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突袭,处于城市巷战进攻方的美军伤亡相比于越军少二十倍还不止?
顺化战役是越南人民武装力量1968年春节攻势的组成部分。
1967年12月,越南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发动春节攻势,1968年1月这一决议在越共中央第14次会议上通过。
整个春节攻势主力是越南南方人民武装力量(1968年人数发展到40万人),来自北方的越南人民军将予以积极配合。
春节攻势计划大致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进攻靠近非军事区的边境哨所和主要军事基地附近的沿海城市,尽量拖住美军大量兵力。为此,越南人民军2个师将越过非军事区,首先发起溪山战役,围困驻守在基地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二步进攻西贡和其他城镇的南方人民武装力量分成小股,绕过敌人外围封锁线,直接潜入到敌人城镇要害部门附近,向西贡和几十个省会及县城发动突然袭击。第三部是发动群众起义和南越伪军大量倒戈,最终建立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控制的联合政府,以取代西贡政权。
随后南方人民武装力量和越南人民军做了长期、艰苦的站前训练、部队机动、后勤保障等准备工作。由于保密工作到位,美军虽然对春节攻势有所察觉,但是对于规模和日期一直不是很清楚。
当时,越南人民军和南方人民武装力量渗入到南越伪军第1军区共有7个师,在顺化地区有1个加强师。
顺化是越南古都,南越第三大城市,南越有重兵把守,主要是南越第1步兵师。1968年1月31日凌晨2时45分,越军8个步兵营、1个火箭炮营、3个特工营和6个别动队等,在群众协助下渗入到顺化郊区,对失去和郊区敌军阵地发动大规模进攻。经过35分钟战斗就攻入市区,占领了市中心主要街区。2月1日上午,继续对南部地区敌军阵地进攻。进过1小时战斗,占领了省长住所、主要代表处等重要机构。
为了夺回顺化,南越第1步兵师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陆战师1个连投入了战斗。2月12日,又增调1个伪军团和美军1个空中骑兵营。南方人民武装力量则占据有利地形,顽强防御,同时越军324师3团和325师18团进入市区与留在城市部队一起战斗。到23日为止,顺化还是处于南方人民武装力量控制下。
2月25日,南方人民武装力量全部撤出顺化。按照美军统计,美方和南越共出动11个南越伪军营和3个美国海军陆战队营,同时美军第1骑兵师在顺化北部和西北部阻击援军。越方参战16个营,阵亡8000余人,美国海军陆战队阵亡142人,南越部队阵亡384人。越军的统计则是消灭和瓦解伪军2万人,击毁敌机近50架,缴获枪支2500支。
总体来说,越军的春节攻势打乱了对方的战略部署,破坏了对方在乡村推行的绥靖计划。不过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越军这次攻势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按照美军统计,1月29日到2月11日,越军阵亡3.2万人,被俘5800人,损失接近参战兵力一半;美军阵亡1001人,南越伪军等阵亡2082人。
不过春节攻势最大收获在于战略上和政治上,它成为了越南战争的转折点,美国约翰逊政府被迫开始考虑实行战争降级政策。
红颜乱是怎么回事?
其实平安夜那天,朵朵舞已经在潇湘小说原创网上发表了,可是后来好象又被文化公司要求删除了(因为有合同)。看来我还是很幸运的,竟然有幸看到了结局,知道也有很多和我一样喜欢这部小说的人也想知道结局,我尽量详细的写下吧。督城被耶历的军队围困后,在军师和归晚的领导下,苦撑了23天。
眼看就要被弩军攻破的时候,楼澈得到了督城被围困的消息,于是去求皇帝郑琉派兵去支援。皇帝本来想趁机一网打尽楼澈及其党羽,其实楼也早已有安排,令郑不敢轻举妄动。最后楼澈自愿退下丞相之位,皇帝派漳州老将白巍率兵支援督城守军,楼澈也随军前往都城。就在弩军功城快成功时,援军到了,眼看弩军即将取胜却又将面临失败的耶历大受刺激,此时归晚在城头看到了楼澈的战旗,知道是楼澈来救她了。
她露出的那种幸福表情深深地打击了耶立,感到心痛绝望的耶历举起了手中的箭,对准了归晚……
结局就到这结束了,也不知道耶历到底有没有射那箭。不过朵朵舞还写了一些番外,在郑的番外中有提到一些东西。我个人觉得,归晚和楼澈应该是没死,楼澈也没有再回皇城,她们应该是去隐居了。
那一箭应该有射,但是没有射中或射死归晚,楼澈在那一刻才明白,什么功名什么野心都比不过归晚在他心中的地位。白巍虽然暂时解救了督城之围,但是弩军却在两国和谈之时突袭了督城,白巍大败。此时舒氏自荐,前去攻打弩军,两军对峙5年,终于进行和谈,割地平息战乱。
皇帝因在5年中忧虑过甚,身染恶疾,终于不治身亡。在他死前,他也仍然渴望再见归晚一面,希望归晚没有死。郑琉将皇位传给了大王子,即皇后之子。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无法保住皇位,郑要皇后先除端王,后灭舒氏。番外中还揭密了归晚抽到的那支帝王燕的内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这也可以看出,归晚和楼澈应该是去隐居了,这也算是个不错的结局。
