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境条约,1860年清朝与俄国签到条约有哪些?
1860年11月14日(农历1860年10月2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14日,钦差大臣奕訢与俄国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又称《中俄续增条约》。共15款,主要内容:一、承认《中俄瑷珲条约》;二、将原定两国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三、规定中俄西段疆界,原属中国的内湖斋桑泊和特穆尔图淖尔被定为界湖。这样,不仅把中国西边边界从巴尔喀什湖大大向东推移,而且为沙俄进一步侵吞湖东、湖南的中国领土提供了条约“根据”。沙俄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趁火打劫,兵不血刃,掠夺了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康熙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同样割让了大片领土?
这个问题……当然算。
1689年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的交锋,俄国终于同意和清朝进行边界谈判,并最终签订《尼布楚条约》。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边境条约,在条约中清朝首次采用“中国”的称呼,而且对于我国而言,它有效的维护了我国疆域的完整,成功抵御了沙俄南下的脚步,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框架。
但是这份边界条约到底平不平等呢?静夜史认为是不平等的,不过这个平等不是针对清朝,而是针对沙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西伯利亚从来没有真正属于过中国。
今天的很多人提起西伯利亚总是痛心疾首,呼天抢地的同时,总不忘咒骂清王朝腐败无能,特别是康熙一纸《尼布楚条约》就割让了西伯利亚400万、600万、甚至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简直是罄竹难书,罪大恶极。
真的是这样吗?西伯利亚何曾属于过中国?
事实上在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前,中原王朝无论是直接统治还是羁縻统治,势力从未真正到达过外兴安岭以北地区,明朝的努尔干都司同样如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是因为地形所限。
我们知道长城以北的地区对于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原王朝已经不具备开垦的价值。所以这注定了长城以北的地区中原王朝只能采取羁縻统治的形式,而羁縻统治就必须照顾当地人口的生活方式。
东北地区和蒙古高原不同,这里的民族以渔猎为主。不过虽然生活技能比游牧民族多一些,但是他们生活的纬度同样不比蒙古高原高。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环境下,向南发展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方式,这导致越往北人口越少。
而外兴安岭就是这些渔猎民族的最北界。
以外兴安岭为分水岭,地形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倾斜。南部地形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相对温暖。而北部地形区则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寒冷干燥;而且受北极地区极地东风的影响,来自北冰洋的寒风会自北向南,一路吹到外兴安岭以北地区,这使得外兴安岭以北气候明显低于外兴安岭以南,根本就不适合渔猎民族的生存。
元朝作为发源于蒙古高原并完成中原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其最北端虽然在教科书上画到了北冰洋沿岸,但是实际统治区域也只是到达了贝加尔湖以北附近地区。
建国后,经过郭沫若等历史学者的考证,基本确定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活动北界,即北纬58度线附近,这条线西起萨彦岭,东经贝加尔湖,东到外兴安岭,构成了横亘在我国文化区和西伯利亚之间的巨大分水岭。
所以地形决定了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又决定了我国的羁縻统治区域难以越过北纬58度线继续向北推进。
因此在16世纪沙俄哥萨克到来之前,西伯利亚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统治区域。
很多人说西伯利亚,因为距离上接近我国,所以即使无人统治,也应该算作我国的领土,这是典型的强词夺理。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南极洲最靠近智利,智利就应该声称对南极拥有领土主权,这明显是站不住脚的。
既然西伯利亚不是中原王朝的传统统治区域,所以也就不是中原王朝的所谓失地,更没有割让土地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尼布楚条约》不再是清朝的割地条约,而是清朝和沙俄争夺外兴安岭周边的分赃条约。
哥萨克作为雇佣兵式的沙俄武装,在沙俄鲸吞西伯利亚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人肩负着寻找毛皮和温暖出海口的使命,不断在西伯利亚地区横冲直撞:1600年左右他们侵占了贝加尔湖西部和北部地区;1639年他们到达鄂霍次克海沿岸;1643年侵入黑龙江。
而此时的中原地区,正经历着明亡清兴的历史变局,清朝数十万八旗军队挥师入关争夺中原,对于外兴安岭周边地区无暇顾及,沙俄因此迅速侵占了黑龙江流域。
等到1685年,康熙决定对沙俄用兵,解决东北问题时,沙俄在黑龙江流域事实上已经侵占了长达40年之久。
对于沙俄而言,黑龙江是一个优良的出海通道,但是东北对于清朝而言,更是不可放弃的龙兴之地,所以康熙在东北的问题上,态度异常坚决。
但是清朝和沙俄在东北地区的力量却是非常不均衡的。
虽然沙俄人数较少,但是他们自北向南攻击,有地形倾斜助力,攻击难度较小;且气候越来越温暖,攻击动力更足,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技术上比清朝更加先进;清朝虽然距离外兴安岭比沙俄本部近,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自南向北进攻需要克服后勤补给线长、气候越来越寒冷等一系列困难。特别是是当时准噶尔在西部虎视眈眈,漠北喀尔喀蒙古问题悬而未决的情况下,清朝用兵东北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因为内外条件的严格限制,使得清朝在解决东北问题时,虽然取得了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但是难以保住胜利成果,毕竟沙俄打得起,可以随时卷土重来,但清朝却耗不起。
所以为达成签约的目的,清朝不得不做出了较大的让步和妥协。
对于清朝而言,能够和沙俄划定边界线,就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当时的清朝也有借此机会一并划定贝加尔湖地区边界的打算,但沙俄予以拒绝。
《尼布楚条约》的结果是沙俄拆除雅克萨城,将兵力撤至外兴安岭以北,双方以外兴安岭作为两国边界。对于沙俄而言,这一条约将其从侵占40年的土地上赶走,是沙俄的巨大失败,条约本质是对清朝有利的。
不过清朝虽然借此将势力推进到外兴安岭以南,但是作为和沙俄的分赃条约,没有在分赃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同样也是非常失职的行为。
清朝的失职体现在当时的清朝缺乏专门的翻译人才,在没有专业翻译的情况下,康熙不得不任用传教士充当翻译。其结果就是传教士和俄国代表沆瀣一气,清朝在无形中做了冤大头。
另外,由于清朝没有专业的地图和测绘设备,使得谈判中不得不采用俄国做过手脚的地图,这使得清朝再次蒙受巨大损失。
可悲的是清朝在其后的边界谈判中,一直受制于这两个因素,这使得清朝多次赢得战场,却输在谈判桌。
如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中俄边境上有哪些河流?
