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三国(为何始终无法统一三国)

新辉网

无奈三国,为何始终无法统一三国?

您好,我是天道学苑;

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无奈三国(为何始终无法统一三国)

您的问题我将从以下两方面来解答:

第一部分:诸葛亮是否是神机妙算?

第二部分:为何始终无法完成统一?

首先看,第一部分:诸葛亮是否是神机妙算?

从《隆中对》看,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一清二楚;那么:

1.本应从“天下苍生”“黎民百姓”的角度考虑,去投奔曹操,以保证尽早完成统一,停止战乱,恢复生产;

2. 但诸葛亮却,愣是选择了刘备,用以显摆他自己的所谓“神机妙算”的能力;“天下苍生”“黎民百姓”却因此,整整苦于战乱八十年;是本应没有的。

3. 假如诸葛亮从“天下苍生”“黎民百姓”的角度考虑,而去投奔曹操;那么“赤壁之战”时就可以完成天下统一啦;“天下苍生”“黎民百姓”也就不会有后来整整八十年的战乱之苦。

其次看,第二部分:为何始终无法完成统一?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在做天在看”,逆天而行的结果难道会成功?

2.曹操那里的能人志士众多,谋士大家更多;诸葛亮难道没有心虚的可能吗?

3. 在用人上,更是以己推人,一意孤行,后继乏人。在做事方面,有被人称道的“鞠躬尽瘁,亲力亲为”,却只能是“举轻若重,分身乏术”,积劳成疾,死而后已。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最后总结:

中华文明的核心(精髓、要义)是: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敬天爱民、敬天爱人;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礼义之邦、崇文尚武;5.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华文明的第三大主根。诸葛亮明知此核心(精髓、要义)而不为,岂有不败之理,又岂能完成统一。

警醒警惕啊中华文明,警醒警惕啊中华民族,警惕警醒啊中华儿女们!!!

谢谢大家

独立思考-客观理性-中华立场-百姓视角

文化历史-增长智慧-经济发展-全球视野

天道学苑、天下先生非常祝福您的平安健康

也非常感谢您的关注和转发

三国之后的历史发展?

三国之后是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之后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西晋之后一直到隋朝都是处于动荡分裂状态。

具体朝代顺序:

一、西晋与东晋

1、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吴,完成统一。

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

2、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

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

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二、南朝

1、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

2、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 ... 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

3、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

4、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

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 ... ,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

三、北朝

1、北魏,拓跋圭在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从拓跋圭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

2、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

公元550年为高洋所代,东魏共历17年。

3、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

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

公元557年为宇文觉(宇文泰三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4、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的儿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

公元577年为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5、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

公元581年为隋杨坚所代,共历五帝、25年。

四、隋朝

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

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北周覆亡。

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

随后于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五、隋朝之后的朝代

1、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唐中宗李显

2、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武周武后武则天

3、五代:907年-960年

(1)后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梁太祖朱温

(2)后唐:923年-93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

(3)后晋: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晋高祖石敬瑭

(4)后汉: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汉高祖刘知远(暠)

(5)后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周太祖郭威

4、十国:907年-979年

5、辽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6、宋朝:960年-1279年

(1)北宋:960年-1127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太祖赵匡胤

(2)南宋:1127年-1279年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赵构

(3)西夏:1038-1227年兴庆(中兴)(今宁夏银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4)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5)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曲雕阿兰(今蒙古国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7、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8、明朝:1368年-1644年应天(今江苏南京) 京师(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1)后金:1616年-1636年盛京(今辽宁沈阳) 后金(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大顺:1644年-1644年京师 (今北京市) 闯王李自成

9、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师(今辽宁沈阳)(今北京市)清(后金)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10、 ... :1915年-1916年北平 (今北京市)洪宪帝袁世凯

11、伪满洲:1932年-1945年新京 (今吉林长春)康德帝爱新觉罗·溥仪

三国演义里边的成语有什么?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成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出处:

画蛇添足:出自第二十回,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杯弓蛇影:出自第四十回,形容人疑神疑鬼,猜疑过度。

金蝉脱壳:出自第四十六回,比喻用巧计逃脱困境。

狗急跳墙:出自第四十七回,比喻走投无路时的拼命行为。

守株待兔:出自第五十回,比喻不劳而获的愚蠢行为。

四面楚歌:出自第七十回,形容处境孤立,四面受敌。

无可奈何:出自第七十一回,形容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心情。

一败涂地:出自第七十六回,形容惨败到了极点。

顺手牵羊:出自第八十回,比喻趁机行窃。

披荆斩棘:出自第九十回,比喻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成语,还有很多其他的成语也出现在《三国演义》中。

张绣投降曹操新三国是第几集?

