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领土争议,我们国家什么也不说?
谢谢邀请。关于你所提问的问题?简单的回答一下,中印冲突没有过多报道,证明一点国家和军队相当自信,很有定力的前提是强大的人民军队在前线付出了巨大努力,付出了一定代价,我国没有及时报道消息,而印度不断炒作性报道,很能说明一切。做为此次争端的正义一方,中国做到有理有节绝不吃亏的原则下,说明一切都在掌握的范围内,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属于可控范围并避免战端升级的必要。最后说一下,请相信党,相信国家,特别是人民军队的全体官兵,有保卫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保卫世界和平的绝对能力。忍辱负重,砥砺前行,国家进入全面上升期应有相对和平的国内外环境的需要,不报道绝不是软弱,而是自信的表现。
印度近期同时与中国?
俗话说“谋而后动”,莫迪不可能不考虑后果。首先,莫迪研判的结果是:不可能“打大仗”。那样的话,莫迪就会无所顾忌了!至于原因,当然是因为印度有了核武器后的“膨胀”。其次,小规模冲突有利于调动印度民众的情绪,有利于转移内部矛盾和印度民众的视线,自然有利于莫迪的执政。再者,这三个国家都与印度有历史渊源及领土争议,具备了操作的基础。
印度与这三个国家的边境摩擦由来已久,但像这次这样“集中爆发”的现象却是“少之又少”。所以,令人纳闷。6月13日,印度军队与尼泊尔军队在双方有争议的卡拉帕尼等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肢体冲突”,并伴随着枪声。6月15晚,印度边防部队无视双方达成的缓和局势的协议,在加勒万河谷越境偷袭,引发大规模的“肢体接触”。6月16日,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冲突再起,并互相开炮。也就是说,印度人“四天打了三仗”。
从“四天三战”来看,印度似乎很“牛”。但是,从战果来看,“莫迪老仙,法力无边”不灵了!在与尼泊尔的冲突中,一死多伤,还被尼泊尔军人开枪下了“一大跳”。在与巴基斯坦的炮火互击中,印度方面“一死两伤”。在加勒万河谷的“肉搏”中,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多人伤亡。既然总是“吃亏”,那么,莫迪为什么还要挑起事端自取其辱呢?首先,我们从印度的自身说起。
从历史来说,印度也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印度是个世界文明古国,但它却在相当长的时期成为了别人的殖民地。从而导致了文明的衰退和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错过了工业革命,错过了成为现代国家的机会。再加之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等先天条件不佳,导致独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在贫困中挣扎。
种族歧视是印度的一个根深蒂固问题,尽管在法律上早已废除了,但在现实社会中,等级制度仍然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严重束缚了生产力解放,阻碍了人们创造力的激发。再加上人口多,底子薄,使印度的经济发展一直不能尽如人意。直到2003年后,印度才迈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释放,自2003年后,印度迎来了一拨经济高速发展期。特别是莫迪将他在古吉拉特邦的“重视贸易,重视引资,重视软环境建设”的经验移植到国家治理层面后,印度更是加快了与国际社会融合的进程,到1999年底时,印度的GDP已经成功的超越了法英两国,成为了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茶童出身的莫迪很有野心。当然,也不缺乏“智慧”。可是,当一个人野心太大时,难免就会失了“心智”,会做出一些荒唐之举。莫迪的野心就是要将印度打造成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可是,如果想实现这个“目标”,那就必须确保自己能够长期担任印度的领导人。所以,经济指标和民意便成为了莫迪追求的两大目标。可是,由于受到世界经济普遍下滑的影响,印度去年的GDP增长率只有5.8%,远远低于近二十年来的7%这个平均值,令莫迪在国内很没有面子。然而,随着2020年的到来。莫迪却又受到了更大的打击。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了整个世界。印度自然也是没能置身事外。在经历一段相对平和期后,终于还是爆发了!截止6月18日15时,印度的新冠确诊病例已经达到367264例,死亡12262例。这还是在核酸检测极不充分下的数字。可以想象,如果大面积检测的话,也许数字更惊人。可是,即便如此,也给印度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毕竟,印度的实力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尽管美国的新冠状肺炎确诊病例已经突破200万例,死亡病例也早已超过10万例。但是,美国毕竟家大业大,医疗资源也非常丰富,所以,美国还能撑得住。然而,印度显然就“难以招架”了。
