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的条件,物理界公认的四大巨头?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汇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
。伽利略从实验中总结出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等。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许多臆断,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反驳了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纯属思辨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其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百科全书式“全才”——牛顿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
牛顿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很出众,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例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尤其是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他还分门别类的记读书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地做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
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
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学上,牛顿提出金本位制度。
成功秘诀——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它秘诀,唯有勤奋而已。”
世纪伟人——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犹太裔物理学家。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1905年(26岁)3月,发表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这一年因此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1906年(27岁)4月,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11月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这是关于固体的量子论的第一篇论文。
1915年(36岁)11月,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并且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
1916年(37岁)3月,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5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8月,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
1924年(45岁)12月,取得最后一个重大发现,从统计涨落的分析中得出一个波和物质缔合的独立的论证。此时,还发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1929年(50岁)2月,发表《统一场论》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常对人说: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它的效率却是个变数,单独追求学习时间是不明智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学习效率。他认为必须通过文体活动,才能获得充沛的精力,保持清醒的头脑,爱因斯坦还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一个公式,即A=X+Y+Z。A代表成功,X代表正确的方法,Y代表努力工作,Z代表少说废话。他把这个公式的内容,概括成两句话:工作和休息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阶梯,珍惜时间是有所建树的重要条件。
格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逻辑会把你从A带到B,想象力能带你去任何地方
只有少数人在用他们自己的眼睛观察、用他们自己的头脑思考。
如果你不能把它简单地解释出来,那说明你还没有很好的理解它。
有一个现象的明显程度已经让我毛骨悚然,这便是我们的人性已经远远落后我们的科学技术了。
当代伟人——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CH(英国荣誉勋爵),CBE(大英帝国司令勋章),FRS(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A(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是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出生于英国牛津,出生当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
