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朝》1.05(无BUG版),秦始皇是昏君吗?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秦始皇功在千秋,功在社稷!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秦灭六国之战,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封建统一战争。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了10年时间,先后灭掉燕、赵、韩、魏、齐、楚六个国家,结束了从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乱的战争局面,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秦朝!
大一统的胜利,离不开秦始皇的正确决策和高瞻远瞩。他是我国古代非常罕见的一位英雄,也是其他六国无法与之匹敌的明君!
修长城、灵渠,南征南越、北击匈奴,奠定中国多民族大统一格局修长城,抵御北方胡族入侵,长城成为后世的重要防线。
修灵渠,加强对珠海流域的控制,使该区域从此纳入中国版图。
南征南越,使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北击匈奴,使河套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版图。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度量衡都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
其中文字的统一是意义最为深远的,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放在统一文化里,在当时加强秦文化的渗透,利于秦国的统治。
货币的统一,使所有物资可以流动,不会出现因货币不统一而无法流动的局面,进而中央可以控制全国的经济命脉。
度量衡的统一,使全国处在统一的标准之下,有利于生产经济的发展。
这些改革在当时是为了加强中央的集权控制,但长远来看,意义非比寻常,是日后中国几千年大一统的基础。
废分封,立郡县废除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车同轨,道同距使全国各地的道路在几年之内压成宽度一样的硬地车道,不仅能够减少商品和旅客来往运输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国家将物资快速运到全国任何郡县,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战略举措。
如果你也对历史感兴趣,不妨关注我或留言吧,让我们一起进入历史一探究竟!
为何秦始皇陵长明灯千年不灭?
在中国的封建历史当中,秦始皇一直被我们认为是功绩最大的一位帝王。作为第一个统一了中国并且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大一统的皇帝,如果没有秦始皇的话,中国现在说不定就跟欧洲一样是一个松散的地区,而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了。
秦始皇在自己在位的时间之内,统一了中国并且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也让匈奴见识到了我们的厉害,完全对得起千古一帝的称号。不过后人对他也有一些比较负面的评价,不惜民力大兴土木又或者是焚书坑儒,这都是秦始皇无法抹除的过错。
暂且不论秦始皇的功绩,只是从他所能享受到的待遇来看,秦始皇也可谓是前无古人了。相比起先秦时期的其他君主,秦始皇单纯是享受到的葬礼规模就已经是只能用夸张来形容的了,即使秦始皇陵还没有被人们探索,但是兵马俑这个秦始皇的陪葬坑就已经规模惊人了。
秦始皇陵的传说秦始皇陵作为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其千百年来都没有遭受过被开挖的问题,这倒并不是说人们敬仰秦始皇而不去开挖秦始皇陵,而是在于秦始皇陵实在是过于特殊。首先秦始皇陵的规模相当巨大,而且秦始皇陵本身也有着非常多传说故事,包括水银制成的江河湖海以及各种各样的机关等,这都让人们对于秦始皇陵畏而却步。
同时在民间的传说当中,秦始皇陵当中是点着一盏长明灯的,而且这盏长明灯在千百年以来都未曾熄灭过。首先不提燃料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相对密封的墓穴环境当中,什么东西能够燃烧这么久时间呢?这个问题也困惑了大家很长时间,也有很多专家想要为此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答。假如这个问题得到破解的话,说不定解开秦始皇陵之谜也近在咫尺了。