其实皇帝也很悲惨,一辈子那么爱一个女人,身为皇帝却还是没有得到她。结局也没有提到管修文,林瑞恩也那么就死了,都停悲的。这部小说又骗了我不少眼泪啊。就写这么多了,有其他的等我想到再来写吧~~~。
大家如何评价后唐皇帝李存勖?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庄宗李存勖的兴起
后唐的祖先,西突厥别部处月部落之后,驻帐沙陀碛(今新疆吉尔班通古特沙漠),因此当时人们称之为沙陀突厥。其部落酋长姓朱邪氏。
唐德宗时,有朱邪尽忠,居北庭之金满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贞元(公元785至804年)中,吐蕃赞普攻陷北庭,沙陀向东迁移,居盐州(治五原,今陕西定边),隶河西节度使范希朝。范希朝移镇太原,朱邪尽忠子朱邪执宜徙居太原之北定襄(今山西定襄)神武川之新城。部落万骑,皆骁勇善骑射,号沙陀军。执宜子朱邪赤心,唐赐姓名曰李国昌,累官大同军(驻马邑,今山西朔州西北)防御使。沙陀的兵力,“北据蔚(州治灵丘,今山西灵丘县)、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州),南侵忻(州治秀容,今山西忻州)、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岚(州治宜芳,今山西岚县北)、石(州治离石,今山西离石县),至于太谷(今山西太谷县)焉”(《新五代史·唐本纪》)。
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李国昌率沙陀军随康承镇压庞勋起义军,以力战有功,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迁振武节度使(镇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李国昌子克用为沙陀副兵马使,戍蔚州(治灵丘,今山西灵丘)。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云州(治云中,今山西大同)沙陀将士迎克用杀防御使段文楚。唐政府调李国昌为大同节度使(驻云州云中),国昌、克用欲父子并据两镇,拒不受命。唐政府调动大军进攻沙陀兵,国昌父子退保蔚州。
广明六年(公元880年),国昌、克用兵败,北入达靼部落。达靼的部落酋长害怕李国昌并兼其部落,怀有戒心。李克用知道达靼部落这种心理,“时与豪帅游猎,置马鞭、木叶或悬针,射之无不中,豪帅心服。又置酒与饮,酒酣,克用言曰:‘吾得罪天子,愿效忠而不得。今闻黄巢北来,必为中原患,一旦天子若赦吾罪,得与公辈南向共立大功,不亦快乎!人生几何,谁能老死沙碛邪!达靼知无留意”(《资治通鉴》唐广明元年),不担心李国昌父子会兼并他们了。
黄巢入长安,李克用率众南据忻(州治秀容,今山西忻州)、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以勤王为号召,唐以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令其率兵四万,配合唐军,围攻黄巢。“克用军皆衣黑故谓之鸦军”(《资治通鉴》唐中和二年)。唐军收复长安,黄巢起义军战败,李克用的沙陀军战功最多。唐政府以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镇太原),以李国昌为代北节度使,镇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父子并据两镇。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李国昌病死,代州一带还是处于李克用的控制之下。
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唐宰相张濬率众五万,讨伐李克用,结果张濬战败,师徒失亡殆尽。李克用乘胜北收云州。从此沙陀的势力遍布于山西的中部和北部一带,开始南面争夺路(州治上党,今山西长治)、泽(州治晋城,今山西晋城)、邢(州治龙冈,今河北邢台)、洺(州治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东北面进迫幽(州治蓟县今北京)、镇(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了。
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李克用进爵晋王。朱温自立为梁皇帝,李克用与朱温有深仇,仍用唐天祐年号。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年五十三。子李存助嗣晋王位,存勖小名亚子,即后来的后唐庄宗。
二、庄宗李存勖的得国
1.后唐立国
李存勖嗣位之初,大将李嗣昭被梁军围困在潞州,将近一年,李存勖亲率大将周德威等救援潞州,夹寨交战的结果,梁兵大溃,潞州围解。李存勖回晋阳,厉行改革,“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寡、冤滥,禁奸盗”。又加强训练士卒,于是“境内大治”,“士卒精整。(《资治通鉴》梁开平二年)