童年时的霍金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但喜欢设计极为复杂的玩具。据说他曾用一些废弃用品做出一台简单的电脑。
21岁时,他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病),全身瘫痪,不能言语。 他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一双眼睛和3根手指,其他部位便不能动。
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他是英国最崇尚的教授职位。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1973年《时空的大尺度结构》
1988年《时间简史》
1993年《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
2001年《果壳中的宇宙》
2002年《在巨人的肩膀上》
2005年《时间简史(普及版)》
2005年《上帝创造整数》
2007年《乔治的神秘宇宙钥匙》《乔治的宇宙寻宝之旅》《乔治与大爆炸》
2010年《大设计》
2013年《我的简史》《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
《时空本性》《未来的魅力》《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万有引力常量不能像圆周率那样精益求精?
很多的物理科学家都认为,如今的物理学基础研究是一场危机。他们对这场危机的意识是研究的方法错误,并开始尝试改变;换句话说,他们正在觉醒,并将放弃有缺陷的方法。然而,我没有看到任何觉醒。看到的只是一个又一个实验返回着毫无意义的结果:没有新的粒子,没有新的维度;没有新的对称性。的确,数据中可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异常,其中有些最终会成为真正的大新闻。但是,实验物理学家们只是在黑暗的错误中摸索。他们不知道新的物理学会出现在哪里,而从事理论工作者却并不能提供多少帮助。
如果要找出这场危机的真正原因,将来可能有很多方法和路径,但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直接法,最好的路径就是追根溯源,从这场危机中直接倒推,逐一查找物理学基础研究的问题所在。最终会发现,我们经常用到的物理学基础——“万有引力定律”居然是错的。但是,我们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学习,在应用,已经到了根深蒂固无法自拔的境地。
如今看来,物理力学史上最大的一朵乌云便是引力,特别是牛顿的万有引力,不知有多少的物理科学家都倒在这一朵乌云的“石榴裙下”,就连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穷极大后半生都无法把引力和电磁力统一起来,还有其他的物理学家就不一一举例了,正是因为这些物理学家都站在了牛顿这位错误的理论物理学家巨人的肩膀之上,以至于万有引力一直延用至今。
让我们再次回顾重温牛顿的万有引力。内容是: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₁和m₂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公式:F=Gm₁m₂/r²。理论来源:物体在空气中的自由落体运动,据说是受到了苹果落地的自然现象启发。适用条件:第一,两质点间的作用;第二,可视为质点的物体间的作用;第三,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间的作用。对万有引力的应用理解:其一,普遍性,即任何有质量的客观存在的物体间都有这种引力;其二,相互性,满足牛顿第三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其三,宏观性,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星体间或其附近空间才有意义;其四,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和距离有关,而与物理所在空间的性质、是否受到其它外力等因素无关。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一.建立模型,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轨道半长轴和轨道半短轴相差不大,所以建立如下的简化模型。1.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2.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3.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均相等,即r³/T²=K。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的推导。1.设行星的质量为m,速度为ν,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则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为F=mv²/r。天文观测难以直接得到行星运动的速度v,但可以得到行星公转的周期T,它们之间的关系为v=2Πr/T,由以上两式可得F=4Π²mr/T²,再由r³/T²=K,可得F=4Π²km/r²。2.结论,由于k是一个与太阳有关的常量,则4Π²k是一定值,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m/r²。3.