙恬打得找不到北的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单于。

这个冒顿单于可不简单,先是杀了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然后用计灭了强大的东胡,把月氏赶到了西边,吞并了楼烦、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西域小国。一时间,拥有30万精兵的匈奴人,其势力囊括了东到辽河流域,西达葱岭,南至秦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的广大地区,这也是匈奴帝国史上最强大的时期之一。

当然,此时的匈奴,妥妥的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国家,白色、黄色人种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实力大增的冒顿单于,把眼睛盯上了曾经让其父辈受尽羞辱的中原王朝。

这个阶段最著名的战役,就是让汉高祖刘邦差一点玩完的白登之围了。

刘邦驾崩以后,这个冒顿单于看吕后瞬间成了单身,就来信要娶吕后,言语之间颇为不敬,自然被吕后打了回去。

此后,冒顿单于提出与汉朝和亲,双方这才相对平静了一段时间。

后来的匈奴又历经了老上单于、军臣单于,和伊稚斜单于时期。

期间匈奴人在老上单于的率领下打败了月氏,把月氏王的颅骨做成了酒器;而军臣单于不断南下侵袭汉朝,甚至一度攻到了汉文帝的甘泉宫附近;伊稚斜单于时期,匈奴的势力空前暴涨,但此时汉朝也到了汉武帝时期,此前两代汉帝的休养生息政策给了汉武帝征伐匈奴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汉朝的军队更是有了卫青、霍去病等等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大将。

对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来说,彻底解决匈奴问题的汉匈对决已经势在必行,不可避免了。

“寇可往,我亦可往!”这就是汉武帝对征服匈奴发出的最强音!

汉武帝在位54年,打匈奴就花了44年,期间涌现了无数的大汉名将,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通过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匈奴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死亡无数,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带,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这场汉匈大战,以汉武帝的完胜而结束。

此后,汉朝和匈奴在漠北反复打仗,最终汉武帝暂时放弃了对漠北的争夺。

至汉昭帝时,经过反复争夺,汉军终于把匈奴赶出了西域。

实力大减的匈奴,在天灾人祸的加持下,开始了一系列的大规模内乱。经过五单于争立的权力之战,匈奴在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南北匈奴分立的局面。呼韩邪单于居南匈奴,对汉朝称臣,而郅支单于遁康居,后被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远征击杀。著名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陈汤在征服北匈奴后给汉元帝的上书中最著名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句话。

郅支单于被诛以后,元气大伤的北匈奴西去,汉匈之间算是消停了几十年,双方暂时相安无事。

随着西汉的衰微,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中原王朝的混乱,也给了匈奴南下的机会。但人算不如天算,恰在这个时候,匈奴所在的漠北发生了蝗灾,人畜损失惨重。趁你病要你命,此时强大起来的乌桓人看到了机会,发兵攻打匈奴。

本来就被天灾搞得奄奄一息的匈奴,在乌桓的打击之下,再度衰败,并因为权力之争,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双方也是争来打去,没有一天消停的。

至东汉光武帝初年,归汉的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的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和代郡等地,北匈奴依然盘踞在漠北。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北匈奴还没有从天灾人祸中恢复过来元气,同时还在不断遭到汉朝、南匈奴、乌桓、鲜卑的攻击,那日子就像王小二过年,一天不如一天,不得不再次弯腰想和汉朝求亲,这自然被东汉拒绝了,你都成这样了,还想打我们女人的主意?

受到挫折的北匈奴,在实力得到一定恢复以后,又开始了新一轮南下侵扰汉朝的轮回。

破击匈奴,燕然勒功。公元89年,也就是东汉和帝永元元年,东汉窦宪、耿秉率军大破北匈奴,经过落山之战、伊吾之战、河云北之战和金微山之战,北匈奴残部西逃乌孙与康居,漠北再次落入汉朝之手。

大约在公元160年左右,此时是汉桓帝统治时期,走投无路的北匈奴的一部分西迁逃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斯坦一带,这也是北匈奴第二次逃到康居。

此后,随着鲜卑逐渐崛起,匈奴的地盘也慢慢地被鲜卑占据,这批北匈奴也逐渐融入鲜卑当中。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前匈奴人的地盘几乎完全被鲜卑人占据了。