其实在秦始皇修建陵墓的过程当中,他就动用了整个秦国绝大多数的财产和国力,在骊山地区修建了属于自己的陵墓。除此以外,秦始皇为了让自己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拥有大权,甚至还命全国的能工巧匠以真人为蓝本制作了无数的兵马俑,单纯是兵马俑就已经价值连城了,而这也仅仅只是秦始皇众多陪葬当中的一种罢了。
长明灯之谜其中一直被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传说,就是秦始皇陵当中的长明灯了。长明灯最早在《史记》当中被提到过,单纯是从其名字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种灯的功能,那就是能够持续燃烧而并不熄灭。其实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长明灯,这些长明灯都是使用得比较耐烧的燃料才能长久燃烧的,不过永久燃烧不太现实。
如果想要证实史记当中长明灯的记载的话,那么我们还是需要打开并且探索秦始皇陵才可以了解。但是根据我们中国目前的想法,因为秦始皇陵的发掘是一件相当艰苦的工作,并且极有可能导致陵墓内部的文物风化破坏,所以没有切实的把握的话我们还是不要轻易打开秦始皇陵为妙。不过在这之前,也有一些考古人员擅自研究过类似的陵墓。
在1956年那年,中国有很多的学者一起准备考察一下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也就是定陵,而在这一次考察的过程当中,相关的专家学者们就发现了长明灯这件事情说不定还真的属实。在挖掘到了墓室以后,专家们惊诧地发现了墓室当中的灯火居然还在闪亮着,虽然说这个火光有那么一些暗淡了,但是这也确实让在场的所有专家们都为之震惊。
要知道定陵在长久以来可是没有被盗过墓的,基本保持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外部和内部状态,所以说内部的这样一盏灯肯定不是其他人所遗留下来的。但是这也就只剩下了一个可能,那就是墓穴当中的这一盏灯亮了四百多年,这不就是史书当中记载的长明灯吗?而这次长明灯的发现,也让人们不禁想起了《史记》当中记载的秦始皇陵中的长明灯。
如何能够“长明”?火焰如果想要持续燃烧的话,必须要有燃烧的介质以及氧气,在墓穴这么封闭的环境当中燃烧,暂且不论有什么介质能这么耐烧,氧气估计早都没了,所以有不少专家学者都想探查这个问题。根据史书之中的记载,长明灯的制作必须要以人鱼膏为材料,这个人鱼膏究竟是什么,也让人们十分不解。但是后来有人们认为这个所谓的人鱼膏其实是鲸油。
不过这个论据也站不住脚,毕竟鲸鱼作为在深海中生活的巨物,古代人能抓到鲸鱼这件事情本来就存疑,况且鲸油虽然耐烧,但也远远达不到“长明”的地步。后来有一位美国的相关专家在调查长明灯原理的时候,他得出来了一个还算得上是比较科学的结论,那就是所谓的长明灯,其实就是在灯的燃料当中掺杂了一定的黄磷。
磷作为一种相当易燃的化学物质,被广泛应用在现代社会的各种场合,不论是军事还是化工都少不了磷的出现。除此以外,磷这种物质本身就非常耐烧,一小块磷都可以持续燃烧相当久的时间。所以说在灯的燃料当中加一点磷的话,那么就可以大幅度地延缓这个燃料的燃烧速度,从而达到一种近似于“长明”的效果。
结语那么墓穴当中又没有氧气,哪怕是能解决燃料的问题,那么氧气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这个科学家也同样给出了另外一个结论,那就是长明灯的燃料当中除了黄磷之外,还添加了一定量的白磷。白磷燃点相当低,在常温情况下甚至都能自燃。
如果墓穴并不是完全密封的话,只要但凡有那么一点空气,再加上一个相对比较正常的温度的话,那么长明灯就会一直燃烧下去。总体来说这种说法还算得上是站得住脚,但是估计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问题的。而秦始皇陵长明灯之谜,说不定只能到秦始皇陵开挖之后才能被大家所知了。
古时候有哪位君王最荒淫昏庸?
北齐皇帝高洋:把老婆的尸骨做成琵琶,都是喝酒惹的祸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前期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的帝王,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开国皇帝文宣帝高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高洋的父亲高欢、哥哥高澄都是东魏权倾一时的权臣,东魏表面上姓元,实际是他们老高家的。经过父兄的苦心经营,到高洋掌权的时候,通过上演一场“禅让”的好戏,魏国一下变成了齐国,史称北齐。
话说高洋小时候,长得那是相当磕碜,《北齐书》记载:黑色,大颊兑下,鳞身重踝。就是说他皮肤黑,两腮很大,长着双重的足踝,身上有鳞片状的皮肤,其实就是一身牛皮癣。
这样的长相在整个高氏家族都是垫底的,自然受到家人的百般嘲笑,他哥哥高澄就对他说过,就你这样以后怎么能享受荣华富贵呀,前一阵给你算命的那位先生是不是大忽悠啊,怎么会说你以后大富大贵呢?