行星对太阳的引力,由前面的推导可知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的大小应该与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与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也就是F′∝M/r²。4.得出结论,F∝Mm/r²,写成等式就是F=GMm/r²。万有引力常量G的测定:1.测定人: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于1798年利用扭秤测定。2.物理意义 ,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kg的物体相距1m时的相互引力的大小。3.测定意义,有力的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使定量计算得以实现;开创了测量弱相互作用的新时代。4.实验器材包括石英丝、平面镜、光源、刻度尺、倒立T形架,两个质量1kg的金属球等。5.实验思想放大,利用四个球间引力;利用T形架的转动即利用力矩增大引力的可观察效果;利用小平面镜对光的反射来增大可测量的扭转角度。
然后,我们逐一分析问题,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展开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第一,从理论来源着手。物理学需要解释或解决的宇宙现象应该具有普适性,或者说具有普遍实际存在性。我们从观察宇宙物体运动的现象中出发,找寻万有引力是否具有广泛的存在性。在日常观察中我们发现,并不存在超大型的相对静止的物体拉扯离它很近的小型物体,除非是大型磁铁吸引铁屑、铁钉,大型的铁板、钢管吸引小型磁铁,然而这却是磁力现象。即使我们看到的苹果落地,也只是落在地表,并不是指向落在地心;还有我们看到的水往低处流、山体滑坡造成的泥石流、雪崩等,也不是朝着地心而去的。严格来说,这些现象的力的方向都指向地球的极轴或者说转动轴的中心,都是地球自转所造成的向心力。再随便举出几个例子,就更加怀疑万有引力的普遍性。如天上下雨、下雪或者下冰雹是怎么形成的,物理学家都应该知道,主要是地表水被蒸发变成了水蒸气,然后水蒸气进入平流层,遇冷后结成水珠或冰晶,在地球的向心力的作用下而落在地表,并不是指向地心下落,这实际上与水的密度有很大关系,而水的密度的变化是在吸收能量或者释放能量后被激发而改变的;又如龙卷风能将远远超过它质量的物体卷起并移动,这实际与龙卷风具有的动能量所产生的高速旋转有关。再有行星的近日点和远日点,这与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完全不相符等。这些现象说明理论来源的普遍实际存在性值得怀疑。
第二,从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上查找问题。首先,建立模型的第一点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就不符合等效态原理,按照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说明行星运动的轨道必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不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更致命的问题是在推导的过程中牛顿运用了自己尚未证实的第三运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先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验演示:一.目的是探究一对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二.器材包括弹性系数、刻度、重量、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2个;三.操作:(1)将一个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固定,再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连接在一起;(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A。观察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四.现象是同一时刻两个弹簧测力计示数总是相等,指针移动方向总是相反;五.结论:(1)指针移动方向反映弹簧测力计所受另一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相反;(2)弹簧测力计示数反映拉力的大小。实验表明两弹簧测力计之间的拉力大小总是相等,方向相反。弹簧测力计只是测量工具,实验的实质是检验手的施力和固定的物体受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不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按照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严格来说,如果施力物体和受力物理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物理只能是静止的。如果一定要将错就错,太阳与行星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然后进行推理,太阳也可以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即使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地心或整个地球也可以朝苹果下落,这可能吗?这与实际现象完全不符,所以牛顿的第三定律是谬论,是不存在的。而用一个不存在的定律推导一个公式,也是不成立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找一个特殊实例进行验证,找两块大小、重量、磁场强度完全相等的条形磁铁,相同的一极(N极或者S极)正面相对,平放在桌面上,由于两块条形磁铁的磁力线叠加吻合,造成斥力相等,方向相反,但这也只是磁场相互作用力,是斥力而不是引力,并且两块条形磁铁是相对静止的。