成德节度使(镇恒州真定,今河北正定)王鎔、义武节度使(镇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王处直,反复于梁、晋二大之间。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朱温命大将王景仁、韩勍等统兵屯魏州,谋攻镇、定。李存勛遣周德威往援,驻兵赵州(治平棘,今河北赵县)。王景仁等进军柏乡(今河北柏乡县),李存勖乃亲赴赵州。次年正月,晋兵大破梁军,斩首二万级,缴获粮食、资财、器仗不可计数。
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李克用曾攻取幽州(治蓟今北京),以降将刘仁恭为卢龙留后,旋为本镇节度使。仁恭逐步扩充实力,摆脱李克用的控制。唐乾宁四年,李克用率兵征讨刘仁恭,在木瓜涧(今河北涞源东南)中伏大败。从此,刘仁恭利用晋、汴两大势力的矛盾,乘隙扩张地盘。唐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刘仁恭攻并义昌军(镇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兼有幽、沧两镇。遂欲并吞河朔,次年发兵进攻魏州(治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为汴军所败。
至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朱温以幽沧首尾相倚为患,亲率大军围攻沧州,刘仁恭屡战屡败,令境内能执兵器者悉数从军,刺其面称“定霸都”。士人在腕、臂上刺“一心事主”,得兵十万。复遣使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人。李克用乃释嫌与仁恭言和,联兵攻取朱温控制下的河东屏藩潞州(治上党,今山西长治)。朱温闻潞州失守,方才解沧州之围而去。
刘仁恭骄奢贪暴,其子守光淫虐更甚。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仁恭为守光所囚,守光自为卢龙节度使。守光兄守文为义昌节度使,镇沧州,兄弟交恶,互相攻击。开平三年,守文战败,为守光所囚,不久被杀。守光自称燕王。守光残虐成性,“每刑人,必置诸铁笼,以火逼之;又为铁刷刷人面”(《资治通鉴》梁乾化元年)。
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守光自称皇帝,国号大燕。同年十一月,守光将兵二万,攻易(州治易县,今河北易县)、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告急于晋,晋王李存勖命大将周德威率兵攻燕,以救易、定。乾化三年,晋军破幽州城,擒刘仁恭;刘守光逃亡,途中被擒。李存勖杀仁恭、守光父子。幽州为晋所有。
梁贞明三年,李存勖攻下杨刘城(今山东东阿北杨柳村)。贞明四年,晋于澶州之南筑德胜北城(即今河南濮阳县城),于黄河之南筑德胜南城。李存勖知郓州(治须昌,今山东东平西北)守备单薄,命大将李嗣源率精兵五千,袭取郓州。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月,李存勖亲率大军自杨刘渡河,至郓州和李嗣源合军,费了八天的时间,径取大梁。大梁降,梁末帝朱友贞自杀,梁就此灭亡了。
李存勖在攻下大梁之前,于魏州(治元城,今河北大名北)即皇帝位,国号大唐,史称后唐,改元同光(公元923年)。李存勖即后唐庄宗。既灭后梁,取大梁,从张全义请,迁都洛阳。改梁东京开封府为宣武军汴州。遣使宣谕诸道,梁所除授节度使五十余人皆上表入贺。
2.昏聩治国
庄宗以沙陀部落精兵于马上取天下,但是不懂政治,不知与民休息。庄宗幼善音律,故宠信伶人。每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优名“李天下”。诸伶恃宠怙势,出入宫掖,侮弄朝官。
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好伶官。最为政害人的伶官名叫景进,被庄宗委以耳目,专替庄宗探听宫外的事情。景进经常单独奏事,由是得以干预政事,将相大臣都忌惮他。“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新五代史·伶官传》)
庄宗还用宦官作心腹。唐末诛宦官,宫内各执事都用士人代替。后梁也用士人。庄宗迁都洛阳后,恢复唐旧制,宫内各执事和诸道监军都用宦官。他听从宦官的建议,“分天下财赋为内外府,州县上供者入外府,充经费;方镇贡献者入内府,充宴游及给赐左右。于是外府常虚竭无余,而内府山积”(《资治通鉴》后唐同光二年)。
洛阳宫殿宏邃,宦官想大增宫女,诈称宫中空屋太多,所以夜里有鬼怪游荡。庄宗便命宦官王允平、伶官景进采择民间女子,远至太原、幽、镇,不下三千人。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他从魏州回到洛阳,抢掠魏州诸营妇女千余人,“载以牛车,累累盈路(《资治通鉴》后唐同光三年)。
后梁大将段凝,统兵五万,在黄河上抵御后唐军队,后梁亡,段凝全军降唐。他通过伶官景进纳赂于刘夫人(后为庄宗皇后),因此受到优宠,庄宗任命他为泰宁军节度使(镇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
后梁宋州节度使(镇宋城,今河南商丘)袁象先,是朱温的外甥,后唐灭梁,象先运珍货数十万,偏赂刘夫人及权贵、伶官、宦官,不久,中外争誉。名义上黄河南北是统一了,实际政权并没有巩固下来。