高洋虽然外表不行,但却极其聪明。有一次,老爸高欢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叫来,想考考他们的能力,于是给了他们每人一堆乱麻,让儿子们想法设法理顺。
只见几兄弟有的还在冥思苦想,一点方法都没有,有的呢,正在一根一根地捋,结果半天还没捋出一个头来。而高洋他怎么办呢?只见他掏出一把刀,二话不说,一刀下去砍断了眼前这堆乱麻,完了还自言自语到:乱者须斩,就是说乱的东西必须砍断,这就是快刀斩乱麻的由来。
高欢被儿子的举动惊呆了,想不想小小年纪的高欢竟然有这种魄力,作为父亲那是相当高兴。
还有一次,高欢各自分配给儿子们一些士兵,让他们分别从四座城门出发,攻击来犯的“敌人”。其实,这些敌人是高欢让自己的手下骑兵冒充的,目的还是要测试一下儿子们的能力。
结果,其他几个儿子都怕的要死,以为自己面对的是真的敌人,都不敢向前进攻。只要高洋天不怕地不怕,带着手下与“敌人”干起来了。可想而知,高洋这个行为在高欢的心中又是一个加分项。
高欢死后,东魏的实权到了长子高澄的手中,然而,没几年,高澄却被自己的厨子合谋杀死了。就在高氏家族群龙无首的时候,是有魄力、有胆识的高洋站了出来,他冷静处置,迅速稳定住了局面,并把东魏的实权紧紧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中,并且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废了东魏孝静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齐。
做了皇帝后的高洋,没有了任何约束,终于可以放手大干一场。他勤于政事、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对内发展经济,轻徭薄赋,对外四处征战,多次打败柔然、突厥、契丹,以及南边的另一个齐国,就是南朝的萧齐。
短短几年,高洋就把北齐发展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甚至有人称他为“英雄天子”,这个时期的高洋,真可谓迎来了自己人生高光时刻。
然而,“英雄天子”做了没有六七年,不知是不是觉得自己的成就已经足够向天下人炫耀了,高洋开始变得飘飘然,自我感觉超级好,朝政也不管了,每天沉湎酒色不能自拔,尽情放飞自我,慢慢掏空了自己的身体。
高洋是一个疯狂的音乐爱好者,经常在皇宫里昼夜不停地嗨歌,甚至亲自击鼓伴奏,起身跳舞,史书记载“躬自鼓舞,歌讴不息,从旦通宵, 以夜继昼”。
被酒精麻醉的高洋,彻底失去了一个正常人的理智,常常作出一些让北齐的臣民们目瞪口呆的事,比如他还经常涂脂抹粉,披着头发,身穿奇装异服,有时拿着刀、背上弓,在大街上游荡,有时裸露身体,骑着快马在大街上飙车。凡是被他杀害的人,大多下令肢解,有的放在火上焚烧,有的投到河里。
被酒精麻醉得久了,高洋甚至变得有些变态,他有个嫔妃叫薛贵嫔,虽然是青楼女子出身,但高洋毫不介意,与她是恩爱有加。然后,有一天高洋酒醉之后,想到薛贵嫔不大光彩的过去,竟然怒火中烧,头脑一发热,就让人把薛贵嫔给锯了。
等到第二天,高洋酒醒后,突然发现自己的爱妾薛贵嫔不见了,一问才知道昨晚上已经死了,那真是一个后悔莫及啊,眼泪簌簌地往下掉。
