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原弘道,为什么美国打日本就是两败俱伤?
因为日本真打不过。
当苏联出兵的时候,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啦。还有一个原因是以前日本跟苏联打过一次,结果被苏联狠狠的按地上摩擦,那个人就是朱可夫,没错就是还没有回到欧洲之前的朱可夫。
我们先说下苏联出兵的时候,日本把主力部队已经大部分抽走,去打美国,也就是太平洋战争,空有几十万的部队,可是大部分是刚刚组建,基本都是战斗力为五的渣渣,只有从关内调去的三个师团有点战斗力。
苏联出兵之前,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关东军编有31个步兵师团,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1个敢死队旅团和2个航空军,共约120万人,这也是关东军的极盛时期。
等到苏联出兵的时候,关东军已经没什么精锐啦,只有70万人左右,苏联出兵150万,整个战役历时24天,共击毙日军8.3万人,俘虏59.4万人,而苏军仅伤亡3.2万人。
当时的关东军也知道德国和意大利战败,又腹背受敌,士气底下,也是一方面原因。还有就是装备,尤其是陆军作战,日本人连装备都不全,有的连枪都没有,而苏联挟欧洲之胜利,武器装备之强大,胜利也就是时间问题。
而这里其实可以延伸出一个问题,就是当时日本占领东北后,为什么没有入侵苏联反而去惹美国,而且德国也一起让他夹攻苏联,为什么日本没去?这是有原因的,就是因为日本在强盛的时候跟苏联打过,结果没打赢。
在武汉会战前夕,日本陆军本部和海军本部,外相大臣一起研究过,是向苏联进攻还是太平洋,而德国跟苏联战争开始爆发,希特勒也要求日本参战,诺门罕战役就此打响。
诺门罕战役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亡6万余人。
这场战役对后来动不动就上百万的大战来说意义重大,首先日本一直摇摆不定是北上还是南下,因为以前的日俄战争,日本打赢过俄国,所以大部分人倾向北上,而美国还没有冻结日本的海外资产,更没有参战。
于是日本其实是试探性的进攻,而最后苏联惨胜,苏联和日本签订停战协议。这个惨胜有多惨?
真实的诺门坎战役就是,一个拥有近千辆坦克装甲车的苏军1个装甲集团军在战神朱可夫的亲自指挥下,消耗掉几乎半个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弹药量,才勉强击败日军一支只有5个基数弹药的三流边境守备师团,最后人员损失还比日军大,苏军还损失坦克装甲车近400辆,苏军一个诺门坎战役的弹药消耗几乎相当于中国八年抗战的总消耗量。
而在诺门坎战役,苏军的后勤能力实际上也已经到达了极限,诺门坎战场的消耗极其惊人,导致西伯利亚铁路与博尔集亚-桑贝斯铁路满负荷运行了2个月来维持这场战斗。
所以2年后日本人把目光投向了太平洋,投向了东南亚,所以等到苏军出兵东北,日本不管是从人员,武器,经济等等已经是崩溃的边缘。苏军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呗,我是爱胡说历史的小毛驴。
日本二战时期有哪些王牌飞行员?
日本
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时,美日进入全面战争,日本已经涌现出数十名战斗机王牌。其中最出名的是在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群岛、新几内亚和所罗门战场驾驶A6M2“零式”战斗机的海航飞行员坂井三郎、西泽广义和太田俊夫。
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行动结束许多日本海航王牌飞行员的生涯,包括坂井三郎,他在击落60架飞机后,于1942年8月7日受重伤。太田俊夫(34架)在10月21日击落了第34机飞机后被美海军陆战队第212战斗机中队的弗兰克C.特鲁里(6架)击落。从此,日本航空实力逐步下降,其命运不可逆转。
到1944年,日空军能继续作战的老手已经为数不多,日军王牌中的王牌西泽广义1944年10月25日在莱特湾上空击落了第87架飞机后,第二天从菲律宾宿务岛前往吕宋岛的过程中被击落身亡。珍珠港事件以前,岩本澈三在中国击落14架飞机,是海航在中国战场第一王牌,到二战结束时他大约击落80架飞机。坂井三郎虽然瞎了一只眼,但继续作战,又击落四架飞机。另外陆航部队在二战的第一王牌是64战斗机联队的穴吹智,在中国和缅甸战场击落51架飞机,他大部分时间驾驶中岛公司生产的Ki-43飞机。
诺门坎战役苏联是惨胜吗?