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都经中俄边境
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上游克鲁伦河流入呼伦湖后流出,始称额尔古纳河。蒙古帝国及北元时期是中国内陆河。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主要支流有海拉尔河。以海拉尔河为上源,全长1666公里。
黑龙江是流经蒙古、中国、俄罗斯的亚洲大河之一。中国古称羽水、黑水、浴水、望建河、石里罕水等,蒙语称哈拉穆河,俄语称阿穆尔河。黑龙江有南北两源,以南源额尔古纳河为河源,全长4440公里,在俄罗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注入鄂霍次克海峡。其中中俄界河长2854公里,流域面积184.3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流域面积89.1万平方公里
乌苏里江是中国黑龙江支流,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上游由乌拉河和道比河汇合而成。两河均发源于锡霍特山脉西南坡,东北流到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与黑龙江汇合。长909公里(565哩),流域面积187,000平方公里(72,200平方哩)。
江面宽阔,水流缓慢。主要支流有松阿察河、穆稜河、挠力河等。干流有一长段曾引起中苏边界纠纷(1969),1977年双方制定在中苏国境水域的航行规则。乌苏里江有5个月左右封冻期。乌拉河口以下可通航。
1858年沙俄签订什么条约?
1858年,中俄签定了《瑷珲条约》,该条约中沙俄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还把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两国共管。取得陆路通商和沿海口岸通商的权利,还取得在通商口岸停泊军舰、内地传教、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瑷珲条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中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瑷珲系满语“母貂”之意,明末清初,瑷珲一带曾以产貂闻名。建于明朝的瑷珲旧城地处黑龙江东,史称江东瑷珲。
由于江东瑷珲隔黑龙江与内地往来多有不便,清政府遂于旧瑷珲下游12公里的江西岸重筑城池,将军衙门也迁移到这里,相对江东瑷珲而称此地为江西瑷珲,也称黑龙江城或瑷珲新城。《瑷珲条约》就是1858年5月28日在瑷珲新城签订的。
《瑷珲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
正如恩格斯所说,俄罗斯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俄罗斯将穆拉维约夫割占中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
其后,俄罗斯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一不平等条约又侵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外西北地区大片领土,都是这样干的。《瑷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
谁签订了瑷珲条约?
奕山
《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是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当时清政府拒绝批准该条约。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俄国政府得知这一情况于1858年1月5日召开“特别委员会”会议进行密谋。会议采纳了穆拉维约夫关于继续向黑龙江“移民”,并以武力为后盾,与清政府举行的外交谈判的意见。会后俄国政府即通知清政府,穆拉维约夫已受命谈判中俄边界问题,如果清政府希望了结“黑龙江问题”,可以与他会商。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对清政府极为不利。穆拉维约夫便乘机率领俄国哥萨克军队直逼中国瑷珲城下。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动。22日,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大清国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谈判。穆拉维约夫说他此来是为了“助华防英”,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为了双方的利益,清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奕山指出,两国边界已根据《尼布楚条约》“议定遵行,百数十年从无更改。今若照尔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这次谈判争论很激烈。散会前穆拉维约夫将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限第二天答复。
这个草案的实质就是要撕毁中俄《尼布楚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第二次谈判,清政府代表爱绅泰断然拒绝俄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并将“条约草案”退给俄方代表彼罗夫斯基。由于俄方无理取闹,谈判无结果。穆拉维约夫急不可耐,再次亲自出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提出条约的最后文本,强迫奕山签字,并恫吓说:“同中国人不能用和平方式进行谈判!”当夜俄国兵船鸣枪放炮。在俄国蛮横无理的武力威胁之下,奕山终于屈服,被迫于28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城和约》,又称《瑷珲条约》。中俄《瑷珲条约》是俄国迫使中国签订的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不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