过了几天,高洋还是没有从失去爱妾的痛苦中走出来,当时正在跟群众在大殿举办宴会,想着以往这个时候都是薛贵嫔陪在自己的身边,如今却是孤家寡人一个,越想越伤心。突然,高洋灵机一动,竟然让人把薛贵嫔的人头拿过来了,他就当着大家的面抱着一颗人头边喝酒边痛苦,此情此景不免让台下的大臣们瘆得慌。
这还不算完,前面说过了高洋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抱着爱妃的人头喝酒还不过瘾,他要充分利用薛贵嫔的身体,于是就让人把薛贵嫔的尸体拖上来,亲自动手,把腿骨做成了一把琵琶,还亲自上阵演奏了一曲。
薛贵嫔虽已死去,但身体却得到了充分开发,头和腿有了用处,而其他部位呢,高洋一块不落地都装进了棺材里,还搞了一个相当隆重的出殡仪式,高洋披头散发地跟在送葬队伍里,一路上号哭不停。
最终,酗酒无度的高洋,终因酒精中毒究掏空了自己的身体,死时年仅31岁,在他短短的人生中,竟前后判若两人,一个是英明神武的有为之君,一个是荒淫无道的昏聩之人,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秦始皇死后多久换朝?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最富争议的应该就是秦始皇了,秦统一天下之后,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强盛的秦王朝。可是始皇帝死后三年,天下分崩离析,由于赵高的胡乱参政使秦国没有了政治核心凝聚力,六国贵族纷纷起义,不到二世就亡了。
秦亡刘邦建立汉朝
秦始皇的祖籍是山东莱芜吗?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我们目前所知的秦人先祖乃是女脩及其子孙大业和大费伯益,但是,据实而论,嬴秦始祖女脩与大业绝非母子,而是时代相差很远的两人只是两人之间的世系传承因年代久远和史料缺乏而无从复原。由女脩到大费,大约代表了从五帝时代颛顼之后至夏禹时期嬴秦的部族历史。
一、秦人的祖先少昊说一般认为,颛顼出自以太昊为初祖的东夷族,由太昊集团中的颛曳和须句两个胞族结合而成的新部落,故称颛顼。其强大以后,颛顼继少昊而成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后又继黄帝而立,成为夷夏大联盟首领而位居“五帝”次席。
女脩为颛顼之苗裔,其必在颛顼部族形成之后,而颛顼族早在太昊时代即已出现,那么,女脩生活的时代必早于颛顼继黄帝而立之时。既然秦人先祖母族出颛顼部族,则“秦襄公自以为主少昊之神”的少昊部族必为其父系始祖所在部族。
少昊族与其后的颛顼族一样,也是从太昊部族分化进而兴起的一个部族。其在东夷集团的分布和居地主要位于今山东地区的西部。东夷集团最初的五方、五行、五色与五帝相配的系统由少昊氏“四正”发其端,复经少昊氏凤鸟、玄鸟、伯赵、青鸟、丹鸟之“五鸟氏”与黄、黑、白、青、赤五色相应,进而配五方帝而形成。
在这一系统中,少昊部族居于东夷的西部,故以少昊为西帝,即为西方金德白帝,又以蓐收神该相配。该为少昊四叔即“四正”之一,该所在部族当为少昊部族,而在五鸟氏中,其所对应的当为伯赵氏。杜预注“伯赵”云“伯赵,伯劳也。”段连勤指出,与秦同族的赵国是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而为赵氏,在少昊氏五鸟氏族中就有一个伯赵氏,伯赵亦是一种鸟名,"造父以鸟名族及国,不也是以鸟为图腾吗?”
