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炮防御战怎么打,作战理论研究的内容?
两栖作战理论是关于两栖作战的概念、范畴、原则、方法与行动 等内容的体系,是对两栖作战实践的理性认识,用以指导两栖作战行 动。两栖作战理论研究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两栖作战相关概念、两 栖作战战场环境、两栖作战行动、两栖作战指挥控制、两栖作战协同、 两栖作战后勤保障、两栖作战训练、两栖作战战例研究。
两栖作战相关概念研究,主要包括:两栖作战的定义;两栖作战 的目的和任务;两栖作战的阶段划分;两栖作战的发展;两栖作战的 特点、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两栖作战的样式;两栖作战的力量构成等。
两栖作战战场环境研究,主要包括:两栖作战战场的概念;海岸 带战场环境;近岸海区环境;岸滩地形;水文气象条件及其对两栖作 战各阶段的影响等。
两栖作战行动研究,主要包括:两栖目标区的选择,登陆时间与 登陆地点(机降地点)的选择;两栖部队集结装载的程序和方法;两 栖编队海上输送的编组方法与护航措施;先期作战,夺取作战区域的 局部控制权,并对岸上抗登陆防御工事、重要军事设施和水际滩头障 碍进行海空火力摧毁或压制;如何在抗登陆障碍区进行扫雷破障,开 辟上陆通道;登陆兵、装备和物资到达预定登陆海域后,如何展开并 进行换乘编波;如何组织各登陆波突击上陆,抢占登陆场;在突击上 陆过程中,海军舰炮和空军飞机如何对登陆部队进行火力支援与协调; 如何巩固和扩大登陆场。
此外,还包括两栖作战中的信息作战、两栖 特种作战行动、空降支援作战行动等。
二战时期的日本大和号战列舰的舰炮威力如何?
既然题主问的是舰炮,大和级也算是一代名舰,那小编就不在对大和级的介绍上费(cou)笔(zi)墨(shu)了。这篇文章,咱们就来专注地聊一聊大和级战列舰的460mm舰炮。
简介与概况大和级的94式45倍径40cm炮是有史以来安装在战舰上的最大口径主炮,也是最强大的主炮。
没错,在设计早期,为了保密以及回避海军限武条约,大和级的主炮口径对外一律宣称为400mm,即40cm,而其实际口径为460mm。
在远距离射击时,大和级的460mm炮与衣阿华的406mm炮(发射加重穿甲弹)有着相近的侵彻力。但是在近距离射击时,由于口径更大,460mm炮在穿甲能力上对美帝406mm炮又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现存于日本吴市(也就是当年大和号的驻地和建造地吴港)大和博物馆的三枚大和级460mm主炮炮弹(图中最靠左的三枚)。从左往右分别是一枚91式被帽风帽穿甲弹,一枚3式烧夷弹和一枚摘去风帽的91式穿甲弹。再往右分别是长门级的410mm91式穿甲弹和金刚级的356mm91式穿甲弹。很明显大和级的460mm炮弹是要比本子的其他其他战列舰炮弹大上一圈的,对比一旁的游客也不难看出其弹体之大之粗。
↑这是一张非常著名也是非常经典的照片,摄于1941年9月的吴港,此时的大和号还没有完全竣工,三号炮塔高扬的一门主炮应当是在做调试工作。与甲板上的棚屋、人员对比之下,足见大和级三联装460mm炮塔之巨。
值得留意的是,图片右侧有一艘船露出了其舰尾——凤翔号航空母舰,她是日本自产的第一条航空母舰。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按照航空母舰标准建造的航母(早期航母多由其他船只的舰体改造而成)
弹药概况大和级的460mm炮最常采用的弹药有以下三种:1460 kg重的91式被帽风帽穿甲弹,1360 kg重的零式高爆弹,以及同为1360 kg重的三式烧夷弹(也就是俗称的三式弹)。其中穿甲弹内装炸药33.85kg,高爆弹内装炸药61.7kg。
看到这些数据,可能有的读者朋友会产生疑问了——近一吨半重的炮弹,怎么只装了几十公斤的炸药?(零式高爆弹中炸药重量仅占总重的4.54%,91式穿甲弹的这一比例更是只有2.32%)