3.灭蜀
荆南节度使高季昌闻唐庄宗灭梁,改名季兴(避李国昌讳),入朝洛阳。他为了转移后唐的兵锋,以蜀道艰险劝庄宗伐蜀,谓“蜀土富饶,又主荒民怨,伐之必克。克蜀之后,顺流而下,取吴如反掌耳”(《资治通鉴》后唐同光元年)。庄宗接受他的意见,决意伐蜀。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庄宗以魏王继岌(庄宗子)充西川四面行营都统,大臣郭崇韬充东北面行营都招讨制置等使,骁将康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魏王继岌都统下置中军,由工部尚书任圜,翰林学士李愚参预都统军机。
另派供奉官李从袭充中军马步都指挥监押,高品李廷安、吕知柔充魏王府通谒。李从袭、李廷安、吕知柔三人都是宦官。郭崇韬将出兵,先向庄宗保荐有荐引旧恩的北都(即太原府)留守孟知祥为未来的西川节度使。
唐军六万,同光三年九月十八日从洛阳出发,长驱入蜀,到十一月二十八日克成都,蜀主王衍出降。唐军从出兵到灭蜀,历时仅七十天,这说明前蜀政权腐朽已极,不堪一击;然而后唐统治也面临深重的危机。
唐伐蜀之役,魏王李继岌虽为都统,军中制置部署,一概出于郭崇韬,崇韬终日决事,将吏宾客趋走盈庭,蜀之降官争以宝货、妓乐赂遗崇韬及其子廷诲。都统府牙门索然,魏王所得不过匹马、束帛、唾壶、鏕柄而已。李从袭等随继岌入蜀宦官,内心嫉恨不平。郭崇韬素来厌恶宦官,曾告诫继岌说:“大王他日得天下,騬马(骟马,即阉马)亦不可乘,况任宦官,宜尽去之,专用士人。”(《资治通鉴》后唐同光三年)这话被吕知柔窃听到,由是宦官都切齿痛恨。
蜀人见郭崇韬权大,联名请求李继岌留崇韬镇蜀。宦官乘机进谗,继岌遂与崇韬相互猜疑。这时成都虽下,而蜀中盗贼群起,布满山林,崇韬命任圜、张筠分道招讨,大军因之淹留未还,庄宗遣宦官向延嗣促令班师。向延嗣到了成都,嫌郭崇韬态度傲慢,与李从袭串通一气,回洛阳诬告郭崇韬父子有异心。
适逢庄宗查阅蜀中府库簿籍怪所藏珍宝不多,延嗣又说珍宝尽入郭家。庄宗愠怒,欲除郭崇韬而犹豫末决。刘皇后竟出手诏,密令李继岌杀郭崇韬父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随后赶到成都接管蜀中军政事务,李继岌乃部署诸军北返。
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本来是朱温养子,朱友珪杀朱温篡位,也要杀朱友谦,朱友谦降附李存勖,赐姓名为李继麟。后唐统一黄河南北,因友谦以河中归附而无后顾之忧,友谦亦自恃有功,苦于伶官、宦者“求匀无厌”,遂拒而不与,结果得罪了伶官、宦者。
郭崇韬被冤杀,伶官景进诬告朱友谦和郭崇韬合谋造反,唐庄宗又杀朱友谦全家一百余口。
李继岌大军从成都出发,康延孝率一万二千人为后军。延孝所部多河中兵,闻朱友谦无罪族诛被杀,河中将士大哗。军至剑州(治普安,今四川剑阁),延孝拥兵西还成都,自称西川节度使,李继岌在利州(治绵谷,今四川广元)闻讯,署任圜为副招讨使,将兵追讨,孟知祥遣西川兵,董璋率东川兵,会攻叛军,很快就把康延孝的叛乱镇压下去了。李继岌才引兵倍道而东。
4.庄宗李存勖之死
后唐庄宗的失败,同杀害郭崇韬关系很大。后唐的精锐部队六万人,均随郭崇韬入蜀。魏王李继岌轻信谗言杀害了郭崇韬,他又控制不住这支大军,危亡的形势,立刻显现了。
同时当时朝廷经济拮据,如果西川掌握在朝廷手中,经济情况尚可改善,李继岌一离开成都,东西川的统治权力落入董璋、孟知祥手中,中原的经济危机,也就更为严重了。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大饥,民多流亡,老弱往往饿死;租赋不充,东都仓廪空竭;军士乏食,有雇妻鬻子者。翌年三月,以军食不足,河南府豫征夏秋税,民不聊生。租庸使又以仓储不足,克扣军粮,军心动摇。宰相请发内库赡给诸军。刘皇后出妆具及三银盆,并皇幼子三人于外廷,说宫中别无蓄积,请鬻以赡军。
宰相惶惧而退。到了四方兵起,庄宗不得不出金帛给赐诸军,枢密宣徽使及供奉内使景进等皆献金帛以助给赐,军士诟詈道:“我等妻子已饿死,要金帛何用!”人心涣散,无法挽救危亡的局面了。
魏博军队是梁唐之际的劲旅,庄宗以魏博银枪效节都为亲军,攻取汴、洛,银枪都屡立战功,灭梁之后,庄宗不念旧劳,反而以猜忌。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二月,戍守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西南)的魏博士兵,期满回镇,到达贝州(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庄宗以邺都(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空虚,恐兵至为变,命令他们留屯贝州。魏博兵士皇甫晖因人心浮动,率众哗变,杀魏博指挥使杨仁晸,奉银枪效节指挥使赵在礼为帅,焚掠贝州,兼程南下,攻破邺都。庄宗得到消息,派骁将元行钦率骑兵三千前往招抚,乱军守陴拒战,行钦攻城失利。庄宗不得已起用宿将李嗣源,率领一支亲军进讨邺都。亲军号称“从马直”,是庄宗挑选军中骁勇士卒组成的。