伯赵氏也就是白鸟氏,商周金文中“伯”与“白”两字可通用,常以“白”字代“伯”字。由此可知,所谓“秦襄公自以为主少昊之神”,就是因为少昊即是秦人先祖所在部族之故。学者进一步指出,《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风姓四国“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杜预注:“司,主也;太昊,伏羲;四国,伏羲之后,故主其祀。”可知“司”为“主”的同义语,则秦襄公“主少昊之神”就等于“司少昊之祀”。风姓四国主太昊之祀,是因为他们都是太昊之后,同理,秦襄公“主少昊之神”,也就是秦襄公自认为是少昊之后的缘故。
由此可知,秦人既出于颛顼族,又主少昊之神,正好是其先祖母族和父族分别来自少昊五鸟氏中的玄鸟颛顼族和伯赵少昊氏族,这两个氏族可能就是上古相互世代通婚的对偶部族。所以,秦人母系源出玄鸟氏颛顼族,父系源出伯赵氏少昊族,这两个部族共同孕育了秦人先祖。
前面说女修与大业并非母子,而是秦人始祖中分别能够追溯到的最早女始祖和男始祖,两人时间相差甚远。
二、秦人祖先伯益说大业是否为皋陶,亦即大业、皋陶为一人还是两人,历来都有争论。但细究起来,大业与皋陶应为两人而非一人。史载大业娶少典之子女华为妻,生子大费,大费即伯益。皋陶与伯益同朝辅佐舜、禹,《荀子·成相》云:“禹得益、皋陶、横革、直成为辅。”《吕氏春秋·求人》云:“得陶、化益、直窥、横革、之交五人佐禹。”直窥即是直成。
“把益与皋陶并列,且把益置于皋陶之上,说明他们之间非父子关系。”一方面,大业与皋陶居地有别,《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曲阜,系少昊之墟。
而伯益族地居赢,即今山东莱芜嬴水流域一带。另一方面,两族姓氏由来亦不同,皋陶以生地而姓偃,伯益承袭少昊嬴姓。帝舜重封伯益为嬴姓部落长时,只封伯益,而不封皋陶,说明皋陶并非伯益之父。
清人梁玉绳《史记志疑》云:“舜赐伯益嬴姓,不赐陶。秦谓嬴姓始自伯益,故以伯益为首。皋陶乃偃姓,当为英、六诸国之祖。秦与皋陶无涉。”大业与伯益为父子关系,史有明文记载,向无争议,既然皋陶与伯益非父子,则皋陶与大业是两人而非一人无疑。
皋陶与大业虽非一人,皋陶与大费亦非父子关系,但两者当为少昊部族中相亲近的支系或胞族。皋陶族以皋鸡为图腾,伯益族以玄鸟为图腾,其实都是鸟图腾。杨向奎先生云:“赢、偃音同,或即一姓”,“徐之赢姓,舒为偃姓,今知徐、舒为一,偃、赢自非二矣”。
郭沫若也说:“皋陶是偃姓,伯益是赢姓。偃、赢,一音之转,当是从两个近亲部族发展下来的。”可见,他们一为偃姓之祖,一为赢姓之祖,同为少昊后裔,关系确是十分密切。
三、秦人祖先大业说大业之名,《说文》云:“业,大版也,所以饰县钟鼓。”《诗经·有鼓》,“设业设算”。传云:“大版也,所以饰枸为县也。”《尔雅·释器》:“大版谓之业,绳之谓之缩。”《尔雅·释诂》:“业,事也。业,叙也。业,绪也。业,大也。”高鸿缙《字例》云:《诗》曰:业为枞。按:业为加于梅上之大版,从木,业声。业上有锯齿,略象镞岳并出,故取业为声。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认为“业”者,皆象形非会意,其版如锯齿,令其相衔不脱,工致坚实也。何光岳据此认为业乃编钟和编馨架上的直木,刻有锯齿和人字形花纹,以悬挂乐器。大业或因创作这种乐器架而得名。其说当信。
大业作为秦人最早的男性始祖,其事迹于史无证。大业之子大费为赢姓之祖,并封于赢,则大业必有自己的居地,何光岳、陈平都认为其地在邺,即古邺城。其城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17.5公里的三台村及其以东流域,南距河南安阳市约20公里。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代,后地属晋。战国初年邺为魏地,魏文侯七年开始曾一度为魏都。秦灭六国,邺县属邯郸郡,汉为魏郡治所,东汉末年邺县为冀州治地。
三国时,曹操先置丞相府于此,后曹丕以邺为五都之一,邺城成为当时北中国的实际政治中心。其后,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均以邺城为都,隋初邺城毁废于战火。在河北龙山文化润沟型(发现于邯郸润沟)遗址中,曾发现两口水井,邹衡据此并结合玄鸟故事和伯益居箕山之阴认为“润沟型至少应该包括伯益之族或其所属部落在内的"。由此而言,伯益之父大业之业(邺)邑,在今河北临漳的古邺城,邺之得名由大业居此而来。