↑稍懂火器原理的人都知道,炮弹实际上是被发射药“炸”出炮膛的。由于要承受火炮发射时巨大的膛压以及极高的温度,(以大和级460mm主炮的工作膛压为例,平均每1cm²面积的弹壁要承受高达3.1吨的压力)大口径舰炮炮弹的弹壁一般都做得很厚。如果是穿甲弹,还要安装厚重的实心穿甲弹头。换言之,留给炸药的空间就被大大压缩了。如上图所示的91式穿甲弹结构图,偌大的炮弹中仅有"13号"区域里面是真正装了炸药的。
零式高爆弹↑但是大和级460mm高爆弹几十公斤的炸药量并不意味着其威力小。小编在之前写的文章里就举过这么一个例子:上图是2016年5月12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附近一处军事哨所发生的一起汽车炸弹袭击事件,车上载有约50kg土制爆炸物,尚能造成如此规模的破坏。大和级460mm高爆弹中超过60kg的可是实打实的高能炸药,虽与1吨多重的弹体相比凤毛麟角,但也足能予一般的软目标,如部队集结地、机场、建筑物等以毁灭性的打击。
九一式被帽风帽穿甲弹↑大和号战列舰,摄于1943年的特鲁克岛。
而对于战列舰装备的穿甲弹来说,装药是否足够其实并不是重点,能不能够在足够的距离上击穿敌方战列舰厚重的装甲才是关键。
在发射91式穿甲弹时,大和级460mm炮拥有42030m的理论最大射程。
理论上,在5000m的交战距离上,大和级的460mm被帽风帽穿甲弹能够击穿813mm厚的垂直钢装甲。这足以击穿有史以来任何一款战舰上任何部位的装甲。
而在远距离交战时,460mm穿甲弹的威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在20000m的交战距离上,九一式穿甲弹能够以522m/s的速度、16.5°的落角,击穿566mm厚的舷侧垂直装甲或者是167mm厚的甲板水平装甲。 在30000m的交战距离上,九一式穿甲弹也能以475m/s的弹着速度和31.4°的落角,击穿416mm厚的垂直装甲和230mm厚的水平装甲。
↑而美帝手里防护水平最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即便是装甲布置最为密集的司令塔和主炮塔,最厚处也分别只有445mm(司令塔正面)和422mm(主炮塔正面),二者的顶部装甲更是都只有184mm。也就是说,如果被91式穿甲弹直接命中,在大多数交战距离上,连衣阿华级的装甲都只能算是“勉强够用”而已。
三式烧夷弹↑三式弹可以说是大和级上三种常用弹药中最富争议的一款了——它的作用竟然是防空!
好吧,小编在这里要辟一波谣了:三式弹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三式通常弹(又叫三式烧霰弹),另一种是三式对空弹。
三式通常弹其实是一种燃烧子母弹,它能在目标上空炸开弹体,释放内含的470枚小型燃烧弹,可令目标发生严重的火灾。这种炮弹很适合攻击机场、建筑物、部队集结地等面状软目标。故此在1942年瓜达卡纳尔战役中,“东京快车”炮击瓜岛亨德森机场采用的就是这款炮弹。(虽然是金刚级的356mm三式弹)
而三式对空弹,其攻击效果也就是上两幅图所呈现的样子。三式对空弹采用延时引信,爆炸后,其内部的小型破片弹和小型烧夷弹就会在空中炸开,用以攻击敌方密集编队的战机。这种烧夷子母弹兼具有燃烧弹和破片弹的特点,其炮弹破片可以使一定范围内的战机机身受创。且烧夷弹的材料具有黏性,一旦飞散到敌机上,可以使金属蒙皮变形或融化,即使对自封式油箱的橡胶外壳也具有一定的破坏能力。
但是由于大和级战列舰主炮的旋转、俯仰速度实在是令人捉急,对空中目标的射击精度和反应速度也无从谈起。且发射三式对空弹时主炮需要用全装药射击,对炮管的烧蚀非常严重,对炮管寿命也是很不友好的消耗。且三式弹内装的燃烧子弹头存在火灾隐患。可以说三式对空弹在实际使用中,颇为鸡肋。
↑这是衣阿华级406mm主炮的全装药发射状态演示,炮弹后面白花花的一大摞都是发射药包。如此大装药量,对炮管寿命的消耗也是很大的。
炮塔性能大和级的一座460mm三联装主炮塔重达2774吨。要知道,同时期的一艘秋月级驱逐舰也只有2701吨的标准排水量。