第三,物理学需要解释的宇宙现象要具有逻辑推理性,或者说可进行推论,就从行星绕太阳公转对万有引力公式进行分析。按照万有引力公式F=Gm₁m₂/r²,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G是常量,当行星与太阳的质量m₁和m₂不变时,行星和太阳相互吸引,则行星和太阳都朝它们的连线中间点运动,两者之间的距离r会越来越小,当达到无穷小时,引力F就会无穷大,直到行星和太阳融合在一起,r为零。1894年,德国天文学家西利格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若假定在无限宇宙中到处都均匀分布着不动的恒星,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中若普遍适用,那么天体受到的引力将是无限大,它们在瞬时间会被撕裂粉碎或是有无限大的加速度。但实际并非如此。这种矛盾称为西利格佯谬,也称为引力佯谬。下面我们来论证,当把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用于计算无限宇宙中全部物质的引力时,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就会得不出确定的结果,就会失效。首先,考虑一个物质密度均匀的半径为R的球体。将一个试验天体A置于球体的中心,暂不计算球外的物质对A的引力,显然,由于对称的条件,组成球体的物质粒子的引力在其中心是平衡的,所以作用于天体A上的合力严格为零。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力作用于天体A上。现在开始一层加一层地在球体上套加一系列具有同样密度的球壳。可以证明,每一球壳对其内部均不产生引力,因而套加上这些球壳后,作用于A的引力仍然为零。继续增加新的球壳直到无限,我们就得到充满具有均匀密度的无限宇宙,在这宇宙中,引力作用于天体A的合力为零。我们再把论证交换一种方式进行。这次将试验天体A不置于球体中心,而是置于球体表面。根据牛顿定律,作用于天体A上的引力F=GMm/R²,其中M是球体质量,m是天体质量。同样在球体上一层加一层地套加上同样密度的球壳,如上所述,这些球壳并不改变天体A所受的引力,所以作用于天体A的引力仍然是F。继续增添同样密度的球壳得到无限宇宙,但是天体A这次却受到了引力F,由于M=4/3ΠR³ρ,F=4/3ΠGmρR,ρ为物质密度。选择不同的初始球体R,可以得到任意大小的力F。这种情况表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不能无条件地用于计算无限宇宙中的引力。
第四,物理学需要解释的宇宙现象要具有实验可验证性和可证伪性。卡文迪许的扭秤测定实验,测定值虽然很小,却已经相当精确了。但从实验的严谨性和等效态原理上来说,实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那只能是排除了其它作用力的状态下,静止的两个物体间相互的作用力,也就是说这一实验是在忽略态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忽略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忽略了实验场地周围物体的作用力,忽略了电场力和磁场力,正因为测量值很小,任何被忽视的作用力都可能达到这个数值。更不符合逻辑的是,在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上测得的常量G的数值,居然用到了天体的运行上。这里再来演示毛钱管实验,检验牛顿万有引力的客观性。目的:观察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或者说是质量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器材:长约1.5m一端封闭一端有开关的玻璃管一个、抽气机一个、5角硬币一枚、小羽毛一个等。操作:(1)将硬币、小羽毛等放到玻璃管里,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这些物体下落的情况;(2)用抽气机把玻璃管里的空气抽出去,再把玻璃管倒立过来,再次观察各物体的下落情况。现象:(1)未抽空气时,硬币落得快些,小羽毛落得很慢;(2)抽去空气后,所有物体下落得一样快。结论:(1)无空气的空间,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与物体的轻重和质量无关;(2)在有空气的空间,物体下落快慢不同的原因是空气阻力的影响;(3)空气阻力对轻重和质量不同的物体影响不同,造成轻的物体下落慢,重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而按照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距离相等的情况下,质量大的物体引力大,引力大的物体下落要快些,这在无空气的空间是矛盾的。
第五,万有引力主要运用于星体间或其附近空间,前面已经提了星体间运用的不合理的一些方面,这里就着重从宇宙航行中查找缺陷。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都是依靠运载火箭送入轨道的,实际需要在运载火箭上增加一个外力,这个外力要大于所承受的地球的向心力,根本牵扯不到运载火箭与地球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力同在运载火箭上,是重力和反重力,或者说是向心力和反向心力,是一对相反力。再如,现在发明使用的直升机,在飞机的旋转桨叶转动达到一定的速度后,能将整个机身竖直拉起,桨叶与整个机身的质量孰轻孰重应该不用我说了,还有孔明灯、热气球等。这些实际运用都说明,力不过是物质能量场不同的表达方式,是能量场赋予物体内在的和外在的运动能力。