从战术上看确实是惨胜,因为苏军伤亡惨;但从战略上看是大胜,因为此战改变了二战走向。
1939年5月至9月,日本为实现既定入侵苏联的北进计划,向位于中蒙边境海拉尔以南200公里的诺门罕地区的苏蒙联军发动了大规模试探性战略进攻。随即交战双方动用了数十万精锐部队和先进军事装备,在这片杂草丛生、沙丘连绵起伏的荒原上进行了一场长达4个多月激烈的交锋。日本由于军事思想和战术技术落后,遭到了自日俄战争以来首次最惨重的失败。
1939年9月15日,苏联、蒙古与日、“满”当局在莫斯科签署了停战协定,长达4个月之久的诺门罕战役以苏蒙军的最后胜利而告终。诺门罕战役的胜利,暂时解除了日本在远东地区对苏联的威胁。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也在诺门罕战役中得到了验证与完善。
之所以说苏军惨胜,是因为参战苏军在兵力、兵器以及战术思想等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却损失惨重。
在四个月的战事中,苏军投入约10万人、坦克500余辆及装甲车约350辆;而日军出动的58000余人中,实际参战的只有以23师团为核心的25000余人,其余的部队都是战争末期的8月29日以后才调来的,这些部队实际并未怎么打过仗。
苏军8月20日总攻时投入坦克524辆,装甲车385辆,压制火炮542门,飞机500架。整个战役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1的火炮数量优势,3:1的兵力优势,但伤亡比日军更大。苏军坦克被击毁280多辆,装甲车损失90辆,日军只损失了30多辆战车装甲车。
不仅死伤人数大,苏联损耗的弹药也非常多,整个战役期间用掉了三点一万吨弹药,这等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一半,可见战况多激烈。苏军前后消耗作战物资达80000吨,仅炮弹炸弹就消耗了31000吨,而日军各种物资消耗才2000吨不到。
苏军伤亡解密数据可以查阅俄罗斯的克里沃舍夫上将的出版书籍。英文版为《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25655人。(15251名苏军伤兵,其中由子弹造成44.2%,由弹片(炮弹、地雷、手雷)造成48.4%,由航弹弹片造成6.5%,由刺刀造成0.9%)。
日军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000人。其中62.7%损失于苏军的炮击和航空轰炸,毕竟苏军发射了31000吨炮弹炸弹。
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还损失207架战机,苏军投入的500架战机几乎一战就损失了一半。日军除了航空兵大致和苏军持平外,炮兵,机械化装甲兵,后勤保障方面都远不如苏军,加上双方指挥官的差距,日军战术思想保守(被邀请前来观战的德国军官认为日军的战术水平还保留在一战初期),1个师团被打残,在情理之中。
在8月份的反攻中,苏军集中2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团级编制的蒙古骑兵师,1个机枪旅,在绝对优势的飞机和坦克支援下,才勉强围歼日军1个二流师团,伤亡超过40%,其实际战斗力也并不比日军高多少。
真实的诺门坎战役就是,一个拥有近千辆坦克装甲车的苏军1个装甲集团军在战神朱可夫的亲自指挥下,消耗掉几乎半个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弹药量,才勉强击败日军一支只有5个基数弹药的三流边境守备师团,最后人员损失还比日军大,苏军还损失坦克装甲车近400辆,苏军一个诺门坎战役的弹药消耗几乎相当于中国八年抗战的总消耗量。
而在诺门坎战役,苏军的后勤能力实际上也已经到达了极限,诺门坎战场的消耗极其惊人,导致西伯利亚铁路与博尔集亚-桑贝斯铁路满负荷运行了2个月来维持这场战斗。
在此次战役中获益最大的就要属朱可夫了,他在此次战役中崭露头角,不仅是他的成名之战,而且验证了他的装甲兵作战思想理论,为以后指挥作战提供了实践经验。朱可夫后来参与指挥了苏德战场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每每都能化险为夷,被誉为“苏德战场上的消防队员”,胜利象征。
所以说这场战役在战役战术的结果上是惨胜,但在战略上却是一场辉煌的胜利。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它战役,诺门罕是一场不为经传的战事。但是它对二次大战的局势发展却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场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战争”,1939年7月20日,《纽约时报》的社论这样评价苏联红军和日本军队在蒙古草原上的这场苦斗,时报不屑一顾地嘲讽道“(他们)在人们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里发泄着愤怒”。直到两年后日本人的炸弹劈头盖脑地扔到了珍珠港,美国人才明白过来,恰恰是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一战改变了日本的作战对象,恰恰是他们根本瞧不起的这个弹丸小国给了他们致命一击。美国人为自己的骄傲和轻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麻省理工学院的洛伦兹教授曾说过:“亚洲腹地的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或许几周后能引起南太平洋的一场风暴。”在军事和政治领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可能微乎其微,但产生的“蝴蝶效应”却令人瞠目。诺门罕战役便是典型的一例,当初谁能料到亚洲腹地一场不起眼的边境冲突,会为轴心国的最终失败埋下伏笔。
诺门坎战役确保了二战中苏联东部边境的稳定。1939年9月15日,日本被迫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诺门坎协定》,规定双方立即停战。为追究责任,日军大本营在战役后期撤换了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陆军大将、参谋长矶谷廉介陆军中将;战后一个月内又陆续免去了参谋本部次长中岛铁藏陆军中将、作战部长桥本群陆军中将及关东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和所有作战参谋等将佐的职务,关东军内的对苏“强硬派”几乎被一扫而光。
诺门坎战役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让日军看到了苏军的强大战斗力。这场战役树立了苏军对日军的心理优势,也奠定了苏联远东边境地区的稳定,它也是日本放弃“北进战略”,未敢与希特勒联手从东方进攻苏联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使得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对付纳粹德国,从而迅速扭转了战局。
此战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沉重的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而且促使日本将“北进”的国策改为“南进”,这就为日本在二战中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
通过诺门坎之战,使苏联能够在莫斯科战役的关键时刻敢于抽空远东边境的20个亚洲师投入欧洲战场,起到了扭转乾坤的决定性作用。
对亚洲战场而言,诺门坎战争期间正值我国抗战的艰苦时期,关东军向关内增兵的计划无法实施,也有力的支援了我国的抗日战争。更为关键的是,日本大本营在“南进”战略的主使下,偷袭了珍珠港,不但失去了与德国在远东会师的机会,使自己陷入不能支撑的太平洋战役,而且终于将美国拖入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