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修行数,怎样理解道德经中的人法地?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里的句子。喜欢古籍的朋友估计对这两句都不陌生,纯粹的过多的再从哲学理论中加以探讨,估计感兴趣的都不多了。因此,我们是否换个角度另讨说法,权当是异想天开也行。
二十五章云:“域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论是“道生一”还是“道法自然”,再加上“道可道非常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几个“道的意思应该相近吧。”足以说明,道的形式是从自然形式演化而来,自然状态是道的温床。反推哈,自然生道,道生一。道就是一,一就是道,道是万物之首,也是核心。天之道在日,国之道在君,地之道在核(吸引力),自然道生,则有一也。道生则动,有动则分阴阳。是生二也。二者,对立也,如天有昼夜,如国有文武,如地有水陆高低。
这些都好理解哈!重点是二生三,三生万物。片面以为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前面说了,道法自然,一分二,二分三,是一个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无日不天,无君不国,如蜂有蜂王,蚁有蚁王,猴有猴王,不仅动物如此,连植物也是这样。一从低矮的灌木丛中,总会出现几株高大林木,眺立其间。无阴不阳,道在其中矣!有君就有臣,有臣就有百姓,君臣互依,不可分割。反映到数字上,是?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三生万物,百姓创造一切也。君是一国之化身,臣是疆域之化身,偏居一方,系民者无数也,民是家庭之化身。所以说道者,国也,是一,臣二,民三,统与分的关系。先有君,后有臣,而后有百姓,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国家的形式如此,企业的形式也是如此,是先有老板,后有职工,职工越多,老板就越大。家庭结构同样如此。先有父母,而后有子,而后有孙,又有新的家庭,不停的裂变,构成社会,统一成国家。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差不多意思一致,或就是其变体。进一步确认,其外独立,为一,其内对立,为二。三者,意义在众也,并非三数。这终是一面之说,相信执不同见者甚多。
不过,对于这个“三”数,我觉得有必要再添几个字。在言谈举止举止间,古今人们对“三”字似乎有着特殊的偏好。像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是因老子而流传,还是因符合自然论道而证明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正确性呢?这需要更多的同仁一起努力来佐证了。比如,人们爱说,见面是三生有幸!成人是三十而立,创业是三十不豪,四十不富!变化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忍让是一而再再而三,努力付出是三把为满,四把成功!甚至景阳冈还三碗不过岗呢!易经说,天地人三才。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然后三顾茅庐,然后三分天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刘姥姥三逛大观园!几乎是不论文武,所向披靡,凡事都需三思而后行哈!美国国家机构至今还是三权分立呢!如此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实为先见之明,说三是众数似于实有据。
不过三山五岳不能算哈,仓促成之,不足处见谅!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孔子与老子生在同一个时代,都处于东周末年的春秋时期。传孔子还问礼于老子。二人还交流过各自的思想学说。两人的思想都影响了中国两千五百多年。
孔子与老子最大的思想区别是,从宏观角度说,孔子主要推行的思想是“仁”和“礼”。老子主要推行的思想是“道”和“德”。
先看下孔子“仁、义、礼”思想孔子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说君子对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道义,就是行事的标准和原则。
为人处事,他推行“恕”、“仁”、“智”学说。“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就是关爱别人;“智”,就是了解别人。
总结一下子就是说,孔子认为做人,自己要怀有仁,对待别人要有义、有礼。
而一个国家想要安定,政治平稳,孔子认为需要三条就够:“足兵”、“足食”、“民信”。第一,国力要强,要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百姓才能丰衣足食;第三,百姓要信仰自己的国家,这样才能把国家凝聚起来。
再看下老子的“道德”思想。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祖,是万物之宗。是天下万物的先天之本,原始之性。其无形无象,无色无味,无情无欲,无所不备。大而不包,细而不入,不增不减,永恒常存。天地间的一切规律皆含于道中。
那这道如何与人事和社会相结合呢?是说人若恪守先天之性,不被后天的各种欲望所扰,顺应自然而行,身心自然康健;国若恪守其性,必然无为而治,天下也少了纷争。
而老子认为的治国之道,是上行下效,君正则民正,君邪则民邪。施政者不应禁令繁多,禁令繁多条款倍出,必为奸人所用,以令卡民,以令束民,百姓被束手脚,势必逆反,如此国将大乱。应施政宽仁,以德为政,顺天应人,自然无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鱼时不能常常翻动,否则鱼将碎之。治国之道,与此同理。国大,事必多,民必众,心必乱,风格各异,层次不一,人心难统。若施政者任其事多,自不多事;任其心乱,自不乱心;仁其欲生,自不生欲。不以法令条款强加人民,不以权谋巧智搅乱于民,如此国富民安,天下自然大顺。
总结一下就是,孔子觉得要把“仁、义、礼”的思想植入人的内心,而老子觉得人要顺其自然,要去欲还本,回归自性。
我以为,其实二者也有相像之处,孔子所推行的“恕、仁、智”思想,也正是老子所推行大道中“德”的具体表现。
三十多岁练字来得及吗?
别说三十岁,六十岁练字也来得及!成年人练字有成年人的优势,那就是成熟!理解能力强!就楷书而言,只要能保持“必要量(每天五小时)”的练习和正确的执笔方式并勤于思考、深刻理解,一年即可练好!下面,发上我的钢笔楷书和毛笔楷书,以供参考!祝早日成功!
我认为中医诊脉可以开发感应仪器来测脉?
开发感应仪器来代替中医的人工切脉,显然是异想天开。从某种角度上说,人是最高精尖的一种仪器,在很多方面,想用什么仪器取代人工,比如拟用所谓未出世(我相信永远出不了世)的仪器,代替中医来为患者摸脉诊病,显然是难于上青天。
向在头条上出题的高人们提点建议:别动不动,心血一来潮,便出些不着边际的怪题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问题。那样纯粹是在浪费公共资源和读者的宝贵时间。
谁能说说佛祖的由来吗?
所谓的佛祖,只是《西游记》中对释迦摩尼佛的一种称呼,而在佛教中没有“佛祖”这个称呼。释迦摩尼,俗名: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古印度西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父亲净饭王年50岁,母亲摩耶夫人45岁的时候才怀孕。据佛教传说,摩耶王后由于在睡眠时梦见一头六牙白象腾空而来,由此怀孕。佛经上说,悉达多太子降生后,毗迦罗卫国不断出现吉祥的事情。浑浊的河水变得清澈,五谷丰登,花木繁茂。释迦摩尼诞生七天,他的母亲摩耶王后就去世了,净饭王又迎娶了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阇波提,释迦摩尼是由摩诃波阇波提抚养长大的。释迦摩尼佛的降生是因一大事因缘应化下生的。什么大事因缘呢?为拔众生之苦。也就是说众生不苦释迦摩尼佛就不会降生。单纯要说,佛陀的降生是怎么来的,也就是说是由什么转化而来的,这还能说清楚,因为佛之所以成佛必须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行,这三大阿僧祇劫就会有无数“身”。《金刚经》中说:“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摩尼。’”这样看来释迦摩尼佛曾经在燃灯佛时代修行,因此被燃灯佛授记。而佛经中又说,摩耶王后梦白象入怀而孕。在《金刚经·十四品》中说:“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释迦摩尼佛曾经有五百生做忍辱仙人来修行。所以单纯的说佛祖的由来,不是我们凡夫俗子能够清楚的,这唯佛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