对于印度来说,最可怕的不仅仅是疫情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还有庞大的失业队伍。由于种姓制度的历史痼疾,导致印度的两极分化极其严重。所以,印度的贫民窟众多,一旦经济滑坡和失业加剧,不仅会有众多人“饿肚子”,更有社会矛盾的撕裂及民族矛盾的激化。印度本来就是个多宗教国家,民族间的冲突时有爆发。所以,如果疫情再继续蔓延的话,很可能会引爆内乱。所以,为了转移这些国内矛盾,也为了转移印度民众的视线。莫迪想到了“应该”在对外关系中做点多么。正因为此,印度与周边邻居的摩擦突然增多和集中爆发了!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矛盾和边境冲突源于印巴分治时英国留下的“祸患”。1947年6月,在英国撤出印度大陆前,其英印度的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制定了一个分治方案,将印度分成了两个“自治领”,然而,蒙巴顿方案中却并没有将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确定。这也直接导致了三次印巴战争的爆发,及无数次的边境冲突。直到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仍然经常爆发武装冲突。本月16日,印度借口两名外交官的失踪,在克什米尔又一次挑起了双方的武装冲突。
英国在1814年侵占了尼泊尔,并强行将尼泊尔的卡拉帕尼,里普列克及林比亚杜拉这三个地方划归了印度。2008年,沙阿王朝在尼泊尔的统治彻底结束,尼共(毛主义及联合)等左翼政党执政后,尼泊尔与印度也就有了疏远的趋势。因为担心尼泊尔政府会声索领土主权,所以,莫迪拟定了“木已成舟”的策略,在其实际控制的卡拉帕内,里普列克,林比亚杜拉这三个地区“大兴土木”,建造了公路等基础设施,意在事实“蚕食”尼泊尔,将这片土地“合法化”。这显然激怒了尼泊尔政府和人民。于是,尼泊尔议会在5月13日通过了尼泊尔“新地图”。等于是在法理上收回了这355平方公里的领土。在南亚地区称王称霸惯了的印度也采取了实际行动,向这三个争议地区派出了军队。而尼泊尔显然不能任由印度这样的“霸道”行为得逞。于是也向该地区派出了军队。6月13日,“冲突”爆发了。
拉达克地区的领土争端问题也是英国制造的,一道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将本属于北方邻国的合法领土居然划归了印度。而印度呢?明知不是自己的领土,却还偏偏要“强占”。所以,边境地区的摩擦也就产生了,甚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爆发过战争。可是,印度却不接受历史教训,每逢国际局势有变化,或者印度国内的矛盾需要转移,需要调动印度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时候,印度总会在这些争议地区制造摩擦。所以,在印度国内疫情失控,国际局势出现变化的当下,莫迪又开始“兴风作浪”,并制造了加勒万河谷的“越境偷袭”事件。不过,由于军队素质低下,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从结果来看,很显然,在这三场冲突和对峙中,印度均没有“占到便宜”。可是,即便如此,印度却仍然没有悔意,仍然不断的在边境地区制造“事端”。因此,有网友问:难道莫迪就没有考虑后果?其实,以莫迪的“脑袋瓜子”,显然不可能不考虑后果。但是,由于国内矛盾的转移需要,以及莫迪认为目前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印度,再加之印度也有了核武器,他断定“摩擦”不会升级为大规模战争,所以,也就似乎无所顾忌了。不过,莫迪的“投机取巧”也有可能会害了印度。因为,如果印度屡屡突破底线,特别是忽视邻国维护领土主权决心的话,印度难免会有“自食其果”的时候。
对印自卫反击战的重要性?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中国边防部队在特殊高原地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作战。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争的主动。
反击作战部队克服高原严寒、山高、谷深的困难,发扬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胜利地完成了作战任务,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
印度媒体声称莫迪政府和军方发生内讧?
