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怨国庆版,一瓜杀三妾是什么故事?
“一瓜杀三妾”和曹操杀杨修,都是用演义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老老实实吃瓜,不要随便开口说话。
这个要命的瓜的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说的是曹操大宴群臣,借机警示大臣们为人处世的事。
酒酣耳热,曹操命自己的妾端个瓜来给大家解暑。
第一位,用玉盘端着瓜低着头恭恭敬敬走进来。
曹操问:这瓜熟了吗?
这小妾想为丞相争面子,也想显示自己尽心做事,挑了个好瓜端上来。话说,谁敢把生瓜弄进丞相府里来啊。
于是很自信地答曰:熟透了!
曹操:杀了她!
群臣懵了,但是没人敢劝,知道这是主公打算给他们“讲故事”了。
第二位,也用玉盘端着瓜上来。这时候,侍妾们比大臣们更怕,丞相可是拿她们的命来给大臣们“讲故事”啊!这一位上来之先把自己拾掇的一丝不乱的,打好了腹稿,心大心小的就上来了。
果然,丞相又问:瓜熟了吗?
侍妾颤声答:不生。
心说我就不说过头的话,丞相应该不会怪罪了吧!
没想到还是换来了一个“斩”字!被曹操杀了。
这下子侍妾们都觉的这瓜也太不好吃了。答什么都不对,看来问题不是在瓜本身!难道是态度有问题?
曹操最宠爱的一位侍妾香兰出场了!
这一位一出场,侍妾们一下子仿佛全明白了。
看看人家,恭恭敬敬把盛瓜的玉盘举到齐眉的位置,这姿势,太标准了!自己怎么没想到呢?就应该举案齐眉啊!
曹操眼中露出激赏之意。
但是,他竟然又开口了!
换了一句:“瓜味如何?”
怎么还问啊!
香兰自信地回答:“甜!”因为她知道根本就不是瓜的事!就是前面两位礼仪有问题。
没想到,曹操仍然大怒:“赶快杀了她!”
这下“吃瓜”群臣坐不住了,赶紧表态请罪,丞相要“讲故事”,咱们态度得端正!
态度最端正的,赶紧给丞相捧场:“丞相,您到底是为什么要杀这三位啊!”
这就好比《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得问一句:“然后呢?”
周伯通才能兴致勃勃的继续讲故事,不是吗?
果然丞相说了,前两个人,不知道礼仪,把盛瓜的盘子端的比自己的嘴还低。
回答我的问题呢。一个说熟透了,一个说不生。都是开口音,唾沫星子都喷到瓜上了,咱们怎么吃?!
再说香兰,她虽然刚来不久,但确实是很聪明。她遵从了礼仪,“举案齐眉”,回答也用的闭口音,非常了解我为什么生气。但是,我是指挥用兵之人,哪能让一个侍妾猜到我的心思!万一泄露军机,如何是好!所以,这是个隐患,必须除之!
“故事”说到这里,是不是就有一股很熟悉的味道?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也是死于“大嘴巴”。这个咱们可是太熟悉了。是初三语文课本的第十八课的课文。
杨修也是个聪明人,世家子弟,家世显赫。
就因为“大嘴巴”,被曹操杀了。
有一次是“一盒酥”。
曹操在点心盒上写了三个字“一盒酥”。
杨修聪明啊,擅自做主,分着吃了。
理由就是,我猜丞相的意思,“一盒酥”就是“一人一口酥”!
曹操嘴上夸他,其实心里头很不喜欢这样自作聪明的人。
这还算小事。
等到从关中撤军,
曹操下的当晚的口令是“鸡肋”。
杨修又猜中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收拾行李,赶紧撤离!
这可就是大事了,扰乱军心啊!
当然,真正的原因,是杨修帮着曹植争继承人的位子,
这和曹操的本心相背。
所以,必须得除掉杨修。要不然,为啥只杀杨修,不杀听了杨修的分析也在收拾行李的夏侯惇呢?
这可是杨修自己“送人头”!
一个问题,第三个妾香兰如何回答,才能不死呢?我们日常生活中,肯定不会遇到说错话就送了命的情况。
但是,说错了话,得罪人,丢了工作的事,那就不新鲜。
所以,聪明的我们,如果猜中了亲朋好友或是上司的心思,以什么样的方法,安全“过关”呢?