指挥使郭从谦,认郭崇韬为叔父。郭崇韬遭冤杀后,郭从谦涕泣不平,用私财交结从马直军校,鼓动亲军作乱。天成元年三月初六日,李嗣源率亲军至邺都城下,次日下令军中,明晨攻城。当夜从马直军士哗变,拥李嗣源入城。城中不接受外兵,皇甫晖击散乱军,赵在礼亲率诸校迎李嗣源入城。李嗣源借口收抚外兵,出城至魏县,收镇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兵五千;南趣相州(治安阳,今河南安阳),得马数千匹,始能成军。
元行钦从邺都退保卫州(治汲县,今河南卫辉),上奏庄宗,说李嗣源和邺都叛兵通谋,以后嗣源屡次上表申诉,都被元行钦扣留。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向李嗣源建议:“夫事成于果决而败于犹豫,安有上将(指嗣源)与叛卒入贼城(邺都),而他日得保无恙乎!大梁,天下之要会也,愿假三百骑先往取之;若幸而得之,公宜引大军亟进,如此始可自全。”(《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石敬瑭挥兵渡河,突入大梁。三月二十六日,李嗣源也率领大军进入大梁。
庄宗率扈从兵二万五千,也从洛阳东往大梁,至万胜镇(在中牟县),闻李嗣源已经占领大梁,神色沮丧,登高叹息道:“吾不济矣!”即命旋师。土卒逃散,只剩一万多人。庄宗路过罂子谷(在当时汜水县西),山路狭窄,每遇卫士,便用善言安抚,许以厚赏。回答说:“陛下赏赐太晚,谁也不会感恩。”
庄宗刚回到洛阳,四月初一日,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发动兵变,帅所部兵攻入兴教门(皇宫南面三门,左曰兴教门)。庄宗率宿卫军校十余人力战,被流矢射中身死,年四十二。
身经百战统一黄河南北的后唐庄宗就这样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结束了他的生命。洛阳兵变,庄宗中流矢而死。刘皇后携带金宝,逃往晋阳。诸军大掠都城。李嗣源引军入洛阳,称监国。魏王继岌率征蜀大军至兴平,进退失据,行至渭南,被宦官李从袭杀害。
任圜代领全军二万六千人,归降李嗣源。宗室诸王多被李嗣源部下所杀,庄宗诸幼子下落不明,李克用家族几乎灭绝。刘皇后在晋阳为尼,也被李嗣源派人杀死。
庄宗晚年,命宦官为诸道监军。李嗣源下令罢诸道监军使,以庄宗由宦官亡国,命诸道尽杀宦官。在洛阳兵变时逃出洛阳的数百名宦官,藏匿山林,或落发为僧。有七十余人,逃到晋阳,全部被捕杀。
四川行营都监李从袭,也在华州被杀。发动兵变的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外调为景州(州治弓高,今河北景县东北)刺史,刚到景州就被李嗣源杀了,并诛其族。
三、后唐的覆亡
1.明宗李嗣源
后唐明宗,少名邈佶烈,也是沙陀部落人。初以骑射事李克用,李克用收为养子,乃 姓李,名嗣源。
嗣源在庄宗世累立战功,曾以五千骑渡河取郓州,庄宗因之取大梁,灭后梁建后唐,累迁宣武节度使(镇大梁),兼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三军统帅),徙镇成德节度使(镇镇州真定,今河北 正定)。
庄宗晚年,军食不足,谣言四起,李嗣源位高名重,遭到庄宗的疑忌,入朝洛阳,遂留居洛阳。邺都兵变,庄宗命李嗣源率亲军北讨而亲军哗变,李嗣源被追引军渡河,占领汴州(大梁城)。随后进军洛阳,自称监国。
旋即皇帝位,仍以唐为国号,改元天成。这就是后唐明宗。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时候的后唐跟庄宗李存勖的后唐没什么关系了。后唐实际已经灭亡。
后唐明宗李嗣源也是残酷的统治者。天成元年,诏发汴州控鹤指挥使张谏等三千人戍瓦桥。军士出城复还,焚掠坊市,杀权知州、推官高逖。马步都指挥使李彦饶尽杀张谏及乱兵四百人。明宗命枢密使孔循知汴州,复诛兵士三千家。
同年,滑州都指挥使于可洪等纵火作乱,诏斩可洪于都市其首谋滑州左崇牙全营族诛,右崇牙将校百人亦族诛死者当在数千人以上。
天成二年三月,明宗发魏州牙兵三千五百人,使军校龙晊率领,戍芦台军(今天津宁河)以备契丹,龙晊所部兵杀河北道副招讨使乌震,戍守芦台的骑兵杀乱兵,得免者什无一三。四月,明宗命令芦台乱兵在营家属并满门处斩。于是邺都驱杀三千五百家凡万余人于石灰窑,永济渠为之变色。
明宗目不知书,四方奏章皆令枢密使安重诲诵读。重诲粗通文墨,也不能尽通,因奏请选用文臣以备应对,明宗乃命翰林学士冯道、赵凤为端明殿学士。
安重诲少事明宗,原为成德军中门使,明宗监国时任枢密使,参决大小机务,是明宗创业的“佐命功臣”。但是恃功矜宠,专权自恣。天成元年,明宗以任圜为宰相。任圜“简拔贤俊,杜绝侥幸,期年之间,府库充实,军民皆足,朝纲粗立”(《资治通鉴》后唐天成元年)。因与安重诲议论不合,天成二年斥居磁州,不久被安重诲借故杀害。
明宗长子从景,为庄宗所杀。次子秦王从荣,长兴元年为河南尹,兼判六军诸卫事,四年又加封天下兵马大元帅,虽未立为太子,实际是皇位的继承人。
三子宋王从厚,长兴末出镇邺都。四子从益,年幼。长兴四年十一月,明宗病重,从荣以为明宗已死,率河南府牙兵千人列阵天津桥,准备入宫。宫中骑兵出击,从荣逃至府第被杀。明宗经此大变,病情加剧,后数日病卒。宋王从厚至洛阳即位,是为闵帝。
2.闵帝到末帝
明宗养子从珂骁勇善战,少从明宗征伐,积功为凤翔节度使,封潞王。朝廷猜忌潞王,命移镇河中,潞王拒命。闵帝以西都(长安)留守王思同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率禁军合六镇兵围攻凤翔。羽林指挥使杨思权率诸军哗变,拥潞王为主。潞王允许事成后以杨思权为节度使。“悉敛城中将吏士民之财以犒军,至于鼎釜皆估直以给之。”潞王整众而东,至长安,西都副留守刘遂雍迎谒。闵帝亦在洛阳慰问宿卫将士,“空府库以劳之,许以平凤翔,人更赏二百缗。军士益骄,无所畏忌,负赐物,扬言于路曰:至凤翔更请一分。”(《资治通鉴》后唐清泰元年)