而终结匈奴单于王朝的,则是汉丞相曹操了。都说曹操是奸雄,我说曹操是雄才大略,目光深远,手段毒辣。这一点在处理趁汉末局势不稳叛乱的南匈奴问题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曹操的做法很简单也很有效,那就是把南匈奴一分为五,被安置在平阳郡,也就是今天山西临汾一带,匈奴单于王朝彻底终结。

当然,蔡文姬归汉,也是曹操的功劳。

同样,南匈奴归化以后的汉匈杂居,以及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入住中原,也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隐患。当然,这不能怪曹操等前人,只能怪后世不争气。

汉匈杂居期间,匈奴人也开始启用汉姓,比如刘、王、张等汉族大姓。

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的西晋八王之乱,在公元291年,亦即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元年爆发了。

八王之乱带给中原王朝的,是无尽的灾难,由此引发的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为主的胡人,开始在中原肆虐,自汉赵开始,后赵、前燕、前秦、后秦等也相继粉墨登场,五胡十六国说的就是这个时期。

匈奴冒顿单于的后代刘渊率先建立了汉赵,这个刘渊是匈奴左贤王刘豹的儿子,而刘豹就是当年那个掳掠蔡文姬的人。

公元328年,刘渊建立的匈奴汉赵政权被羯人石勒灭了。

随着战乱与社会的变迁,由匈奴与鲜卑混血通婚而来的铁弗人诞生了。

铁弗人赫连勃勃公元407年建立胡夏政权,到公元431年就被北魏灭掉。夏国的国都统万城也是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遗迹,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

直到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了匈奴别部卢水胡沮渠家族统治的北凉,历时135年的五胡乱华时代才宣告结束。

460年,北凉残部建立的高昌北凉为柔然所攻灭。进入辽东半岛的一小支匈奴,则融入了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

随着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中国,曾经辉煌一时的南匈奴,也在这期间融入各民族之中,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代,也成为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场盛大演出。

随着匈奴与其它民族混血和汉化的加剧,南匈奴作为一个民族,也彻底消失在中国历史的记载当中。

南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彻底消失了,但北匈奴却并没有消失。

但由于匈奴没有文字,当年随郅支单于西迁的北匈奴到底经历了什么,已经无据可考,直到他们在公元374年突然出现并崛起在欧洲平原。

但根据一般的推测,这支北匈奴在康居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曾经与其争霸数百年的中原地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是感觉到再也回不去曾经的漠北漠南了,不得已再次西迁。

这些匈奴人一路西迁,一路融合,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现在位于西伯利亚西南部的欧洲和亚洲的交界处顿河以东的阿兰国,但这时他们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被称为匈人。

公元374年,这支匈人向西渡过伏尔加河,打败了阿兰人,占据了阿兰国。

此后,在占据的阿兰国休养生息以后,这支匈人在大单于巴兰姆伯尔的带领下,越过顿河再次西进,目标直指东哥特人。

公元375 年,在匈人的刀剑与快马的席卷下,东哥特部落联盟被匈人击溃,成为匈人的奴隶。

被击败的一部分东哥特人西逃进入西哥特,气势正盛的匈人当然不会放过他们,一路追击,来到了西哥特人所在的地盘,双方在德涅斯特河展开决战。

谁知道匈人并没有着急和西哥特人面对面硬拼,而是从德涅斯特河上游绕到了西哥特人的后背,给他来了个突然袭击,西哥特人大败溃逃。被誉为“哥特人的亚历山大大帝”的哥特人首领亥尔曼兵败自杀身亡,他的女儿也被投降的东哥特人当作礼物送给了匈人大单于巴兰姆伯尔。

而那些不肯投降的东西哥特人,则越过多瑙河进入了罗马帝国。

至此,匈人完全占据了南俄罗斯大草原,并在这里休养生息。当然,这段时间这些匈人并不是什么也不干,除了休整,增加人口外,也时不时地派兵四处骚扰,但总体上处于相对平静阶段,但也是为下一步更大规模的入侵行动积蓄力量。