1 第23集2 张绣投降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被收录在《三国志》中。在电视剧《新三国》中,该事件出现在第23集中。在该剧中,张绣投降曹操是因为被董卓的部将李傕和郭汜打败,无可奈何之下选择投降曹操。3 此外,该事件在历史上也被称为“五官中郎将投降”事件,被认为是军阀混战时期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司马懿是怎么死的?

您这话好想问反了,你应该问问司马懿是怎么不死的,司马懿活了73岁高龄,放到现在都能算小长寿了,而你要知道三国那个时代,人们的平均年龄也就30多岁。

你知道司马懿一生熬死了多少个对手?有人说三国里那么多能臣名将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司马懿,如果真有这么回事,那绝对是司马懿长寿导致的。

前两年有一部关于司马懿的电视剧挺火的,看完你就知道长寿究竟有多么重要。

司马懿的一生有很多的敌人

第一个是青年时代的杨修

因与司马懿在政坛存在竞争,多次要对司马懿不利,但因他为人太过张扬,不懂得谦虚,引得主子曹操不满?曹操心想:“你比我聪明就算了”你还总得瑟。终于有一次曹操没忍住,以扰乱军心的名义给斩了。

第二个是曹操

虽说曹操是司马懿的顶头大领导,但还是多次想除掉司马懿,因为曹操也是个聪明人,他看出了此人用心之深远,担心他的智慧和野心将来会威胁到曹家的江山,虽说曹操可以压制司马懿,但曹操担心他百年之后,自己的儿孙会不敌他,所以总是想把他除掉。

但司马懿为人谦逊,心思缜密,做事没有漏洞,曹操实在是找不出杀他的理由,只是告诉自己的儿子以后要提防他。

第三个是曹丕,曹操之子

司马懿可是曹丕的左膀右臂,可谓是帮助曹丕建功立业,但因为曹操的提醒,曹丕也是处处提防着司马懿。但曹丕败就败在寿命太短,登基没几年就驾鹤西去了,留下司马懿这个烂摊子给了曹睿。

第四个是曹真,曹氏宗亲。

魏国的大将军,屡建功绩,与司马懿是政坛上的对手,如果说司马懿代表的是士族,那曹真代表的就是曹氏宗亲。

要说此人打仗能耐也不小,但唯独就是打不过诸葛亮,那你打不过就打不过吧,可这人心胸还狭隘,一次败仗之后被诸葛亮一封书信就给气死了,从那之后,满朝文武就没谁是司马懿对手了。

第五个是诸葛亮

我感觉这是唯一能斗得过司马懿的人了,文治武功样样都比司马懿强,但司马懿有一点特别聪明,我知道我打不过你,我承认,所以我就不和你打,你怎么骂我我都不出来。

你不是比我聪明吗?你不是比我厉害吗?没问题啊!可有一点我比你强,我比你健康,后来司马懿真的就把诸葛亮给熬死了。

第六个是曹睿,曹丕的儿子。

能比他爹曹丕强一点,在位时间长一些,同样是处处提防司马懿。处处想置司马懿于死地,但又不得不用着司马懿,打仗没他还真不行。

当时曹睿想的是,我刚刚登基,还真的年青,你司马懿都老态龙钟了,再过上个几年你一归天,那我还是小伙一个。没想到的是,小伙子曹睿同样没熬得过司马懿,在位十三年就驾鹤西去了。

第七个是辽东的公孙渊

这时候的司马懿已经有些黑化了,大概是能治得了他的都死了,自己也就开始肆无忌惮了。

打公孙渊的时候,公孙渊两次派使者请降,但他都没答应,率军入城后,屠杀了将近一万人。

第八个是曹爽,曹真之子。

曹睿死后,命曹爽、司马懿为辅臣,刚一上任,司马懿就装病了,毕竟那么大岁数了,不装也像病了,所以曹爽也就没有起太大的疑心。

后来司马懿利用曹爽陪皇帝曹芳去祭祖的时候,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控制了洛阳城,又派人给曹爽书信“只夺兵权,不伤性命”的承诺,把曹爽骗了回来,回来之后司马懿马上就反悔了,以谋反罪出掉了曹爽及党羽还有曹爽的三族。此时魏国上下,基本上已经是司马懿的天下。

最后一个是王凌

他年纪比司马懿还大,见司马懿已经只手遮天,极为不满,所以想要拥立楚王曹彪,司马懿知道后,亲自率军平反,并且对付王凌,用的还是对付曹爽的方法,用书信往回骗,答应不伤性命,王凌见大势已去,也不想百姓生灵涂炭,自缚去见司马懿,后来的王凌知道司马懿不会放过自己,饮药自尽了。魏国再也没有能与司马家对抗的人了。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十二个字就可以形容:“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熬,反正身体比你好。”我们在工作中也应该如此啊!对手比你强大不可怕,你要能熬“剩者为王”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