朝廷前后所发诸军,遇西军皆迎降。西军长驱入陕州(州治陕,今河南陕县西南),迫近洛阳闵帝闻潞王将至,欲奔魏州,至卫州(治汲县,今河南卫辉)驿遇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入朝,敬瑭部下牙内指挥使刘知远尽杀闵帝左右五十骑。不久潞王使人至卫州缢杀闵帝。闵帝孔妃及四子,在洛阳亦被杀。潞王李从珂即皇帝位,是为后唐末帝。
潞王从凤翔出兵时,允许入洛后军士每人赏钱百缗。既至洛阳,阅实库中金帛不过三万两、匹,而犒军费需要五十万缗。三司使百般搜括京城民财。凡输财稽违者,下狱督责,狱中人满,贫民多赴井自尽,或投环自尽。尽管这样,犒军费依然不敷当时尽括左藏旧物及诸道贡献,以至太后、太妃器服簪珥,也不过二十万缗。潞王无法,只好减少赏金,禁军将领杨思权等各赐二马、一驼,钱七十缗;军士钱二十缗;在京军士钱十缗。军士怨望,流言说:“除去菩萨(闵帝小字菩萨),扶立生铁(指潞王)。”五代的骄兵悍将,为了邀功请赏升官发财,发动兵变拥立皇帝,这是为祸最烈的一次。
石敬瑭自太原入朝,“山陵既毕,不敢言归。时敬瑭久病羸瘠,太后(曹太后,魏国公主母)及魏国公主(石敬塘妻)屡为之言,而风翔将佐多劝帝留之”,“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泰元年)。“
敬瑭至太原,于宾客前自称羸瘠,不堪为帅,冀朝廷不之忌”。时契丹屡攻北边,敬塘“求益兵运粮”“沼镇州输组五万匹于(河东总管府,籴军粮”,“又诏魏博市籴。时水旱民饥,敬瑭遣使督趋严急,山东(太行山、常山之东之民流散,乱始兆矣”《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泰元年)
石敬塘想窥测李从珂意图,“累表自陈赢疾,乞解兵柄(谓北面马步军都总管,移他镇。帝(李从珂)与执政议从其请,移镇郓州”群臣皆以为不可。天福元年(公元936年)五月,从珂与枢密直学士薛文遇议河东事,文遇曰:“以臣观之,河东移亦反,不移亦反,在旦暮耳,不若先事图之。”
李从珂接受了这个意见,以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镇郓州),以宋审虔为河东节度使,代敬瑭。敬瑭称病,不受代,上表“帝养子,不应承祀,请传位许王”(明宗幼子许王从益)李从珂下制削夺敬瑭官爵,以张敬达兼太原四面排陈使、兵马都部署、知太原行府事,包围太原。
张敬达将兵三万营于太原晋祠南晋安寨。石敬瑭遣使求救于契丹。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将五万骑入援,大败后唐军,步兵死者近万人。不久,晋安寨兵乱,张敬达被杀,契丹遂与石敬瑭联军而南,李从珂率家属登洛阳玄武楼自焚,后唐亡。
李从珂死时,年五十一。至此后唐历二世四帝14年而亡。
为什么敢在皇家猎场射杀李敢?
李敢当时的地位不简单,他官居郎中令,即汉武帝的警备司令兼内朝政务总管。这么大个头的高官,霍去病一箭就将他撂倒在汉武帝面前了!
那是元狩五年的事,前一年漠北大战结束,霍去病和舅舅卫青各率5万大军从东西两路深入漠北,对匈奴发起了毁灭性打击。
这是一次改变历史进程的战役,战争中匈奴丧师九万,从此漠南无王庭。其中霍去病奔袭数千里,掏了匈奴人的老窝,斩首70430级,一直追杀到瀚海(贝尔加湖)。回师途中,小霍同学还在狼居胥山祭天(封)、在姑衍山祭地(禅),给汉武帝涨足了脸。
李敢当时就在霍去病帐下效力,是一名校尉。在这场战役中,他“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因功授封关内侯,食邑200户。
封侯拜将,是古代武将的人生最大理想,很多人蹉跎一生也不能如愿,比如李广。
李敢就是李广的幼子,他凭此一战就成功超越了他爹。战后,汉武帝表现出对李敢的赏识,他将李敢从一名中级军官一步到位提拔为郎中令。
郎中令是九卿之一,即后来的“光禄勋”,其重要性仅次于太常。郎中令的职能很杂,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掌管御林军,承担皇帝的贴身护卫工作;二是掌管内廷的总务和参理朝政决策。
汉朝皇帝的安保工作分为三层,外层是卫尉负责的皇城保卫,中间是郎中令负责的宫城保卫,以及内层提供的贴身保卫。李广当年就曾经担任卫尉,李敢的侄子李陵曾任建章宫监,祖孙三代人都是汉武帝的皇家卫队军官。
由此可见,汉武帝对李家人的信任度真的非常高,尤其是李敢,除了安保工作还要帮汉武帝打理政务,手下中郎将、大夫、郎官、谒者数百人,其职能有点像清朝的大内总管。
李敢才上任一年,就被霍去病射杀在汉武帝面前了。如果不是史书记载,估计这种情节也只有在影视剧中才能看见。
按史书记载,霍去病之所以杀了自己的老部下,是想替舅舅卫青报仇。
这件事的起因有点复杂。漠北之战前,李广向汉武帝请求:俺眼瞅着就要退休了,奋斗一辈子了都没能封侯,您能不能给我个立功的机会,让我当一回前锋。
汉武帝一时心软,就答应他给卫青充当前锋。不过他很快后悔了,于是让人给卫青捎了一封信:李广这个人“数奇”(命不好),不能当前锋,你心里要有点数。
卫青唯皇帝之命是从,于是将李广从左部调至右部,有意让他避开匈奴主力改打策应。谁知道缠绕李广一辈子的魔咒又上身了——迷路!
