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二战电影,捷克式轻机枪的弹夹在上面?
谢邀,构筑瞄准线并不一定需要在枪管正上方呀!
首先我们在讨论ZB26瞄准的时候,依旧不能脱离三点一线的瞄准方法,还得是照门-准星-目标的瞄准方式。
但很多人能接受机械瞄准器在枪管的正上方的标准方式,为什么不能接受机械式瞄准器在枪管的侧边呢?毕竟,只要不是通过枪膛瞄准,所有的瞄准器都是和枪管有偏差的。
安装在枪管上方的瞄准装置实际上是和枪口呈现一个角度的
在子弹射出去的时候会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不断下落,这时候如果想把子弹射向瞄准的目标就需要将枪口抬高一点,让子弹以抛物线的弹道在目标点和瞄准线交汇。这个交汇点称之为归零点(zero distance)如果你仔细去看弹道的话,你会发现在瞄准线和弹道抛物线之间有两个交叉点这个就是近归零点和远归零点。
一般我们都会使用远归零点来作为瞄准点来打击目标。
如何在枪支的瞄准具上计算不同距离的目标的归零点呢?主要是通过计算子弹从枪口出去,飞到目标距离的时间,再以这段时间内自由落体加速度计算子弹下落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枪口要抬高的角度,也就是相应比例的抬高或者降低照门的高度。但是很显然在战斗完成这个任务是很难且很麻烦的事情。于是在枪支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提前算好了,被做成了标尺。
标尺依靠调节照门到标尺的不同刻度就解决了瞄准线和枪口不重叠的问题。
明白这一点,你将图片旋转90度,是不是横向地看上面的图片也能解决从侧面瞄准瞄准线和枪口不一致的问题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同一平面上交汇的几何问题不用考虑维度坐标系。
ZB26左侧有一个轮子,很多人说这个东西是给ZB26上发条的。其实这是ZB26的照门。只不过人家做成了旋转照门,也就是一个轮子的样子。
通过这个旋转轮不仅仅可以抬高和降低照门的高矮,也在同时对照门的左右位置进行调整。就像你拧瓶子盖一样,如果瓶子固定不动,瓶盖是会沿着螺纹升起和降低(左右移动)的。
这个设计就将水平和垂直调节在一个动作中完成了。
讲二战时期一个中国女孩在苏联被德国将军纹身的电视剧?
血色童心
出演《血色童心》时的陆毅大概是十七八岁的年龄,恰同学少年。也许是故事描述的太过沉重,那样俊俏的容貌在那些苦难的岁月里被愈发的凸显出来。经历越多,沉淀的越多,这么多年的生生死死,终于见到了心爱的姑娘。。。梅婷当时不算是最漂亮的,尤其是有了陆毅的比衬,但她跳舞时的样子却清楚记得,称得上是楚楚动人,可惜这部戏没再播出过,因为年少,演出的自然不做作,感情更是真挚动人,少年们为了保卫学院,还有楚楚在集中营的日子都记忆犹新,记得维拉老师上的最后一课,记得有个混血的德国男孩为了保护同学逃走被枪杀的情景,记得有个戴眼镜的小女孩面对德国兵让她挑一个人替她去死,尽管很害怕可她仍只是说了句“我随你”接着就被枪杀了,还有楚楚在集中营里被迫目睹着一次又一次枪杀行动。那么多年过去了,夏令营带给同学们的是说不完的灾难,有人死了,有人活着,活着的人也是满身创伤,伤痕累累,幸而结局是美好的,灾难后的重逢总让人唏嘘不已,不禁想起《十八春》世均和曼桢的相遇,那是回不去的遗憾,而《血》剧里的重逢也参差了很多的感伤,对比战前的和平美好的时光,遥遥恍如隔世。
关东军的武器最后流向何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一1945)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琦分别投下二颗原子弹,8月10日,苏联对日宜战,150万苏联红军进东北,8日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接收日本的武器大部分给了国民党,后期在了共产党一部分。
二战电影如果苏联士兵后退?