当然,“你猜!”这种类似玩笑的回答,用来和朋友交流,一定是没问题的。
但是,如果是你的顶头上司呢?如果你的顶头上司正好是一个猜疑多忌而又矫情的人呢?
老规矩,我是不提供标准答案的,免得有的朋友照猫画虎反而坏事。
当然,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上司,让对方有出彩的机会,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
所以,如果基于这个原则,您认为香兰该如何回答呢?
斗战神什么装备值钱?
近战:专属宝石+头盔帝(满)级+剑帝(满)级+加速手套+天灾骨钟;远程:专属宝石+头盔帝(满)级+斧头帝(满)级+古之忍耐姜歌+毁灭之角;专属杀怪升级,第一次升级需要杀2000怪,第二次升级需要杀3000怪。升到顶级后,可到13级合成专属神器;魔吟神剑暗淡无光 = 界王神剑 + 蜘蛛皇后的内丹;魔吟神剑锋芒初露 = 魔吟神剑暗淡无光 + 四圣石(合成材料店);魔吟神剑光芒璀璨 = 魔吟神剑锋芒初露 + 冰魂(合成材料店);魔吟神剑虚无缥缈 = 魔吟神剑光芒璀璨 + 太阳钥匙(合成材料店);极品魔吟神剑 = 魔吟神剑虚无缥缈 + 龙魂(合成材料店或到[10]打龙得);诸神之力 = 泰坦头盔 + 裂天堕落之锤(封印的堕落之锤[极品装备店] + 解封石[合成材料破天裂地刃 = 极品魔吟神剑 + 天地结晶[21];混沌圣戟 = 破天裂地刃 + 混沌之石[22];天地法典 = 诸神之力 + 天地结晶[21];混沌法典 = 天地法典 + 混沌之石[22];葬神圣铠 = 战神圣铠 + 葬神血侵石[13.1];葬神圣斧 = 战神圣斧 + 葬神血侵石[13.1];葬神之心 = 战神之心[24] + 葬神血侵石[13.1];葬神套装 = 葬神圣铠 + 葬神圣斧 + 葬神之心 + 熔炼之石(天恩圣域赌博);远古神荒套 = 极品魔怨手环[15] + 极品神幻戒指[16] + 霜之哀伤[17] + 太古明月石[19]太初-混沌演义 = 远古神荒套 + 专属神器 + 太初神幻结晶[25]。
农村老家房屋旁边50米内有人新建了坟墓?
我农村老家的房屋旁边直线距离估计不到50米就有坟墓,并且是真正的老坟山,数量不少,因为具体也没有量过,反正离得很近的,房子刚建那里时,心里多少有点疙瘩,毕竟嘛,农村里多少有点忌讳这些。
不过在我们农村,家附近有坟墓的很多,因为我们那里是小丘陵,家里有老人过世,都会把人给埋葬到山里去,简称“上山”,而在农村里呢,大家建房子也都是依山而建,这样子,基本上都是大部分“风水”好的阴宅,对于阳宅来说,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加上农村里现在不批准农田建房,那大家的房子都是选在自留地,所谓自留地就是以前开荒得到的,用来种菜与桔子树的,所以如果选在这里建房,都是挨着山,而山上本来就有坟山,也就不足为怪了。
到现在我心里都多少还有点疙瘩,不过好在,山里现在没人去砍柴了,所以,茅草与树都长得好几米高,把坟山都给遮盖掉了,以前山里光秃秃的,那一堆坟墓的视觉感才叫惊憾,尤其到了清明节,坟上都会插着树枝,在上面挂满了纸钱随风飘扬,有时都会担心纸钱都会飘到家里来。
另外,你建房选了自家的荒地做地基,因为这里“风水”好,但是你地基后面的地是别人家的,刚好别人家有老人过世了,也因为这里“风水”好适合做阴宅,所以,人家选择了这里 ,你是没话可说的,在我们那里很多人家屋后都是坟,或是屋左右都是坟堆的,大家习惯了一点也不怕,但是如果那家要里葬的坟在你家的屋正前,那就要考虑了,在农村的风俗里是有讲究的,可以多问问懂这些门道的人,所以要双方协商沟通了。
像我有些朋友,他们家那里因为都是平原地,很多家里的老人过世后就是埋在自家门口边上,离房子正门的距离不超过15米,而对于隔壁邻居来说,那不就是埋在人家的屋边上嘛,所以,大家习惯了也没有啥,他们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也不会怕,都习以为常了。
至于题主问到底如何去处理?