从以上五个方面足以说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第三定律的荒诞和缺陷所在,然而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却依然在学习,在应用。物理学的基础理论都是错了,爆发这场物理学基础研究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只有彻底摒弃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第三定律,我们才能在危机中得以解脱。
格陵兰岛是哪国的领土?
面积2166313.54 平方公里的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与欧洲的交界处,沟通了北冰洋和大西洋,西部与加拿大隔海峡相望,北部濒临北冰洋,南部濒临大西洋,东部通过丹麦海峡与欧洲的冰岛隔海相望。由于地处北极圈内的高寒纬度带,所以全岛气候终年严寒。偌大的格陵兰岛迄今为止也只有不到8万人口:其中5万多人为因纽特原住民,剩下的多为丹麦人。这些丹麦人大多是派驻当地的官员和军人,负责彰显丹麦王室对格陵兰行使的主权,因为格陵兰是丹麦的领土。
事实上最早发现并殖民格陵兰的并不是丹麦,而是另一个北欧国家——挪威:982年挪威人埃里克因杀人罪被放逐,于是在辗转漂泊中来到格陵兰定居。985年埃里克为吸引更多的移民前来这里定居而正式将其命名为格陵兰。986年埃里克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对格陵兰进行探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在岛上建立了两处殖民地:东殖民地在今尤利安娜霍布附近;西殖民地在今戈特霍布附近。这些殖民地在极盛时有农场280个,人口可能多达3000人。
11世纪时新涌入的挪威移民将基督教传入格陵兰并于1126年在岛上正式设置了第一个主教职位。从1261年起挪威国王正式宣布格陵兰为挪威殖民地,在此之前格陵兰尽管是由挪威移民开发出来的,但一直由当地移民的自治共和政权管辖,挪威国王治下的中央政府其实对这里是鞭长莫及的。1380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和挪威国王哈康六世的儿子奥拉夫二世同时继承了丹麦和挪威的王位,以此为契机丹麦和挪威组成了一个共主邦联,原挪威属地格陵兰岛、冰岛和法罗群岛亦从此开始受丹麦统治。
由于奥拉夫二世年幼,他的母亲玛格丽特就成为了邦联的实际统治者。同一时期瑞典的贵族们同自己的国王阿尔伯特之间起了争执,于是他们宣布奉戴玛格丽特为瑞典的摄政者。1397年6月17日丹麦、瑞典和挪威的代表在瑞典南部一个距离丹麦边境很近的城市卡尔马一个堡垒内签订了《卡尔马条约》:约定三个王国共同拥戴同一位君主,建立永恒的联盟。这一联盟领有现在的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南部、冰岛、格陵兰和法罗群岛,共有124万平方公里土地。
1524年瑞典脱离卡尔马联盟而独立,而丹麦和挪威仍然维系着联盟国家,直到1534年挪威由作为联盟成员的身份降格为丹麦治下的一个省,而原属挪威的冰岛、法罗群岛、格陵兰等地由丹麦、挪威的双重统治演变为直属丹麦中央政府管辖。1776年丹麦政府独揽了格陵兰的贸易活动。1841年丹麦和挪威分治,丹麦随即把原属挪威的冰岛、格陵兰、法罗群岛转入自己名下管理,挪威曾就这些地方的归属问题和丹麦争执了很多年,直到1933年海牙国际法庭裁决格陵兰和法罗群岛归属丹麦。
至此丹麦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才算合法化。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了丹麦,格陵兰随即成为美国的保护地。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投降后美国将格陵兰归还丹麦。1953年丹麦修改宪法:格陵兰成为丹麦的一个州,与法罗群岛一样,它在丹麦议会中也拥有两个席位。1979年5月1日起格陵兰正式实行内部自治,但外交、防务和司法仍由丹麦掌管。1973年格陵兰曾随丹麦一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在1985年2月1日通过全民投票表决退出了欧共体。
格陵兰尽管是丹麦领土,不过其地位却不同于一般的领土:格陵兰拥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甚至能越过丹麦进行一些国际级别的发声,也能选择自己的贸易伙伴而不用看哥本哈根的脸色。丹麦作为一个小国要控制格陵兰这样一块距离本土2000多公里之外的飞地也确实有些鞭长莫及,所以格陵兰也就获得了一种超然于丹麦本土的特殊地位。2008年11月格陵兰在全民公投后获得了进一步的自治权:格陵兰自治政府将从丹麦王国政府手中接管天然气资源管理权、司法和警察权。
在此之前格陵兰尽管在内部事务上高度自治,然而在国防、外交领域还是需要服从于丹麦。2008年的公投之后格陵兰拥有了部分外交事务权,但丹麦王国在格陵兰的防务和外交事务上仍拥有最终决定权。与此同时格陵兰语也取代丹麦语成为了当地的官方语言。尽管如今格陵兰已获得了如此之多的自主权,不过仍有一部分当地民众民众期盼着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然而格陵兰这种独立诉求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格陵兰在经济上其实是高度依赖于丹麦的:2015年全岛GDP仅为22亿美元。丹麦政府每年会向“急需用钱”的格陵兰提供约6亿美元的预算拨款,这占到了格陵兰年度财政预算的六成。当然如果格陵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那么自然也就无法享受丹麦的拨款了。事实上格陵兰人并非没钱,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有钱”:被誉为“世界矿藏聚宝盆”的格陵兰不仅有储量巨大且品质较高的铁矿、红宝石矿、金矿和油气资源,还有十分丰富的稀土资源和铀矿资源。