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在战场上士兵后退,军官都有权开枪击毙。西方电影当然要丑化苏联,不然怎么显得他们多高大上呀!但这两年你也看到他们的玩双重标准的恶心样子了。
二战中德国虎式坦克与苏联的坦克相比怎么样?
你的印象显然是不正确的。
先说装甲厚度。二战初期,德国坦克的装甲可都是比不上对手的,比如一直到入侵苏联的时候还是装甲部队主力的四号坦克,最大装甲厚度不过30毫米。法国人大量装备的H35轻型坦克的正面装甲都有40毫米,重型的B1/B1bis坦克正面装甲厚度更是达到60毫米;苏联的T-34坦克正面装甲厚度也达到45毫米,KV-1重型坦克初期型号的正面装甲最大厚度就已经有90毫米,改进型号更是达到110毫米。事实上,苏德战争初期,常常苦恼于打不穿对方坦克的是德国人,曾经有一辆苏军的KV-2重型坦克靠着厚实的装甲,挡住了德军一个装甲师的去路,德国人用上了从37毫米反坦克炮到88毫米高炮的所有武器,全都无可奈何。最后靠打断苏联坦克的履带,然后慢慢地消耗苏联人的弹药,最终磨到KV-2弹尽粮绝才得以通过。
关于倾斜装甲你的认识也有一定的误区,倾斜装甲是一种很好很优秀的装甲设置方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通过较薄的装甲厚度实现更好的装甲防护。你可以自己画一下示意图,倾斜装甲的防护原理中,造成跳弹只是其中较不重要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倾斜的装甲可以让穿甲弹需要实际穿过的装甲厚度远大于装甲的垂直厚度。T-34用45毫米的正面装甲,60度的倾角,实现了相当于90毫米的防护能力。德国人后来的坦克也采用了倾斜装甲,比如“黑豹”(如上图)、“虎王”坦克,再比如四号坦克歼击车、“猎豹”坦克歼击车等。“虎”式坦克的垂直装甲实际上是一种相对落后的布置方式。
至于“虎”式的传说,一方面是打了一个时间差,另一方面,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英美军队吹出来的,再有一点就是“虎”式坦克安装的88毫米炮在较长时间里都有相当大的威慑力。先看东线,“虎”式坦克投入使用的1942年,苏联方面由于前期损失惨重,加上工厂大量搬迁造成的生产能力下降,为了尽快弥补坦克数量上的巨大缺口,整个1942年的坦克生产重点是T-60和T-70轻型坦克,其次是T-34中型坦克,重型坦克产量很少。这就让“虎”式坦克在这一年里有了足够发挥威力的机会,T-60/T-70/T-34的火力在面对“虎”式时显得很不够用,而“虎”式的88毫米炮足以在很远的地方就击毁苏联坦克,要说以一挡五,大概也就这么短短几个月的特殊阶段。但到了1943年,随着苏联逐渐缓过气来,更新型号的T-34和KV-85、IS等重型坦克产量逐渐增加,“虎”式坦克已经没那么明显的优势了。
在西线,由于盟军此前缺少大规模坦克战的经验,装备的坦克普遍装甲不厚、火力不强,不管是美军的M3“格兰特”、M4A1/A2“谢尔曼”,还是英军装备的“克伦威尔”、“十字军”、“丘吉尔”,在面对“虎”式时基本上都处于既打不动、又扛不住的状态,完全靠近距离攻击侧后方的殊死一搏才有一战之力,这也是“虎”式神话的最主要来源。但事实上,后来盟军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紧急推出了各种改进型号,比如英国人改装的“萤火虫”就足以打穿“虎”式的正面装甲,美国人自己也紧急给“谢尔曼”换装了76毫米甚至105毫米炮,并加厚了装甲。后期的M4A3E2和M4A3E8坦克不但完全不虚“虎”式,甚至可以凭借良好的机动性反过来吊打“虎”。当然,这一阶段盟军的主要敌人已经变成了性能更好的“黑豹”、“虎王”以及形形色色的坦克歼击车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盟军有压倒性的空中优势,别说“虎”式没吹的那么神,就算再神一点,也挡不住铺天盖地的飞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