完全不需要去理会,但是你自己得慢慢去习惯这种环境,等你习惯后会发现,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刚开始时肯定会觉得恐慌,毕竟,感觉都很阴森,尤其是晚上,睡觉都不踏实,不过,除了你自适应,你是没有权力去阻止人家的,因为这种情况在农村里是普通现象,不是你一家碰到这样的问题,人家也不可能因为你的害怕而迁坟,并且在农村没有特殊原因去迁逝者的坟,对于人家来说,显得更加不吉利,当然,如果你实在害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把自家的房子迁走。
中国都有哪些潜规则?
1、早上不借钱,下午不探病。
2、早上不退货,饭点不串门。
3、善待他人,最终有利于自己。
4、与人为恶,会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5、广积善缘,是在给自己铺大道!
6、不善于借东西的人,永远都是劳碌命,事倍功半。
7、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最大的人生陷阱。
8、原谅别人,才能活得轻松自在。
9、不怕失败,坚持不懈,是走向成功的惟一途径。
10、做一个有利于大众的人,才是最大的保护伞。
11、总是在意別人的眼光,将丧失自我。
12、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人将战无不胜。
13、会做人永远会比做事更重要。
14、想取得成功最厉害的本领是懂得舍小取大的道理。
15、大多数人都是在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放弃。
16、聪明忌巧,才华忌傲,平庸忌懒。
17、越成功的人越需要慎言慎行,如履薄冰。
18、永远不和小人做对。
19、永远不和蠢人争辩。
20、一旦患得患失,气度和魄力全无。
21、一个人的欲望越大,越看不清前方。
22、一个人越淡定,越容易纵观全局。
23、做人低调是王道。
24、懂得示弱是大智慧。
25、凡事物极必反,月满则亏。
26、有功而不邀功,必定能得人心。
27、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强者都懂得享受孤独。
28、红尘炼心,你最终能百毒不侵。
29、求人不如求己。
3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31、严格是大爱,纵容才是祸根。
32、“自律”才能衍生自由。
33、只有当你学会了给予,你才能收获快乐。
34、苦难,是人生的基本属性。
35、每一件得到的东西,都是用失去的东西换回来的。
36、人的发展,短期看机遇,中期拼实力,长期靠人品。
37、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38、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39、关系最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
40、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
41、炫耀源于内心的不自信。
42、高智商男性对伴侣更忠诚。
43、丈夫性格能改变妻子容貌。
44、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45、靠别人永远没出息。
46、忘记己恩,不恋人恩。
47、按时作息,才是人的生活。
48、做人大气,才有人气。
49、不与好朋友共事。
50、傲慢是一种自卑。
无明是什么意思?
无明只有两个: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而一念无明,事实上也是因为无始无明才有的,但是无始无明我们先不去说它,那是成佛才能究竟断除,凡夫乃至二乘阿罗汉也不会跟无始无明相应到,毕竟在修行路上,只要能把一念无明断除,就可以取证小乘解脱道的阿罗汉果,与生死轮回说掰掰。
这个一念无明,是本来就有,并不是说有了第一个无明以後,後续又出生无量无边的无明,而是这些无明一直都有,陪著你每世生死轮回,但你只要把它断了,就不会再生死轮回了。略述如下:
我们先说一念无明是什麼,再说为什麼这一念无明本来就在。
第一目: 何谓一念无明?
一念无明总括来说有四个: 1. 见一处住地无明;2. 欲爱住地无明;3. 色爱住地无明;4. 有爱住地无明。但是根本还是见一处住地无明,这个无明简单来说就是我见,而我见的内涵就是把身体、感受、见闻觉知等六识心当成是真实不坏的自我。只要这个我见没断,永远会让众生起念,而不肯让自我永远死尽不再出生。
举例来说,无色界、色界的天人或人间有实证四禅八定的凡夫,他们禅定功夫很好,一入定可以很久很久都不出定,保持一念不生,但是,只要这我见还没断除,就会促使他在不知道哪个时节,意识生起了一念,也就是率尔初心,然後不久就退出禅定而无法保持住一念不生了。这就是说,只要我见还在,对自我的存在就不可能真的放舍,会执著自己、也就会造成他即便在最深的四禅、或是四空定中,突然就生起一念,想要来反观自我还存不存在,这就是我见还未断除。
那麼,这些有四禅八定的人或天人,哪一天他们要是听闻佛菩萨的开示而断除我见了,确认禅定境界虚妄无常、不可常保,而能入定的觉知心也一样虚妄不实,那麼他就当下取证阿罗汉,若他有四禅以上的功夫,当下就可以入四禅中,把自己的觉知心永灭,轮回下一世的动力就彻底灭除了,生死已尽、不受後有。
第二目: 为何无明本来就有?