岛上可凡地区的稀土矿总量约为6.19亿吨,位居世界第二。格陵兰岛东北部就有多达44亿吨的石油,整个岛上的石油资源储量并不比中东的产油土豪国沙特少。不过资源这种东西得要开发出来才能带来现实的收益,而困扰格陵兰的最大难题恰恰也正是资源的开发问题。格陵兰的土地多为坚硬的冻土,所以无形中增加了国土资源开发的成本。在格陵兰钻探一口油井的费用高达1亿美元,如果要大规模开发一块油田则需要70亿美元,然而现阶的段格陵兰并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
如果格陵兰要对国土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那么就必须拥有足够的产业工人群体。然而偌大的格陵兰岛只有不到8万人口,所以根本无法满足国土资源开发的需要。如果通过吸收外来移民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又会对当地人口结构造成改变,那么届时格陵兰本土原住居民将有被边缘化的可能。缺乏基础设施、住房条件差、教育水平低、过度依赖丹麦赠款等一系列原因事实上使格陵兰的独立诉求受到制约。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国家正在打着格陵兰的主意。
2019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咨询自己的顾问是不是能买下格陵兰岛,后来他自己也证实了这个意向。这个消息被爆出后引发了丹麦和格陵兰政府的骚动。丹麦政府和格陵兰自治政府都认为特朗普的想法极为荒谬,以致于特朗普甚至因此推迟了对丹麦的国事访问。尽管丹麦政府和格陵兰自治政府在公开层面称特朗普的想法是荒谬,然而事实上美国的势力早已渗透扩张到了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和欧洲之间的格陵兰岛控扼北冰洋进出大西洋的咽喉海域,因此具有“通两洋、瞰两陆”的独特战略意义。
当初丹麦被纳粹德国占领时格陵兰实际上就成为了一块孤悬海外的无主之地,一时间周边多个国家都开始打起格陵兰的主意。首先登场的是挪威和加拿大:挪威人本来是最早发现并开发格陵兰岛的。在1933年之前挪威一直和丹麦就格陵兰岛的归属问题存在争议。尽管1933年海牙国际法庭裁决格陵兰归属丹麦,不过挪威对此是心有不甘的。按说丹麦沦陷于纳粹德国之后挪威的机会就来了,然而当时的挪威也处于纳粹德国的占领之下,但和丹麦不同的是挪威在陷落之前有一部分军队及时撤到了海外。
撤到海外的挪威军队选择和自己过从甚密的加拿大作为落脚点和日后反攻复国的基地。同为北极国家的加拿大与挪威都希望能真正控制欧洲到美洲的北冰洋海域,于是两边就试图联手控制格陵兰。当时一部分挪威游击队在加拿大的支持下转移到了格陵兰岛上保存实力,然而当地民众却并不欢迎他们。继挪威和加拿大之后英国也盯上了格陵兰:英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岛上的冰晶石,因为这种矿物中含有英国在当时的战争状态中急需的铝这种战略资源。
挪威、加拿大、英国尽管在格陵兰展开行动较早,然而却应了那句老话“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相比之下反而是姗姗来迟的美国在格陵兰获得了最大的好处。当时格陵兰看到宗主国丹麦沦陷于纳粹德国之手,挪威、加拿大、英国等国又虎视眈眈就主动试图和美国方面取得联系以起到牵制平衡各方力量的作用。时任丹麦驻美国大使的亨利克·考夫曼在丹麦沦陷之后被哥本哈根取消了权限,但反对纳粹的美国和脱离丹麦的格陵兰人仍承认他对丹麦合法政府的代表性。
格陵兰自治政府讨论后决定推举考夫曼作为格陵兰驻美国代表,由他出面试探美国人能对保护格陵兰给出什么条件。最早美国方面保证:只要格陵兰为美国提供舰船的优先通行权、冰晶石的优先进口权就可以得到美国的保护,在战争中保持独立。此时美国尚未对轴心国宣战,是世界上最大的中立国家,又有强盛的常备武力,显然是最优选择。就这样丹麦本土沦陷还不到一个月的1940年5月初美国就成为了格陵兰的非正式宗主国。此后美国对格陵兰的控制程度不断加深。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介入二战,随后美、德两国也曾在格陵兰岛上展开过交锋:二战期间美国剿灭了纳粹德国在格陵兰岛上偷偷修建的四座气象站,还直接与德国军事部队交火,美国还在岛上建立了自己最北部的海外军事基地。尽管二战后美国把格陵兰岛还给了丹麦,但之后美国仍在岛上保留着诸多特权:1951年美国与丹麦达成的《格陵兰防务协定》使美国在该地区拥有实质性军事权利。冷战时期格陵兰岛一度作为美苏博弈的前哨成为导弹、核潜艇预警和拦截系统的重要基地。
也许正因为美国与格陵兰的这种特殊关系使特朗普生出了把格陵兰变为美国领土这种想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使北极地区的冬天开始渐渐的融化使北极航道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北极航道开通后在全球的战略地位会不断上升: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外,气候变暖引起北极冰盖加速融化,便利的北极航道正成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新纽带”和“高速路”。一旦北极航线启用必将使北极沿岸港口地区兴起新的物资转运中心,势必会带来世界海上贸易重心的转移,对地区和国际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北极地区国家之间的博弈也愈演愈烈: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北极探险家奇林加罗夫乘潜水艇深入4261米的海底,从而成功在北极点插上了一面高一米、能保存一百年的钛合金国旗。对此时任加拿大总理的哈珀立即发声:”我们急需采取行动维护我们在北极地区的利益“。随后美国、丹麦也都各自采取行动强化自己在北极地区的势力存在。在这种形势下位于北极圈内的格陵兰战略地位凸显,也许在未来格陵兰又将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焦点。