这个事情的发端源于印度媒体报道了一则新闻,该新闻就是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写给印度总理莫迪一封信,承认印度军队指挥官不专业,要求撤换相关指挥官。
此事最早出现在7月10号,不过后来整个事件遭到了印度媒体的否认,但网上还是出现了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写的信,这封信的大概内容是,印度国防部参谋长拉瓦特对中印边境此前发生的冲突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边境的两名指挥官误判了形势,在对峙中采取了一些不专业的行为,这是导致印度军队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从而让印度方面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拉瓦特由此建议撤换这两名不专业的指挥官。
虽然这封信被证明是假的,但是此信内容迎合了印度总理莫迪之前所说的,中国军队并没有到印度边境一侧,而是印度军队越境到了中印实控线我方境内。印度总理莫迪这句话是在中印冲突发生之后,首先对此事作出的一种表态。虽然没有明说指责军方的意思,但本意就是军方做的事情军方要自己负责。
印度著名媒体今日印度认为,这封信不仅存在大量的语法和拼写错误,而且在这封信中的语气和语调也不对,如果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写信给印度总理,那么在当前中印边境冲突持续发酵的舆论背景中,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新闻,而印度的国防部网站和官方账号都没有出现任何的消息。最终这家媒体与印度国防部进行了核对,确认印度国防部长辛格从来没有给印度总理莫迪写过这样的信。
对于印度军方和印度政府发生内讧的情况,尽管写信这件事是造谣,但双方矛盾依然存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度政府确实是希望能够转移国内的矛盾,但是不希望印度军队激化矛盾。最近以来印度和我国、尼泊尔、缅甸以及巴基斯坦都发生了冲突,而且这些事件控制的态势不是太好,现在印度国内问题非常多,印度政府确实是希望能够在边境地区制造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以吸引国民的注意力,但问题是印度军方控制不住态势,导致这些地区的矛盾不断扩大。
第二,印度军方之所以扩大矛盾是故意的,是因为现在印度确实资本有限,把这些钱投入到救助病人身上,还是拿给军方去买武器差别很大。印度军方有非常多的山头主义,每一次购买武器,军方的人就会赚太多的钱,说白了就是拿回扣。
因此制造一些边境地区的局部冲突,就等于说让印度军方发财,不过印度军方并没有开大战的勇气,如果印度总理莫迪不拍板,印度军方也没有这个能力。
总的来说印度总理莫迪是让印度军方自己看着办,意思很明显就是不要把事情搞大,如果事情激化的话印度军方自己就要负责。
第三,印度军方并不属于印度人民党,印度也是个所谓的民主国家,印度的军队不属于任何一个政党,更不属于印度总理莫迪。在某种程度上,军方还有一定的主导权,现在印度的国大党以及其他的党派纷纷挑拨印度人民党和其他国家发生战争,这种挑拨是蓄意的,目的在于让印度总理莫迪政府彻底失败。彻底失败之后就把责任推给军队,然后上台执政购买更多的先进武器。
这种方法在1962年尼赫鲁时期,反对党就已经用过了,结果尼赫鲁中招了,最终导致他下台,然而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作为后来的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可以说是报了一箭之仇。
总的来说印度军方和印度政府是有内部矛盾的,印度总理莫迪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来自反对党的压力,军方的矛盾还在其次。
锡金这个国家?
