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唠唠嘞,玉米这玩意儿,到底是啥时候能在咱中国人的餐桌上出现的。这玉米,大家都熟悉得很,黄澄澄的,煮起来软乎香甜。但它不是一直在咱这土生土长的,原来,这玉米是从老远的美洲传过来的。
玉米啥时候传进来的?
要说玉米进咱中国嘞,得追溯到明朝那时候。这玉米其实原本是美洲那边的土产,后来,16世纪的时候才随着那些外国人跑到咱们这来了。当时外国船只来往比较多,带了不少稀奇玩意,玉米就是其中之一。传进中国的最早记录嘞,是明朝嘉靖年间,有本叫《巩县志》的书里提到这玩意,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玉麦”。你说这名字,听着还挺有气派的哈!
徐光启给玉米起名叫“玉米”
后来到了明朝晚些年,有个厉害的人物叫徐光启,他是个大官,也会种地,特别研究这些庄稼的事。他把这玉麦仔细研究了一番,最后给起了个名儿,叫“玉米”,这一叫就叫开了。徐光启还把玉米写进了他的大著作《农政全书》里头,这样一来嘞,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新鲜玩意。
明朝种玉米的地儿越来越多
起初嘞,玉米刚传进来,种得还不多。后来,明朝末年,玉米种得地方就慢慢多起来了,听说十多个省都有种玉米了。不过呢,那会儿人们还没把它当饭吃,主要是用来喂牲口,或者种着玩的,也有的当做草药用。这些年头,咱老百姓日子不宽裕,也不舍得把地腾出来种新鲜玩意儿。
到清朝,玉米才成了老百姓的口粮
再往后嘞,到了清朝初期,这玉米才真正开始走上咱百姓的餐桌。清朝那会儿呢,人口多,粮食紧张,尤其在一些山区地儿,土壤不好,种粮食不容易,可这玉米却很争气,旱涝不怕,哪儿都能长。于是玉米就慢慢成了咱们的口粮,家家户户都会种一点。
玉米在咱这儿的叫法多
玉米传进来之后,名字也多得很呢!除了“玉米”,有地方叫“番麦”,还有叫“西天麦”的。听着也挺有意思的,说明它是从外面传进来的。不过,到了后来,大家都认这个“玉米”的叫法了,黄灿灿的一穗穗,多好看。
玉米在咱老百姓生活中的地位
咱现在生活富裕了,啥都能吃到,但玉米,还是咱老百姓餐桌上的宝贝。煮玉米、烤玉米、玉米粥、玉米饼,啥做法都有。玉米能填饱肚子,也是那时候生活不容易留下来的习惯。咱们这些老一辈人,吃玉米就跟吃白米饭一样,有一种亲切的味道。
总的来说嘞,中国最早能吃到玉米的人,是明朝那些个先见之明的老百姓。不过玉米真正成了百姓家里的饭食,那还得算清朝初期。
总结一下:
- 明朝的时候,玉米传入中国,叫“玉麦”。
- 到明朝末期,已经有十多个省份开始种玉米,但还没普及到饭桌上。
- 清朝初期,玉米成了山区和贫苦百姓的主要粮食。
唉,这玉米,倒是个好东西,不但好看,还能填饱肚子,真是越嚼越香,越吃越有味道。
Tags:[明朝, 清朝, 玉米历史, 玉米来源, 徐光启, 农政全书, 玉米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