先直接开门的回答: 无明是众生本有的真如佛心(有时在经典又称作如来藏、阿赖耶识等),他本来就含藏的种子中的其中一类。这众生本具的真如佛心,不只是无明种子,六道所有一切形形色色的身跟种子他都具足,正因为如此,你这辈子若是果报合该当男人,他就把男人身的种子拿出来用,若是女人,他一样有女人身的种子,甚至阴阳人一样有之;不仅如此,三恶道的种子、天界的种子都完整的具足,甚至,佛地功德的种子他也有,只要你有办法成佛,他一样把那些种子拿出来给你用。所以,大乘密严经就说了:
大乘密严经卷中:
「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诸仁者。一切众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险难之处。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诸业习气能自增长。亦能增长余之七识。
... 世间诸众生染净等诸法,皆依於藏识为因而得生,...此因胜无比,证实者宣示,非与於能作自在等相似」
简单说,一切乾净与不乾净的种子,他全包了,贪嗔痴无明等通通一样不少,可是成佛种子也都具足。讲到这边,也许楼主听了会觉得奇怪,那为什麼阿赖耶识既然含藏一切种子,他为什麼不直接帮我们成佛,还让我们一直生死流转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深,必须先从第七识末那识,有时又称为意根,从这个心开始讲起,这个末那识从无始以来就一直与阿赖耶识存在,只有末那识是直接由阿赖耶识所出生,不需要假藉任何缘,而这个末那识,实际上他才是众生真正的自我,可是这个心的了别功能很差,对於六尘几乎是不知不见的,那个心的境界,说穿了就是我们睡著无梦的那个境界---暗无觉知。
但是呢,这末那识与无明相应,也就是他一直都与我见相应,所以当他无法接触六尘境界时,一定会想要确定---自我是否还存在,因此我们才能在睡著後,意识断灭以後又重新出生而醒来。乃至死亡後也是如此,我们死亡後,前六识、包含清清楚楚的这个意识心也灭了,但是末那识只要我见还在,他一定会促使阿赖耶识出生中阴身,想尽办法保持清楚觉知的功能,才有自我存在的感觉。一直等到投胎後,末那识带著阿赖耶识入胎,在全新的大脑还没成形前,就像睡著无梦一般,在胚胎中住著,等到这一世的大脑初步形成後,全新的意识出生了,又继续开始新的人生了。
所以,阿罗汉就是因为把这个我见断乾净了,末那识经由意识确认前六识、身体、种种感受、喜怒哀乐爱恨欲等等都是无常、苦、空,愿意彻底否定自我、舍弃自我,那麼,阿赖耶识就会依於我见的断除之缘故,永远不再入胎、不再出生新的身体、不再出生新的六识心,连末那识也收回,让他不再现行运作。这就是无馀涅槃。有经为证:
《本事经》:
「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彼於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
有几个重要关键字: 1. 无引因故;2. 不复希望;3. 皆永尽灭。
无引因就是因为我见这个无明彻底断除了,那麼,随後不久,末那识无始以来一直带著阿赖耶识受生三界轮回的动力,也就彻底止息了,这就是不复希望;那麼,这最後的一生死後,连末那识自己也灭尽不现,就只剩下阿赖耶识独存,可是阿赖耶识他又没有见闻觉知、此心无形无色无相,他更不会反观自己存不存在,他虽然有无明种子乃至各类种子,但不会被束缚,本来就解脱,只是对他而言,他连解脱是什麼也不知道,所以也没有解脱可说。是故,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觉知学地时, 随顺直道进,
精进勤方便, 善自护其心,
如自知生尽, 无碍道已知,
以知解脱已, 最後得无知,
不动意解脱, 一切有能尽,
诸根悉具足, 乐於根寂静,
持於最後身, 降伏众魔怨。」
所以,二乘解脱道断除无明後的解脱境界,就是 佛所说的"最後得无知",因为,自我都尚且永灭了,又是谁知解脱? 谁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