锡金位于中印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面积7096平方公里。锡金全境多山,平坦地区很少。土地几乎都在海拔1500米以上,各地海拔差异较大。全境西、北、东三面被高山围绕:东部是栋基亚山脉,西部以辛加利山脉与尼泊尔为界,辛加利山脉上有海拔8586米的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锡金境内的蒂斯达河被视为锡金的“母亲河”。由于锡金各地海拔差异较大,因此气候差异也相对较大:全境除北部边境地区外多属于降水充沛的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000毫米至4000毫米。通常每年10月至次年2月属于晴朗天气,而3月会开始出现雷暴雨迹象,到了6月至9月则由于西南季候风的存在而多转变为雨季。
锡金人口约60.7688万人,这其中75%为尼泊尔族,其余为锡金族、雷布查族、藏族等,居民普遍信奉印度教和藏传佛教。目前锡金是印度治下的一个邦,然而锡金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印度领土。锡金在中国古代史籍中称为哲孟雄。大约在公元7世纪青藏高原上崛起的吐蕃王朝将哲孟雄纳入自己的版图。9世纪时哲孟雄成为独立的部落,但其境内的寺院仍隶属于西藏各大寺。锡金的早期历史是由当地居民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所构成的,直到1642年锡金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世袭君主王国才得以建立:这一年来自西藏的贵族后裔蓬楚格·纳姆伽尔成为锡金王国的第一代国王。在他的统治下雷布查人与锡金人融洽相处,藏传佛教被确立为国教,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这一时期锡金的藏传佛教奉西藏的达赖喇嘛为宗主。蓬楚格将首都建在甘托克,将全国划分为若干沙古(相当于县)进行治理。锡金王国第三代国王查多尔·纳姆伽尔(1700-1717年在位)建造了佩玛扬策寺(即今天的大寺),还为雷布查人发明了字母。
1700年锡金的邻国尼泊尔入侵锡金并一度攻占了锡金当时的首都拉达孜,锡金国王越境逃到西藏向宗主达赖喇嘛求救,达赖喇嘛将今天的亚东一带赐予锡金国王暂居。尼泊尔军队一路追击锡金国王进入西藏境内,一度占领整个后藏并洗劫班禅喇嘛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达赖与班禅面对尼泊尔的入侵向清政府请求援军。1791年清军在福康安率领下将尼泊尔军队从西藏领土上逐出并一度追击到加德满都谷地。尼泊尔军队被清军逐走后锡金国王得以返回锡金并试图从尼泊尔手中收复失地,这时锡金的另一个邻国不丹突然发兵进攻锡金,一时间腹背受敌的锡金丧失了大片领土于尼泊尔和不丹之手:战后锡金在提斯塔河谷地以西的大片领土沦于尼泊尔之手,而提斯塔河谷地以东的领土则被不丹占领,锡金只保有提斯塔河上游的领土,这比今天的锡金邦大不了多少。
1835年锡金遭到英国的入侵,被迫割让大吉岭和兰吉德河以南的地区。1861年锡金在英国的压力下被迫与其签订条约而将自己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1887年英国强占锡金并在当地派驻专员,从此锡金的内政外交受到英国的间接控制。1890年2月27日英国驻印度总督兰斯顿和清政府的谈判代表、驻藏帮办大臣升泰在加尔各答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清政府正式承认原为中国西藏藩属的锡金成为英国的“保护国”。英国为强化对锡金的控制而大力鼓励尼泊尔人移居锡金南部,由此造成了如今尼泊尔族为锡金第一大民族的现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锡金实际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但由始至终都保持着“保护国”的名号,也就是说至少在名义上锡金仍保留了一个国家的形式,从未被并入过英属印度殖民地。1918年英国殖民者把政权交还给锡金国王塔希·纳姆伽尔。塔希·纳姆伽尔国王随即实行了许多经济和社会改革:废除各种无偿劳役,彻底检查税收制度,废除地主的行政和司法职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英国人在将政权交还锡金国王后受保留了向当地派驻专员的权力以及其他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
1947年8月原英属印度殖民地按宗教信仰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各自独立的国家。印度自独立之日起就渴望继承昔日英国在南亚的势力范围——事实上印度国家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本身就是英国的殖民遗产——印度尽管号称文明古国,然而在英国人到来之前的印度不过是由一个个土邦组成的一片散沙,雅利安人、马其顿人、突厥人等外来征服者一波接一波来到印度,千百年来印度人似乎已习惯了这种不同的征服者的统治。统一的印度民族这一概念始终未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生根发芽,恰恰是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人才真正萌发了民族主义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没有英国的介入,印度的统一根本就无从谈起。