后来,先后到达欧洲的匈人,逐渐统一在乌单单于的麾下,逐渐拥有了同东罗马帝国叫板的能力。

这个乌单野心勃勃,他曾经说:“凡是太阳能够照到的地方,只要我需要都能被征服。”这也为后来的继任者阿提拉征服欧洲指明了方向。

公元408年,乌单单于率军入侵东罗马帝国,劫掠一番撤退时,中了罗马人的埋伏,乌单大单于战死在沙场。

乌单大单于死后,奥克塔尔大单于继位,遭到重创的匈人再次复兴起来。

奥克塔尔死后,他的兄弟鲁嘉继承了匈人帝国的王位,并通过两次战争的胜利,逼迫东罗马帝国皇帝向匈奴帝国年贡350磅黄金,同时开放边境互市。

公元434年,鲁嘉单于去世,他的两个侄子阿提拉和布莱达受命继承了单于之位,各掌管一部分领土。但在两年后,心狠手辣的阿提拉就设法除掉了布莱达,成为匈人唯一的领袖。

匈人在阿提拉的率领下,在北欧和东欧方向,阿提拉的军人所向披靡,把盎格鲁撒克逊人打得跑到了英伦三岛避难。

在同东罗马帝国、萨珊帝国发生的征服战争中,征服萨珊帝国的战争半途而废,与东罗马帝国的战争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得到了东罗马帝国的纳贡,但由于君士坦丁堡异常坚固,双方的战争最终处于胶着状态,匈人也确实灭不了他们。

这时的匈人帝国,达到了历史上最盛时期,其疆域涵盖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的广大地区。

公元450年,阿提拉率领匈人和被征服地区的民族组成的50万军队,向西罗马帝国发起进攻,双方在高卢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

在今天的法国沙隆-香槟泉市展开了决战,著名的沙隆之战爆发。仅一天内,双方战死者就高达15万人。

结果,罗马和西哥特联军获得了惨胜,但西联军中的西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战死。

损失惨重的匈人不得不退回莱茵河,重新积聚力量,并把目标对准了意大利。

公元452年,阿提拉以要求西罗马帝国遵守和霍诺利亚的婚约为由,翻过了阿尔卑斯山,对意大利发起了进攻。

阿提拉的进攻势如破竹,很快占据了意大利半壁江山,并把意大利北部的许多城市加以摧毁,兵峰直逼罗马城。

眼见整个西罗马帝国的核心区意大利就要丢失,惊恐万状的西罗马皇帝不得不让教皇利奥一世出面,与阿提拉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举行和谈。

出乎意料的是,进攻正在势头上的阿提拉,居然同意了西罗马帝国的和谈条件,并很快撤离回去。

至于阿提拉为什么会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据推测,应该是匈人军队长途跋涉,后勤供应跟不上了,而且军中已经开始有瘟疫传播。如果不见好就收,一旦局势失去控制,那情况可就不妙了。

当然,还有一个传说,阿提拉是被吓跑的。因为在公元410年,当年的西哥特王亚拉里克一世在入侵罗马城后不久,就暴毙身亡,因为他犯了蛮族不得入侵“永恒之城”罗马的预言。

不管真真假假,反正作为欧洲人眼中的蛮族首领,阿提拉确实是撤了。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公元453年初,阿提拉却突然去世了。他在搞完迎娶美丽的日耳曼裔少女伊笛可的婚宴后,在睡梦中鼻出血导致窒息死亡。

这个放言“被匈人铁蹄践踏过的土地,将寸草不生”、让欧洲人颤抖的匈人帝国的大首领,就这样死去了,没有一点壮怀激烈的场面。

阿提拉真实的死因放下不表,单说阿提拉死后,匈人帝国发生了继承人战争。

阿提拉指定的三个继承人艾拉克、丹克玆克和艾内克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权力冲突。曾经完整的匈人帝国也像兄弟分家那样变得四分五裂。力量的稀释,使得任何一个分出去的部分,都不能对周边的国家产生实质性的威胁了。

这样的后果很严重,公元454年,在尼达欧之战中,反匈人联盟击败了匈人,艾拉克被杀,其余匈人被迫退回了南俄罗斯草原。

在461年,阿提拉的次子丹克玆克试图重建匈人帝国,发动了对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战争,但失败了。468年,丹克玆克在进攻东罗马帝国时兵败身亡,其首级在君士坦丁堡的被拿出来游街示众。丹克玆克所在的匈人残部败退到黑海北部,也逐渐在争斗中消失了。

至此,在欧洲煊赫一时的匈人帝国,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再也没有见到一丝浪花。

那么,消失的匈人都去了哪里了呢?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后世也有许多推测现在的匈牙利就是匈人的后裔,但这个也并没有定论,可以肯定的是,匈人在衰落以后,他们的血脉慢慢地和当地的民族融合了。

或许,随着人类考古的发展,能够确定西迁欧洲匈人最终的去向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