大业为秦人第一位男性始祖,大业娶少典之子女华为妻,少典氏属黄帝族,则东夷族秦人先祖早在尧、舜之际,已与炎黄部族有了姻亲血缘关系,其部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必随之发生。大业居地在古邺城,邺城与商都股墟毗邻,也显示了秦人与商族关系亲密。这些信息,对于我们认识秦人起源和秦文化的渊源极为重要。
四、伯益始封地《史记·夏本纪》云,大禹即位后,“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又云:帝禹“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日。….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按其记载“任之政”即是任命为摄政。伯益作为三朝老臣,继皋陶之后成为摄政辅佐大禹,大禹去世后,其子启要守孝三年,故“以天下授益"。则伯益曾在夏启守孝期间代行夏政长达三年。夏启即位后,伯益“避居箕山之阳",当是离开朝廷回到本族居地。关于伯益归政,还有远比禅让血腥的记载。如《竹书纪年》则说:“益干启政,启杀之。”《韩非子》亦云:“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在禅让制向王位世袭制过渡的最后关口,可能后一种结局更符合历史的实际。
伯益在辅佐帝舜时曾受封并赐姓,也包括封邑,如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时曾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在其他文献中则有其分别受封于费、嬴、秦诸地的记载:
《潜夫论·三式》::“伯翳日受封土。"
《越绝书·吴内传》云:“益与禹臣于舜,舜传之禹,荐益而封之百里。”
《古本竹书纪年》载:夏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
《路史·国名纪》:“费,翳之封。音沸。费仲、费昌国。”
《路史·少昊纪》:伯翳“始食于赢”。
《路史·后纪七》又云:“伯翳、大费能驯鸟兽,知其话言以服事虞夏,始食于赢,为赢氏。“
《盐铁论·结和》:“伯益之始封秦,地为七十里。”
上述三地,是否俱为伯益封地?按文献记载,在秦人早期历史中,赐土受封者主要为伯益和非子两人,后者封于陇西秦邑,殆无疑义,则伯益受封三地亦当可信。至于三地何时因何封于伯益,有必要考辨清楚。
按《史记·秦本纪》记载,伯益初称大费,佐禹治水有功,舜赐其姚姓王女为妻,任虞官调驯鸟兽有功又被舜赐姓赢氏,接着说:“大费生子二人:一日大廉,实为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
梁玉绳在《古今人表考》中曾说:“益知禽兽之言,能与鸟语。年过二百。以夏启六年莞。子恩成。”伯益历事尧、舜、禹三朝,事迹主要在舜、禹两朝,而伯益本名费或大费,则费为伯益初居之地,亦为最早受封之地。
按《越绝书·吴内传》云:“益与禹臣于舜,舜传之禹,荐益而封之百里。”则舜确定禹为接班人和封伯益为同时之举,或当为舜所赐伯益姚姓王女时所封。文献所谓“始食于嬴”,显为舜赐伯益赢姓之时所受封。如此则秦为伯益最后得到的封地。梁崔灵恩《毛诗集注》:“秦在夏商为诸侯,至周为附庸,则秦本建国,疑伯翳即封于秦。”
伯益在大禹死后曾摄政三年,后归政夏启,然后“避居箕山之阳”。箕山或谓在河南登封,或谓在河南林县,这里距秦地即今河南范县均不远,很可能伯益封秦与其“避居箕山”有关。
上述三个封地,费为伯益固有居地,其二子若木“实费氏”,则该地为伯益二子若木所继承,故为“费氏”。赢乃伯益获姓受封之“始食”地,当为伯益及其三子恩成所居。秦自然就是伯益长子大廉鸟俗氏之居邑。
伯益佐禹平治水土有功,被舜赐予姚姓王女,伯益族与华夏族的联姻大大强化了伯益族与华夏族的融合与文化交流。伯益主司山林川泽调驯鸟兽发展畜牧成绩突出,又被舜赐姓赢氏,这又进一步提高了伯益族在东夷少昊部族中的地位。伯益父子受封三地,为秦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秦人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由此可知,如果秦人始祖若是少昊,则秦始皇祖籍在山东西部一带;若秦人始祖是伯益,则秦始皇祖籍就是在莱芜;若秦人始祖是大业,则秦始皇祖籍就在邺城。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