但是如此庞然大物,其反应速度也十分迟缓。 每座炮塔由一台500马力的电动机驱动,旋转速度却只有约2°/秒。也就是说,当大和级需要将指向正前/后方的一座主炮塔转到90°位置的舷侧时,需要至少长达45秒时间,而且这还是在采用全功率电力驱动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人工操作,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耗时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
大和级的460mm炮采用3°定角装填,即在射击后主炮需复位到3°的俯仰角进行装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炮的射速,不过好在,大和级的主炮俯仰速度达到了10°/秒。
在用3°仰角持续射击时,大和级的主炮单炮射速能够达到30秒/发,但是此时主炮的射程仅有6000m左右。在对舰作战15-20km的通常交战距离中,大和级一般采用20°左右的仰角发射,持续射速也可以达到35秒/发左右。在遂行对陆打击时,则往往采用40°左右的仰角(此时的射程在40km左右),这时的持续射速在41秒/发左右。从射速来看,大和级的460mm舰炮还是相当出色的。
实战经历↑这是一张非常罕见的照片,大和级二号舰武藏号战列舰在1942年的一次炮术演习中发射其460mm前主炮。事实上,大和级460mm主炮发射时的超高压和巨响足以对周围的人员产生致命伤害,因此大和级战列舰在主炮开火之前要在舰上拉响两次警报:第一次警报时甲板上的所有无防护人员须远离炮口并找掩体隐蔽,卧倒并捂住耳朵;第二次警报时,主炮开火。
↑对比一下衣阿华级的炮口火焰,就可以发现,大和级460mm的炮口火焰要比衣阿华的406mm威猛得多。这张图片摄于1952年的朝鲜,美军的维斯康星号战列舰。在这里,小编向当年顶着巨大的装备劣势仍英勇奋战的人民志愿军致敬。
大和、武藏二舰的实战经历不多,主炮在实战中的可证实的命中实例更是稀有,因此对于其主炮的实际威力,可参考的实例少之又少。
大和号只有一次在实战中的开火记录:于1944年10月25日,在菲律宾东部发生的萨马岛海战中,大和号向美军Taffy1、Taffy3护航航母战斗群开火,其炮弹疑似击中了美军甘比尔湾号护航航空母舰(USS Gambier Bay, CVE-73),但是该战果没有得到确认。
武藏号战列舰唯一的一次实战开火记录是在1944年10月24日的锡布延海战中,向来袭的美军机群发射三式对空弹。据称在战斗过程中武藏号的一座主炮在发射三式弹时发生了炸膛事故,但由于该舰在随后的战斗中被美军击沉,所以可以说这次炸膛事故无证可考。
结语毫无疑问,大和级的460mm舰炮是有史以来威力最为强大的舰炮之一。但是如此强大拉风的超级舰炮和战舰,却成为了邪恶帝国的侵略工具、军国主义的罪恶帮凶,用来进行非正义的法西斯侵略战争。或许,冰冷的海底才是大和、武藏二舰最好的归宿。
↑而近年来,旧日本海军的“金刚”、“爱宕”、“出云”等舰名一一在其新造舰船上复活。从建造宙斯盾舰到直升机母舰,从挑起领土争端到引进F35五代机,日本也一再地挑战与试探着周边国家的态度和底线。这种现象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在保持正常经贸合作、积极推动中日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要对这位并不“安分”、“劣迹累累”的东方邻居,抱有一丝最起码的警惕和谨慎?
↑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大步迈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多管齐下,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我国军队的现代化改革也正有条不紊地进行。055下水、国产航母出炉、驱护舰“下饺子”入役、国产五代机“大象漫步”,或许也让国人有了这样的底气和自信:2019年的中国,绝非是1931年的中国可以比拟的了。
对岸支援用反坦克可以吗?