当李广抵达战区时战事已经结束,由于他的误期导致合围失败,跑了伊稚斜单于这条大鱼。
战后,按照程序卫青让人询问李广误期的细节,以备战报入档。可李广悲从中来,他认为这是人生的一大耻辱,于是抽刀自杀了。
这一战,李敢封侯拜将,而李广却以耻辱的方式自杀了。这个结局李敢很难接受,他认为正是卫青的故意排挤才导致父亲迷路,所以他做出了个不理智的举动:跑到大将军府打伤了卫青。
倘若换个人,李敢当场被杀都不意外,可卫青是个低调到卑微的人,他不光没有责怪李敢,还竭力隐瞒此事。
可惜没能瞒得住霍去病。卫家比较特殊,这是个奴隶出身的家族,因为卫子夫意外得宠,这家人才鸡犬升天,在此之前,他们就是世人眼中的“贱户”。
还有个巧合,卫青是母亲与一个郑姓官员的私生子,冒姓了卫;霍去病是她母亲卫少儿与霍仲孺的私生子,法理上的父亲却是陈掌。
所以,这是一个苦难的家族,正是这些磨难让他们一家人的感情比较深厚。
霍去病自幼喜欢骑射,是汉武帝和卫青一手培养出来的军事奇才,他初出茅庐的第一战就是在卫青帐下效力。
这就是霍去病射杀李敢的显在理由:出于感情他要替舅舅报仇。
史书还隐含了霍去病另一个没说出口的理由:巧妙地向舅舅表白,以避免甥舅感情的裂痕。
原来,漠北之战后汉武帝将霍去病列为首功,将他提拔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几乎与卫青平起平坐(卫青是大司马大将军)。
这个信号被逐利之徒解读为汉武帝有意压制卫青,所以很多卫青的门客都改换了门庭,改投到了霍去病门下。这些势利眼的见风使舵也很快得到了回报,他们都得到了相应的提拔和任用。
您可能要问:霍去病这么做岂不是挖舅舅的墙角?还真不能这么粗暴地理解,政治势力的流动不能非白即黑地评判,作为当事人,卫青和霍去病也只能努力适应,而不能随心所欲。
所以,霍去病想用射杀李敢告诉舅舅:有些事我虽然身不由己,但我依然是您的好外甥。
其实霍去病大可不必如此,以卫青的气度他根本不会跟外甥计较这些东西,还是霍去病太年轻,缺少恢弘气魄。
那一年霍去病才22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皇帝如此器重壮了他的胆子。果然,汉武帝在震惊之余,选择了替他隐瞒:“上讳云鹿触杀之。”(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李敢被杀后仅一年,23岁的霍去病竟然暴病身亡,一代军事奇才的陨落给汉武帝和大汉帝国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潼关大战闯王与清军血战13天?