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的印度其实更多只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并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即使是印度次大陆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孔雀王朝和莫卧儿王朝也始终没能覆盖过印度次大陆最南端的地区,况且即使是在被其所统治的北印度地区也依然存在着大量半独立状态的土邦。直到1833年印度才诞生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正是英国人培养了印度最早的职业公务员队伍,否则印度还将会像它前三千年的历史一样四分五裂,只能成为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一个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国家。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正是在英式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印度人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恰恰是在殖民主义者的塑造下形成的。用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的话说“就我的好恶而言:与其说我是一个印度人,不如说我更像一个英国人”。事实上不只是尼赫鲁,其实在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包括外交系统)的公务人员构成基本没任何变化,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实质上继承了之前英印政府当局的整个政治系统,而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的殖民政策也被印度一并继承下来。
印度对英国殖民政策的继承表现在多方面,而其中之一就是不断强化对位于中印边境喜马拉雅山麓的尼泊尔、锡金、不丹三国的控制力度。1947年印度与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继承了英国向锡金派驻专员的权利。受印度扶持的锡金国家大会党发起“不合作运动”,要求国王进行“改革”。同年5月9日国家大会党政府正式成立,但遭到锡金王族强烈反对,群众运动也日渐兴起。1949年6月初印度以锡金内乱为由出兵锡金,成立了亲印的新政府,更离奇的是印度居然给锡金这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空降了一名印度人作为政府内阁首相。1950年12月印度又迫使锡金签订了《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确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由印度派驻锡金的首席行政官代行首相职权,锡金的国防、外交和经济由印度派驻的政治专员进行全面控制。印度在锡金加强控制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和锡金当地人民发生了摩擦,双方的矛盾日积月累,对印度的不满情绪在锡金渐渐滋长着,终于在1968年8月爆发了反印示威。当时的锡金国王帕尔登·顿杜普·纳姆伽尔趁机提出锡金要锡金化的主张,要求修改1950年的印锡条约。印度方面的回应则是在1973年4月派出军队开进锡金首都甘托克,全面接管锡金政府的一切权力。同年5月8日印度和锡金签订了新的条约:印度不仅继续控制锡金的国防外交事务,如今甚至连锡金的内政事务也由印度全面接管,至此锡金已成为空有国家之名而无国家之实,实际已与印度治下的地区无异。
1974年6月20日印度又迫使锡金议会通过了由印度拟定的锡金宪法,印度政府派驻的首席行政官成为锡金政府首脑和议会议长。1975年2月3日印度军队解散锡金国王的宫廷卫队,软禁了锡金国王。同年4月10日印度控制下的锡金议会通过了废黜国王的决议。4月14日锡金就锡金的未来举行了“全民投票”,在印度当局监管下的投票结果自然是锡金自愿成为印度治下的一个邦,随后印度议会通过决议追认这次印度控制下的投票结果,正式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印度占领锡金后锡金王室流亡美国并拒绝承认印度占领锡金的既成事实。1982年1月29日锡金国王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在美国纽约逝世,王储旺楚克·滕辛·纳姆加尔即位成为锡金第13代国王,他坚持声称印度对锡金的吞并是非法的。
锡金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森林资源和运输业,其次是旅游业及农业。锡金出产铜、褐煤、铀、黄铁、石墨和石灰石等矿物资源,其中铜和褐煤蕴藏量丰富。森林面积占该邦的总面积36%。林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名贵药材麝香、鹿茸、天麻和贝母等。锡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青稞、马铃薯和小豆等,锡金是世界上主要的小豆蔻出口地之一,年产量约2000吨。水力资源丰富的锡金境内建有大小水电站21个。工业多以肥皂、皮革、火柴、编织、水果加工、酿酒等手工业为主。全国有碎石路1700多公里。目前锡金境内共有公路30多条,总通车里程约1500公里,其中500多公里为柏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