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是现代舰载标配武器装备、是现代舰、艇、船的最后防御后盾。以世界公认的中國産威力最大的近防炮为例:
H/PJ-11型11管30亳米转管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ⅠWS)配置雷达、光学、红光追踪糸统、可追踪锁定50个目标、配2个弹舱、最大火力每分钟11000发/每秒约166发、最大射程5000米、是打击来龚空中目标的大杀器。(近防炮开火瞬间)(陆基型近防炮武器系统)
理论上、近防炮(陆基型)打击地面目标没有问题。
但是、用近防炮打击“皮糙肉厚”“钢铁侠”坦克、有点勉为其难。(用陆基型近防炮收拾没有防护的、或者防护相对薄弱装甲车和工事没有问题)(用陆基型近防炮收拾坦克?有点难)
首先、30毫米近防炮使用的是普通穿甲弹对付飞机或者导弹绰绰有余、对付现代主战坦克有点困难。(近防炮的优势就是高射速、密集火力形成的“弹幕”打击来袭空中目标)
现代主战坦克正面装甲达到600~800之间厚度、外挂反应装甲30毫米普通穿甲弹打到坦克身上就像是给坦克“钢铁侠”挠痒痒一般……
用陆基型近防炮武器系统“客串”打击地面目标一定会形成密集的火力网可以起到压制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能够把坦克炮塔击穿的、一般炮/枪弹想都别想)(反坦克装甲的杀手锏“穿甲弹”)
“各司其职”、术业有专攻、一型武器装备也是一样的。
红海行动里近防炮拦截和主炮攻击可以同时进行吗?
【共享军事知识,关注扶斩军事】当然可以,近防炮防御系统和主炮需要满足两种作战需求,一个是近程防御,一个是远程攻击,所以二者必然拥有不同的火控系统,完全可以同时攻击。否则敌方反舰导弹来袭时,如果主炮恰好在执行攻击命令导致近防炮不能开火,以掠海超低空反舰导弹的速度,还没等下令停止主炮射击,舰艇已经被炸沉了。054A单管76MM主炮
下面介绍一下电影中的054A护卫舰主炮,主炮是单管76MM隐身舰炮,此炮堪称俄罗斯AK-176M型76mm舰炮的中国版,是中国自俄罗斯引进AK-176M以及所属RFCS LASKA火控系统的技术后,在2003年由郑州机电工程研究研制成功,成为中国海军新一代的制式中口径舰炮。1130近防炮实弹射击
而影片中近防炮,是我国研制的一款11管30MM加特林式速射炮近程防御武器系统,装有11个炮管,每个炮管30毫米,一次能够锁定40多个目标,最大火力为每分钟11000发,即每秒约166发。
您的每个点赞和评论都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我是扶斩军事,喜欢军事问题的朋友一定关注我?在航母不派出舰载机的情况下?
这个问题问的好玩,实则是牵扯到航母本身的身份问题。有“不过”和“还不过”
航母本来就不是一线作战舰艇,如果不用战斗机的话,那么航母=运输舰。
其实从编号上的就可以看出航母的身份的,在美国海军同一编号目录中CV是航母的普遍编号开头。CV是Carrier Vessel的缩写,意思为“运载舰只”。
因此航母的所有设施都主要为了满足运载需要而非直接作战需要。那么如果去掉了载机的话,航母就是一艘很普通的运输舰而已。
战列舰不同,称号BB的战列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为了直接战斗所设计的。无论是从装甲防护还是凶猛的火力设计都是一个目标——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对于航母来说,战列舰的主炮可以轻易的撕裂航母的装甲,使现代的航母毫无还手之力。
不过现代的航母都是以美国的航母作为参照物的,现代的航母在设计过程中已经考虑了受到攻击后的损管措施,以至于航母是一个很难沉没的海上巨兽。
之前美国为了测试导弹和航母的抗击打能力,将退役的美国号航母拆打开了水密门、拆除了武器清空设备,用了各式导弹和在舰上安装的C4炸药反复蹂躏了25天,美国号才最终沉没。
当然由于是测试目的,各种导弹发射威力和波次都受到了一些限制,也没有拉出密苏里战列舰去轰上几炮。
但也可以看出航母的抗打击能力有多么强悍了吧。
还不过美国的航母是作为单纯的运载舰载飞机的运输舰存在的。但不一定所有的国家航母都是这样的思路——例如下图:
看到运载这样的舰载机的航母,战列舰还是不要靠近远远离开的好。舰载机不起飞的情况下,战列舰也会被击沉。原因何在?
这是苏联时期的航母,是巡洋舰和航空母舰的混合体,是带有巨大的反舰导弹的。
前端是这样的
苏联的混血航母配有4个SS-N-12双联装对舰导弹发射器,备弹40发,没发射程550公里。远远大于战列舰主炮射程。即便是最后一艘现代化改装的密苏里号战列舰装备的鱼叉导弹射程也仅仅有74公里,况且SS-N-12的战斗部足有1吨的高能炸药,毁掉一艘战列舰毫无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