农民军的数量虽大,但战斗力其实并不强,他们最擅长的是流动战,而不是面对面的野战。
因此,只要明军的战略思路不出问题,李自成其实是没机会的,即便张献忠来救援,潼关南原之战闯军也必败无疑。
潼关南原之战的历史背景崇祯七年(1634年),闯军经历了一次生死大考,那一次,号称百万大军的闯军被五省总督陈奇瑜逼入车箱峡,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
后来,李自成用诈降之际骗过陈奇瑜,残部才逃出生天。
崇祯八年,满血复活的农民军在荥阳召开了“荥阳大会”,会上李自成提出了“联合作战、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策略,并以此为指导思想统一了各路义军的军事行动。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农民军各部分兵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连老朱家的祖坟都被李自成和张献忠刨了。
崇祯九年,高迎祥战死,李自成接过了闯军的帅旗,队伍又迅速扩展至百万之众。
面对熊熊之势,杨嗣昌提出了著名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匪策略。
所谓“四正”,就是指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所谓“六隅”,是指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所谓“十面之网”,是指总督、总理二臣随贼所向,专征讨。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十个巡抚责任包干,农民军到谁的防区就是谁的责任;总督和总理跟在农民军屁股后面追,与防区内的巡抚合作砍人。
应该说,杨嗣昌的眼光很老道,他一眼看穿了农民军流动作战的特长,以及明军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弊端。
他的策略明确了所有人的职责,责任到人谁也不敢怠慢了,这就让农民军流动作战的优势消失了。
果然,这个策略很厉害,农民军被分割消灭,张献忠、罗汝才先后向熊文灿投降,义军遭遇重大挫折。
李自成的日子也不好过,他被曹变蛟从四川一路驱赶到汉中、关中。途中,他的六队和祁总管先后投降,他被迫向东逃,计划经过潼关向河南流窜。
李自成的行军轨迹正好落入洪承畴和孙传庭的圈套,原来曹变蛟正在按计划将李自成赶进预设的圈套,潼关南原之战一触即发。
李自成为何败得这么惨?潼关南园位于华阴之东,潼关之南,商洛山之北,是一个由六个平原构成的四十里开阔地带。
这六块平原自西往东分别是:永丰原、凤翼原、中指原、麟趾原、牛头原和代字营原,六原之间被河流、沟岔、裂谷分割,是一个地势优良的战场。
我没查到南原之战的详细史料,但从地图上看,洪承畴的三道伏兵应该在薛家沟、潼关河和禁河(沟),或者在潼关河、禁河(沟)、远望沟。
三个战场分别在永丰原、凤翼原、中指原,或者凤翼原、中指原、麟趾原。
崇祯十一年十月,李自成大军被曹变蛟驱赶进南原,遭遇洪承畴第一道伏兵的截杀。此时闯军连续数月败逃,一路上不断出现投降的情况,士气正是低落的时候,因此被一击即溃。
事实上,义军的数量水分本来就很大,他们都携带着家小,以及全部家当,真正有战斗力的人员也就五分之一。再加上装备落后,部队的训练水平又不够,因此在野战方面先天不足。
几个不利因素叠加,闯军迅速溃败,他们能做的就是拼命突围。但洪承畴后面还有两道伏兵,李自成闯过第一道,难闯第二道,闯过第二道再也无法突破第三道。
李自成在转战过程中显然没做好“群众工作”,南原的当地百姓自发地加入了对闯军的剿灭战,极少数脱离战场的散兵游勇,又遭遇百姓们的袭击:“遇则棒杀,秦贼遂尽。”
这场惨烈的战斗后,李自成只带了十八骑(也有说七骑、十四骑)突出重围,向南钻进商洛山,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假如张献忠为何不来救援?此时张献忠在干什么?他怎么不来就远呢?很遗憾,他有心无力,就在不久前,被围困在谷城的他已经向明军投降了。
有了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明军的战斗力恢复了正常水平,张献忠这个流寇走到哪里都不再是游山玩水般的潇洒,而是被迫与玩命的明军实打实的对抗。
崇祯十年,张献忠在南阳被左良玉击败,他身负重伤,如果不是孙可望奋力相救,他就挂了。
失败后的张献忠与罗汝才分兵,被熊文灿围困在谷城和郧阳。于是他们故技重施,向明军提出投降。
这个时候,如果明军统一思想,克难攻坚,估计张献忠的结局就好不了。
可是熊文灿身上背负的压力太大,他想尽快结束战斗,因此熊文灿不顾杨嗣昌的反对,在崇祯帝的许可下接受了张献忠的投降条件。
这个条件有点奇葩,张献忠提出,投降可以,但不能收编我的队伍,我也不做大名的官。
这哪里是投降?分明是想以休战赢得喘气的机会,可崇祯居然接受了。于是张献忠将部下四万人马分布扎营,有条不紊地进行新兵招募和军事训练。
一年之后崇祯十二年,满血复活的张献忠、罗汝才杀出驻地,重新点燃推翻大明的熊熊烈焰。而熊文灿却因此被崇祯帝送上了断头台,他的家人也被张献忠杀光。
但此时,张献忠刚刚投降,实力还没有恢复,不具备救援李自成的能力。另外,从谷城到潼关路途遥远,还要穿越商洛山,时间上也不允许。
即便以上两个条件具备,张献忠恐怕也未必愿意救李自成,因为在攻破凤阳时,他与李自成因为分赃不均发生冲突,两人早就分道扬镳了。
张献忠前来救援能成功吗?如果我们非要做假设,张献忠具备救援的条件,也确实赶上了南原之战,那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要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张献忠没有后顾之忧,且打了洪承畴一个措手不及。
通过地形图可知,张献忠参加南原之战一定是从南原的南边,商洛山北上,此时李自成正遭遇洪承畴的东面阻击。
张献忠从南边杀过来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假如他与李自成的目标一致,即向东突破。这就是一场恶战,谁胜谁负很难预料。
假如他要想将李自成救出战场向南撤退,这个目标应该比较容易达成。
第二种情况,张献忠遭遇追击和反包围。
请别忘了,张献忠身后还有一个熊文灿贴身相随呢!因此他做不到突然出现在南原战场而不被洪承畴知晓。
张献忠增兵李自成,熊文灿肯定也要参战。西边还有孙传庭,假如李自成和张献忠两大主力都出现潼关南原,估计他也不会闲着,也一定会赶来增援洪承畴。
这种情况下,张献忠恐怕不光救援不成,连自己都要搭进去。
综上所述,假如张献忠来救援李自成,最好的结果就是救走李自成和他的残部。
这就是洪承畴的厉害之处,也是杨嗣昌的策略成功之处,无论李自成还是张献忠,一直处于被四面追击的境地,潼关南原是猎物精疲力竭情况下,被明军收网的地方。
如此可见,只要明军战略对头,其实李自成早就应该被剿灭了,只能说,灭了大明的不是李自成,而是大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